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0253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永州市第十四中学文档格式.docx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

6.讨论交流。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

”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七、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表演作业)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作业)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探究活动

巧改对联

过去,张大叔夫妇不仅好吃懒做,而且偷鸡摸狗,村民们十分讨厌他们。

现在,张大叔夫妇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大干一番事业。

他们的打算是丈夫外出跑生意,妻子在家养鸡。

然而,不少人带着老眼光把他们看得比石灰还白:

“哼,这两口子都能做成一件事情,那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

”甚至有人在他们家的门上贴了一幅对联鄙视他们:

养鸡不生蛋

经商难发财 

张大婶看后气得真想大骂,张大叔连忙制止:

“别骂、别骂,让我来想想办法”。

说罢,张大叔稍加思考,然后提起笔在上下联第4个字后面分别加上了一个字,就把一幅骂人的对联变成赞美人的对联了。

同学们,你知道张大叔加的是哪两个字吗?

答案:

加的是“坏”“横”两个字,对联变成了:

养鸡不生坏蛋

经商难发横财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将学生意见分歧较大的词句写在黑板上)

3、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查字典或联系旧知识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

你能把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

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此外,“问其故”可补充主语孔子;

“车盖、盘盂”不必照注释说,可直接说名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

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可创造地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

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

(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自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重点总结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所用方法,充分肯定学生见解,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2匆匆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二)难点

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介绍作者,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齐读题目

2.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

朱自清:

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

他不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

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

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

《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自己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四)自由读课文

(1)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要记住,一会准备交流。

(2)你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讨论。

(五)交流

1.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

(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

十分新颖,引人入胜)

(3)指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第二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

①读第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

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

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第三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

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

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3)出示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①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②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④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4.读第四段,解决问题。

(1)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六)小结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想到自己不珍惜时光,想到自己贪玩,浪费时光,想到今后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2.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写一篇读后感。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物喻人说明的深刻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品读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读林清玄的散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交流与本课有关的课外阅读收获: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前老师介绍同学们阅读了几篇林清玄的作品,读懂了吗?

谁来跟大家聊一聊?

教师小结:

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桃花心木》。

2、交流学生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

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对于桃花心木的了解。

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作者的笔下进一步了解桃花心木。

了解了桃花心木,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独立阅读课文

一种植物--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育苗人,林清玄会从中悟出什么?

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2、自学生字新词,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3、交流反馈自学成果。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育苗人的奇怪

1、读课文,画出育苗人让人感到奇怪举动。

2、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描写育苗人奇怪的举动的语句。

3、创设情景,学生置疑,引导读书:

⑴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得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

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⑵这是作者的猜想,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

⑶假如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我什么?

⑷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要问育苗人。

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

“我不忍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

多久浇一次谁?

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⑸一下子提了这么多问题,真让老师有些应接不暇,我毕竟不是那位育苗人,并不了解他的心。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育苗人,相信这些问题不难回答。

二、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生默读育苗人的话,和周围的同学讨论问题的答案。

2、以采访育苗人的形式,交流学习成果。

3、投影出示: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指导朗读这段话,在读中交流从育苗人那里悟出的道理,谈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三、美读课文,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2、假如你就是这“桃花心木”中的一棵。

把你对育苗人说的话写下来。

【练习课】

一、抄写词语

莫名其妙

无缘无故

模仿

狂风暴雨

勃勃生机

枯萎

二、请把文中描写桃花心木的样子的句子抄下来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在观察()()()的时候心里有些奇怪,后来忍不住询问种树人,当庭果种树人的关于(),作者()。

四、读一段话,做练习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再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感受的意思是(),你对周围环境的感受时()感知是指(),你曾经感知过()的情感。

2、你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起来。

4﹡顶碗少年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

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和外貌的描写生动细腻,适于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并作语言的积累。

文章语句优美,适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有过一定的失败体验,课前又做过相关调查,掌握了有关资料,很可能与顶碗少年在某些地方产生共鸣,容易激发起学生向顶碗少年学习百折不挠的精神的热情。

教学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激情。

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积累。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第6、7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 

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

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

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

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

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学生要教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

强调不必把问题一一思考解答,可选择感兴趣的去品读思考。

3.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

发言的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

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1. 

思考:

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

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重点理解结尾句。

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

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背诵第6、7自然段。

A.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1)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

(2)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B.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

C.同学互背。

D.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

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积累词句。

2.选做:

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5﹡手指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

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板题:

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

优 

缺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

“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

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

”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

”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

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

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

”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

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

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

”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

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

”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

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

“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

”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

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

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

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

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

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

”大家纷纷说。

“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

”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

“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

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

”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

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