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483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docx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概要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高频考点总结

高频考点一:

关于时间计算相关

贾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日期和时间,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3题。

【地方时经度计算】1.贾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正午12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6时40分。

该岛的经度为(  )

A.160°E  B.40°E  C.160°W  D.80°W

解析:

由题意可知,北京时间(120°E)为6时40分时,该地为12时,时间相差5时20分,由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可知该地与120°E相差80°,且该地时间早,应在东,故该地经度为160°W。

答案:

C

【时区经度计算】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  )

A.东十一区 B.东三区  C.西十一区 D.西五区

解析:

由上题可知,该地时区为:

=11.17,取整数,即为西十一区。

答案:

C

【昼夜长短计算】3.当地正午时,贾先生发现当地物体都没影长,而手机上的日期为9月23日,那当地的昼夜之比应为(  )

A.1∶1  B.2∶3  C.1∶2  D.2∶1

解析:

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答案:

A

高频考点二:

关于光照图的综合考查

★★

侧视图平面---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日期节气】

(1)此时北半球节气是____,日期是____,

南极圈内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

【直射点】

(2)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上,并开始向___________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

(3)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_____。

B点昼长是________________小时,________________时日落。

(4)此时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_________值,过三个月后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_________。

【地理现象判读】

(5)此时(  )

A.北京为寒冷干燥天气B.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C.北太平洋的水温接近一年中的最低值D.不适合去南极考察

(6)此时(  )

A.太阳入射光线与地轴垂直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C.晨昏线与地轴重合

D太阳直射点上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地心且与赤道平面有23.5°的夹角

【角速度线速度规律】

(7)A、B两点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比较

【自然日界线和人文日界线】

(8)如果此图为西半球,则A、B处于哪个日期?

解析:

本题考查对地球光照图的掌握。

由图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节气为冬至。

北京为冬季,应为寒冷干燥天气。

南极为极昼,适宜科学考察。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可解答相关问题。

还涉及到角速度线速度分布规律相关;新旧日期的考查大家必须明确两条日期分界线,即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和人文日界线(180°经线),新日期范围是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日期的范围是0时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由于是12月22日光照图,图中20°W为0时,所以从20°W向东到180°经线为新日期,20°W向西到180°经线为旧日期,而12:

00经线应属于12月22日,则旧日期为12月21日,新日期为12月22日,从而判读A、B都处于旧日期,为12月21日。

答案:

(1)冬至日12.22 极昼 

(2)23.5°S(南回归线) 北(3)66.5° 8 16 

(4)小 等长(5)AC (6)BD(7)角速度:

A等于B线速度:

A大于B(8)12月21日

★★俯视图---读地球光照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为()极俯视图,

此时晨昏线与()纬线相切,

正值   北半球()节气

,约()月()日。

太阳直射点的的地理坐标()。

自这一天后,太阳直射点

将向   

(南或北)方向移动。

(2)判断ABCD线速度、角速度大小如何?

(3)A在B、A在C、B在D、C在D什么方向?

(4)A、B、C、D的地方时分别为多少?

参考答案:

(1)北北极圈或66034ゝN夏至6月22日(23026ゝN,00)南

(2)线速度:

A=D>C>B角速度:

A=B=C=D(3)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4)6:

000:

00(或24:

00)15:

0018:

00

★★侧视立体---读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1)该图表示的是每年(节气)日的情况,

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线上,乙地日出时刻是点钟。

(3)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点钟,

中国南极中山考察站(纬度约700S)的黑夜

达小时。

参考答案:

(1)夏至(23026ゝN,1800)

(2)晨4(3)824

 

高频考点三:

关于地质构造

读下面“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质构造判读】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构造是:

甲________;乙_______;a、b________。

【地质构造特点】

(2)甲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石—沉积岩】(3)该地上覆岩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4)如果寻找油气,要在________中找,要找地下水应在________中找。

(填代号)

【喀斯特地貌】(5)如果该地区岩层中有一层为石灰岩,则该地区可能出现的旅游资源是________地貌,在我国的________高原较为常见。

解析:

甲处岩层上拱为背斜,乙处岩层下凹为向斜,a、b为断层,甲顶部受外力作用侵蚀而缺失,由于沉积作用形成上覆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向斜是储水构造,石灰岩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形成喀斯特地貌,作为旅游资源,在我国云贵高原地区常见。

答案:

(1)背斜 向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性松软容易被侵蚀(3)堆积或沉积(4)甲 乙(5)喀斯特 云贵

高频考点四:

关于地壳物质循环

下面是三大类岩石关系示意图,图中数码①~⑥所代表的内容依次是(  )

A.①喷出岩 ②岩浆 ③侵入岩 ④变质岩 ⑤岩浆岩 ⑥沉积岩

B.①岩浆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沉积物 ⑥喷出岩

C.①喷出岩 ②沉积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岩浆 ⑥侵入岩

D.①喷出岩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岩浆⑤沉积岩 ⑥沉积物

解析:

本题图是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的变式,它说明从地球内部喷出的岩浆(如①)一部分直接喷出地表冷凝成喷出岩(如⑥),另一部分未上升到地面,便冷凝成侵入岩(如②),先形成的喷出岩经过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在较低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沉积物(如⑤)。

这些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如④)。

喷出岩、侵入岩和沉积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如③)。

各类先前形成的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答案:

B

高频考点五:

关于热力环流

读图,回答1~3题。

 

【热力环流系统中气压气温】1.与M地相比,N地(  )

A.气温高、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高、气压高

D.气温低、气压低

【风向的判读】2.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热力环流与天气】3.M、N两地的天气状况是(  )

A.两地都多云雨天气B.两地都多晴朗天气

C.M地多有阴雨天气D.N地多有阴雨天气

1.解析:

从图中等压面的分布可知,近地面M地为低压,而N地为高压,说明N地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

答案:

B

2.解析:

在北半球,M、N两地间的风右偏为东南风。

答案:

A

3.解析:

M地气流上升多形成阴雨天气,而N地气流下沉多形成晴朗天气。

答案:

C

高频考点六:

关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环流特点】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环流与天气、气候】

(2)一般地,A地比B地降水量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

____________。

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____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

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____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常年吹C气流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近地面的风带、气压带分布及其变化、影响。

从图示看,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都在平均位置以南,尤其是赤道低气压带已越过赤道至南半球。

根据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季节位移的规律,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

另外,从A、B两地的气流状况来看,B从高纬流向低纬,是由温度低处流向温度高处,水汽不易凝结;A从低纬流向高纬,是由温度高处流向温度低处,水汽因降温而容易凝结。

所以,一般来说,A地比B地降水丰富。

C气流来自暖热的30°上空,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至60°附近与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相遇,因暖且轻而爬升。

从图示看,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主要有赤道地区和南北纬60°附近地区,两者上升的原因不同,赤道地区因气温高,气流对流旺盛;南北纬60°因不同性质的气流相遇形成极锋,暖空气被迫抬升。

气流上升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两地多阴雨天气。

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主要是极地和南北纬30°附近地区,两地气流下沉的原因不同,极地因气温低,空气冷重而下沉;南北纬30°则因空气在高空聚集,密度增大而下沉。

气流下沉使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答案:

(1)冬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南移 

(2)丰富 A处(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而B地(信风带)气流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产生 (3)副热带高气压带 C气流较暖且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南北纬60°和赤道 低 多阴雨天气 南北纬30°和极地 高 多晴朗天气 (5)终年温和湿润

高频考点七:

关于大气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

下图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大气活动中心与季节】

(1)该图为____________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季风环流】

(2)我国东部和印度的风向有何不同?

分析说明此时两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

(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纬度位置相当,为什么气候差异较大?

解析:

(1)此时亚欧大陆上为低压,说明为北半球夏季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2)北半球夏季,我国东部的盛行风向为东南风,其成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而印度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其成因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撒哈拉沙漠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两者气候的差异与所处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

答案:

(1)七 

(2)我国东部:

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印度:

西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3)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而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撒哈拉沙漠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读亚洲东南部及澳大利亚气流运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大气活动中心与季节】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____________月(1月、7月),

图中A处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____。

【季风环流】

(2)图中B处盛行____________季风。

(3)图中C处盛行____________季风,

它是由____________形成的。

该风主要影响我国的____________地区。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风向以及形成原因。

答案:

(1)7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2)东南 (3)西南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 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以南 (4)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高频考点八:

关于天气系统

读天气系统示意图,判断1~3题。

【气压系统】

1.从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压分布看,它属(  )

A.北半球,高气压

B.北半球,低气压

C.南半球,高气压

D.南半球,低气压

2.若该天气系统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

我国的天气为(  )

A.伏旱天气B.梅雨天气

C.出现台风D.寒冷天气

3.当该天气系统位于上海正东方向海面时,

上海市吹(  )

A.东北风B.西北风

C.东南风D.西南风

解析:

气流由中心向外顺时针旋转故为北半球高气压。

伏旱天气出现在长江流域而不是我国大部分地区。

北半球反气旋的西侧吹偏南风。

答案:

1.A 2.D 3.C

右图是北半球某地天气系统示意图,图中P1、P2、P3代表数值不等的等压线。

据图回答1~3题。

【锋面气旋】

1.此天气系统的气压与气流状况是(  )

A.低气压、气旋

B.高气压、气旋

C.高气压、反气旋

D.低气压、反气旋

2.甲、乙、丙、丁四点中可能出现晴天的是(  )

A.甲地B.乙地

C.丁地D.丙地

3.当甲、乙之间的锋面夏季快速移动时造成我国

北方地区的天气是(  )

A.沙尘暴B.寒潮

C.伏旱D.暴雨

1.解析:

此图为锋面气旋图,故气压是低气压,气流是气旋。

答案:

A

2.解析:

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是锋前有雨。

答案:

D

3.解析: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多由快行冷锋造成。

答案:

D

 

高频考点九:

关于洋流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1~3题。

 

【洋流模式与分布】

1.若AB线是30°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印度洋D.西半球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1月份从红海驶往上海的货轮,在航行途中将会(  )

A.一路顺流B.一路逆流

C.先顺流,后逆流D.先逆流,后顺流

3.有人在澳大利亚海岸拾到了一只来自智利的漂流瓶,该瓶是顺哪组洋流漂过来的(  )

A.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B.秘鲁寒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C.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D.秘鲁寒流—赤道逆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解析:

AB线有两种可能:

30°N或30°S。

结合逆时针洋流模式,AB线只能是30°S,南半球中低纬逆时针环流在南印度洋、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均有分布。

答案:

B

2解析:

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为逆时针环流,经过马六甲海峡沿台湾海峡北上过程中遇沿岸南下寒流。

答案:

B

3解析:

漂流瓶是顺洋流而行的。

智利位于秘鲁寒流沿岸,澳大利亚东部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根据大洋环流的分布,中间只有南赤道暖流连接。

答案:

C

高频考点十:

关于等温线

a、b、c代表图中等值线相应的数值,且a>b>c。

据此完成1~2题。

【等温线弯曲的影响因素】

1.若图中曲线表示等温线,且弯曲是由洋流经过导致的,那么(  )

A.m、n为寒流B.q、p为寒流

C.q、p为赤道洋流D.m、n属西风漂流

【海路热力性质差异与等温线】

2.图中曲线表示等温线,X-Y为纬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处为陆地B.p处是海洋

C.此图表示南半球D.此图表示北半球

解析:

a>b>c说明图示区域处于北半球,m、n等温线凸向高值,是因为受到寒流的影响,q、p等温线凸向低值,受暖流影响,赤道洋流和西风漂流对附近气温影响不大;因季节不明确,难以判断陆地和海洋。

答案:

1.A 2.D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高频考点总结

高频考点十一:

地理环境整体性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B.地理环境各要素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D.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系统的特征完全一致

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特征上与总体特征保持一致,但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

答案:

D

【地理环境要素对整体性含义的体现】

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上、中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河流上、中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上、中游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

解析:

河流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会在下游河道淤积,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下降,使下游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影响地表水系演化;容易使河流下游地区发生盐渍化。

答案:

A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答案:

(1)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其中一部分被植物体合成有机物,一部分通过叶面蒸腾后到达大气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汽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表以后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下渗到地下,重新为生物体吸收利用。

(3)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生物体中,生物体死后有机物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化学能也以热能形式归还到环境中去。

下图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是自然地理圈层互相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①属于____________圈,②属于____________圈,③属于____________圈,④属于____________圈,⑤属于____________圈。

(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____的一面“镜子”。

例如,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也是造成____________地区洪涝、风沙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以改变地表________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既可以培育出—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如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地区范围较大,涉及陆地和海洋。

①处于陆地上空,属于大气圈,②是指森林,属于生物圈,③处于海洋中,属于水圈,④处为沉积岩,属于岩石圈,⑤属于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圈。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答案:

(1)大气 生物 水 岩石 土壤 

(2)整体性 黄河中下游 (3)生物状况 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 盐渍化 荒漠化 土壤污染(任选三项)

高频考点十二:

地理环境差异性

【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及特征】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纬度地带地域分异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

B.干湿度地带地域分异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比热量小

C.垂直分异规律的形成主要是不同高度的水分条件不同

D.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形成受热量条件影响较大

解析:

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是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干湿度地带分异是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垂直地域分异是因在高山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在陆地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这也正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答案:

A

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属于(  )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

由于地貌部位和地表物质组成、潜水的埋藏及流动性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利用源自天山、昆仑山等的高山冰雪融水或地下水灌溉的经营活动,使得这里逐渐形成了绿洲。

绿洲是由于地下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干预形成的,属于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答案:

D

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

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各部分的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系、地下水位和矿化度、排水条件、土壤肥力、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种分异属于(  )

A.纬度地带分异   B.干湿度地带分异

C.山地垂直分异D.地方性分异

解析:

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答案:

D

【自然带分布规律】

读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a~g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带类型),回答1~2题。

1.图中属于亚热带的自然带类型是(  )

A.a、fB.a、e

C.b、eD.c、d

解析:

本题稍难,考查自然带的分布、成因及判读图表的能力。

a为热带荒漠带,b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为温带荒漠带,e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f为热带草原带。

答案:

C

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e—a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a—f—g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自然带a、d的形成原因相同

D.自然带a和g的南北延伸与沿岸洋流的影响有关

解析:

热带荒漠带成因是副热带高压的作用,温带荒漠带的成因是地形的影响;自然带a、g的南北延伸分别与沿岸的秘鲁寒流、巴西暖流有关,所以选项D正确。

答案:

D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___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_________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___________气候。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同,但气候的成因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

(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____________分异规律,它形成的基础是____________。

(4)从D→E→G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____________分异规律,它形成的基础是____________。

(5)在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中,南半球缺失的两个自然带的字母是____________,原因是什么?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水平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和成因。

解题时应根据每个字母代表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联系其气压带和风带、洋流以及气候类型来分析各自然带的名称及成因;通过读图分析各自然带在空间上的联系,归纳各种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1)C、H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2)G、H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