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Word格式.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6962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方案-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实施方案-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实施方案-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实施方案-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实施方案-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实施方案-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实施方案-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施方案-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Word格式.doc

《实施方案-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方案-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Word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施方案-江苏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Word格式.doc

这里的课程素养主要包括教师在课程开发、课程建设、教学创新、自我反思等方面的能力。

文化素养主要是教师在实践新课程中的知识背景和道德精神基础,是教师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味、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的总和。

新课程对教师的课程素养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课程目的上讲,它强调重新定位教师角色,要求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转变为“创造者”。

从课程结构上讲,它强调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建设,提升课程意识和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

从课程内容上讲,它强调转变人的培养方式,进行教学创新,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师学术水平。

我们所强调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强调教师由非新课程专业能力转变为新课程专业能力。

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首要问题。

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课程改革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条件,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有课堂实践之间的巨大落差为教师提供了机会,教师试图掌握新概念,运用新方法解决课程所需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者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在学校层面探索和总结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促进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和策略,将为新课程由理念转变为行动提供条件,以保证新课程得以顺利进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保障学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探索研究促进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有效机制,将为学校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改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决策依据。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给予新的视角观照,将丰富和深化我国教师教育变革理论和教育行动研究理论。

同时,探索得出的经验总结,将为我国课程改革理论的完善提供实践方面的依据。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在学校层面探索和总结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促进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和策略。

因此子课题确定为:

1.校本研修模式研究。

探索新课程背景下促进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模式,提高教师在课程建设、教学创新和自我反思等方面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根据高中教师的学科背景和发展阶段,开展探索性实验研究,有重点地解决如何具体落实提高教师素质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开展有效教学,形成教学风格的问题;

落实解决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与优化、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创建选课指导制度,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子课题1具体研究内容分为:

(1)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机制研究

(2)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创新方式方法研究

(3)教师校本研究方式研究

(4)教师课程心态与改善方式研究

(5)班主任新型工作方式研究

2.校本管理机制研究。

探索新课程背景下促进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管理机制,以提高学校课程领导的能力水平。

子课题2具体研究内容分为:

(1)课程与教学管理能力评估研究

(2)课程与教学指导制度研究

(3)校本研究制度研究

(4)教师专业性评价制度研究

3.专业支持研究。

借助高校、本市教科所和教研室等专业研究力量的支持,联合兄弟学校,开展合作研究,探索和建立促进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支持平台;

总结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构建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探索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确保高中教师专业发展和新课程实施的推进效能。

子课题3具体研究内容分为:

(1)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与意义研究

(2)学校责任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转向研究

(3)教师状况与改变策略研究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基本研究目标是:

1.探讨和揭示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基础,为构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提供科学依据,具体目标是揭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促进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特征、途径和方法;

2.研究和建立新课程背景下促进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具体目标是建立学校主动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问题的校本研修机制和校本管理机制,利用专业技术支持,解决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现有专业素质结构与新课程要求不适应的矛盾,培养一批适应新课程要求的高专业素质的新型高中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群体,实现高中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实施过程的同步推进,促进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本课题总体研究过程从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

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研究(2006.3-2007.6)

研究步骤:

选题——制订方案——课题申报——课题论证。

研究内容:

①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基础,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理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本校教师专业素养现实基础。

②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专业发展的个体特征、群体特征。

③研究新课程相关理论,对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与意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问题研究。

④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因、专业发展需求调研,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分析。

⑤研究、制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案,包括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实施方案、促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方案的制定等。

鉴于以上研究内容,前期研究主要在理论层面。

达成目标:

①制定《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②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基础理论进展;

③进行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研;

④制定《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研究成果:

申报方案,实施方案,调研报告,研究论文。

2.中期研究(2007.7-2008.6)

实施研究——中期论证

①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校本研修模式,包括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设计与教学创新,校本研究方式,教师课程心态与改善方式,班主任新型工作方式研究等。

②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管理机制,包括课程与教学管理能力评估,课程与教学指导制度,校本研究制度,教师专业性评价制度等。

③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支持研究,包括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与意义,学校责任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转向,新课程与教师状况及研究策略,新课程指导方式与教师专业培训实施研究等。

上述研究内容主要是在实践层面的研究。

中期研究尤其关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解决。

完成子课题基本内容研究,实现具体研究目标;

对中期研究作出总结,进行论证。

子课题研究报告,相关研究论文,相关案例汇编。

3.后期研究(2008.7-2009.6)

整理资料——解释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结题论证。

①探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原理;

②总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揭示并构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模型;

总结并形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模式;

培养一批适应新课程实施所需、高专业素养的高中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优秀教师群体。

课题研究报告,相关研究论文,成果推广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将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问题解决”过程为主轴,探索和解读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意义、基本理念、核心内容、素质要求、作用机制与推进策略,建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揭示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原理、途径和方法,并以此为指导,在创造性地实施高中新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实现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探索和形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高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过程。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统一,理论研究为实践研究提供行动依据和指导。

本课题拟以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两种基本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包括深度访谈和调查、SWOT分析、文献分析、制度分析、专题研讨、模型设计、探索性实验、集体审议等。

其中子课题1“校本研修模式研究”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计划制定、实施、总结,沙龙活动,反思交流,集体审议等实践型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师教学设计与创新等探索性实验。

对相关专题进行研究,总结教师校本研修的主要方式,让教师共同参与本课题从计划到总结的全过程。

子课题2“校本管理机制研究”主要运用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和专题,对校本研修制度和教师专业性评价制度进行制度分析、集体审议,形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子课题3“专业支持平台研究”主要运用理论研究方法,即根据相关文献和专题,研究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与意义,学校责任与教师专业发展新的转向等核心问题进行理论归纳,对专业技术支持人员进行访谈调研,运用SWOT分析法总结研究新课程实施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从而发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有效策略。

在研究过程中,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五、课题组分工与制度保障

(一)课题研究任务安排表

类别

阶段

名称

负责人

承担项目

成果及完成时间

前期研究

(2006.3-2007.6)

文献研究方案研究

胡平、吴刚平

孟庆洁、缪兰芬、张宏

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方案

2.课题实施方案

两方案文本

2007年5月

中期研究

(2007.7-2008.6)

总课题

胡平、孟庆洁

负责课题组总体领导,课题组成员聘任和研究任务分配

课题研究任务安排表,

子课题1

王云禄、倪明良、许海、华继承、邹宝生、凌志军

1.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机制研究(王云禄)

2.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创新方式方法研究(倪明良)

3.教师校本研究方式研究(许海)

4.教师课程心态与改善途径研究(华继承)

5.班主任工作创新研究(邹宝生、凌志军)

《课程与教学指导手册》

子课题研究报告2008年6月

子课题2

吴刚平

华继承、许海

朱茂松、孙平

1.课程与教学管理能力评估研究(吴刚平)

2.课程与教学指导制度研究(华继承)

3.校本研究制度研究(许海)

4.教师专业性评价制度(华继承、朱茂松、孙平)

相关制度文本

子课题3

吴刚平、缪兰芬

1.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与意义研究(吴刚平、缪兰芬)

2.学校责任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转向研究(吴刚平、缪兰芬)

3.教师状况与改变策略研究(吴刚平、缪兰芬)

子课题研究报告相关论文

2008年6月

后期研究

(2008.7-2009.6)

吴刚平、华继承

邹宝生、缪兰芬

1.程背景下高中教师发展的基本原理(吴刚平、缪兰芬)

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华继承、邹宝生、缪兰芬)

研究报告

研究成果专辑(出版)

2009年6月

课题指导专家:

吴刚平(华东师范大学)

胡麟祥(无锡市教科所)

善本荣(无锡市教科所)

黄树生(无锡市教科所)

(二)制度保障

由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精干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实行聘任制,责任落实,分工协作。

课堂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所涉及的学校发展重大问题,由校代会讨论通过加以实行。

研究计划实施由校长室领导,教科室负责协调安排。

课题研究所需的研究环境、设备、资料、时间、经费,学校给予充分保证。

学校建立完善的课题组工作规章和课题研究考核监督奖励机制。

此外,学校聘请相关专家对课题指导,保证课题研究高质量。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