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0412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docx

精品第三章应收款项和第四章存货答案沈涟波

第三章应收款项

问题与思考3-1:

这句话不对。

因为票据有带息和不带息两种,假如是不带息票据,那么当人们将其送到银行进行贴现时,所取得的贴现款一定低于票据面值;但若是带息票据就不一定了。

例如一张票据面值为10000元,票面利率为6%,90天到期;在60天时将其送到银行贴现,贴现率为9%,则应得的款项计算过程如下:

票据到期值:

10000×6%×90/360+10000=150+10000=10150元

应付的贴现息为:

10150×9%×30/360≈76.13元

应得的款项为:

10150-76。

13=10073。

87元>10000元票据面值

问题与思考3-2:

这两种商品的账务处理不一样,因为他们两者采用的商业折扣不同,A是商业折扣,B是现金折扣,给予商业折扣的商品计算销售收入时是直接按折扣后的价格入账;现金折扣则是先按照总价记录入账,等到最后付款时才根据具体付款时间将应当给予对方的折扣款计入财务费用。

问题与思考3-3:

这些业务的处理都不恰当。

第一笔业务是将已核销的坏账又收回,对该业务,应当先将已经核销的应收账款重新记录下来,然后再反映其收回,即应编制两笔分录,第一笔是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坏账准备”,第二笔是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该单位只编制了一笔分录,不能完整反映该笔业务的全貌。

第二笔业务涉及到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问题,未到期的应收账款不得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计划进行债务重组的应收账款也不得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与母公司发生的交易也不得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虽已逾期但无充分证据证明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也不得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因此本题中所涉及的几项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处理都不恰当。

第三笔业务所涉及到的两笔应收账款业务,一个是逾期时间很长(已7年),对方一直无偿债行为,且近期无法改善财务状况,已经可以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只按30%的比例计提坏账准备,比例太低;另一个对方单位已停产,显然财务状况也已经很糟糕,只按30%的比例计提坏账准备显然比例也太低了.

案例讨论题:

(1)A公司开具的票据已经于11月20日到期,应在票据到期日到银行提示付款,如果对方账户上有足够款项,则收回银行存款;若对方账户上没有足额存款,则应当将这笔应收票据的金额转入应收账款。

不能继续将其保留在应收票据账户,更不能继续按票面利率计提应收利息.

(2)B公司开具的带息银行承兑汇票是一张跨年度的票据,在年度终了时,应当计算其已经到期的应计利息,本例中应为500×3‰×(5+10/30)=7。

5+0。

5=8万元,该公司的应收账款账龄不同,完全选择相同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不太恰当,比如最长已5年的应收账款和已有4年账龄的其它应收款都显然不能只按5%计提坏账准备,要么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催讨账款,然后根据收回情况具体决定坏账准备计提比例。

而预付账款的问题更加严重,若4年前已经支付,迄今仍然不能收回商品,则极有可能无法收回,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或是收回商品,或是要回预付款,若不能要回,则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等。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B4、B5、C

二、多项选择题

1、BDE2、ABD3、ABC4、BC5、ACD

三、判断题

1、×2、×3、√4、×5、×

四、计算分析题

1、

(1)A企业2月8日收到商业汇票的会计分录:

借:

应收票据11700

贷:

主营业务收入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

(2)5月8日,乙企业如期付款,A企业的会计分录:

借:

银行存款11700

贷:

应收票据11700

(3)5月8日,乙企业无力付款,A企业的会计分录:

借:

应收账款11700

1、贷:

应收账款11700

2、第一笔业务的处理相同

第二笔5月8日,乙企业如期付款,A企业的会计分录:

借:

银行存款11846。

25

贷:

应收票据11700

财务费用146.25(11700*5%*3/12)

第三笔5月8日,乙企业无力付款,A企业的会计分录:

借:

应收账款11846。

25

贷:

应收票据11700

财务费用146.25(11700*5%*3/12)

3、

(1)借:

应收票据7000

银行存款4500

贷:

主营业务收入11500

(2)借:

银行存款7035

贷:

应收票据7000

财务费用35

(3)借:

应收票据8000

贷:

应收账款8000

(4)贴现所得=8000×(1+4%×90/360)×(1—5%×80/360)≈7990.2元

借:

银行存款7990。

2

财务费用9.8

贷:

应收票据8000

(5)借:

应收票据16000

贷:

应收账款16000

(6)贴现所得=16000×(1+3%×60/360)×(1—5%×54/360)=15959。

4

借:

银行存款15959。

4

财务费用40。

6

贷:

应收票据16000

(7)借:

应收账款16080

贷:

银行存款16080

(8)借:

银行存款16187。

2

贷:

应收账款16080

财务费用107。

2

(9)借:

应收票据10000

贷:

应收账款10000

(10)贴现所得=10000×(1+3%×60/360)×(1-3%×35/360)=10030。

69

借:

银行存款10030。

69

贷:

应收票据10000

财务费用30。

69

(11)票据到期值=10000×(1+3%×60/360)=10050元

借:

应收账款10050

贷:

银行存款10050

(12)借:

资产减值损失10050

贷:

应收账款10050

4、

(1)年度内确认坏账的会计分录:

借:

坏账准备1000

贷:

应收账款1000

(2)期末坏账准备余额=500000×5‰=2500元

应当计提的坏账准备额=2500—(4000—1000)=—500元

借:

坏账准备500

贷:

资产减值损失500

(3)期末坏账准备余额=330000×5‰+90000×1%+50000×5%+30000×10%

=8050元

应当计提的坏账准备额=8050-(4000-1000)=5050元

借:

资产减值损失5050

贷:

坏账准备5050

5、

(1)第一年末坏账准备计提数额=2000000×5%=100000元

第二年末坏账准备应计提数额=1800000×5%-(100000-12000)

=90000-88000=2000元

第三年末坏账准备应计提数额=×5%-(90000+3000)

=75000-93000=-18000元

(2)第一年末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分录:

借:

资产减值损失100000

贷:

坏账准备100000

第二年发生坏账:

借:

坏账准备12000

贷:

应收账款12000

年末计提坏账准备:

借:

资产减值损失2000

贷:

坏账准备2000

第三年坏账收回:

借:

应收账款3000

贷:

坏账准备3000

第三年末计提坏账准备:

借:

坏账准备18000

贷:

应收账款18000

6、坏账准备的期末余额=(280143+280000)×1%=5601。

43元

借:

资产减值损失5601.43

贷:

坏账准备5601。

43

 

第四章存货

问题与思考4-1:

肖笑的观点是正确的.该批存货在A公司,因而A公司有义务对其进行管理,应当在企业的存货中进行记录.但是由于其所有权不归A公司所有,因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并不反映。

问题与思考4-2:

当期该企业因结算而产生的债权包括两部分,一是预付账款10000元,二是应收账款20000元,总额为30000元。

问题与思考4—3:

这种处理很显然是不恰当的,在领用低值易耗品时就将其全额计入当期费用,会导致账外资产的产生。

问题与思考4-4:

该企业的存货业务处理有不恰当之处:

1、库存商品A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

H公司对该商品全额补提跌价准备,这一处理不够恰当。

其条件符合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条件,但其可变现净值不为0,因而不能全额计提跌价准备。

2、库存商品B不再为消费者所偏爱,从目前情况分析,其市价将会持续下跌。

H公司全额提取跌价准备,这一处理不恰当。

市价将会下跌,只是应当计提跌价准备的一个条件,不能全额计提跌价准备。

3、库存商品C已经滞销,符合提取跌价准备的条件,但不能全额计提跌价准备。

4、库存商品D未发现减值情况,不应该提取跌价准备.

5、库存商品E市价持续下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无回升的希望,应当提取跌价准备。

库存原材料F:

使用其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应当进一步计算该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若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则应当计提跌价准备。

案例讨论一:

虽然在物价上升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以使得库存材料以早期购进的价格反映,当期所消耗的材料成本以当期和近期的价格反映,因而数额会较高,从而使得当期的利润偏低,因而税额也较小,但这建立在当期能够顺利采购材料的基础上,在本例中,原材料的购进受到阻碍,因而消耗的原材料主要来源于库存,又因为以前一直采用后进先出法,也即是按早期较低的价格反映的,因而算出来的成本就较低,利润相应就偏高,税收也就偏高了。

案例讨论题二:

从给出的材料看,期初结存的材料单价为每吨3。

5元,而后来的两次购进价分别为4元和4。

3元,表明价格在逐步上升,企业从先进先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就可以使得账面计算的当期消耗材料成本以近期购进价反映,从而使得计算出来的成本偏高,留存在企业的存货数额相应也偏低,由于成本偏高而使计算出来的利润偏低,根据利润计算出来的所得税额也就较低。

如在本例中,假如用先进先出法,则发出存货的总成本=(1500+800+1000)×3.5=11550元

1、月末结存存货的账面金额=14000+1000×4+1000×4。

3-11550=22300-11550=10750元

2、什么是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怎样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答: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可变现净值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

用于出售的产成品、商品和原材料等,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以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作为其可变现净值加以确认;需要继续加工的材料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以所生产产品的最终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存货售价的估计,一般要以资产负债日为基准;如果当月存货价格变动较大,就应当以当月该存货的平均销售价格或最近几次销售价格的平均数,作为估计售价的基础.如果该存货同时还拥有约定销售的合同,其售价按以下原则确定:

(1)为执行销售合同或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一般以最终产品的合同价格作为确定其可变现净值的计量基础;

(2)如果企业持有存货数超出合同订购数,则超出部分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最终产品的一般销售价格作为计量基础;(3)没有销售合同或劳务合同约定的存货,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商品的一般销售价格或原材料的市场价格作为计量基础。

当同一项存货中一部分有合同约定、其余部分不存在合同价格的,应当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并分别与其对应的成本进行比较,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或转回的金额.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B4、B5、D

二、多项选择题

1、AB2、ABC3、AB4、ABC 5、ABCD

三、判断题

1、×2、×3、×4、×5、×

四、计算分析题

1、该企业1月份发出存货的总成本以及月末结存存货的账面金额:

月初平均成本=14000÷4000=3。

5元

采用后进先出法几次发出材料的成本

=1000×4+500×3。

5+800×4。

3+200×4。

3+800×3.5

=4000+1750+3440+860+2800=12850元

月末结存存货的账面金额=14000+4000+4300—12850=22300—12850=9450元

该企业改变存货计价方法会产生影响,可以比较若继续采用加权平均法的总成本:

采用加权平均法几次发出材料的成本

=(14000+4000+4300)÷(4000+1000+1000)×3300

=12265元〈12850元

月末结存存货的账面金额=14000+4000+4300—12850

=22300-12265=10035元>9450元

2、从上述计算可知,采用后进先出法以后计算出来的发出材料的成本比继续使用加权平均法要高一些,而月末结存存货的成本则比继续使用加权平均法要低一些

3、相关会计处理:

(1)借:

材料采购30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68

贷:

银行存款35568

借:

原材料31000

贷:

材料采购30400

材料成本差异600

(2)借:

材料采购4035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859。

5

贷:

银行存款47209。

5

借:

原材料38950

材料成本差异1400

贷:

材料采购40350

(3)借:

生产成本10000

制造费用7500

委托加工材料1500

贷:

原材料19000

材料成本差异率=(-1000-600+1400)÷(249050+31000+38950)×100%

=—200÷319000×100%≈-0。

063%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0。

063%×19000≈-11.91元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19000-11。

91=18988.09元

会计处理:

借:

材料成本差异11.97

贷:

生产成本6.3

制造费用4。

73

委托加工材料0。

94

4、计算甲类材料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月初超节约额6024元,本月两次购进一次超支99800(169)元,一次节约40400元(686800-646400)共超支53376元(99800—40400—6024)

月初材料计划成本350000元,本月三次购进的计划成本为1592000+686800+50000

=2678800元,其中第三次购进的50000也可以不计入基数(因其发票尚未到),但对最后结果影响不大。

材料成本差异率=53376÷×100%≈2%

有关会计分录:

(1)因运费可以扣减一部分增值税,所以计入材料成本的运费为1800元(2000-200)

借:

材料采购——A材料1691800(1690000+1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87500(1690000×17%+200)

贷:

应付票据1979300

(2)本项采购超支额=1691800—1592000=99800元

借:

原材料-—A材料1592000

贷:

材料采购——A材料1592000

(3)本项采购节约额=686800—646400=40400元

借:

材料采购——B材料646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9888

贷:

银行存款756288

借:

原材料—-B材料686800

贷:

材料采购——B材料686800

(4)材料未入库

借:

材料采购——B材料2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7400

贷:

银行存款257400

(5)入库未得到发票暂不入账

(6)31日仍未收到发票,暂估入账

借:

原材料-—A材料50000

贷:

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50000

(7)结转差异,计算本月共超支99800—40400=59400元

借:

材料成本差异59400

贷:

材料采购59400

(8)领用材料并分担差异:

借:

生产成本1400000

制造费用17000

管理费用68000

贷:

原材料1485000

借:

生产成本28000

制造费用340

管理费用1360

贷:

材料成本差异29700

(9)在建工程领用材料

借:

在建工程198900

贷:

原材料-—B材料17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8900

借:

在建工程3400

贷:

材料成本差异3400

(10)销售材料

借:

银行存款421200

贷:

其他业务收入36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1200

借:

其他业务成本306000

贷:

原材料300000

材料成本差异6000

(11)用材料对外投资

借:

长期股权投资238680

贷:

原材料200000

材料成本差异4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680

甲类材料月末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月初:

350000—6024=343976元

本月购进1592000+99800+686800—40400=1691800+646400=2338200元

本月发出1485000+29700+17000+3400+200000+4000+300000+6000=2041700元

月末实际库存=343976+2338200—2041700=640476元

5、单项比较法下存货计价:

A类为2250元(可变现净值)(75×30),B类为3000元(成本)(150×20);

C类为6000元(成本)(60×100);D类为8750元(可变现净值)(175×50)。

则总成本为:

2250+3000+6000+8750=20000元

分类比较法下:

甲类:

成本=80×30+150×20=5400元可变现净值=75×30+155×20=5350元

乙类:

成本=100×60+180×50=15000元

可变现净值=102×60+175×50=14870元

两类的可变现净值均低于成本,因而其期末存货以可变现净值反映,总额为:

5350+14870=20220元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借:

资产减值损失400(150+250)

贷:

存货跌价准备400

5、

(1)Y产品账面价值=(200×1500+300×1400+100×1200+260000)×60%

=(300000+420000+120000+260000)×60%

=1100000×60%=660000元

(2)A材料账面价值=1200×400=480000元

(3)Y可变现净值为500000—40000=460000元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0000

A材料可变现净值430000元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0000元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

借:

资产减值损失250000

贷:

存货跌价准备250000

(4)销售Y产品

借:

银行存款281970

贷:

主营业务收入24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40970

结转Y产品成本

借:

主营业务成本230000

存货跌价准备100000

贷:

库存商品330000

6、2月1日领用时:

借:

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用1000

贷:

周转材料——在库1000

借:

制造费用500

贷:

周转材料——在用500

2月底摊销材料成本差异

借:

制造费用10(500×2%)

贷:

材料成本差异——周转材料10

3月底报废工具,摊销剩余一半的计划成本

借:

制造费用160

贷:

周转材料——在用200

转销全部已提摊销额

借:

周转材料—-摊销400

贷:

周转材料——在用400

残料入库:

借:

原材料40

贷:

制造费用40

分摊报废当月的材料成本差异

借:

制造费用4(200×2%)

贷:

材料成本差异——周转材料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