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262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毕业论文: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doc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科毕业论文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

学生姓名李洋

学号12950102731

专业心理咨询

班级心理1002

指导教师周霞

浅析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

【内容摘要】人们常常有一些误区,把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等混为一谈,很多专业工作者往往也只是把“催眠术”一词笼统地告诉别人。

其实,这是不全面、不准确的,一定要把催眠术和催眠心理疗法分开来说。

相对来说,催眠术只是一种技巧、一种方法。

让被催眠者进入状态并不是高技术,只要你想学,有人真心教你,你就能很快学会。

而催眠治疗则是相对更高一层次的技术,如果要对受术者心理产生影响,还需要雄厚的心理学基础、哲学的思辨能力,能深刻地理解人性,还需要有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神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

【正文】近年来,关于催眠知识与技术的研究日益成为心理学的热点。

不仅临床心理工作者开始广泛应用催眠技术处理一系列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催眠学也逐渐进入主流心理学研究范畴。

关于催眠治疗方法、催眠理论、催眠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临床心理学的热门话题。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屮,催眠术常常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被广泛运用。

心理治疗中受到催眠影响的学派及疗法有:

精神分析学派、隐喻故事疗法、结构派家族治疗、策略派家族治疗、家族系统排列、NLP、焦点问题解决治疗等等。

然而,人们常常有一些误区,把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等混为一谈,很多专业工作者往往也只是把“催眠术”一词笼统地告诉别人。

其实,这是不全面、不准确的,一定要把催眠术和催眠心理疗法分开来说。

相对来说,催眠术只是一种技巧、一种方法。

让被催眠者进入状态并不是高技术,只要你想学,有人真心教你,你就能很快学会。

而催眠治疗则是相对更高一层次的技术,如果要对受术者心理产生影响,还需要雄厚的心理学基础、哲学的思辨能力,能深刻地理解人性,还需要有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神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一.催眠状态:

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状态,一系列清醒程度不等的状态。

1.催眠状态实质:

意识活动相对抑制,潜意识活动相对活跃的状态。

2.心理运作模式:

心理状态

(清醒状态)意识潜意识(睡眠状态)

催眠状态

(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状态)

3.日常见到的催眠状态:

气功状态、瑜伽状态、兴奋状态、放松状态以及悲伤状态、大笑状态、得意状态……

4.催眠状态的特性:

①感觉体验的改变。

催眠受试者常常体验到感觉变化,诸如知觉扭曲、升高、选择性,以及幻觉。

这些变化可以以任何一种感觉形态发展。

例如,肌肉运动知觉变化非常常见。

受试者可能感到非常放松和昏昏欲睡(身体变得沉重且温暖),或者感到肌肉僵硬(强直性昏厥),同时伴有轻飘飘的或与身体断开了联系的感觉。

有时会产生对身体各部分的知觉扭曲:

可能感到头部异常得大,手或许离开身体而独立活动(如同胳膊浮在空中)等等。

受试者偶尔还会体验到诸如愉快地旋转等各种前庭系统方面的变化。

视觉变化也比较常见。

一直睁着眼睛的被试可能产生一种隧道视觉,即视线外围都是黑暗或迷蒙的。

如果被试盯着某个单一刺激(如催眠师的眼睛)而没有移动或眨动,尤其容易产生隧道视觉。

睁着眼睛的被试,其颜色知觉的美感会大大提高,或者转变成黑白两色,或者变成一系列不同的颜色。

如果看着催眠师,受试者会看见他/她的脸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

深度催眠中的个体还可能会体验到正片的或底片的视觉幻觉。

闭着眼睛的催眠受试者,通常会沉浸在生动的视觉意象中。

这或许会涉及到复活的记忆、几何图案、有趣的象征性符号意象(如同在催眠梦中)。

听觉系统也有可能发生改变。

受试者经常选择性地注意催眠师的声音,而听不到其他的外部声音。

同时,对于受试者来说,催眠师的声音可能开始听起来非常不同:

它似乎离得更近或更远(受试者通常会与催眠师保持一致,并通过对催眠指令做出反应来证明)。

最后,受试者常会对催眠师的非语言信号高度敏感,诸如音调的加重、语调模式(特别是她/他自己的非语言“节奏”,如呼吸)、听觉空间定位。

这样,如果催眠师以刺耳或起伏的方式讲话,或者讲话的速度比受试者本人的内在信息处理速度快得多或慢得多,那么受试者在形成或保持催眠状态上可能会有困难。

②运动/言语抑制。

③接受建议、暗示的能力提高;

④注意的体验性专注,注意范围窄化。

在催眠时,受试者的注意力集中能够完全沉浸在某一特定情境中并持续一段时间。

而在清醒状态时,由于外界刺激的不断干扰,注意力是分散和不集中的。

在催眠的时候,被催眠者常常意识不到无关刺激(噪音、其他声音);即使意识到了,他们也通常不会分心而受到干扰,也不会觉得有必要去注意它们。

深度催眠状态下尤其如此。

⑤回忆能力增强;

⑥催眠逻辑(既是/又是)。

也就是说,一个人能看到二个事物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如“这个”与“那个”、“内部”与“外部”、“主体”与“客体”。

因此,在催眠状态里,既能感觉到“这儿”也能感觉到“那儿”,既与自己相连又与自己分离,既是体验的“一部分”又是在体验“之外”,既是“儿童”又是“成人”。

这种逻辑产生了非概念上的和非言语经验上的统一状态,和意识分析过程相互分开的“不是/就是”逻辑特征不同,“既是,又是”逻辑本来就相互包容。

,换句话说,催眠过程趋向于把联系(“这个”与“那个”)统一起来,而意识过程却倾向于将这种联系区分开(“这个”与“那个”的不同之处)。

再重申一遍,与意识心理所喜好的理性弋线性(有顺序的)及因果逻辑相比,无意识(初级过程)思考一般更具联想性、更具比喻性、更加具体化(意象取向)。

,特别是,催眠逻辑(参见Orne,1959)允许获得“既是/又是”关系。

比如,催眠状态下的被试会发现,当自己同时在两个不同地方时或者探索违反现实世界规则和结构的幻想世界时,其体验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也没有什么可令人不安的。

这种催眠逻辑比理性(有比例的、划分清晰的)逻辑具有更少的限制,因此它更适合于探索更宽泛的可能性(如:

治疗)。

这种“既是/又是”(不同于“不是顾堤”)的催眠逻辑关系可以使看似矛盾的关系同时具有价值,由此允许“双赢”关系的获得。

因为冲突总是包含(明显的)矛盾,所以催眠逻辑尤其有益于临床过程中的整合。

例如:

什么都信,什么都不信。

⑦体验上的、非概念上的参与。

处于催眠状态的人通常沉浸在体验里而非概念里。

他们更能直接体验“事物的本来样子”,并且一般情况下表现出不需要逻辑上的理解或概念上的分析。

其特点是思维过程不再重要、更少评判、更少语言,以及更少抽象性;同时,他们的描述是基于意象的、更多感觉的,以及更加具体。

信息处理的体验性模式使人有能力与其资源和当前现实作更深层次的连接。

⑧时空关系上的灵活性。

现象学体验一般都发生在一个时空背景下。

在催眠状态下,你可以有很多方式联系时间和空间。

你可以完全与当下分离并转移到可选择的时空现实中去。

比如,你可能在主观上将年龄退行到过去或者进入未来;你可以扭曲时间,像体验一小时那样去体验一分钟(时间延长),也可以像体验一分钟那样去体验一小时(时间压缩);你可以产生出对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的幻觉,也可以将实际上存在的东西赶出你的幻觉。

⑨自愿体验。

催眠状态下的人通常非常愿意用新视角进行体验。

此特点经常被描述为易受暗示性,这个词有时却包含着错误假设一即被试的体验是被动的,是由另一个人的(催眠师)指令引起的。

催眠被试并非受骗者,他们一般不会跟随那些与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指令。

企图强迫催眠被试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往往会将他们带出催眠状态;一般来说,这种企图会使被试不再信任治疗师,并对治疗师感到愤怒,因此会严重破坏治疗关系。

被催眠的人对做何种体验保持充分的选择权利;在治疗性催眠中感受到的安全感和健康状态,一般会增强个体的感觉选择能力。

如同一个饱受折磨的商人去度假一样,催眠中的被试终于可以逃脱焦虑和正常意识过程对某一点的固着,所以会更加愿意并能够尝试有创意的和自发的行为。

⑩参与中的起伏。

传统的“催眠深度”比喻如:

轻度、中度和深度,强调催眠更多的是一种连续状态,而不是全或无的现象。

“催眠性参与的深度”在催眠状态下经常是有所起伏的,特别是对初学催眠的受试者来说。

例如,受试者可能会形成深度催眠状态,然后转入轻度或中度,而后又从催眠中唤醒,最后再次进入深度催眠。

这种催眠水平的起伏变化可被描述成漂浮现象。

催眠治疗师非常智慧地关注着漂浮现象,因为不同水平的催眠状态要求不同的资源利用。

比如,催眠引导过程是被试从日常清醒状态转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许多催眠治疗性的利用程序只有在引导充分完成后才介入。

甚至在那个时候,催眠治疗师应该对一切有可能减轻催眠程度的因素保持敏感,因为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限制了治疗程序的效力,如果治疗要求的是中度或深度的催眠状态的话就尤其需要注意(并不是人们所误解的那样“催眠状态越深越有利于治疗”;我们将会看到,许多催眠治疗程序只要求进入轻度催眠状态,只要来访者的意识过程不主动干扰催眠性的探索即可。

5.催眠状态中的一些常见行为标识

1.假如睁着眼:

眨眼反射减少或消失;眼皮跳动;眼睛凝视;瞳孔扩大;眼睛追踪外物减少;自发闭眼

2.没有身体动作

3.言语抑制

4.肌肉放松

.呼吸变化:

变成腹式呼吸;更慢更有节律

6.脉搏减慢

7.心跳减慢

8.脸部肌肉(尤其是脸颊)平滑(变平)

9.定向反应(如朝向屋里的噪音)减少或消失

10.面色变化(更亮―――表明进入更加游离的状态―――或是更红―――说明更深的肌体放松)

11.反应时延长(如在说话或移动过程中)

12.自发的意念运动行为(如:

手指颤动、手部抬起、眼皮跳动)

6.催眠深度:

意识与潜意识所占比重的不同决定了催眠的深度,潜意识所占比重越多,催眠状态的深度越深。

二.催眠(广义):

由日常清醒状态进入到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状态。

例如:

气功、瑜伽、坐禅、冥想等。

三.催眠(狭义):

催眠师以建议与暗示为主要方法,引导受术者由日常的清醒状态进入并逐渐深入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状态的过程。

是“自觉催眠”。

催眠过程是人与人的沟通过程,是将注意力集中调动的过程。

【知识扩展:

艾瑞克森学派将催眠定义为,一系列体验式专注的交互序列,该序列将产生一种改变的意识状态,在其中自我表达开始自发发生(即,没有意识的干预)。

催眠过程示简意图:

意识(催眠师)意识(受术者)

(2)催眠的实质:

自我催眠

潜意识(受术者)

四.催眠术:

使受术者由日常的清醒状态进入并逐渐深入意识与潜意识的沟通状态的方法,主要是建议与暗示。

催眠术的实质是在催眠的过程中:

跟随并弱化意识、吸收并放大无意识。

在催眠诱导开始时,外部的跟随和引导常常十分有用。

这种跟随和引导在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同步的节奏,它可以吸引来访者的注意,而平时注意力分散在各种外部现实上。

这种和谐和吸引,可用来指引来访者体验对内部历程的探索(如产生催眠),如下所示:

注意力

注意力

注意力

转移      集中(于催眠师)       集中(于内部)

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一点时,就很容易接受另一点(建议)。

五.催眠治疗:

催眠师运用催眠知识和技术,将来访者引导入催眠状态,然后再结合一系列的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技术,来帮助来访者的过程。

催眠治疗的实质:

运用催眠状态所具有的特性,使受试者更容易接受(听从)建议与暗示,从而引起其身心向积极方面的转变。

六.催眠、催眠术、催眠状态、催眠治疗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硬件系统(身体)

Window98(意识)

电操作系统升级过程(催眠)

(人)

脑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升级的具体方法(催眠术)

软件系统Win7win7新功能

(催眠状态)(催眠状态

的特性)

催眠治疗

应用软件(各种心身治疗技术方法)

七.催眠对象:

一般认为能够保持持续性沟通的人都可以被催眠。

八.理论背后的深层观点:

1.一切催眠的实质是自我催眠;

2.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

3.催眠是一个沟通意念的体验过程;

4.人人都可进入催眠状态

(自发或自觉),催眠感受性通过学习和体验是可以不断提高的;

5.心身一体,相互协调;在潜意识状态下,身心一体表现的淋漓尽致……

6.催眠能够在很多情境下被体验。

简单描述-下催眠的特征,,我们会据此发现它在很多情境中都发生过。

它常在文化过渡仪式(culturaltransitionrituals)中发生。

例如,最近我结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的就很像催眠。

某些运动员和艺术家们都曾说起过这种体验,他们放任自己的感觉,置身于这种“心畅”中。

那些深深被音乐或舞蹈节奏吸引的人们也体验过类似的感觉。

我们还可以在那些沉浸在书中的读者,以及被电视节目紧紧吸引着的孩子们身上发现它,他们根本听不到我们的呼唤。

我们在做白日梦的学生、极度抑郁的客户、回忆过去的老人身上也都能观察到它。

简而言之,催眠现象可在很多情境下发生。

7.多种方式可导致催眠发生。

它们包括:

有节律的和重复的运动(跳舞、跑动、摇动、呼吸锻炼等);吟唱(沉思、祈祷、集体仪式、集会或运动会时的赞美诗、抑郁时不停的自言自语等);注意力集中(于颂歌、催眠师的声音、图像、意念、电视等);肌肉紧张性平衡(通过放松过程、按摩、酒精或安定类药物、韵律活动等)。

这些彼此相连的方法都倾向于减少不连续的、无节律的有意识的活动,形成更加统一的体验模式。

由于肌肉紧张的转变,自我他人之间强烈的界限感消散了,使得生物节律同步化、心理过程单一化。

8.催眠状态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催眠经验不能与人的正常功能模式相分离。

正如我们将在下一章进行广泛讨论的那样,它们既不怪异,也不是人为的。

它们与我们每个人通常体验到的过程非常相似,就如同阅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坠入爱河,或者做白日梦。

通常情况下,催眠状态的不同之处是出于特定的目的,.经验性的参与被加以强化,并且被延长一段时间。

正如艾瑞克森这样说道:

催眠状态下你将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其实,催眠状态下根本不会出现你在日常清醒状态下所无法做出的行为。

催眠的优势在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的行为可以被控制、引导和拉长。

或许健忘症就是最佳例子。

如果要求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忘掉某些事项,这在你们平日的清醒状态下很难做到。

但是有多少次把你介绍给某个人,告诉你这个人的名字,你重复着他的名字与他握手,并决心记住这个名字;,而当你刚刚放开他的手的时候却忘掉了他叫什么名字?

不论你的意愿如何,在平时的清醒状态中瞬间遗忘就是这么容易发生,在催眠状态下也是如此。

因此,利用催眠只是要求人们在一个特定时间并且在一个特定的时段内,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功能。

你要求人们以他们之前不知道的方式去运用他们经验中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大多数人真的不知道我们到底能做什么。

9.在生物学意义上,催眠是必要的。

人类学家指出,其实催眠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

历史学者指出催眠仪式已经具有好几个世纪的历史。

催眠能够在不同的文化中长存,说明它是人类重要的生物学现象。

这种观点的含义之一是,不论你是否喜欢,催眠终将发生。

我们都需要机会释放心中痛苦、全身心沉浸在深层的共有环境中,以及听从我们的深层自我。

我们需要周期性地弱化意识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纠错规则,而去体验一种新的、没有偏差的整体感(正如我给来访者所说的那样,如果你不让自己位于前门,怎么牢固的门锁都不能保证后门的安全)。

实际上,我见到过许多症状的形成都是因为,通向自我尊重的催眠状态之路被堵住了,或者是被个体或社会所否定了。

10.催眠能提升自尊也能降低自尊。

每一次催眠体验,其价值大小要看它发生时所处的情境。

提升自尊性催眠倾向于比较温和、有节奏并具连续性;降低自尊性催眠倾向于较为强烈、无节奏及强硬。

随着时间流逝,提升自尊性催眠的内容会有所变化,因为整合在发生,新的格式塔(整体)在形成。

降低自尊性催眠倾向于重复,且无整合(只会更加猛烈)发生。

九.催眠的作用(?

1.催眠就是一个美妙的精神训练工具。

2.在浅、中度催眠阶段之下脑子也产生某些化学品,如:

褪黑素(Melatonin)和多巴胺等。

这些心理化学品(MindChemicals)能帮助治疗精神紧张和压力,帮助治疗某些因精神负面情绪而引发的生理性病痛。

这些病痛叫做身体症状(BodySyndrom),它们是某情绪性焦虑的生理性发作。

美国医学界认为,60%生理性的病痛,源自于我们的心理,医生也说紧张、压力和担忧,是我们文化中最大的杀手,这些情绪都是我们潜意识心理中的负面情绪。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吉利根: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年版本

[2].杰弗瑞·萨德:

艾瑞克森:

天生的催眠大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本

[3].蒋平:

催眠奥秘,成都时代出版社,2011年版本

[4].黄大一:

催眠入门,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本

[5].黄大一:

催眠引导加深秘笈,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本

[6].黄大一:

催眠大师150招,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本

[7].大卫·T·罗利:

催眠术与催眠疗法,华夏出版社,1992年版本

第15页共1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