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讲义.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120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学讲义.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关系学讲义.doc

国际关系学导论讲义

第一课 国际关系学导论

一、          学习国际关系学的意义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现代化的交通、通信手段把生活在世界各处的人

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种事件无论发生在何处,对世界其他地方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作为个人,无论你是否关心外部世界、国际关系,你的生活都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发生联系,都与与全球化的世界息息相关。

    中国正在越来越深地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在古代和近现代曾经走过漫长的封闭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

种种原因,中国还是处于相当封闭的状态,错过了战后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机会,致使中国的现代化起步很晚。

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迅速追赶着世界发展的步伐,今天的中国与外部世界已经形成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变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活跃成员和重要角色。

在对外开放的中国,国际关系外交政策不仅仅是国家领导人讨论的问题,已经成为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该了解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认识国家利益与对外政策。

     国际关系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十分有趣、现实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一门文化学科,学习国际关系学的目的是掌握分析国际关系问题的一般

知识和方法,更好地认识现实。

国际关系的研究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际,涉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内容非常丰富有趣。

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够增长知识,特别是要学会分析国际问题的方法。

作为一个大学生,国际知识和世界眼光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和理论素养。

二、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1、 国际关系学的定义

如何理解一个学科的定义?

一般来说,学科定义即指出这个学科研究的是什

么,为研究对象划出一个大体的范围。

斯坦利霍夫曼提出了一个定义:

“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影响世界基本单位的对外政策和权力地位的因素及活动的学科。

这个定义指出,本学科研究的主体是“世界基本单位”,研究内容是影响这

些“基本单位“的”“对外政策和权力地位的因素”,以及这些“基本单位”的“活动”。

2、 学科特点

第一、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从内容看,与政治学(提供理论体系)哲学(提供理论基础)、世界史(提供基础材料)、国际法(是重要分支)、经济学、民族学、军事学、地理学等联系密切。

从方法看,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也都被引入国际政治研究。

第二、第二、是一门独立大学科。

特殊的研究范畴和理论体系:

它有自成体系的研究范畴,如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综合国力、民族国家、国际社会、国际组织、世界体系、世界秩序、势力均衡、国际冲突、国际干预、国际协调、国际相互依存、地区一体化等等。

这使它区别于其他大学科,自成一体。

3、学科体系

国际关系学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现实问题三个领域。

国际关系学研究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国际关系行为角色及其行为研究:

国家、各类国际组织、个人等角色;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国家权力的大小、作用、对外政策的制定、国际组织的目标、功能等。

      行为角色的相互关系研究:

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等;双边关系、多边关系、地区关系、全球关系等。

     国际关系体系研究:

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均势格局、国际战略理论等。

     问题领域研究:

军备控制与裁军、南北关系、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国际一体化等。

三、三、          当代战争的道义和法律

战争的道义问题即战争的正义性问题、价值观问题。

1、三种战争观

    无差别战争观

现代早期,拥有主权的国家曾经视战争为自己的正当权力。

自卫、

收复失地、惩罚罪恶、宗教都曾经是国家开战的正当理由。

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发动战争时都会打出正义的旗号。

    正义战争观

如何判断什么是正义的战争?

对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判断,涉及到价值观。

世界各国的价值观不一致,

对战争正义性的判断也就难以一致。

一致性比较大的有三种正义战争:

主权国家的自卫战争

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战争

维护人权的战争

对自卫战争比较容易形成一致判断,但是也有复杂情况。

对第二、第三种战争的判断常常分歧很大。

发生在主权国家内部的民族独立战争往往被视为分裂国家行为。

干预他国人权状况的军事行动分歧更大。

如北约对科索沃的军事干预,西方认为是维护人权,有的国家认为是干涉主权。

对正义合法战争的权威判断:

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的内容体现了对国际战争合法性(正义性)的规定:

有两种合法战争:

一是各国的自卫战争(第五十一条),二是联合国安理会

授权和组织进行的制止侵略的战争(第一条)。

同时,把判定战争行为是自卫还是侵略的权力交给了联合国安理会(第三十九条)。

     和平主义战争观

反对一切战争。

任何战争都会带来灾难,应该制止一切战争。

有的和平主义者不反对武力自卫。

一次大战后,在理想主义的浪潮中,废止一切战争的《非战公约》签署,当时世界主要国家(44个)宣布国家之间诉诸战争是非正义的,各缔约国都保证放弃战争手段。

非战公约虽然被世界大战所践踏,战后的联合国宪章做出规定,会员国不得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还是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有助于形成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舆论。

有的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暴力手段。

印度民族主义领袖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采取示威游行、静坐、罢工等手段争取印度独立,取得成功。

2、对战争行为的法律约束

100多年来,对战争行为的法律约束不断发展,签定了多个关于限制非人道

战争手段的国际公约,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对作战武器的限制,对交战人员和非交战人员的规定。

禁止使用极度残酷的武器,如达姆弹(炸子)、凝固汽油弹、集束炸弹、地

雷等。

禁止使用有毒、化学、细菌武器。

l       对交战人员和非交战人员的规定

禁止不分皂白的攻击,不以特定的军事目标为攻击对象,攻击平民和民

用物体集中的地区等。

保护战俘和非交战人员等。

国际道义和国际法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使交战国的战争行为受到约束,

降低战争的残酷程度。

四、核武器与对外政策

1. 核武器的出现与扩散:

核大国拥有核武器的时间:

美国1945年;苏联1949年;英国1952年;法

国1960年;中国1964年。

一些国家被视为准核国家:

印度、巴基斯坦(1998年);巴西、阿根廷、南非,以色列,朝鲜(2005年)、伊朗。

2. 核威慑战略

(1)   核威慑战略的含义

       核威慑战略指依靠核力量支持的外交政策。

冷战时期美苏相互使用核威慑战略。

核力量的巨大杀伤力和核武力的均衡遏止了双方的战争。

     核威慑的构成:

使用威慑的一方:

具备两个条件,核力量、必要时使用核力量的意志。

受到威慑的一方:

是理性决策者。

如对手的决策不以理性为出发点,威

慑便无效。

      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如果核威慑失效,就可能爆发核战争。

可能导致核威慑失效的因素:

战争狂人、政治赌徒、追求个人或民族自我牺牲的人、无知者掌握核武器。

核意外事故。

(2)   核武器对传统外交及战争原则的改变

核武器改变了传统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原则。

按照传统原则: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当外交达不到政治目标,就可能转为以武力、战争去追求目标。

核战争没有胜利者,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远远超过政治的需要,使用核战争手段达不到政治目标。

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一场核战争,人类无法承受核世界大战。

因此,核武力的作用不可能是实战,而只能限于威慑。

核战争不能成为政治的继续,传统的战争与政治的原则被改变了

冷战时期,美苏意识到危机可能引发核战争,62年危机后签定“热线协议”、“核事故协议”、设立“减少危机中心“。

l       核武力的作用(吉尔平):

制止大战。

战争潜在的破坏性越大,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使国家拥有自保力,却不具有强制力。

提高国家地位。

3.核和平的维持

(1)核和平的含义:

核武器存在条件下的和平。

在核武器被彻底销毁之前,人类只能与核武器共存。

(1)

(2)   维持核和平的途径:

对于大多数无核国家,保证核不扩散。

对于有核国家进行核控制、核裁军。

制止核扩散:

使核武器不再扩散到无核国家,减少核战争的危险性。

1968年联大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70年3月生效,1995年联大一致通过决议无限期延长。

中国1992年加入。

1995年178国加入。

无核国家保证不研制、不生产、不拥有核武器;五大国保证不向无核国家扩散核武器、核武技术,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当无核国家受到核威胁时提供帮助。

中国是唯一保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

有核国家答应逐步削减直至完全消除核武器。

核不扩散的意义:

不是为了更平等,而是为了更安全。

是正视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现状的办法。

核不扩散原则是不平等的。

如果在此方面实现平等,意味着全面核扩散,意味着核战争危险性的扩大。

承认和保持现状,可以减少危险性。

核控制:

对有核国家核武器的数量质量的控制。

为使有核国家停止新的核武器的研制,实行核禁试。

从部分到全面,从大气、外层空间到地下、水下核禁试。

《全面核禁试条约》1996年9月联大通过,155国签署。

核裁军:

逐步减少现有核武器的数量,以至最终消灭核武器。

1987年12月美苏签定中导条约,是大量裁减核武器的开始,射程500至5500公里的导弹全部销毁。

a)a)       2002年5月24日美俄签署《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双方决定十年内将战略核武器的数量减少三分之二,从6000枚左右减少到1700——2200枚,每年拆除2000枚核弹头。

各国核武器概况:

1999年4月25日《参考消息》路透社联合国电

全球核弹头数目:

全球核试验次数:

2047次(五大国)

战略非战略

美国74509701032次

俄国62404000715次

法国42920210次(后6次95、9到96、1)

英国16010045次

中国14015045次(最后一次,96年7月29日)

印度6次(74年一次,98年5月5次)

巴基斯坦7次(98年5、28,5次,30日2次)

 第二课国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国家已经出现了几千年。

一般意义上,有了国家,就有国际关系。

但是古代的国家与现代的领土主权清晰的国家有着本质的差异,当时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现代也大为不同。

古代国际关系的特征:

偶然性(不密切,不经常);地区性(范围局限);有限性(内容简单);幼稚性(缺乏规则)

一、一、          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

始于17世纪中叶的欧洲,以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为开端。

1、1、 现代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在欧洲形成

l       欧洲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众多相对独立的经济政治实体。

现代国际关系之所以最早形成于欧洲,欧洲的自然地理条件是重要因素。

洲地势、气候复杂,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导致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中世纪历史上,大帝国的统治松散,大大小小的君主国、王公、贵族的领地形成了众多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l       宗教改革运动加剧政治的分裂,宗教战争削弱了神权和帝国,加强了王

权,成为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推动力。

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罗马教皇的神权统治,信仰新教的君主从教皇手中要求独立权力,欧洲发生多次宗教战争,战争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形成现代国家的雏形。

中世纪晚期,欧洲主要有法兰西、英格兰、荷兰、瑞典、西班牙、葡萄牙、

俄罗斯、德意志各个公国等现代民族国家雏形。

l       17世纪中叶的30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地

位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第一个现代国际关系体系。

2、现代国际关系的特征

l       主权的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者,欧洲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

舞台。

国际关系以欧洲为中心,逐步向世界扩展。

l       国际联系大大增强,国家外交制度化,各种国际行政联盟应运而生,政

治性国际组织在现代晚期出现。

l       国际交往所需要的共同行为准则和规范日益发展,国际法体系逐步形成。

自17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二、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

1、30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1618——1648)

l       30年战争是中世纪与现代的历史分界线。

l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了现代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

1)1) 确立民族国家的主权身份。

承认了一批欧洲民族国家的主权,在实践中确立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等原

则,打破了罗马教皇的神权主权。

确认国家拥有独立主权,就是确立了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是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2)2) 规定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给罗马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精神

统治地位以沉重打击。

3)3) 确立一系列国际法准则。

开创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规定对违反条约的国家实行集体制裁的原则。

建立常驻使节制度。

和约奠定了现代欧洲第一个力量大致均衡的多极格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2、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演变,维也纳体系形成(1648——1815)

l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战争,君主制度向现代民主制度过渡。

l       法国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改变欧洲格局。

l       维也纳体系开创“百年和平”。

1814年10月——1815年6月,打败拿破仑的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恢复被拿破仑战争破坏的王朝统治,重建欧洲均势。

各国代表经过复杂的外交谈判和秘密磋商,达成了一系列宣言、协议,构成了英、俄、奥、普、法五国均势为特征的维也纳体系,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欧洲格局,被称为“百年和平”。

3、维也纳体系演变,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815——1919)

l       列强角逐,欧洲格局失衡,第一次世界大战

l       巴黎和约奠定不稳定的凡尔赛体系

1919年1——6月,32国代表在巴黎开会,会议由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四大国主导。

6月28日在凡尔赛签订和约。

巴黎和约与1922年欧洲大国与中国、日本共同签署的华盛顿条约构筑了一次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成果:

确定了列强之间的利益分配,给欧洲和世界带来了暂时的和平。

按照民族自决原则调整了各国边界。

以国际法形式确认发动战争是罪行的原则。

建立国际联盟,开创国际合作新纪元。

建立国际劳工组织,维护劳动者利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原则。

隐患:

一开始就种下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激化的种子。

和约对于德国是“苛刻的和平”,德国复仇主义迅速滋长。

美国国会未批准和约,苏联被国联拒之门外,两个世界大国的缺席使国际力量难以平衡。

和约重新分割殖民地,与被压迫民族的矛盾未解决。

4、凡尔赛体系演变,雅尔塔体系形成(1919——1945)

l       30年代的经济危机,法西斯政权崛起

l       法西斯政权的扩张和西方绥靖主义

l       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

l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大国的合作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雅尔塔

体系的建立是二战合乎逻辑的结果。

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的大国协商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包括对战败国的安

排、大国的权利与地位的确定、各自势力范围的划分,以及联合国建立的原则、组织形式等,形成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体系。

三、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1、雅尔塔体系的演变

雅尔塔体系经历几个发展阶段:

l       大战结束——50年代中,冷战高潮:

美苏两国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抗与战略利益的争夺走向冷战,各自率领盟国形成两大阵营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对抗。

l       50年代中——70年代末,缓和与对抗交替并存:

这一时期,冷战时而缓和,时而紧张,美苏两国和两大阵营在保持对话、谈判的同时,对中间地带的争夺各不相让,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l       70年代末——80年代中,新的冷战高峰:

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为转折点,美苏对抗进入新的高峰。

l       80年代中——80年代末,全面缓和,冷战结束,体系终结:

随着苏联在阿富汗的失败,以及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推动,苏联大幅度调整对外政策,收缩力量,放弃与美国的全球争夺,东西方关系全面缓和,冷战结束。

在短期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终结。

雅尔塔体系终结的主要标志:

89年5月波兰政权更迭;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91年12月苏联解体。

2、1、 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l       雅尔塔体系是一个覆盖全球的稳定的两极体系。

范围:

雅尔塔体系冲破了几百年来国际关系以欧洲为中心的局面。

两个核心国家,美国在另一个大陆,苏联则是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

欧洲虽然是雅尔塔体系的重点,但是体系直接作用和影响的范围则大大扩展了。

角色:

雅尔塔体系改变了主宰国际关系的角色,老牌的强国让位于新兴的强国,原先的主角变为配角,配角变为主角。

结构:

改变了几百年来的多极均势,形成较单纯的两极均势。

虽然两极内部结构在发展中有所变动,但大局始终未变。

稳定性:

历史上的多极格局,各极之间分化组合变化不定。

雅尔塔体系两极中的国家基本不改变结盟关系,这种结盟关系不仅建立在力量均衡的需要上,而且建立在共同意识形态上,形成密切全面的合作关系。

l       意识形态分野是两极对抗的重要根源

这是历史上国际关系体系从未有过的特点。

历史上的国家也有不同宗教教派或意识形态的分野,但远不及雅尔塔体系这样阵线分明。

在雅尔塔格局时期,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力。

两大阵营双方对于对手都形成了固定的常常是歪曲了的观念,都认为正义在自己一边,对对方都抱有很深的恐惧感和怀疑,这种恐惧和怀疑心理往往决定双方的政策。

在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作用导致军备控制谈判的失败,军备竞赛升级,对外干涉增加等东西方关系中的诸多问题。

l       核威慑是保持两极平衡的重要因素

历史上均势的稳定或变迁,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力和军事力的消长。

雅尔塔体系中核武器是维系均势一个特殊的决定性因素,核武器的垄断制约了体系变动,使体系相对稳定,即使双方经济实力并不平衡,均势也能够在一定时期保持下去。

双方的核威慑战略造成恐怖的对峙,一方面形成前所未有的对人类安全的威胁,另一方面,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核阴云的日益浓厚,又使核武力在现实政策实施中的作用日益下降。

l       雅尔塔体系的发展趋势是从对抗走向缓和,最后和平瓦解。

历史上的国际关系体系,一般在形成的初期使国际矛盾得到缓和,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各国实力变化,矛盾逐渐激化,最终走向战争。

雅尔塔体系经过长期的冷战,其间有高潮有低潮,但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

导致雅尔塔体系走向缓和而不是走向战争的因素有多方面:

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全球化趋势对国家对外目标的影响,对人类共同利益的认同,国家决策理智化;核威慑战略走到极限,大国间战争被遏制;国际关系的调控机制获得发展,国际法、国际组织的作用增强等。

雅尔塔体系终结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

对抗的一极自行瓦解,也可以说是长期较量的结果以一方失败告终。

3、冷战后国际关系的走向和特点

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进入冷战后时期。

几百年来世界秩序第一次以和平方式而不是以大战的方式来改变,一个大国及其领导的阵营的瓦解造成国际力量的失衡与国际关系组合的混乱,没有战胜国主持的国际条约的签定,也就不可能提出新的原则、规则来规范新时期的国际秩序。

许多原有的秩序依然在发挥作用,也有一些旧秩序已经过时。

这样,在冷战结束后必然要经过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世界各国都在这个关系、力量急剧变动的时机调整政策,争取国际关系向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l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对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曾经出现分歧很大的判断,即单极说与多极说。

单极说认为冷战后将出现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

其依据主要是美国及其盟国

的力量大大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使其他国家在较长时期不可能制约美国,同时美国有主宰世界的明确意图,冷战后的一些事件证明美国在较大程度上有达到其意图的能力。

多极说一般认为冷战后世界存在美、欧、日、中、俄五大力量,美国之外的

四大力量都不希望美国单独主宰的世界,欧日中俄的力量当前虽然不可与美国单独抗衡,但是这些力量在不断发展,而且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可能形成对美国的联合制约,美国的控制力正在相对下降,多极世界是必然趋势。

近年来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给多极说提供了不少证明:

俄罗斯正在恢复元气,中国力量继续上升,欧洲与美国发生一些明显分歧,美国充当世界霸主的行动屡遭挫折。

但是,对于多极格局是否已经形成,大国关系结构是否已经清晰,依然有不同见解。

可以说,冷战后的过渡期还没有结束。

在冷战后的过渡期,国际关系的特点还表现为如下一些方面:

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相互依存更为紧密,国际合作的领域的扩大和加深不可逆转。

⑵以科技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赛取代单纯军备竞赛成为大国较量的主要形式。

⑶综合安全取代单纯军事安全成为新的安全观念。

对战争危险的防范以局部战争为主,非传统安全威胁成为国家安全防范的重要领域。

⑷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问题上升为新的国际关注点。

第三课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者:

国家

(一)国家主权

一、一、          国际关系的行为者

从现代国家形成直到19世纪中叶,国际舞台上的行为者只有国家。

19

世纪后半期,出现国际行政联盟组织,是第一批非国家行为者。

进入20世纪,两次大战期间及战后,各种政府间和非政府国际组织大量涌现,国际关系的行为者类型越来越具有复杂性。

1.国际关系行为者的要素:

1)1)稳定的实体:

稳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实力。

实体:

由领土、人口、政权构成。

区别于非实体。

稳定:

区别于变动中的实体,如流徙的民族(欧洲的吉普赛人)。

2)2)独立性:

有自主权,有区别于其他实体的特殊利益。

区别于非独立实体,如隶属于国家的地方区域。

3)3)有对外行动能力:

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法上的权

利与义务。

有国际法地位,获得国际社会承认,区别于未获得法律地位的实体,如跨国恐怖组织。

2.国际关系行为者的类型:

1)主权国家:

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者,具备全部要素。

全球主权国家约200个,联合国成员国191个。

2)政府间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的派生物,在国家授权范围内具备全部要素。

当今全球有5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可分为四类:

全球综合性国际组织——联合国;

全球专门性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劳工组织;

区域综合性国际组织,如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

区域专门性国际组织,如欧洲煤钢联营、亚太经合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跨地区)。

3)3)非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