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328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docx

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讲义选修三第2课时二战与雅尔解读

第2课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经济大危机影响: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为摆脱危机,德国和日本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大战策源地形成

(1)1933年1月,德国总统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初步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亚洲也出现了世界大战策源地。

3.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利

(1)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人民掀起抗意战争。

(2)1936年7月,德、意直接进行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西班牙人民抗击德、意法西斯的斗争。

(3)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4)1938年德国以武力为后盾吞并了奥地利,同年德国又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苏台德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4.轴心国集团形成

(1)背景:

在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加快了相互勾结的步伐。

(2)过程:

1936~1937年期间,德、意、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

(3)影响:

初步形成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阶段性特点

第一阶段(1939~1941年):

纳粹德国运用“闪电战”战术,横扫大半个欧洲大陆,法国投降,意大利正式参战,德国入侵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法西斯势力达到顶峰。

另一方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第二阶段(1942~1943年11月):

这是战争的攻守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期。

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战役的胜利使反法西斯国家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形势,迫使法西斯国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意大利的投降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第三阶段(1943年11月~1945年):

这是反法西斯国家实施战略反攻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时期。

苏、美、英三大国为了协调军事计划及安排战后事务,先后举行了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

德日法西斯先后战败投降。

(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1.形成过程

(1)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美国与英国结盟。

(2)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苏联表示支持。

(3)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2.影响:

把不同制度,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团结在一起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扭转了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坚实基础。

(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胜利: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与日本投降。

2.性质:

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意义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与邪恶殊死搏斗的战争。

战争的胜利为战后基本清除德国、日本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势力,扫除两国浓厚的封建主义残余,使之走上和平、民主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血腥的战争体验也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随着冷战的开始,世界形成了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诱导、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战争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原子能技术、现代空间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起了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冷战

1.形成原因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为“冷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

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渐成均势格局。

(3)矛盾激化:

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尤其是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

2.形成过程

(1)美国:

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提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苏联:

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

3.“冷战”影响

(1)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

(2)美苏在争夺的重点地区欧洲并没有兵戎相见,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3)造成了国际的紧张局势和世界的动荡不安。

4.“冷战”特点

(1)二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在美苏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1.七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1)特征:

美苏关系出现缓和。

(2)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美苏两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②美国经济陷入困境。

③美苏两国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苏联提出了缓和战略。

(3)表现

①1972年尼克松访苏,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

②1975年欧安会的召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西欧之间的关系。

2.八十年代美苏关系

(1)特征:

战略优势转向美国,美苏关系再次“缓和”。

(2)表现:

美苏签署了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双方签订了一条列双边协议。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二战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3.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

4.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美国推行中立自保政策,苏联避战自保,客观上促进了大战的爆发。

史料一 现在,如果你翻阅一下本世纪历史的话,你可以看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实际上是由于对别人作出一系列错误判断而引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也是由于对希特勒认为他可以夺取波兰,英国可能不会作战。

如果英国作战的话,在波兰遭到失败以后就可能不会继续作战。

……

——美国总统肯尼迪1962年12月17日发表的广播谈话

导读:

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大战的爆发是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主宰世界的大国扩军备战导致的。

史料二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国际关系史》

导读:

英法两国实行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史料三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英国首相张伯伦

导读:

英国企图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实现祸水东引的目的。

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原因

(1)随着战争的扩大,法西斯国家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以及英美等国共同的敌人。

(2)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经过

(1)二战全面爆发后,美国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了对英法等国的援助。

(2)1941年秋,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英美联合。

(3)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3.影响:

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反法西斯国家在军事上相互配合,政治上相互协调,经济上相互支持,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史料一 1941年8月,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

“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

导读:

丘吉尔试图让美国为维护英国利益不惜冒对日作战的危险。

史料二 罗斯福:

“昨天,美国遭到了日本蓄意的猛烈攻击……现在我宣布:

美国和日本帝国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

导读:

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史料三 我们与希特勒或他们的匪帮永不会谈,永不斡旋,我们将在陆地上、海洋上、天空中与他们战斗,直到把笼罩阴云于大地的一切敌人消灭为止……任何为反对纳粹主义而战斗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支援。

任何与希特勒为伍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

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俄国和俄国人民。

过去25年里,没有人比我更加始终一致地反对共产主义。

凡是我谈过的关于共产主义的话,我决不收回。

——丘吉尔对德国侵略苏联发表的声明(1941年6月)

导读:

丘吉尔既反对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又坚决反对共产主义。

史料四 彩虹是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

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

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

……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导读:

“彩虹”是指爱好和平的国家走向联合,共同打败法西斯,实现世界和平。

三、“冷战”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

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具有地缘政治与战略的特点以及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2.影响

(1)美苏长期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都不敢轻易动武,在战后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美苏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3)“冷战”也导致了美苏战后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破坏民主与法制的行为。

(4)“冷战”在人们的心理文化方面也投下了阴影,“冷战”思维至今余毒未消。

(5)“冷战”所造成的一些地区冲突至今没有解决,“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地区冲突频发。

(6)“冷战”期间,双方研制了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至今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史料一 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

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导读:

这标志着美国开始实行对苏“冷战”政策,试图谋取世界霸权。

史料二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导读:

美国为全面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先后推出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成立北约组织。

【历史钩沉】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实质

(1)原因

①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一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

②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③英法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

④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

(2)实质:

损人利己,祸水东引。

【现实链接】法西斯战争就其实质而言,也是一种恐怖行为,对此种行为的任何迁就都是不负责任的,最终伤害的不仅仅是自身利益,还有世界人民的利益。

【热点材料】绥靖(appeasement):

姑息、安抚。

绥靖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它集中体现了英、法等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关系,也折射了英、法等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和苏联的关系,是近年来史学界争论比较激烈的一个问题,也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一个“热门”。

主要观点有以下6种:

“维护和平”说、“军事力量软弱”说、“舆论反战”说、“反苏反共”说、“赎罪”说、“误信敌人”说。

思考:

从绥靖政策的发展演变及与二战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

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并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进一步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气焰,最终酿成了二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史无前例的灾难与危害,这也警示世人必须全力发展经济,实现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开展灵活外交,稳定国际环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异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相同点

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的基础上建立的;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③都体现了大国意志,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④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不同点

建立基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美苏两大国力量均势的基础之上

调整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大国意图

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拓展思考:

1945年12月,杜鲁门曾说“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他的意图能否实现?

提示:

美国的霸权政策受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抵制,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所以其意图是不能实现的。

1.(2013·大庆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其后果将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者安全。

恰恰相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和更为危险。

……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

——摘编自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

——百年历史回溯》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中A地区与B城市之间的历史关系。

并分析该关系形成的主要原因。

该关系形成后到二战爆发,德国有何“得寸进尺”的军事行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一中A地区与B城市之间历史关系的确定。

解析 第

(1)问,判断A地区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B城市是慕尼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两者关系。

原因从德国法西斯对外扩张、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来回答。

德国有“得寸进尺”的军事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问,回答对绥靖政策评价。

答案 

(1)历史关系: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签订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史称“慕尼黑阴谋”。

形成原因:

德国法西斯对外扩张;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举动:

1939年,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并于1939年9月突袭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2)评述:

助长了德国法西斯侵略气焰,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首先受到攻击自食其果;欧洲集体安全落空,苏联寻求自保。

2.(2011·山东文综)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

“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

”“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

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

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1)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要结合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说明理由。

(2)问考查史学研究方法,为开放型题目,可以运用唯物史观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

答案 

(1)不是“好心肠”;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不是“安全的”办法;“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

(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特别提醒:

教师配赠习题、课件、视频、图片、文档等各种电子资源见《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光盘中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