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9775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重生笔记》读书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体裁兴起之后,世界社会逐步向前或向后发展,最终促进文学作品朝更注意个人意识态度的方向发展,内容更艰涩、结构更松散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以《尤利西斯》为代表的意识流作品也在此列。

在此世界潮流的影响之下,中国文学作品之中也出现了隶属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

此处所说的现代主义创作方式也包括后现代主义流派,是二战后兴起的以关注个人意志为准则的艺术形式。

在这篇文章之中所讨论的《务虚笔记》即是一部十分典范的现代主义作品,它包含有意识流特点的叙事风格,也有较为模糊的主观感知。

《务虚笔记》发表于1997年《收获》杂志上,是上个世纪末较为重要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以下我们将从本书三个较为突出的方面简单讨论这部小说。

二、分论

(一)、生命意志与生活选择

单纯地讨论“生命”、礼赞“生命”的小说有很多,讨论生命意义的小说也十分普遍。

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加缪在其小说《鼠疫》与》与《局外人》中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讨论。

他曾说“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判断人值得生存与否,就是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加缪认为所谓生命的意义,并不存在于人(生命的主观体悟者)对生命(客观存在者)的主观体验与理解之中,而是存在于生命(客观存在者)存在的本身。

类似地,《务虚笔记》继承了这种生命意义观,但在此基础上,又增补了更符合中国传统生命观的观点,即生命意志观。

所谓生命意志观并不仅仅被动看待生命的客观存在,而且主动地了解生命,看待生命,体验生命。

生命意志观又首先承认了“死”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将生与死对立起来。

如上文所引述的加缪的名言,史铁生在《务虚笔记》开篇

第一章即引用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说明自己全文都在试图说明的核心“一个老人衣袖上的灰/是焚烧的玫瑰留下的全部灰烬/灰尘悬在空中/标志着这是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

”正是因为此种死亡所代表的过去,才构成了生活在现今的意义。

但是,史铁生又提出“一切被意识到的生活一旦被意识到就已成为过去,意义一旦成为意义便已走向未来。

”而另一方面的现在“是起于0的,现在若不与过去和未来连接便是死灰,便是虚空。

”那么对于生命而言,意义何在呢?

我们应该如何感知呢?

在此章末尾,史铁生得到了一个悖论式的解答: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

”这些印象(过去发生的一切)构成了现今,而我所意识到的只是全部印象(即过去)的一部分,但恰恰是全部印象才构成今天的“我”,因此,今天(或现在)永远不会被完全认知,也即永远不会过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现今的“我”呢?

这种印象的作用又是什么?

答案即在于《务虚笔记》中的“生活选择”。

在《务虚笔记》中,人物角色是不固定的,他们甚至互相替代,互相转换。

“谁都可能是c,c可以与我印象中的每个人重叠,混淆?

?

,因此c,可以是我写作之夜中的任何一个人。

如果残疾被安排在爱情之前等候着一个人,那么不管这个人是谁,他都是c。

”(十七章)。

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生命展示不同的意义。

这是《务虚笔记》一以贯之的核心论题。

(二)散文色彩的小说结构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对于它的定位,褒贬意见从未一致。

看待这部小说的文学地位,还要从头说起。

首先必须说明的一个问题即是“什么作品可以被称之为小说”或者说“小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小说写作的三大基本要素当然即人物、环境、情节,但随着小说写作的发展,这三个单调、苍白的概括,显然已不合时宜。

小说当然要有故事性(即情节)但丰富的故事性会使这部小说成为通俗小说,为避免这种情况,小说之中又添加了许多“艺术”色彩,(其实就是文艺理论的实践),并且同时极力摆脱旧有小说的框架的限制。

对于《务虚笔记》的争论即在于,它是散文还是小说?

回答这一问题就要从小说的结构来看。

《务虚笔记》的结构是曲折的直线式主架辅以支线式叙述,其中第一章为全文的基础,是最初确定全文前提的总引。

在之后的叙事中,各人物交相出场。

但主线不变,只是故事更换主体,以不同的可能性选择来论证文章的主题。

但是若就散文体裁而言,这种故事的讲述方式并不能做到感情的抒发或感染(事实也是如此),而故事的讲述,却服务了文章的主题内容,因此《务虚笔记》即使看似松散,却也属于小说之列。

(三)《务虚笔记》与其他作品的比较

若谈及《务虚笔记》同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所确立的基本对比项依然是其所有的生命意志论。

但此处我们还需要补充一点,史式的生命意志论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是欲望。

“存在就是运动,运动就有方向,方向就是欲望。

”而这种欲望最直观,最直接的原始的形式即情欲。

怎样感知生命的存在,感知自己的存在,感知意义的存在,情欲都是最直观最简单的方式。

在乔治·

奥威尔的《1984》中,打破独裁专制的方法还是如此,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打败战争、濒死的苦闷的方法也是如此。

这些不同作家、不同问题的不同作品因着同一个生命内核构成了同类的表现原始生命的小说。

刚刚提及的两部作品,一部属于英国小说家,一部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前者讲述了在老大哥的专制独裁的体制下,人们没有物质,没有精神,没有欲望,只有集体,而这种冰冷灰色的生活方式使人无法无法感到一丝一毫活着的意义。

男女主人公就以越轨偷情的形式来寻找生活的色彩,通过这种方式,生命得到感知,虽然他们后来被捕,但他们以此为基础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生命。

(没有一种感情是纯真的,因为一切都夹杂着恐惧与仇恨。

这是对党的打击。

另一部作品《穆斯林的葬礼》虽然主要内容是韩子奇一家两代人的生活传奇,但是在《玉劫》一章之中却写到了与《务虚笔记》中十分类似的“生命情节”。

写韩子奇与妻妹在战乱的痛苦中由绝望而最终结合,甚至暂时抛弃了远在中国的妻子,这是否是破坏人伦违背道德?

从结果来看是,但从目的来看却否。

韩子奇与妻妹的结合,是在战争死亡之中做出的感知生命的激烈方法,这种为爱而死以搏求生命存在感的方式是《务虚笔记》从始至终一直强调的“求生”的理论。

三、结论

综上所述,《务虚笔记》作为20世纪末的新小说,其反传统的小说结构创作,为21世纪一系列文学作品开创了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创作思路。

作为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方式的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文学作品,中国小说写作处在一个艰难的改革时期。

《务虚笔记》不论是在形式上或是在内容上均对21世纪小说创作寻找到了一个先锋的出路,是探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理论中国化十分恰当的例证。

第三篇:

盗墓笔记读书笔记

盗墓笔记讲述的是:

就是两个字盗墓!

并由惊心动魄的盗墓情节扯出一系列可解释以及不可解释(作者也曾坦言自己无法解释里面的谜题)的一系列谜题以及形形色色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包含我很喜欢的一对cp瓶邪:

闷油瓶和吴邪。

小说的开头由五十年前讲起,一群长沙土夫子(盗墓贼)挖到一部战国帛书,残篇中记载了一座奇特的战国古墓的位置,但那群土夫子在地下碰上了诡异事件,几乎全部身亡。

五十年后,其中一个土夫子的孙子在先人笔记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和一批经验丰富的盗墓高手前去寻宝。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古墓中竟然有着这么多诡异的事物:

七星疑棺、青眼狐尸、九头蛇柏……以此为开头一个个问题就向读者和作者冒出来:

这神秘的墓主人到底是谁,他们到底能不能找到真正的棺椁?

为什么墓中还有那么多谜团无法破解?

后来发现的海底诡异船墓、秦岭上的万年神木以及崇山峻岭中的天宫雪墓与这座古墓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它们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千古之谜?

盗墓笔记的故事,大体可以很好的分块。

1.最早发生的事情,是在长沙的镖子岭。

几个解放初期的盗墓贼从战国古墓中盗出了本书的一条主线:

战国帛书。

这是吴邪爷爷辈的事情,也就是狗五爷年少时候的故事,当时还没有江湖上的排行,当时最有名的一共是九个人,陈皮阿四,狗五,黑背老六等等,其中最末的九是解阿九,也就是解连环的老爸,这是吴邪没提过的。

后面也有所谓的十爷,十一爷,那承认的范围就很小,都是自己或者手下封的,说到外面别人都不知道。

有人说陈皮阿四九十多了,五十年前他也四十了,而当时狗五还不大,算他当时十七岁,年少成名,也得十年,那时候算二十七,如何能排在近五十的陈皮阿四后面,成为狗五?

如此排下去,解小九当时不是在穿开裆裤?

这有点无理取闹,有点常识的都知道江湖上排的不是年

龄,而是资历和辈分,而且这些都是人家给排的,吴邪爷爷的狗五,排的如此高,可见他当时的手腕和魄力的确是厉害,让人不得不服。

2.第二个故事,同样发生在镖子岭。

那是吴邪三叔夜盗血尸墓截了美国人的胡的那件事情,事情发生在第一个故事发生约二十年到三十年后,这件事情可以说完全是巧合,而三叔也由此知道了当年吴邪爷爷他们第一次下血尸墓,血尸墓底下发生的事情。

这一次冒险,三叔上升了经验值若干,得到了一颗奇怪的丹药。

这只是一个插曲,但是这件事情,可以说是以后西沙事件的起因了。

3.第三个故事,发生在西沙的外海。

也就是三叔怒海潜沙的故事了,本故事中张起灵的出现形成了本书最大的迷团,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一个三叔的忽悠版本,一个是三叔历尽波劫后坦诚的版本,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现在还不知道,因为在三叔心中,必然还有一个巨大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从现在看来,似乎和吴邪有关,所以从三叔口中得知西沙完全的事实,似乎并不现实,吴邪只有去找三叔之外的幸存者。

4.第四个故事,发生在山东的七星鲁王宫内。

这是本作的第一个故事,也是吴邪的第一次下地,经历过这一次后吴邪从坚定的无神论者变成了神经病者,参与到这种犯罪活动中实在是好奇心作怪,这个故事中,靠着闷油瓶的力挽狂澜,吴邪们最终逃出了生天,由此之前的三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战国帛书,西沙海底时间,莫名的丹药,几条线索聚合,整个故事开始极端的扑朔迷离。

5.第五个故事,重新回到了西沙外海。

这一次是吴邪自己再次进入到汪藏海的墓穴,时隔又将近二十年,寻找消失在墓穴中的三叔,此时的三叔,已经从海底

得到了天宫的线索,开始了云顶天宫的计划,而吴邪们还像傻瓜一样,进入到了里面,这是一次于汪藏海相隔千年的博弈,最后是王胖子的不拐弯的思维,让吴邪们再次活了下来,在这个故事中,本作中的三股力量终于汇聚到了一起,谜团开始发展,追求真相的吴邪们,有着自己计划的三叔以及前几个故事中阴魂不散的海外力量,在这里第一次面对面的开始了较量。

两条主线中,故事顺着汪藏海千年前写好的剧本发展了下去。

而另一条暂时中断了。

6.第六个故事,秦岭神树这是诟病最多的一个故事,编辑们认为最好,最有文学性,读者认为不知所谓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和主线关系不大,只是引出了山底下巨大的青铜古迹,同时也让主角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这个故事中,吴邪独立带领着心怀不轨的童年好友,深入到了秦岭深处,这个故事对于吴邪来说,有时候想想,好比是一个长长的梦,大有不真实的感觉。

7.第七个故事,长白山,永远的云顶天宫。

这是最艰难的探险,也是吴邪写的最痛苦的一篇,各路人马带着各自的谜团走上死亡之路,漫天的白雪,狭窄雪域中的痛苦跋涉,在雪域中,吴邪们找到了一千年前汪藏海试图留给后人的终极秘密,然而,这个秘密在地底巨大的青铜门之前,戛然而止,深入到地底巨门中的张起灵,似乎是唯一一个最贴近这个秘密的人。

汪藏海的主线到了这里停止了,铁面生的主线重新开始。

8.第八个故事,就是蛇沼鬼城。

由线索拼接成的另外两个故事,贯彻了整个故事,第一个是汪藏海的传奇,吴邪整理出来之后,发现是绝好小说题材,用古龙的风格来写,必然是一本奇书,吴邪有生之年一定要把它写出来。

第二个是现在开始慢慢成型的,铁面生的故事。

现在你可以清晰的看到了故事的原点,山

中的巨大青铜神迹和蛇沼鬼城背后的秘密,而历史上,有两个超越时代的人,窥得了这个秘密,一个就是战国时代铁面生,一个就是明初的汪藏海,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吴邪们并不知道他们之间有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可以看到的是,铁面生必然应该有更加丰富的资料,毕竟,他的时代离神话时代,十分的靠近,而从他们的墓穴中都有那种丹药来判断,两个人应该是共同的地方。

最起码,两个人都将自己的经历使用某种方式流传了下来——战国帛书和蛇眉铜鱼。

而吴邪们正是追寻着这两个线索,逐渐揭开了这扑朔迷离的面纱。

在这个故事里,吴邪一行人来到塔木托寻找西王母城。

在这里最麻烦的不是血尸或者机关,而是热带雨林中的蛇。

生活在这里的鸡冠蛇能够模仿人类说话,吴邪胖子不仅吃了大亏,连闷油瓶都被蛇咬了。

在第八卷的结尾,吴邪与三叔重遇,得到了文锦留下的另一盘录像带。

录像带中传来的号角声是闷油瓶进入青铜门时的吴邪所听到的。

在这之后,吴邪遇到了文锦。

文锦告诉他,其实三叔在西沙就已经死了,活下来的人是解连环。

一直在他身边的人是解连环而非三叔。

吴邪在废弃疗养院看到的那个怪物其实是尸化得霍玲,并且文锦也会慢慢变成那个样子。

文锦莫明消失在天石的洞孔之中,闷油瓶也不知为何受了刺激而导致失忆。

纯属一些非专业的粉丝的愚见和XX内容的混合体

第四篇: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篇一:

拿起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被他的无界的知识领域,美丽的语言技巧,发人深省的语言所吸引,让我在一周之内(只是下班后的晚上)就读完了。

跟随他的笔墨从几代皇帝或工作或休闲抑或避难的承德避暑山庄到流放者的土地东北宁安县,再到让苏东坡赤壁怀古的黄州赤壁、已然消逝的渤海国、千年庭院岳麓书院、富甲一方的山西、作者的故乡有着悠久文明和无数豪家的余姚最后在祖国的最南端天涯海角终止这场旅行

同时跟着他一起剖析了历史问题,理解了科举、魏晋风骨和小人这些深刻的话题。

他这个笔记是想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资料查阅了断一些疑难文化课题,历史告诉我们就像最后一篇一样,虽然沮丧但都是我们要面对的。

从《一个王朝的背影》至《历史的暗角》,不管品读历史,还是回味人生,很多难题还需继续探访,这些问题当然不可能轻易找到答案但所能做的就是呼吁更多的学者亲身去感触和研究,我们现在文化与商业的狭路相逢,会是怎样一个结果还无人可知,只是对抗一直存在。

从康熙王朝的盛世到慈禧,一个朝代的兴衰已跃然纸上,避暑山庄也就见证了这些变故。

佩服康熙的“修德安民”不修长城,钦佩他的远见和多方知识。

后来的雍正、乾隆虽没有他们父辈那般伟大,却也各有才华,做了不少贡献,但倒后来的道光、咸丰气数已尽。

慈禧建一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对峙,意味着热河的雄风早已吹散,清朝从此阴气重重、劣迹斑斑。

清朝灭亡后,社会动荡,世事忙乱,人们也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些这次历史变更的苦涩厚味,就匆匆赶路了,直到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而死,才让全国的有心人肃然沉思。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是为文化而死。

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改朝换代是必然,或许文士不能忍受文化的衰落?

最近看了一些宫廷剧,提到宁古塔,从余的考察中才知道原来在东北,这片让我曾经觉得富硕、豪爽的土地,原来有过这么多悲伤,阴暗的过去。

还好历史不能压倒文明以及文化的传播,即使在那些被流放者中也能交流出美丽的文字,流传着积极向上的句子。

生经多难情愈好,这实在是灾难给人最大的恩惠,所谓患难见真情吧,这个时候的帮助远比丰厚的礼品和华丽的语句真实打动人。

顾贞观思念吴兆骞写的词作也得到流传,更说服了纳兰容若的鼎力相助,终于将朋友救出。

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重的精神世界,竟使我们得惠至今。

东北人的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深刻关联吧。

从宏观来说,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部分流放者从伤痕累累的苦痛中挣扎出来,手忙脚乱创造出了一些文明,但并不能给流放本身增色添彩,比较这样限度的对生理心理的严重侵害,还是磨灭了很多人才。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

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

我们不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部分文人之所以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

他们的外部身份和遭遇可以一变在变,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这正像有些人不管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

毫无疑问,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

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再生死存亡的边缘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比之于山川湖泊、大漠荒原,都市是非常脆弱的,越是热闹的东西越是脆弱,然而都市的热闹却是人性的汇聚,人性汇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还依然脆弱,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大悲剧。

除了像庞贝古城那样纯自然力的毁坏之外,致使许多城市消亡的原因还在于人类自身。

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究竟有什么深层原因使他们既迷恋城市、觊觎城市,又与城市过不去呢?

渤海国从曾经的繁盛走向灰飞烟灭,我们只能说,历史曾经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做过一个有关城市的梦。

梦很快碎了,醒来一片荒凉。

纵然城市这么脆弱,我尽管喜欢安静、崇尚自然,却还是以一个现代人的想法渴望着无数生命散发出的蓬勃热能。

只是希望我们的城市能有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包容与绿洲般让人心旷神怡的空气。

苏东坡的经历说不顺也还是幸运,能在中年超脱,得到如此佳作,传世千古。

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黄州的凄苦,让苏东坡更加超脱,洒脱勇敢,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

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

像他这样的灵魂竟然寂静无声,迟早会创造一个宏大的奇迹让世界震惊。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吵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去过湖南两次,还是错过了岳麓书院,只知现今指点江山的橘子洲头,不知千年文人培育之地的书院,但不知现今能否找到点远古的学识,感受到那种学习的氛围呢?

书院包容了众多的学者,求知若渴的心,虽然将学者还是文人都受到过打击,但是这种文化的传播从没有中断。

朱熹的教学影响着历代的学者,当时的好学远非现在所能比,过于浮躁的社会使得对文化的理解过于浅显,对知识的追求过于单薄。

谁能保证历代教育家一辈子又一辈子浇下的心血和汗水,一定能滋养出文明的花朵,而这些花朵又永不凋谢?

诚然,过一段时期总有人站出来为教育和教师张目,琅琅书声,响彻九州,但岳麓书院可以作证,这一切也恰似潮涨潮落。

不知怎么回事,文明这个文明古国有一种近乎天然的消解文明的机制,三下两下,琅琅书声没了,代之以官场寒暄、市井嘈杂、小人哄闹。

在人的整体素质特别在文化人格上,文明究竟比朱熹、张拭那个时代长进了多少?

他们又曾预料到这个时代的现状么?

而我们,是否也能由此去猜想今后?

人类历史上,许多燥热的过程、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组接成一种整体性的无奈何悲凉。

我们拥有一个庭院,像岳麓书院,又不完全是,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却夺不走它。

很久很久了,我们一直在那里,做着一场文化传代的游戏。

至于游戏的结局,我们都不要问。

一直山西是个比较穷的地方,除了那些暴富的煤商,靠压榨着贫苦大众的生命捞钱,那有钱的也让我觉得那钱不干净,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唯一的好感是平遥古城,那个让我向往的地方;

大学时一个朋友的是山西的,才让我觉得可能山西也还可以的,至少他的为人还有平常生活的宽裕度让我觉得那是一个有穷有富的地方。

直到今天看到余老师的《抱愧山西》,我是和他一样的感觉,惭愧,那个让我所谓苏南人有点不屑的地方,原来曾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

晋商原来那么有经商头脑,那么聪明,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创造着几乎覆盖全国的财富。

苏州的“中国戏曲博物馆”让多少艺术家惊叹不已,原来这只是“三晋会馆”,即山西人到苏州来做生意时的一个聚会场所。

说起来苏州也算富庶繁华的了,没想到山西人轻轻松松来盖了一个会馆把风光占尽。

宋霭龄的丈夫孔祥熙这位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也是从山西太古县走出来的,这里曾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

平遥西大街更是吸引着全国的商人在此建立分号,以及当地的日升昌等著名的票号,可见繁华必当不一般,虽然现今还不萧条,但有不少庄严沉静的古典建筑外部添饰一些五颜六色的现代招聘,与古典建筑的原先主人相比,显得有点浮薄。

乔家大院正是在这条街上,全国各地的大宅深院见得多了,但一进这个宅院,诸多名园便立即显得过于柔雅小气。

义无反顾的出发,并不一定能到达预想的彼岸,在商业领域尤其如此。

山西商人的全方位成功,与他们良好的整体素质有关:

其一,坦然从商;

其二,目光远大;

其三,讲究信义;

其四,严于管理。

以上这些不仅让这个山西商人团体一起富庶,也是现今从商成功的不二法则。

为何,山西无数商家最后经历了败落,自身有原因,商业机制的时代性转换固然是个原因,但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连续不断的激进主义的暴力冲撞才是真正主要的原因,一次次阻断了中国经济自然演进的路程,最终摧毁了山西商人。

先是太平天国后是辛亥革命,将修养生息一段世纪的山西商家彻底打垮了,山西商家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走西口的旅程,终于走到了终点。

晋商的鼎盛春秋长达数百年,它的衰落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

要创造一个辉煌何其难,可是毁掉一个文明却又是如此之快。

日暮相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上黄鹤楼,却引发的强烈的被遗弃感,肯定是和当时的处境有关,茫茫江山,何处是我家?

我去黄鹤楼时可能心境大好,有那么多人陪着,只是望着长江将武汉划分为三块,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下流淌着沿江文明。

可能我还年轻,也可能我的条件太优越,只感于景色,却没有更深刻的思考,没有思念家乡,因为我不是置身异乡,而是去出门旅游,也就没有那种失落的找不到家的感觉。

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多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

最开始因为不习惯异乡的生活而怀念爸妈,怀念家的温暖舒适,后来逐渐习惯了,就不想家了,而今一直在外面学习和工作的我,开始逐渐意识到家的可亲可近,最让人牵挂的当然是家里的人。

余先生也因此想到了自己的家乡余姚,因为浙江和我家靠得挺近,早也听说过这个地方,原来还记得有余姚电视台的,现在装数字电视收不到了。

没想到这个县城还藏着7000多年前的文明,有着如此深远的历史,作者曾因有着余姚口音而被人笑,可是后来完全抛弃后,知道家乡的可爱,出了如此的名人学者。

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和邵晋涵都是余姚人,而范仲淹的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