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721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民间艺术文化研究(7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一篇:

民间艺术复兴可能性分析

摘要:

本文主要对重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古法二元纸、渝派花丝镶嵌、木雕青蛙四种传统技艺进行深入研究,立足技艺本体的特殊性,从不同的“再生”角度探讨新形势下传统手工艺复兴的可能性。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传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遭遇诸多困境,如生存环境不复存在、市场萎缩、传承后继无人、审美与消费习惯的变迁等。

传统手工艺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自身发展的定位,如何更新自我的存续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增强自我生命力和发展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抽离图像的转载

图像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常见的信息载体。

据统计,一个人获取的信息大约有75%来自视觉,图像也成为我们认知事物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民间工艺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或是喜闻乐见,或是寓教于娱,而图像作为最直接的信息载体,便成为了民间艺术家最常用的表现方式。

梁平木版年画作为西南地区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的民艺,被誉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

至今约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在刻板、印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在造型、色彩等图像元素上,也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然而,纯手工制作的梁平木版年画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加上传承后继无人,以及社会需求降低,年画原有的实用价值已经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其原本得以存续的文化生态亦编者按:

如今,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民间传统艺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遭遇诸多困境,如生存环境不复存在、市场萎缩、传承后继无人、审美与消费习惯的变迁等。

这里我们透过一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成果,寻找如何以当下的视野和眼光去看待和发展传播过去的传统民间艺术,为它们提供合适的利于创新的环境;从中我们还看到如今已十分难得的工匠精神,看到了手工艺复兴的痕迹,也看到了现代艺术家如何创造出新的工艺。

这一切的目的在于唤醒更多的人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进而探索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机制,以实现民间传统艺术的活态化传承。

不复存在。

[1]在上百年的技艺延续中,年画图像已经程式化固定下来,并带有很强的艺术识别性,除去工艺的流程,图像成为年画生命延续的重要载体。

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工作可以转换思路,剥离传统手工技艺原有的实用价值,而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浓缩在一笔一画的图像之中。

取其形、用其意,将图像抽离开木版、纸张等传统载体,转载到装饰画、文化创意产品等新的载体上。

在载体创新的基础上,立足当下的社会审美,通过设计的创新,对传统图像进行元素化、卡通化、抽象化处理,以便用于衍生品的复制和转载。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图形作为媒介,实现传统民间艺术向现实大众文化的嬗变,帮助此类传统民间工艺在“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实现再生。

二、重构物性的延伸

对于特定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核心在于手艺人日复一日“心”与“手”的配合中所承载的文化观念以及直观的知识经验,这是现代机械无法替代的精神内核,是保护和传承中不可改变的部分。

而对于成品的应用功能,则是可以从“新”的角度进一步开发,利用设计的手段进行“再设计”,使其与现代生活发生关联。

古法二元纸在过去往往是作为祭祀用的火纸或印刷用纸,特别是作为年画的画纸存在。

用途的高度局限带来的是生存能力的下降,一旦社会背景发生变化,或者新式的替代物出现,机械化所带来的高速高效高标准,以及对手工化的费工费时不确定的淘汰,传统手工产品的命运往往多舛。

若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保护,它们很可能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既然用途的局限是古法二元纸技艺传承的软肋,那通过设计的手段,拓展它的用途是否可行呢?

设计师们抛弃纸作为书画材料的单一认知,将纸张视作一类“物”来对待,对“物”的属性进行探讨,则会改变其在物化及设计生成过程中的全部认知。

纸张是具备丰富的视觉和触感的材料属性。

其适宜的软硬度造就可围裹、可折叠等特点的造型属性,造型过程中,某些功能属性也适时产生,而在这三种基本属性之外,可以超越纸张本身去开发设计产品。

视觉传达系学生对于宣纸新的应用和探索,可以作为二元纸很好的借鉴。

设计在保留了纸张原本的属性和质感的基础上,通过重构纸张的造型形态,从单页平面变成三维的灯具、包装和书籍,实现古法造纸的“物”性的延伸,在切实的“使用”过程中,表达出传统文化的意义。

如同斯科特克林克所言:

创新可以是在功能上、使用上、视觉上的改进,也可以是体验上、情感上的改变。

三、再现技艺的运用

花丝镶嵌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通过将金银等贵重金属加工成细丝,以推垒、掐丝、编织等技艺造型,并在金银丝上錾出花纹,再镶嵌上色泽美丽的珍珠、宝石、玉,配以优质木、琉璃等高档材料制作而成。

[2]因花丝和镶嵌这两种工艺常一起使用,故逐渐合称“花丝镶嵌”。

重庆花丝镶嵌最辉煌的时候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重庆金属工艺厂(原金银饰品厂)里拥有大批银楼艺人,他们熟练技工,加之雄厚的研发力量,当时生产出的产品精致丰富,远销东南亚、欧洲各国。

在那段时间里,重庆花丝工艺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一度被评为中国三大花丝工艺之一。

传统花丝镶嵌主要用于传统民族服装的装饰,大多为模仿现实中的花草与动物,或一些传统吉祥纹样,放在当下的社会,与大众的审美需求严重脱节。

精湛的手工技艺是花丝镶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核,对其进行活态传承才是技艺焕发新生的根本。

“花丝镶嵌”作为传统手工艺,制作繁杂,工序较多,具有稀缺性,手工制作带来的独有性使其符号价值远大于其有形价值,具备成为奢侈品的基本条件。

但是奢侈品贵在手工与原创精致设计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纹样的复制,或简单粗暴地使用贵金属和宝石,设计师如果能把握当下潮流与传统技艺的结合平衡点,相信这样的技艺不难在以手工为贵的市场经济中站住脚。

另一方面,花丝镶嵌可以通过与服饰设计的结合,或在小件家居用品上进行局部的装饰和点缀,不局限于大型、高难度、价格昂贵的工艺摆件或首饰,从而将传统技艺融入日常生活中来,这也是为其注入“新生命”的必然选择。

四、新生新民艺时代

在固有印象中,传统民艺往往属于工业之前的时代,已经被机械化批量生产和市场经济所抛弃,与现代社会生活发生隔离。

那是不是手工艺会就此消失呢?

在西方19世纪50年代,因为机械化生产对手工艺的冲击而酝酿了工艺美术运动,[3]如今,面对同样的矛盾,我们能否从中有所借鉴呢?

工艺美术大师柯愈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答案。

号称“二刀”的他,白天作为医科大学的教师,用手术刀解剖青蛙,晚上作为一名木雕工,用雕刻刀创造青蛙,这是他生活中医术与艺术的映衬。

2007年,柯愈勄成为重庆唯一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民间艺人,可以说,他是新时代的民艺代表人。

透过他的雕刀,我们看到了如今已十分难得的工匠精神,看到了手工艺复兴的一丝痕迹,也看到了现代艺术家是如何创造出新的工艺。

他们不是传承人,他们是新生的民艺人,柯愈勄用自己的创造力使传统的木雕技艺焕发了新的生机。

老手艺可能会被淘汰,但工匠精神从来不会过时,或许我们是时候抛弃对传统民艺古老陈旧的偏见。

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背景,只要工匠精神永存,新的民艺总会找到合适的土壤破壳而出。

这也提示我们,用当下的视野和眼光去看待和发展过去的传统的民间工艺,为它们提供合适的利于创新的环境,未尝不是一种更为现实和可行的方法。

五、结语

传统手工技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存在。

工艺美术的价值也被学术界充分认可,但是仅仅依靠学术的保护,民艺会失去生气和活力。

民间艺术需要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才能实现生命的活力,而延续生命活力的活态化传承才是保护的根本目的所在。

回复到原生的文化生态中,民艺终归要回到民间,需要被制作、被观看、被触摸和被使用,只有这样,民艺才算真正的复兴。

以上四个案例只是冰山一角,但我们以期一斑窥豹,透过这些鲜活的个例,窥探民艺复兴的可能性和新途径,也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人的参与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秦臻,张习文.梁平木板年画艺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60.

[2]吴山.工艺美术大辞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687.

[3]高兵强.工艺美术运动[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2.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二篇:

油画创作中民间艺术色彩元素研究

关键词:

民间艺术;油画创作;应用

民间艺术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在对实用性追求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了对视觉愉悦的追求。

比如在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它不仅仅是具有巫术性质的色彩,其实也凝聚着民间艺术的最初审美,这种审美对后代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民间艺术的色彩也更加丰富。

剪纸、年画、刺绣、泥塑、蜡染等这些来自于民间的艺术色彩也更丰富起来受到民间百姓的喜爱,并且世代相传,保留下来。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间艺术的价值正被逐渐利用,对民间艺术的研究,色彩也是首要研究的问题,其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这种价值对于寻求突破的艺术家们来说,可谓是打开了一扇窗。

一、民间艺术的色彩特点

色彩是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在设色上把视觉效果放在了第一位,整体的色调只为表现鲜艳亮丽的视觉效果。

在民间艺术中无论是刺绣、泥塑、皮影、还是其他门类,对比都是民间艺术家最主要的对比手法。

这和近代色彩学不谋而合。

当然民间艺术的色彩观念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自己的原则,民间流行的配色口诀就是对比的例证。

比如“红靠黄,亮晃晃”“红花要靠绿叶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等等。

民间美术本能地使用对比构筑了其绚丽、丰富的色彩乐章。

最具典型特征的是民间年画、民间彩塑、戏曲人物造型。

陕西年画中的门神最为出名,大红、桃红、黄、绿、黑五色为最常使用的颜色。

其绘制粗犷、风格豪爽、明快、洒脱。

山东潍县年画色彩表现手法独特,一是所使用的基本色都是对比色,红和绿、黄和紫、墨色和空白底色,造成鲜艳强烈的对比色。

二是极少使用中间色,造成色度上的对比。

三是用品色水印出来的颜色,透明不浑浊,色彩鲜艳。

四是色块较大,不琐碎。

五是色彩布满全局,互相呼应,不孤立。

另外在华美的刺绣、服饰和民间泥玩具上都可以证明自古便有对对比效果的喜爱。

我们熟知的民间泥玩具一般采用黑底上绘制红、黄、白、绿等纯度较高,面积较小,又极其饱满的色彩与底色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使红色更艳,绿色更鲜,白色更亮。

民间艺术的用色既肯定对比的运用,色彩搭配又体现着朦胧、神秘的原始美,具有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对比所形成的充满张力的色彩效果使其它任何的色彩结构黯然失色,它最直接地表明了民间百姓对色彩的本质需要民间艺术在注重对比的同时还注重其它的对比,比如补色对比,民间流传着这样的口诀“红搭绿,一块玉”,。

这是由于民间大众对热闹、红火、喜庆气氛的积极追求,冷暖对比所产生的丰富色调风格恰好满足了百姓的情感需求。

补色对比是最为鲜明的色彩结构。

由于民间艺术的整个情调是开朗乐观的,特别是在色彩上更是鲜明,响亮,火辣辣,为了夸张地突出其美艳、艳丽、鲜明、丰满,补色对比常常为老百姓的首选。

民间的用于演出的如秧歌、二人转服饰,通过鲜亮的色彩搭配起到了一种未动就已博得满堂彩的效果。

另外色彩的面积对比也实在民间艺术中经常使用,色彩面积的对比起到最直接的作用是控制色彩的视觉平衡。

一幅作品通过面积对比,使色彩的节奏感更强了,民间有“万绿丛中”的说法,大面积的绿色配上小面积的红色,红色才会显得更突出。

一幅红底黑字的春联,就是面积对比的的例子,红色百姓最喜欢的颜色,它代表了吉祥喜庆、红红火火,配上五色中的黑色,运用疏密对比穿插,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经典。

二、民间艺术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

以色彩对比为主要特征的民间艺术代表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独具视觉审美效果的色彩语言,特别是在当今绘画艺术处在各门艺术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时代,借鉴民间艺术的色彩语言,无疑是给传统的绘画注入了一泓清泉。

画家顾黎明就是把民间艺术的色彩元素加到自己的画面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取得成功的极好例子。

他对民间艺术转换到自己的创作形式始于八十年代末,当时中国的艺术家正处于迷茫的境地,他以其独特的洞察力运用当代的元素对民间美术进行独特解读。

在探索过程中,他从民间年画简单用色、注重对比的特点,通过加大色彩层次对民间艺术再利用,以粉灰色为画面主调,再利用民间艺术中的对比,如红黄蓝三色,再做面积上的对比,色彩成为画面的主导,再利用民间年画中的线条来做色彩上的分割,造成一种意外的交错感,极具现代绘画的美感。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神髓,这也是当今诸多艺术家努力实现艺术语言的新方向。

三、民间艺术的色彩元素在我作品中的应用

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深入了解,我越发感觉到它的博大精深,民间艺术所散发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对民间艺术的色彩构成成为我研究的方向。

我的油画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推动下来实践创新的。

在取材方面,我选取的是二人转题材,扮相传统的男女搭档成为我画面的主题。

在二人转表演中人们通常把唱二人转的男女搭档称为“一副架”,因此,“一副架”也成为我作品的题目。

在这幅作品中我借鉴了民间艺术的色彩元素,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

背景我大面积地使用中黄色,前面的人物服饰,男子服饰我用了天蓝色,女子则用纯艳的大红色,红色、蓝色和背景的黄色正好形成了上的强对比,使人一下子就会进入到欢乐的气氛中,如果说单独地使用这三种颜色会使人产生乏味感,而我通过女子手上拿的绿色扇子来和红色衣服做补色对比,而男子的头饰又有小面积的红色来和女子的衣服相呼应,同时冷暖对比也也产生了。

这也正顺应了民间艺术的色彩特点:

在对比中求和谐。

在手法运用上以色彩的平涂为主,压缩景深,用二度半空间来表现,这也和传统的民间艺术特点相一致。

通过对这幅画的色彩探索,我越来越能领会到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经历了时代变迁的民间艺术,在表现形式方面自成一格,体现了其坦率朴实、色彩艳丽、夸张热烈、随性大方的特点。

无疑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在对民间艺术的吸收和转换上,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传统与现代的交界线上,对二者进行深刻剖析,并运用一定的语言把二者完美结合、发扬光大。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三篇:

民间艺术吉祥象征性研究

【摘要】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和各种文化碰撞,古老的文化模式必将被崭新的文化模式所。

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挫伤和失去人类美好的文化为代价,依照当前的形势来看,古老的民间吉祥艺术有一天也许会消失。

但是我们几千年以来积淀形成的追求生存和繁衍以及吉祥的文化心理将永恒存在,而且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符号,在未来仍然起着维系民族生存发展情感的纽带作用。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之一,彰显了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对艺术的追求与阐释,整体来看中国民间吉祥艺术是为了生存的艺术。

【关键词】民间艺术;象征性;艺术语言;艺术观念

一、中国的民间吉祥艺术基于共同的情感追求

中国民间艺术大部分情况下是以追求吉祥幸福为目的,而非追求艺术目的的泛艺术创造,是千百年来普通大众表达情感的象征,同时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表达生存与繁衍美好祈愿的艺术史。

求吉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人类共同的情感,世界上的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求吉的艺术形态。

这样共同情感的求吉心理使民间吉祥艺术超越了通常狭义的艺术语言观念的,使它渗透普及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民间吉祥艺术包括我们常见的吉祥图案、文字和一些具有隐喻的象征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和符号。

二、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具有传承悠久历史、追求单纯吉祥的淳朴情感的特征

民间吉祥艺术在其发生发展、艺术功能和形态、艺术符号和艺术内涵等方面,始终与民间群体生存生活密切相关。

民间吉祥艺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民间群体的情感依托和生存基础。

民间吉祥艺术渗透于民间习俗的各个方面,是民众祈求生存、繁衍和吉祥的艺术手段。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民间吉祥艺术能够与中国的民间吉祥艺术相媲美,因为它传承历史悠久、一直追求淳朴率真的单纯吉祥的情感。

(一)简单概括民间吉祥艺术的发展要素

1.生存与繁衍,是民间最基本的生命主题。

2.信仰与民俗,是民间吉祥艺术发展的核心与载体。

3.辟邪、纳福、求吉,是民间吉祥艺术观的主要文化内涵。

4.传统的传承、群体共同的创造,是民间吉祥艺术观的主要源泉。

5.主题、题材、造型、色彩形成民间吉祥艺术观念表现的完整体系。

(象征隐喻的艺术手法,是民间吉祥艺术最典型的语言表达特征。

6.民间吉祥艺术从初期质朴生命功利价值的追求,逐渐倾向社会化、世俗功利价值的选择,也反映出封建社会从初期到没落的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变化。

(二)研究民间吉祥艺术具有现实意义

民间吉祥艺术是伴随着封建农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以民间吉祥艺术仍然残存和蕴含着大量的古老的深层文化和生命内涵,成为我们研究各个民族的艺术传统和民族心理情感的重要文化精神参考。

一个民族的继承和发展应当基于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仔细选择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部分进行传承和创新,还应该关注民族传统中具有人类普遍情感价值的因素。

三、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观

(一)生存与繁衍,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生命主题

各个民族在生活中都有追求吉祥文化的印记。

生存与繁衍,是世界上所有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生命主题,中国民间吉祥艺术也正是围绕着这个古老悠久的生命主题开始繁衍传承的。

民间许多吉祥物的古老文化源头是从民族原始文化中的神灵观念和图腾崇拜中产生的,如陕北剪纸量的龟、蛇、鱼、蛙和生命扶桑树等纹样造型。

(二)多重因素影响了民间传统文化吉祥观念

1.原始文化中的神灵观念以及图腾崇拜是一个主要因素

原始社会的陶器装饰图案人面鱼形纹是人纹和鱼纹的结合,包含了神灵观念和图腾崇拜,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强烈祈求渔猎收获的愿望。

2.传统巫术的占卜与求祥以及《周易》、阴阳五行观等对传统吉祥观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传统巫术崇拜,在春秋末期已经形成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总体认识的阴阳五行观,以及在阴阳五行观的基础之上完成了从数术到哲学思想体系的重大转变的《周易》,都影响了人们对吉祥观念的认知。

3.民间吉祥艺术观的文化内涵

生存与繁衍是整个民间艺术的生命主题,吉祥艺术内涵多以文化象征功能来直接或者间接体现(比如各地区的上梁仪式)。

同时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约定俗成,新的吉祥图案的产生也在这一基础上产生(比如喜字文化象征纳福求吉、辟邪趋吉)。

同时民间吉祥艺术具有十分突出的传统继承性,但是仍然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灵活性,它具有强大的包容和吸收能力。

(三)民间吉祥艺术的语言

民间吉祥艺术是长期积累的民间习俗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的概括,其在艺术语言上表现出广泛的文化特征。

民间吉祥艺术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艺术形象式的造型语言表现、图案文字式的符号语言表现、行为仪式的动态语言表现

1.艺术形象式的造型语言

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吉祥的内涵是民间自古至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形式,其形象鲜明、艺术效果多样,充满了艺术魅力。

(年画、剪纸、建筑等,这些艺术形象是民众在长期的生活中群体选择创造的结果,其中很多艺术形象来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部分艺术形象来源于长期流传的民间文化传说和宗教信仰文化。

2.图案文字式的符号语言

象形的图案符号:

剪纸中的“五福捧寿”等;非象形几何符号:

剪纸中的“万字纹”、辟邪物的八卦镜、建筑中的窗格;直接应用文字:

建筑习俗应用吉祥文字、嫁娶用喜字、使用吉祥内涵的短语(紫气东来)等。

3.行为仪式的动态语言

民间吉祥艺术除了常见的用艺术手段创造的语言形式,也包括约定俗成的求吉习俗,它是民间习俗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蒙古族的“祭敖包”,江西的“傩戏”、成人礼)。

民间吉祥艺术中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生存文化内涵和睿智的哲学思想,民间吉祥艺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民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其吉祥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民族群体的纳福祈祥的心理逐渐强化,使许多吉祥图案的原始而古老的内涵逐渐淡化,日益趋向单纯吉祥寓意的表现。

(四)观念艺术语言的表达

1.象征隐喻的观念艺术语言表达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传承与发展中,象征和隐喻的大量应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既给民间群体追求生存和繁衍的吉祥心理带来蕴藉,同时也使民间吉祥艺术得到更加广泛和长久的发展。

象征和隐喻的表达手法,不仅是民间吉祥艺术,也是其他民间文化的表现手法。

例如:

戏曲、文学、诗歌、俗语、汉字(汉字一字多意,文字之中隐藏着传统文化内涵和哲学意义)等,陕北剪纸中在表示吉祥的公鸡身上剪刻“云勾子”纹,是不可缺少的雄壮的象征。

隐喻多是表现多子多福,不直接表现实际生活中的情趣,比如男女交合、多子多孙的含义。

2.谐音式的艺术表达

谐音的艺术手法在民间俗语、歇后语和诗歌中多有应用,民间吉祥艺术中的诸多形象也采用了谐音式的艺术表达方式。

四、结语

民间吉祥艺术渗透于民间习俗的各个方面,是民众祈求生存、繁衍和吉祥的艺术手段。

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具有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时至今日,探讨吉祥艺术的形式特征及象征意蕴依然有其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宪昌.年画是艺术符号[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山曼,柳红伟.山东剪纸民俗[M].济南:

济南出版社,2002.

[4]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5]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6]沈利华,钱玉莲.中国吉祥文化[M].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四篇:

兰州葫芦雕刻民间艺术文化沿革及保护策略

摘要:

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成就很多的文化艺术,而民间雕刻就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丰富民族精神,增添民族底蕴。

然而兰州葫芦雕刻艺术的发展丰富中华文化的土壤。

本文主要说兰州葫芦雕刻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突出特色、存在问题、解决方案,及后期的发展。

关键词:

葫芦雕刻;民间艺术;沿革保护

“葫芦”不仅仅是民间的一种植物,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

葫芦的雕刻更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