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9624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考点解析概述Word文件下载.docx

  我国先秦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探讨过人性的本质,在人性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断,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欧洲,联想主义的兴起,对现代学习、记忆和思维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生物学和生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

  

(二)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铁钦纳。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方法。

在他们看来,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2.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和安吉尔等人。

机能主义心理学也主张研究意识。

但是,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组合。

   3.行为主义心理学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到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是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第二是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由于斯金纳的理论对华生的行为主义有所发展,通常把他的理论称为新行为主义,而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古典行为主义。

斯金纳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他明确指出:

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斯金纳与华生思想上的区别,在于他并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是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4.完形心理学

  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同时,德国也出现了另外一个心理学派别——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也称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人,这一学派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5.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这一理论主要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践,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6.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运动和新方向。

认知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初,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

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揭示了儿童思维的发展。

   7.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于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本质上与动物完全不同。

一、心理活动:

(一)心理活动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个体的认识过程、情感和意志;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

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内容是指每个人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映象本身,而心理形式是指这种映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结构,如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形式,情感、意志、需要与动机形式,个性特征中的能力、气质、性格形式等。

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研究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心理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

(一)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新生一代的培养者 

(三)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四)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履行其基本职责 

  三、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二)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四、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

机能主义心理学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

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赞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三)格式塔心理学

 其创始人有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格式塔心理学派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所创建的,这种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七)现代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初,在5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

  

(一)感觉的分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的感觉依据刺激的来源和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外部感觉,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包括触压觉、温度感和痛感)。

第二类是反映身体位置、动作和内脏器官状态及变化的内部感觉,它包括动觉、静觉(又叫平衡感)和机体感。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对各种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客观刺激量。

任何超出感觉阈限的刺激都不能引起人的感觉。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都有两种形式,即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三)感觉现象 

  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取决于该刺激的强度,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和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会对这种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影响。

这种影响作用即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

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受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3)联觉。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二、知觉

  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

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做一组程序,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

知觉的特点:

(1)知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影响感觉器官的事物;

(2)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各种属性与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即事物的整体性;

(3)知觉与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

  

(一)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正确与否,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

根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感受器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包括: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其中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

刺激物强度;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对象的活动性;

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三)观察力的培养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进行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四)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有: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教师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组织直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具体来说,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三、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是人们对事物进行更清晰的认识和作出更有准备反映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的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注意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注意的范围与稳定性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

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但衡量注意的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

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以上的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注意分配的条件包括: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把自己的注意不断地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也就是人们把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这就是注意的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

原来注意的强度;

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四、记忆

  

(一)记忆的内容与类别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它是比感觉、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根据记忆意识参与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记忆的品质包括:

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可分为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是把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再认或重现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是恢复过去知识经验的过程。

  (三)遗忘及其规律 

  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叫做遗忘。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

由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2.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有: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五、思维

  

(一)思维的类型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一种不同于感觉、知觉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人的认识的核心。

思维的类型有: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及其基本形式

  思维的过程,是指人们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去思考问题,其基本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和具体化。

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

思维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的品质。

  (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要做到: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四)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它的特点如下:

  

(1)流畅性。

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越多,流畅性越大。

该特征反映个体的心智灵活、思路通达的程度。

  

(2)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也叫思维的变通性。

  (3)独创性。

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六、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不是已有表象的再现,而是在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形象。

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有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独特的形式。

想象的种类:

(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3)幻想、理想和空想。

   1.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2)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必不可少的条件;

  (3)再造想象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需要做到: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想象力;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自身的知识经验,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六、遗忘:

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1.遗忘的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于1879年至1884年对遗忘进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的特点。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的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进程。

 3.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4.记忆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5.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七、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过程。

  

(二)言语的种类:

对话言语、独自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八、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1.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2.思维的类型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分为:

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

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

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

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思维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4.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九、情绪: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一)情绪的分类:

1.心境:

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

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

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情绪的功能:

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十、意志:

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一)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3.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动机斗争的四类:

双趋式动机斗争、双避式动机斗争、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 

  (三)意志品质的特征:

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十一、需要:

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