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9599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7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A、谢切诺夫B、巴甫洛夫C、斯金纳D、冯特

11.()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B.唯物主义心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D.灵魂论

12.()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B.客观现实C.人际关系D.社会生活条件

三、填空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和-——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3、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等。

4、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和,其中以为核心。

5、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和————。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     )和(     )两种。

7.心理实验法包括(       )和(       )两种基本形式。

8.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 

)脑的机能;

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 

)的反映。

9.反射活动分为( 

)和( 

)。

10.高级神经活动有两种基本过程:

一种是( 

)过程,另一种是( 

 

)过程。

四、判断正误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4、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5、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6、在实验室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

7、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

8、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

10.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大脑可以单独产生心理活动。

11.人们常说“心之官则思”,说明心理是由心脏产生的。

12.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

五、简答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3、“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第二章心理过程

知觉感觉适应记忆表象思维创造想象想象发散思维

二、选择

1.差别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

a.小b.高c.不变d.U形变化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

a.联觉b.感觉后像c.感觉对比d.感觉适应

3.把一个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这是()

4.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是()

5.用刀子沿着玻璃边擦出来的吱吱声,往往会使许多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

6.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

A.理解性B.整体性C.选择性D.恒常性

7.单一的持续的强烈刺激使感受性()。

A.降低B.增强C.不变D.变化不明显

8.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作()。

A.感觉适应B.感觉能力C.明适应D.暗适应

9.感知觉反映的是()。

A.经历过的事物B.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当前出现的事物D.今后一定会出现的事物

1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指()错觉

A.时间B、运动C、大小D、方位

11、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A.再认和回忆B.保持和遗忘C.识记、保持和遗忘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复习时主要应采取()。

A.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B.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C.及时复习D.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13、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受到了()的影响。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B.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

14、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A.非常大B5——9C5——9个组块D所有信息

15、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

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E无意记忆F有意记忆

16、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

A.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干扰D.抑制

17、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

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能刚好完全背诵的()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

A110%B150%C200%D200%以上

18、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19、感觉记忆的容量()。

A.所有信息B5——9C5——9个组块D非常小

20.识记内容主要是以()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A.话和图B.情感和事例C.表象和语词D.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

21.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证是()。

A.感知觉B.幻觉C.错觉D.后像

22.若要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通过()来完成的。

A.延长记忆的时间B.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量C.增加记忆的内容D.改变记忆的速度

23.从记忆的角度讲,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属()。

A.情感记忆B.意义识记C.无意识记D.有意识记

24.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这种现象属于记忆的()。

A.再认B.重现C.恢复D.保持

25.填图题主要是通过()来完成的。

A.识记B.重现C.保持D.再认

2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进程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遗忘平缓D.基本不遗忘

27.“张冠李戴”主要是记忆的()太差造成的。

A.敏捷性B.准确性C.持久性D.准备性

28、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记忆

A.长时记忆B.感觉记忆C.情绪记忆D.短时记忆

29、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是一种()

a.辐合思维b.创造思维c.经验思维d.常规思维

30.运用以前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不需要更改的解决类似情景中的问题的思维过程叫做()

a.常规思维b.经验思维c.创造思维d.辐合思维

31.三岁以前的幼儿的思维属于()

a.直观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逻辑思维d.经验思维

32.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a.表象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无意想象

33.下列属于再造想象的是()

a.通过阅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头脑中出现北国风光的情景

b.人们看到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动物

c.毛泽东创作诗词《沁园春.雪》

d.我们想象未来世界的样子

34.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将思维分为()

a.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b.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c.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d.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35.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a.判断b.定势c.概念同化d.功能固着

36.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 

)。

A.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B.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C.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D.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7.想象所反映的内容是()。

A.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B.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物C.现实生活中目前没有但将来会有的事物D.包括以上所有的事物

38.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

A.再造想象B.有意想象C.幻想D.做梦

39.开着的汽车突然停了火,司机要找出原因,首先还是靠()。

A.直观形象思维B.抽象逻辑思维C.直观动作思维D.创造思维

40.教师讲课时,从教学原理出发,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向学生讲授,教师的这种思维方式是()。

A.创造思维B.直觉思维C.发散思维D.辐合思维

4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的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

42.《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听到自己金榜题名,狂喜之下,竟然意识混乱,疯疯癫癫,这是()的表现。

43.下来不属于人类四种基本情绪的是()。

A.快乐B.厌恶C.悲哀D.愤怒

44.下面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的是()。

A对艺术作品的欣赏B.对祖国的热爱C.助人为乐的幸福感D.高考被录取带来的喜悦

45.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皆是()的绝好写照。

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境

46.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A.情绪B.情感C.心境D.应激

47.人在快乐或悲哀气氛的情境中,会产生快乐或悲哀感,这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特征具有()。

A.感染性B.情境性C.两极性D.移情性

48.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B.激情C.应激D.焦虑

49.一种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能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执行这些决定的品质()

a.果断性b.自制力c.坚韧性d.自觉性

50.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这是()

51.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包括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等,这是()。

52.指一个人的意志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有清晰明确的行动目的,有完备合理的实现途径和方法,他的行动不是一时的冲动和偶然举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

三、填空题:

1.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

3.“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是()现象。

4.“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现象。

5.吃了糖后再吃水果,总是觉得很酸,这是感觉的()造成的。

6.红、橙、黄等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之感,这种现象属于()。

7.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是用()来衡量的。

8.知觉具有()、()、()和()四种基本特性。

9、表象既有(),又有(),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被人们看作知觉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10、()或()是从记忆系统提取信息的两种形式,也是记忆的最终目的。

11、良好的记忆品质有以下四个特征:

()、()、()和()。

12.感知觉反映的是()。

13、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和()。

14.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以()和()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15.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记忆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的现象,叫记忆的()。

16.遗忘的心理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它们分别是()、()和()。

17.老师一时叫不出某个学生的名字,却能迅速从名册中找到,就其提取方式来说,属于记忆过程中的()。

18.一般来说,画家善于()记忆,数学家善于()记忆

1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进行加工、改造,建立()的过程。

20.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独立程度和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和()。

21.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它可分为()和()。

22.创造思维在行为的特征主要有()、()和()。

23、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其不同的运用又表现为()()()()

24、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的指标有()()()()

25、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并与克服()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与行动不可分,意志()行动,同时也在()中表现。

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

26、意志行动可划分为()()两阶段,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成分()()()

27、意志品质主要有()()()()

28、“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的作用。

29、“前怕狼后怕虎”这是意志品质()差的表现。

四、判断

1.知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反映。

()

2.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没有必要认真对待它。

3.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4.即使刺激不完备,我们仍能保持对知觉对象的完整认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理解性。

5.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6.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7.只要人体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受器是完好的,就能产生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

8.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得到很大发展。

()。

9.弱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

10.从阳光下进入暗室,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一会就好多了。

这是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

11.记忆的表象既然是感知留下的映象,所以,它与直接感知到的同一事物的形象一样鲜明、完整。

12.短时记忆由感觉记忆发展起来的,所以,短时记忆比感觉记忆的保持量大。

13.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信息的绝对项目数,而是其组块数。

14.再认和重现的关系,犹如识记和保持的关系一样,是属于记忆过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过程或基本环节。

15.由于无意识记表现出极大的偶然性和片段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防止无意识记的参与。

16.能再认的不一定能重现,能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

17.在材料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

18.既然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所以,最佳记忆效益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

19、天生的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20.由于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1.我没到过大草原,但当我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却出现了大草原的情景,这自然是我创造想象的结果。

22.梦是一种消极的无意想象。

23.贯穿思维过程最基本的环节是概念。

24.“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激情状态的表现。

25、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26.激情可以激发内在的心理能量,成为行为的巨大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所创造。

27.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8.我们通常用手舞足蹈表示高兴,咬牙切齿、紧握拳头表示愤怒等都属于非言语表情。

29、.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有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30、“勃然大怒”、“欣喜若狂”是心境的表现。

五、简答题

1.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2.联系实际,试述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由哪些?

4.联系实际,试述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产生

5.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提升意志力的策略有哪些?

六、案例分析

1、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2、一个学生背一篇课文,他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朗读。

在朗读到10遍时,他能一次完全背诵。

到此,为了让自己记得更牢,他继续朗读了10遍。

在他的观念里,即使能够背诵了,但朗读的次数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

请分析该学生记忆中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原因。

3、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

符合什么规律?

4、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

“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

“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5、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数数和计算时,要借助于手和小木棒等实物;

中年级学生计算时,不再搬指头、数木棒,看看数字就可以加减;

高年级学生能从事很复杂的计算。

请用心理学的原理加以说明?

第三章心理状态

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分配性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D、选择性和稳定性

2、注意是一种。

A、独立的心理现象B、个性心理特征

C、心理过程共同特征D、与心理过程相伴发生的心理状态

3、“心不在焉,则黑白拓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A、感知 

B、注意 

C、记忆 

D、思维

4、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心理状态是。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范围

5、“一心二用”即注意的分配是。

A、有条件的B、有可能的

C、无条件的D、特异功能

6、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7、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的注意是。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8、在学习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时,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维持在学习内容上,这时的注意是。

A、随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9、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起伏

10、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性是。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11、下列哪个选项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点。

A、强度 

B、时间 

C、空间 

D、范围

12、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还可以记笔记。

这属于注意的。

A、广度B、转移C、分散D、分配

13、有的人能够自拉自唱,这种现象属于。

A、选择性注意B、集中性注意C、分配性注意D、无意注意

14、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性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15、“一目十行”是的表现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转移

16、下列哪个选项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17、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知觉对象数目的注意品质是。

A、注意稳定性B、注意分配C、注意稳定性D、注意广度

18、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指向的范围()。

A.缩小B.增大C.没有变化D.变化不显著

19.刺激物的强度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强度是指刺激物的()。

A.相对强度B.绝对强度C.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20.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影响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的()。

A.绝对新异性B.相对新异性C.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

21.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22、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

A.广度B.转移C.分散D.分配

1、注意一旦产生就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体有、、三方面。

2、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

也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

3、直接兴趣是引起 

注意的原因之一;

间接兴趣是引起和保持 

注意的重要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