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9710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曾胡治兵语录》Word格式.docx

9月复调回两江。

1872年3月,病死于两江督署,谥文正,终年61岁。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

1836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旋授编修,充江南副考官,捐升知府。

1854年擢贵东道员,率勇赴湖北、湖南参加镇压太平军起义。

1855年1月,胡林翼带勇配合曾国藩湘军攻打江西九江、湖口。

不久调任湖北布政使,率部回援武昌,并署理湖北巡抚。

1856年

12月,胡林翼以攻破武昌实投湖北巡抚,随即以湖北为基地,全力支援曾国藩的作战。

1857年,胡林翼与湖广总督官文派兵援安徽庐州(今合肥),次年又同官文派兵攻打安庆,进图庐州。

1859年初出驻黄州,整理军务。

次年败大平军于小池驿等地。

1861年1月移营大湖,旋因太平军陈玉成部入鄂,派兵回援武昌,并派兵助攻安庆。

6月太平军李秀成部攻入湖北,连下通山、兴国、大冶,武昌岌岌可

危,胡林翼亲率所部回救。

9月30日,胡林翼在武昌呕血而死,谥文忠,终年49

1911年春,蔡锷由广西赴云南担任新军训练工作。

数年的军中生活,使他亲身体会到所谓的“新军”,依然是风气败坏,纪纲废驰。

“基础已

坏,欲挽回补救,决非一二人之力所能奏功”。

面对这种现状,他感到只有号召“多数同心同德之君子,相与提挈维系,激荡挑拨”,“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宿”,才能“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

正好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统制钟麟同委托他编写一份“精神讲话”的教材,蔡锷认为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兵言论“多洞中窍要,深切时弊”,于是便从他们的奏章、函牍和日记中,摘取了大量有价值的内容,分类凑辑,取名《曾胡治兵语录》,以此作为云南新军的“精神讲话”。

全书共分十二章:

第一章《将材》,第二章《用人》,第三章《尚志》,第四章《诚实》,第五章《勇毅》,第六章《严明》,第七章《公明》,第八《仁爱》,第九章《勤劳》,第十章《和辑》,第十一章《兵机》,第十二章《战守)。

其中前十章论治军,后两章谈作战。

曾国藩、胡林翼是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起家的,他们的军事思想,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但是,曾胡善于从历史和现实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注意吸收和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尤其是曾胡是以理学家的身份谈兵的,理学是其兵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这种浓厚的理学背景使得曾胡对中国传统兵学从范畴到体系都做了重新的诠释,从而提出了大量富有借鉴意义的命题,如治军方面的“为将之道,以良心血性为前提”;

“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

“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

“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

用兵方面的“兵可挫而气不可挫,气可偶挫而志不可挫”;

“用兵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四字”;

“战阵之事,恃强者是败机,敬戒者是胜机”;

“用兵之道,全军为上策,得土地次之;

破敌为上策,得城池次之”;

“主气常静,客气常动。

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微而后壮。

故善用兵者,每喜为主,不喜作客”;

“军事之要,必有所忌,乃能有所济;

必有所舍,乃能有所全”等。

这些极富理学意蕴的兵学命题,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推动了中国传统兵学的发展,体现了理学思想的深刻性,而且通过对传统兵学范畴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自先秦以来即存在的兵学与儒学的对峙与紧张,促进了宋明以来兵学与儒学合流的进程。

胡林翼所说的“兵事为儒学之至精,非寻常士流所能及也”,便透出了兵儒合一这样一种信息。

这对于传统兵学地位的提升,应当说是有意义的。

《曾胡治兵语录》各章都附有蔡锷的按语。

这些按语或者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归纳,或者是对曾胡言论的评述,或者是借题发挥,阐明蔡锷自己的思想。

蔡锷对于曾胡“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的思想十分欣赏,认为带兵者“若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

对于曾胡“为将之道,以良心血性为前提”的思想,蔡锷也十分崇尚,认

为这是“扼要探本之论”,并将其忠君卫道的内容转换为救国救民的大义,从而为这个命题赋予了新的内涵。

蔡锷还从曾胡“以主待客”的作战指导思想受到启发,对西方军事思想中的“极端进攻”作了批判分析,提出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应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反映了蔡锷军事思想的过人之处。

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阶级局限性,蔡锷在按语中多次对曾胡二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罪行进行称诵,并称太平军为“粤匪”等。

凡此等等,请读者朋友注意鉴别。

《曾胡治兵语录》成书于1911年夏。

1917年蔡锷去世一年后,上海振武书局首次公开印行,梁启超为之作序。

1919年李根源于广州重印。

1924年蒋介石增辑《治心》一章,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名义印发黄埔军校作为教材。

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曾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下发部队。

解放后因政治原因该书一度绝版。

近年解放军出版社与辽沈书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兵书集成》第

50册由上海振武书局影印再版,巴蜀书社也组织力量重新将增补本译成白话出版,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兵书名著精华(文白对照)》亦选译了部分内容1996年12月

梁序

松坡既死于国事,越一年,国人刊其遗著《曾胡治兵语录》行于世。

世知松坡之事功,读此书,可以知其事功所由来矣。

自古圣贤豪杰,初未尝求见事功于当世也。

惟其精神积于中,著于外,世人见之,以为事功耳。

阅世以后,事功或已磨灭,而精神不敝。

传之后世,遭际时会,此精神复现为事功焉。

松坡论曾、胡二公之事,谓其为良心血性二者所驱使,则松坡之事功,亦为此良心血性所驱使而已。

曾、胡二公,一生竞竞于存诚去伪,松坡于此,尤阐发不遗余力。

精神所至,金石为开,二公屡言之,松坡亦屡述之。

二公之言,不啻诏示松坡,使其出生死,冒危难,掬一诚以救天下之伪。

则虽谓松坡之事功,皆二公之事功可也。

松坡自谓身膺军职,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属,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

今松坡得所归矣,而救国志愿,曾未达其万一。

护国军之起,仅使民国生死肉骨。

如大病方苏,元气已伤,将养扶持,所需于事功者,正复无限。

来者不可见,惟恃此耿耿精神,常留存于吾国民隐微之间,可以使曾、胡复生,使松坡不死,以解除日后之千灾百难,超苦海而入坦途。

而此语录十余章,实揭吾国民之伟大精神以昭兹来许者也。

民国六年四月新会梁启超序。

蔡序

[出自《曾胡治兵语录》]1911辛亥之春,余应合肥李公之召,谬参戎职。

时片马问题纠葛方殷,瓜分之谣诼忽起,风鹤频惊,海内骚然。

吾侪武夫,惟厉兵秣马,赴机待死耳,复何暇从事文墨,以自溺丧?

乃者统制钟公有嘱编精神讲话之命,余不得不有以应。

窃意论今不如述古;

然古代渺矣,述之或不适于今。

曾、胡两公,中兴名臣中锋佼者也。

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世纪,遗型不远,口碑犹存。

景仰想象,尚属匪难。

其所论列,多洞中窍要,深切时弊。

爰就其治兵言论,分类凑辑,附以按语,以代精神讲话。

我同袍列校,果能细加演绎,身体力行,则懿行嘉言,皆足为我师资,丰功伟烈,宁独让之先贤?

宣统三年季夏,邵阳蔡锷识于昆明。

第一章将材

右论将材之体

右论将材之用

[注释]

1([1]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

第二要不怕死;

第三要不急急名利;

第四要耐受辛苦。

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

不公不明,则兵不悦服;

不勤,则营务巨细皆废弛不治。

故第一要务在此。

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士卒乃可效命。

故次之。

为名利而出者,保举稍迟则怨,稍不如意则怨;

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

故又次之。

身体赢弱者,过劳则病;

精神短乏者,久用则散。

故又次之。

四者似过于求备,而苟阙其一,则万不可带兵。

故吾谓带兵之人,须智深勇沉、文经武纬之才。

数月以来,梦想以求之,焚香以祷之,盖无须臾或忘诸怀。

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

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

终不可恃。

2(带兵之道,勤恕廉明,缺一不可。

(以上曾语)

3(求将之道,在有良心,有血性,有勇气,有智略。

4(天下强兵在将。

上将之道,严明果断,以浩气举事,一片肫诚。

其次者,刚而无虚,朴而不欺,好勇而能知大义。

要未可误于矜骄虚浮之辈,使得以巧饰取容。

真意不存,则成败利钝之间,顾忌太多,而趋避逾熟,必至败乃公事。

5(将材难得。

上驷之选,未易猝求,但得朴勇之士,相与讲明大义,不为虚骄之气、夸大之词所中伤,而缓急即云可恃。

6(兵易募而将难求。

求勇敢之将易,而求廉正之将难。

盖勇敢倡先,是将帅之本分;

而廉隅正直,则粮饷不欺,赏罚不滥,乃可固结士心,历久常胜。

7(将以气为主,以志为帅。

专尚驯谨之人,则久而必惰;

专求悍鸷之士,则久而必骄。

兵事毕竟归于豪杰一流,气不盛者,遇事而气先慑,而目先逃,而心先摇。

平时一一禀承,奉命惟谨,临大难而中无主,其识力既钝,其胆力必减,固可忧之大矣。

(以上胡语)

8(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

后世将弁,专恃粮饷重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

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

9(军中须得好统领、营官,统领、营官须得好真心实肠,是第一义。

算路程之远近,算粮仗之缺乏,算彼己之强弱,是第二义。

二者微有把握。

此外,良法虽多,调度虽善,有效有不效,尽人事以听天而已。

10(璞山之志[2],久不乐为吾用。

且观其过自矜许,亦似宜于剿土匪,而不宜于当大敌

11(拣选将材,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辛苦。

三者兼全,乃为上选。

12(李忠武公续宾[3],统兵巨万,号令严肃,秋毫无犯。

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官民,无不争思倚重。

其临阵安闲肃穆,厚重强固。

凡遇事之难为而他人所畏怯者,无不毅然引为己任。

其驻营处所,百姓欢忭,耕种不辍,万幕无哗,一尘不惊。

非其法令之足以禁制诸军,实其明足以察情伪。

一本至诚,勇冠三军,屡救弁兵于危难。

处事接人,平和正直,不矜不伐。

13(乌将军兰泰[4]遇兵甚厚。

雨不张盖,谓众兵均无盖也。

囊无余钱,得饷尽以赏兵。

14(兵事不外奇正二字,而将材不外智勇二字。

有正无奇,遇险而覆;

有奇无正,势极即阻。

智多勇少,实力难言;

勇多智少,大事难成。

而其要,以得人为主。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设五百人之营,无一谋略之士,英达之材,必不成军。

千人之营,无六七英达谋略之士,亦不成军。

15(统将须坐定能勇敢不算本领外[M1963注:

此句似不通],必须智勇足以知兵,器识足以服众,乃可胜任。

总须智勇二字相兼。

有智无勇,能说而不能行有勇无智,则兵弱而败,兵强亦败。

不明方略,不知布置,不能审势,不能审机,即千万人终必败也。

16(贪功者,决非大器。

17(为小将须立功以争胜,为大将戒贪小功而误大局。

(以上胡语)右论将材之用

蔡按:

古人论将有五德,曰:

智、信、仁、勇、严。

取义至精,责望至严。

西人之论将,辄曰“天才”。

析而言之,则曰天所特赋之智与勇。

而曾、胡公之所同唱者,则以为将之道,以奥心血性为前提,尤为扼要探本之论,亦即现身之说法。

咸、同之际,粤寇[5]蹂躏十余省,东南半壁,沦陷殆尽。

两公均一介书生,出身词林,一清宦,一僚吏,其于兵事一端,素未梦见。

所供之役,所事之事,莫不与

兵事背道而驰。

乃为良心、血性二者所驱使,遂使其“可能性”发展于绝顶,武功灿然,泽被海内。

按其事功言论,足与古今中外名将相颉颃而毫无逊色,得非精诚所感,金石为开者欤?

苟曾、胡之良心血性而无异于常人也,充其所至,不过为一显宦,否则亦不过薄有时誉之著书家,随风尘以殄瘁已耳〜复何能崛起行间,削平大难,建不世之伟绩也哉〜

[1]原文中序号为编者所加,下同。

[2]璞山,王錱字、湘军名将,著有《练勇刍言》。

[3]李续宾,字迪庵,谥忠武,湘军名将。

[4]乌兰泰,满族,官至副都统,谥武壮。

[5]粤寇:

太平军。

第三章尚志

1(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

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

高者慕往哲隆

盛之轨,而日即高明。

贤否智愚,所由区矣。

2(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

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

不可亟得。

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

而贪饕退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

此其可为浩叹者也。

3(今日百废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

独赖此耿耿精忠之寸衷,与斯民相对于骨岳血渊之中,冀其塞绝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天心,庶几万一有补。

不然、但就时局而论之、则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

4(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

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5(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6(喜誉恶毁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

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实足以欺世盗名。

7(方今天下大乱,人怀苟且之心。

出范围之外,无过而问焉者。

吾辈当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共守之,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之。

8(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

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

9(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10(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

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

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实,养得灵。

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

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以上曾语)

11(军中取材,专尚朴勇,尚须由有气概中讲求。

特恐讲求不真,则浮气、客气夹杂其中,非真气耳。

12(人才由磨炼而成,总须志气胜乃有长进。

成败原难逆睹,不足以定人才。

兵事以人才为根本,人才以志气为根本;

兵可挫而气不可挫,气可偶挫而志不可挫。

13(方今天下之乱,不在强敌,而在人心。

不患愚民之难治,而在士大夫之好利忘义而莫之惩

14(吾人任事,与正人同死,死亦附于正气之列,是为正命。

附非其人,而得不死,亦为千古之玷,况又不能无死耶〜处世无远虑,必有危机。

一朝失足,则将以薰莸为同臭。

而无解于正人之讥评。

右列各节,语多沉痛。

悲人心之陷溺,而志节之不振也。

今日时局之危殆,祸机之剧烈,殆十倍于咸、同之世。

吾侪身膺军职,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

须以耿耿精忠之寸衷,献之骨岳血渊之间,毫不返顾,始能有济。

果能拿定主见,百折不磨,则千灾万难,不难迎刃而解。

若吾辈军人,将校但以跻高位、享厚禄、安富尊荣为志,目兵则以希虚誉、得饷糈为志,曾、胡两公必痛哭于九原矣。

第四章诚实

[出自《曾胡治兵语录》]1911[注释]

1(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故曰: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2(人必虚中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

盖实者不欺之谓也。

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著一物。

心中别有私心,不敢告人,而后造伪言以欺人。

若心中了不着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欺人者[1],亦以心中别著私物也。

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

不能去好色之私,则不能欺其好德之知矣。

是故诚者,不欺者也。

不欺者,心无私著也;

无私著者,至虚者也。

是故天下之至诚,天下之至虚者也。

3(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

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

4(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

负隐匿者,有不测之祸;

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

5(天下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不祥。

6(用兵久则骄惰自生,骄惰则未有不败者。

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

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为之本。

立意要将此事知得透,辨得穿。

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

人之生也直,与武员之交接,尤贵乎直。

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

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此接物之诚也。

以诚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于大戾,免于大败。

7(楚军水、陆师之好处,全在无官气而有血性。

若官气增一分,血性必减一

分。

8(军营宜多用朴实少心窍之人,则风气易于纯正。

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割之用,实以官气太重,心窍太多,漓朴散醇,真意荡然。

湘军之兴,凡官气重、心窍多者,在所必斥。

历岁稍久,亦未免沾染习气,应切戒之。

9(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

有其质而傅以他长,斯为可贵。

无其质而长处亦不足恃。

甘受和,白受采,古人所谓无本不立,义或在此。

10(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越,足以摇惑军心;

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

故楚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

11(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12(军事是极质之事,二十三史,除班马而外,皆文人以意为之。

不知甲仗为何物、战阵为何事。

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不可信。

13(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

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讦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14(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心虚则不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谅。

15(楚军之所以耐久者,亦由于办事结实,敦朴之气,未尽

浇散。

若奏报虚伪,不特畏遐迩之指摘,亦恐坏桑梓之风气;

16(自古驭外国,或称恩信,或称威信,总不出一信字。

非必显违条约,轻弃前诺,而后为失信也。

即纤悉之事,颦笑之间,亦须有真意载之以出。

心中待他只有七分,外面不必假装十分。

既已通和讲好,凡事公平照拂,不使远人吃亏,此恩信也。

至于邻人畏敬,全在自立自强,不在装模作样。

临难有不屈挠之节,临财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

周易立家之道,尚以有孚之威,归诸反身,况立威于外域,求孚于异族,而可不反求诸己哉〜斯二者,似迂远而不切于事情,实则质直而消患于无形。

17(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

18(众无大小,推诚相与。

咨之以谋,而观其识;

告之以祸,而观其勇;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知人任人,不外是矣。

近日人心,逆亿万端,亦难穷究其所往。

惟诚之至,可救欺诈之穷。

欺一事不能欺诸事,欺一时不能欺之后时。

不可不防其欺,不可因欺而灰心所办之事,所谓贞固足以干事也。

19(吾辈不必世故太深,天下惟世故深误国事耳。

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

一部《红楼》,教坏天下堂官、掌印司官、督抚、司道、首府及一切红人。

专意揣摩迎合,吃醋捣鬼,当痛除此习,独行其志。

阴阳怕懵懂,不必计及一切。

20(人贵专一。

精神所至,金石为开。

21(军旅之事,胜败无常,总贵确实而戒虚捏。

确实则准备周妥,虚饰则有误调度,此治兵之最要关键也。

粤逆倡乱以来,其得以肆志猖撅者,实由广西文武欺饰捏报,冒功幸赏,以致蔓延数省。

流毒至今,莫能收拾。

22(事上以诚意感之,实心待之,乃真事上之道。

若阿附随声,非敬也。

23(挟智术以用世,殊不知世间并无愚人。

24(以权术凌人,可驭不肖之将,而亦仅可取快于一时。

本性忠良之人,则并不烦督责而自奋也。

吾国人心,断送于“伪”之一字。

吾国人心之伪,足以断送国家及其种族而有余。

上以伪驱下,下以伪事上,同辈以伪交,驯至习惯于伪。

只知伪之利,不知伪之害矣。

人性本善,何乐于伪,惟以非伪不足以自存,不得不趋于伪之一途。

伪者人固莫耻其为伪,诚者群亦莫知其为诚,且转相疑骇,于是由伪生疑,由疑生嫉。

嫉心既起,则无数恶德从之俱生,举所谓伦常道德皆可蹴去不顾。

呜呼〜伪之为害烈矣。

军队之为用,全侍万众一心,同袍无间,不容有丝毫芥蒂,此尤在有一诚字为之贯串,为之维系。

否则,如一盘散沙,必将不戢自焚。

社会以伪相尚,其祸伏而缓;

军队以伪相尚,其祸彰而速且烈。

吾辈既充军人,则将伪之一字排斥之不遗余力,将此种性根拔除净尽,不使稍留萌櫱,乃可以言治兵,乃可以为将,乃可以当兵。

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

李广疑石为虎,射之没羽;

荆轲赴秦,长虹贯日,精诚之所致也。

[1]此处应为“自欺者”。

第五章勇毅

1(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毁而无誉,有恩而无怨。

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沈毅之气。

衡人者,但求一长而取,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材。

苟于峣峣者过事苛求,则庸庸者反得幸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