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205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docx

《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大社会心理学历年考题整理.docx

(三)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

答:

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2.社会角色

答:

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角色扮演

答:

即角色实践,它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环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

4.归因

答:

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5.基本归因错误

答:

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6.自我设障

答:

个体常常将失败归于外因,但有时也积极主动、预先设置障碍,以其作为后来失败的归

因,达到保护自尊的目的。

7.社会认知

答:

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刻板印象

答:

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9.自我实现的预言

答: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10.社会比较

答:

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

11.社会态度

答:

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

12.利他行为

答:

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3.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答:

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应对事件做出判断这种对情境的判断受他人反应影响的现象就是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14.责任扩散

答:

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15.攻击行为

答:

就是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

16.社会影响

答:

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17.群体思维

答: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18.去个性化

答:

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9.群体极化答:

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

20.偏见

答:

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21.从众

答:

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22.服从

答:

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外界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他人和规范

23.领导

答被看做群体或组织中特定的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在群体或组织和所属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行为过程。

24.锚定效应

沉锚效应,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25.BATNA

最佳替代方案(BATNA:

BestAlternativetoanegotiatedagreement):

指的是假如目前的谈判不成,达到目标所在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除了目前的谈判结果之外,其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谈判者就应该尽量将谈判谈成而不是放弃。

一个人对BATNA的估计决定这个人的谈判底线或者临界点在哪一点,在这一点之上,任何谈判条件都超越他的期望,都是他可以接受的

26.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

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

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

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

27.社会感染

社会感染,个体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动作和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或行为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

社会感染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影响方式。

它由感染者、被感染者和感染信息构成。

28.归因

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归因指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是人对影响或解释其行为的因素做出结论的一种认知过程(McCabe&Dutton,1993)。

自Heider(1958)提出归因概念和理论至今,归因始终是社会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

现场研究

顾名思义,有别于学院的高度控制的实验室研究,需要实验者进入实际环境进行长期观察、采访,搜集大量显示数据和资料,并最终通过分析得到相应结论或推论。

人类学家进行的现场研究较普遍,如林顿进行过马克萨斯人、塔纳拉人的现场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现场研究耗时较长,有的时间跨度以年为单位。

(四)简答题

1.简述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有:

(1)行为的社会合意度: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如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如杀人),我们就可以从其行为推论出他/她是一个不道德(如残忍、无人性)的人。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如某人从事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而非在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那我们就会认为此人的行为与其内在的品质相对应。

2.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P110-111

答:

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是由凯尔曼于196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1)服从。

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变现出来的行为叫服从。

服从行为并非出于个体的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性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一时一地的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的行为。

(2)认同。

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是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3)内化。

态度改变进入内化阶段以后,个体就完全的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3.如何减少群体冲突和偏见?

P266-268

答:

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产生着各种各样消极的后果。

但是,偏见并非是不可消除的。

(1)消除刻板印象。

偏见的认知成分往往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

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刻板印象相异的行为来,会有助于偏见的消除。

(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只有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才有利于真实地了解对方独特的能力、性格、爱好、抱负等,避免陷入为主的判断,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偏见的目的(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为不同群体设定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奖励的给予视全体是否共同合作而定)的任务,而非互斥性的竞争任务,是消解群体间的敌对情绪和偏见的重要途径。

4.什么叫宽大效应?

这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

P83

答:

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性消息,但是人们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的评价,这种现象叫宽大效应。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人们之所以对他人的评价如此宽容,原因可能有:

(1)人们希望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觉舒服些;

(2)在大多数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汇更常见;(3)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与仁慈。

5.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

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P89

答: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可有:

(1)人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们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多以内因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忽略外因的影响。

(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所以,人们更容易注意行动者,而忽略背景因素、社会因素。

6.简述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P111-117

答:

改变态度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劝说宣传法。

这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的,该方法在态度改变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3)团体影响法。

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也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态度。

(4)活动参与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7.为什么在其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出现旁观者效应?

P165

答:

(1)责任扩散。

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因为每个人都认为助人的责任和助人失败所带来的可能成本应该由大家共同

承担,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2)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当时间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

(3)评价焦虑。

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按照别人期待、以能够被大家喜爱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避免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不成熟或傻气,以减少社会贬低的发生。

8.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P129-132

答:

(1)熟悉。

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是从相互接触何处不交往开始的,通过不断接触,

彼此相互了解,容易引发喜欢。

(2)接近。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相似。

我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

(4)互补。

交往的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相互满足的心理状态。

(5)吸引你的个人特征。

9.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

P106

答:

认知失调论是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来的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

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

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

(1)改变认知

(2)改变行为(3)增加新认知

10.什么是从众?

为什么会产生?

P212

答: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从众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1)信息型社会影响。

信息型社会影响是人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

该观点认为,人们从众是因为人们信其他人对一个模糊情境的解释比我们自己的解释更正确,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一个恰当的行为方式

(2)规范性社会影响。

规范性社会影响是由社会规范而引发的从众行为,并因我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而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他人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

11.简述自我概念是通过哪些渠道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P58-59

12.在说服他人改变态度时,发起者(说服者)的哪些特性会影响说服的力度?

13.简述从众的积极与消极意义。

14.攻击行为是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那我们根据哪些线索来判断一个人的攻击行为是故意的?

(五)应用分析题

1.有一则新闻报道如下:

2003年5月15日下午在广州白云区京溪路,一名来自湖南的16岁少女光天化日之下被一男子调戏,少女不从,该男子找了一把刀,当着20多个围观者的面,对她狂砍8刀,围观者竟无一人上前制止。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

2.阿尔贝•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围绕在希特勒周围的官员唯唯诺诺,即使希特勒提出了最野蛮的、毫无人性的决策,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人提出异议。

请用学过的内容分析、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

1)希特勒是独裁式的领导,要对其服从。

服从的定义服从的原因:

命令者的权威性、合法权利(角色规范,应该服从)、责任转移等

(2)周围官员之间出现从众现象,从众的定义,从众的原因:

(1)信息性社会影响

(2)规范性社会影响

3.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群体内的各个成员间可能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

很多事实表明,不良的竞争常常会两败俱伤,相互合作常会产生双赢的局面。

请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及您自己的经验来阐述:

(1)影响群体成员竞争与合作的因素有哪些。

(2)怎样做更有利于群体成员间合作的形成。

4.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后72秒爆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后发现,在飞机发射之前工程师对发射提出过置疑,认为空气的温度过低会对飞船的安全造成威胁。

但是两位高级管理人员并不同意这个意见,他们强迫操作者发射了飞船。

他们对自己的观点非常自信,因为美国宇航局已经有55次成功发射的先例。

反对

者迫于压力,保持沉默,于是出现了一致通过的假象。

请说明为何会产生这种悲剧?

如何减少这种悲剧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