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801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神经外科博士考试历年考题及答案.doc

华中同济2007博神外

一名解(4×5')

1.弥散性轴索损伤:

指头部受钝力作用后所引起的以脑白质轴索弥散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脑组织损伤。

2.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指伤后首次CT检查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此种现象可见于各种外伤性颅内血肿。

3.先天性脑积水:

由于脑组织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的脑积水称为先天性脑积水。

形成脑积水的原因可能是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之间失去平衡,即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

此外,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也是引起先天性脑积水的重要原因。

4.颅内压增高:

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所共有征象,由于上述疾病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kPa(200mmH2O)以上,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症。

二问答

1.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10')

①一般治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禁食禁水,并适量补液;疏通大便;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切管切开;吸氧;②病因治疗③降颅内压治疗④应用激素,减轻脑水肿,有助于缓解颅内压增高⑤对症治疗⑥其他治疗,如冬眠疗法、脑脊液体外引流、巴比妥治疗、辅助过度换气、抗生素治疗等

2.听神经瘤的临床分期(10')

第一期:

肿瘤局限于内听道,仅有听神经受累的表现:

听力下降、耳鸣、眩晕和眼球震颤

第二期:

肿瘤进入脑池,除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外,出现前庭性共济失调,头痛,面部和角膜感觉迟钝

第三期:

肿瘤压迫脑干,除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以外,还可出现面神经功能异常,后组颅神经受累的表现,并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复视,视力减退,头痛,此外,常有明显的小脑症状

3.垂体瘤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的注意事项和适应症(20')

⑴经颅手术:

适合于体积巨大、哑铃型、肿瘤向鞍旁生长者。

术后注意处理鼻腔分泌物、术后出血、头痛、垂体功能低下、低钠血症、脑脊液鼻漏、尿崩症、视力减退并注意饮食及休息。

⑵经蝶窦入路手术:

a适合各种类型的垂体微腺瘤;b各种类型的垂体大腺瘤;c部分类型的垂体巨大腺瘤(主要向鞍上或鞍后上伸展者);d视交叉前置者;e肿瘤向蝶窦生长、向后生长侵蚀鞍背、斜坡者;f脑脊液鼻漏。

⑶注意事项:

①保持鼻粘膜完整,减少渗血②严格保持正中入路,避免伤及鞍旁重要血管神经③动作轻柔,若观察不清避免盲目操作④止血彻底⑤鞍内、蝶窦内填塞脂肪组织要适度

首医天坛医院2007博神外

名词解释

1.Gradinegosyndrome:

由于颞骨岩部内气房的化脓性感染扩展至岩骨尖范围外而侵及海绵窦、咽鼓管、Meckel氏腔或邻近结构导致耳溢、头痛,三叉神经感觉支感觉减退和外展神经麻痹的综合征。

2.功能神经外科:

采用手术的方法修正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医学分支是为功能神经外科学(FunctionalNeurosurgery)。

3.Nelson‘ssyndrome:

部分库欣病患者在两侧肾上腺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后,全身色素增深,蝶鞍扩大,出现垂体瘤者,称为Nelson综合征(Nelsonsyndrome),即纳尔逊综合征。

4.GCS: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GlasgowComaScale),此指数是由格拉斯哥大学的两位神经外科教授GrahamTeasdale与BryanJ.Jennett在1974年所发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的评估患者病情,主要分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的分数加总即为昏迷指数。

最高分为15分,表示意识清楚;12-14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1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以下为昏迷;分数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

5.Von-Hippol-Lindau脑血管母细胞瘤伴视网膜血管瘤,肾,胰和肝血管瘤。

简答题

1.CCF的临床表现

答: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是指颅内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本身或其在海绵窦段内的分支破裂,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沟通,导致海绵窦内的压力增高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1)搏动性突眼(文献95%以上),因为海绵窦内的压力增高,影响了眼静脉的回流造成;

(2)震颤与杂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休息,这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所以治疗过程中以杂音消失为标准;(3)球结膜水肿和充血,由眼静脉的回流受限造成,是病人就诊的原因之一;(4)眼球运动受限(不多见),是因为通过海绵窦的颅神经(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受压所致;(5)视力减退;(6)神经功能障碍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外伤的早期出现,与外伤的部位和程度有关;(7)致命性鼻出血,可能与假性动脉瘤有关。

2.延髓网织细胞瘤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3.急性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临床鉴别要点

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外伤史

颅盖部外伤史,颞部直接暴力伤

有头部外伤史

可有外伤史

血肿部位

血液积聚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颞区75%,额枕区12%,枕顶去6%

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

脑挫裂伤附近,白质深部

意识障碍

昏迷-清醒-昏迷,有中间清醒期

伤后昏迷,无中间清醒期,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瞳孔进行性散大

伤后昏迷,无中间清醒期,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出血来源

脑膜中动脉

复合性血肿出血来源于脑挫裂伤所致的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脑内血肿;单纯性血肿为桥静脉损失所致

浅部血肿的出血来自脑挫裂伤,深部血肿多见于老年人,血肿位于白质深部

CT检查

颅骨内板和脑表面之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

颅骨内板和脑表面之间有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等密度或混合密度

在脑挫裂伤灶附近或脑深部白质内可见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血肿影

4.脑死亡的标准是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神志呈深昏迷状,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暂停试验阳性),瞳孔放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在首次确诊后,观察12个小时无变化,方可确认脑死亡。

论述题

1.脑水肿种类病因特点

⑴种类:

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渗透性脑水肿

⑵病因:

①感染性疾病各种脑膜炎、脑脓肿、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等。

②中毒性疾病各种重金属及有机物中毒、药物中毒等。

③颅脑外伤、颅内手术创伤等。

④急性脑血管病。

⑤急性脑缺血、缺氧⑥脑部肿瘤⑦全身性疾病⑧其他中暑、输液反应、放射性脑病等。

2.浅谈对神经肿瘤分子病理学的认识

①分子诊断技术是肿瘤分子病理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检测手段,拓宽了病理学研究的范围,使我们对肿瘤发生发展、形态特征、生物学行为的认识进入分子水平,分子诊断的大部分技术已日趋成熟,但目前还主要用于研究领域,真正用于临床检测的技术开展得还比较少,费用昂贵、操作复杂是重要原因,分子诊断技术也不能完全取代许多目前使用的行之有效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肿瘤病理诊断仍应坚持以形态学为基础的原则,分子诊断只是这些方法的补充、改善和提高。

② 分子诊断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其技术一般都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特别是PCR技术,结果影响因素较多,最大的问题为技术性假阳性和假阴性,PCR技术本身已比较成熟,要使检测技术具有高敏感性,又要确保检测结果的高特异性和重复性,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关键在于建立标准化的实验操作程序和标准化的分子诊断实验室,除诊断技术方面的标准化外,诊断指标也要实行标准化,这样才有可能对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浸润转移、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生物学行为的评估等方面提供有意义的指标,这将是每位病理学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山2009博神外

1.颅咽管瘤的术后并发症

①尿崩症②体温失调③循环衰竭④急性消化道出血⑤视力障碍⑥无菌性脑膜炎⑥垂体功能低下

2.脑水肿的分类和发病机理

⑴种类:

①血管源性脑水肿②细胞性脑水肿③间质性脑水肿④渗透性脑水肿

⑵发病机理:

①血脑屏障障碍②脑部微循环障碍③脑功能代谢障碍④颅内静脉压升高⑤自由基⑥神经细胞钙离子过剩

中山2008博神外

24、垂体源性Cushing‘sdisease内分泌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25、(GlasgowLiegeComaScale,GLCS)格拉斯哥-莱吉昏迷计分方法和临床意义。

睁眼反应

自动睁眼

4分

呼唤睁眼

3分

刺痛睁眼

2分

不能睁眼

1分

语言反应

回答正确

5分

回答错误

4分

语无伦次

3分

只能发音

2分

不能发音

1分

运动反应

遵嘱运动

6分

刺痛定位

5分

躲避刺痛

4分

刺痛肢曲

3分

刺痛肢伸

2分

不能活动

1分

总分:

评分时间:

评估者签名:

注:

15分为正常,14-12分为轻度意识障碍,11-9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以下为重度意识障碍。

中山2006博神外

20、丘脑下部损伤的症状及体征

一般认为丘脑下部前区有副交感中枢,后区有交感中枢,两者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互相调节,故当丘脑下部受损时,较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①意识及睡眠障碍丘脑下部后外侧区与中脑被盖部均属上行性网状激动系统,系维持觉醒的激动机构,是管理觉醒和睡眠的重要所在,一旦受损,病人即可出现嗜睡症状,虽可唤醒,但旋又入睡,严重时可表现为昏睡不醒。

②体温调节障碍丘脑下部具有体温调节功能,当丘脑下部前部损害时,机体散热功能障碍,可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常常骤然升起,高达41℃甚至42℃,但皮肤干燥少汗,皮肤温度分布不均,四肢低于躯干,且无炎症及中毒表现,解热药亦无效;其后部损伤出现产热和保温作用失灵而引起体温过低:

如合并结节部损伤,可出现机体代谢障碍,体温将更进一步降低,如丘脑下部广泛损伤,则体温随环境温度而相应升降。

③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丘脑下部视上核、室旁核受损或垂体柄视上核-垂体束受累。

致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障碍,引起中枢性尿崩,每天尿量达4000~10000ml以上,尿比重低于1.005;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失调。

可出现糖、脂肪代谢的失调,尤其是糖代谢的紊乱,表现为高血糖,常与水代谢紊乱并存。

患者血液渗透压增高,而尿中无酮体出现,患者严重失水,血液浓缩、休克,可出现高渗高糖非酮性昏迷,死亡率极高。

④循环及呼吸紊乱丘脑下部损伤后心血管功能可有各种不同变化,血压有高有低、脉搏可快可慢,但总的来说以低血压、脉速较多见,且波动性大,如果低血压合并有低温则预后不良。

呼吸节律的紊乱与丘脑下后部分呼吸管理中枢受损有关,常表现为呼吸减慢甚至停止。

视前区损伤时可发生急性中枢性肺水肿。

⑤消化系统障碍由丘脑下部前区至延髓迷走神经背核有一神经束,管理上消化道自主神经,其任何一处受损均可引起上消化道病变。

故严重脑外伤累及丘脑下部时,易致胃、十二指肠黏膜糜烂、坏死、溃疡及出血。

其成因可能是上消化道血管收缩、缺血;或因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或与胃泌素分泌亢进、胃酸过高有关。

除此之外,这类病人还常发生顽固性呃逆、呕吐及腹胀等症状。

⑥局部神经体征主要是鞍区附近的脑神经受累体征,包括视神经、视束、滑车神经等。

21、试画出Langfitt容积/压力曲线,试述Langfitt试验的过程及临床意义

体积/压力曲线

此曲线表明颅内压力与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指数关系,有助于增加对病程演变的理解。

在有颅内压监护情况下,测定体积/压力关系曲线,放出少量脑脊液,可见颅内压有所下降,其程度取决于颅内压增高的程度。

如果刚在临界点,放出少量脑脊液,颅内压可大幅度下降。

如果颅内压处于可代偿期,放出少量脑脊液,颅内压只轻微下降。

过程:

Langfitt,1965,在狗硬膜外腔置一小球囊,造成颅内占位,每小时注入1ml盐水,观察颅内压变化。

临床意义:

(1)颅内占位缓慢发展时,长期无颅内压增高,一旦出现,病情急剧发展,晚期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危象及脑疝。

(2)颅内占位发展迅速时,颅内压短期内开始增高,达到临界点时发生脑疝,并随病变发展继续增高,病情急转直下。

湘雅2005博神经外科

1、癌基因?

RAS基因及其的致癌机理?

癌基因:

是指人类或其他动物细胞(以及致癌病毒)固有的一类基因。

又称转化基因,它们一旦活化便能促使人或动物的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ras基因首先在Harvery鼠肉瘤病毒(Ha2MSV)和Kirsten鼠肉瘤病毒(Ki2MSV)的子代基因中被发现,在这种子代病毒中发现含有来源于宿主细胞的基因组的新基因序列[1],此后人们将这种宿主细胞基因称为ras基因。

致癌机理:

ras基因激活构成癌基因,其表达产物Ras蛋白发生构型改变,功能也随之改变,与GDP的结合能力减弱,和GTP结合后不需外界生长信号的刺激便自身活化.此时Ras蛋白内在的GTP酶活性降低,或影响了GAP的活性,使Ras蛋白和GTP解离减少,失去了GTP与GDP的有节制的调节,活化状态的Ras蛋白持续地激活PLC产生第二信使,造成细胞不可控制地增殖,恶变.同时细胞凋亡减少,细胞间接触抑制增强也加速了这一过程.

2、抑癌基因?

p53基因及其抑癌机理?

抑癌基因也称为抗癌基因。

正常细胞中存在基因,在被激活情况下它们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但在一定情况下被抑制或丢失后可减弱甚至消除抑癌作用的基因。

正常情况下它们对细胞的发育、生长和分化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P53基因:

编码一种分子量为53kDa的蛋白质,命名为P53

抑癌机理:

①阻滞细胞周期②促进细胞凋亡③维持基因组稳定④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3、神经干细胞形态,生长特性,及其应用前景?

4、床突旁动脉瘤与后交通动脉瘤、脉络膜动脉瘤的鉴别?

手术要点?

5、DAVF的部位,分型,治疗原则?

6、血网的毫发部位,病因,病理,CT及MRI表现,手术要点?

7、多形胶母发病率,病理,CTMRI表现,治疗原则?

8、DAI?

临床和CT表现?

病理?

9、下丘脑损伤表现及处理?

临床表现:

(1)睡眠和意识障碍;

(2)体温调节障碍;(3)水盐代谢紊乱,如尿崩症、水潴留、水中毒及中枢性高血钠综合征;(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5)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处理:

(1)亚低温治疗:

其目的是降低脑耗氧量和代谢率,提高中枢神经的耐受性,减轻脑水肿

(2)及时手术(3)严格呼吸道管理(4)有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颅脑损伤在排除脱水剂等外因后患者出现明显多尿,应想到尿崩症存在临床上根据病情可选用双氢克尿塞,垂体后叶素及长效尿崩停注射液。

生理情况下,水盐代谢受下丘脑调控,腺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神经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ADH)等可通过对细胞内外液中电解质和渗透压的调控共同维持机体的水盐代谢和内环境的稳定。

(5)当下丘脑受损时,尤其是视上核及室旁核受到损害时,可导致ADH分泌的不足或过度而出现ADH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S),表现为尿崩症、水潴留、水中毒、中枢性高血钠综合征。

SIADHS引起的低血钠综合症具有二低(低血钠、低血渗)三高(高尿钠、高尿渗、血AVP高),治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限制水摄入,一般每日1000ml左右。

(b)利尿和脱水:

以速尿为首选药物。

(c)补钠:

可输注3%或5%高渗盐水(6)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的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停用易诱发和加重HNDC的药物:

如甘露醇、速尿、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此类病人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故小量为宜,在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定期监测血糖、尿糖(7)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重点在于预防和早发现早治疗,严重的颅脑损伤和下丘脑损伤的病人宜及早置入胃管,常规使用硫糖铝、雷尼替丁、洛赛克等胃粘膜保护剂和制酸剂,证实有消化道出血时可用冷生理盐水100ml内加入去甲肾上腺素8mg胃内灌注3~4次/d,同时静脉滴注止血剂。

10、外伤或手术后代谢变化的特点及其处理?

浙江大学2004博神经外科

一、名词解释

1、Foster-Kennedy综合症:

额叶基底部综合症,病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常伴病侧失嗅。

常见于鞍旁、蝶骨棘或嗅沟肿瘤。

2、弥漫性轴索损伤:

指头部受钝力作用后所引起的以脑白质轴索弥散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脑组织损伤。

3、Brown-sequard综合症:

脊髓半切综合症,病变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触觉深感觉障碍,对侧2-3个阶段平面一下痛温觉丧失。

4、运动障碍主要指自主运动的能力发生障碍,动作不连贯、不能完成,或完全不能随意运动。

5、烟雾病又名脑底异常血管网,是一组以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脑底出现异常的小血管网为特点的脑血管病。

因脑血管造影时呈现许多密集成堆的小血管影,似吸烟时吐出的烟雾,故名烟雾病。

二、简答

1、WHO关于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级

答:

按WHO的分级标准,纤维型和原浆型星形细胞瘤为Ⅱ级,肥胖型星形细胞瘤为Ⅱ-Ⅲ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为Ⅲ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则为Ⅵ级。

完全无异型的纤维型或原浆型星形细胞瘤可判为Ⅰ级。

此外一些少见的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黄色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下星形细胞瘤也可判为Ⅰ级。

2、脑水肿的分类

分类:

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渗透性脑水肿

3、脑脓肿的临床分期及相应的头颅CT表现

①急性脑炎期CT表现为边界不清楚的低密度区,也可表现为不均匀的混合密度区;增强后不强化,有占位效应②化脓期和包膜形成期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的脓腔,脓肿壁的密度与脑组织相等或少高,环壁可以完整也可不完整;有时脓腔内可见气液平面。

增强后脓肿壁明显均一强化,厚薄均匀,内外缘光滑;周围脑水肿明显,占位效应显著

4、Key-hole

5、GOS预后评分

评分

等级

描述

5

恢复良好

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

4

轻度残疾

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

3

重度残疾

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

2

植物生存

仅有最小反应(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

1

死亡

死亡

三、问答

1、PD的外科治疗

毁损术、脑深刺激术、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

2、动脉瘤术中供血动脉的夹闭(夹闭前血供实验,术中监护等)

3,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对高血压脑出血传统的治疗观念是采取内科治疗。

但疗效不满意,从本世纪初1903年Cushing提出了手术治疗的指征及可能性。

1932年Begley认为,手术效果和出血部位密切相关,深部者预后不佳。

50年代后开始采用CAG,为手术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定位。

1960年英国MCKISSOCK等。

对180例高血压脑出血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随机分为内科及手术组。

结果内科组及手术组死亡率分别为51%和60%。

指出保守治疗也可收到一定疗效、否认了手术治疗的优越性。

1965年Caurico等报告102例手术原则.强调术前神志障碍程度.血压水平及病情进展快慢和预后密切相关,

高血压脑出血到底采取哪种疗法是有争议的,这些不同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对两种疗法、疗效的对比、死亡率是否降低、N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比较等。

CT问世后.大大简化了诊断方法。

而且对出血可以准确定位并定量、改变了过去对出血只靠临床及CAG所得出的间接判断,通过CT可以直接了解出血情况并判断预后。

如再结合病人临床表现即可确定采取的对策。

因此,目前对于手术治疗及其指征的认识已渐趋一致。

一、手术指征:

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N元

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

但是基于不同病人资料,不同单位,对手术指征的选择也不相同,所以它的结果无法比较。

凡是病情迅速恶化、血压、呼吸需药物及人工维持,均无手术指征。

对无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无论采取哪种治疗,结果都好;已有明显意识障碍但尚未出现脑疝者,外科治疗优于内科;深昏迷.双瞳扩大,生命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疗法均不理想。

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综合考虑下述几点.或可有助于决定手术与否。

1、出血部位:

浅部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如皮层下,壳核及小脑出血。

2、出血量:

通常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ml,小脑出血量大于10ml即有手术指征。

3、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内即陷入深昏迷,都不考虑手术。

4、意识障碍:

神志清楚都不需要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以及来院意识中度障碍者,应积极进行手术。

5、其它:

年龄不应作为考虑手术的因素,发病后血压过高≥200/120mmHg,眼底出血,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病患者,都不适于手术。

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可直接反映脑实质受累或受损情况,因此,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为此,根据出血后意识状况临床可分为五级:

脑出血后的意识状况的分级

分级意识状况主要体征

I级清醒或嗜睡伴不同程度偏瘫及/失语

II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偏瘫及/失语

III级浅昏迷偏瘫、瞳孔等大

Ⅳ级昏迷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

Ⅴ级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或四肢软瘫、

单侧或双侧瞳孔等大

I级患者多为皮层下或壳核出血,且血量不多,一般不要手术,但当出血量较大〉30ml时也可考虑清除血肿,以加速或有利于恢复。

Ⅴ级患者由于已处晚期。

手术很难凑效,故很少考虑手术,Ⅲ级患者最适宜手术治疗。

ⅡⅢ级患者绝大多数也适于手术,但Ⅱ级如出血量不多也可先采取内科疗法,根据病情变化再定。

Ⅳ级如高龄、体弱、病情进展较快并已出现脑疝,估计预后不佳者,也可考虑手术。

二、手术时机:

1、手术时机的选择过去争论较大,认为出血数日血块开始分解。

于周围组织粘连轻微,术后再出血机会也少,所以主张2周后手术。

2、24∽48小时之间手术最为理想,他们认为,48小时后由于颅内压增高,缺氧、肺部并发症出现对手术治疗不利。

3、70年代后主张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小时以内),从病理生理变化方面看,脑出血后6∽7小时,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脑水肿,脑组织坏死,而且随时间增长而加重。

另外报告100例超早期手术结果,是最有有说服力的,不论从死亡率及预后恢复方面均大大优于已往报道。

由上可见,过分等候“病情的稳定”势必使多数患者失去抢救的机会,导致死亡,因此对条件适合的病例,应该早期或超早期手术、及早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打破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

三、手术方法:

1、开颅清除血肿,是传统的做法,可分为皮骨瓣成形开颅及钻孔扩大骨窗法。

以壳核出血为例。

通常在额颞或颞部行马蹄形切口,骨瓣开颅,也可现在颞部上钻孔穿刺、抽出部分积血初步减压后,再延长切口、扩大骨窗至4∽5cm直径。

小脑出血可以根据出血部位,于枕下行中线或穿正中直切口。

钻孔后骨窗扩大,切开小脑行血肿清除。

注意清除血肿时,只在血肿内操作,吸引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周围脑组织,对已形成的血肿包膜除非诊断需要,不必处理,以免加重损伤。

清除血肿60∽70%也达到减轻颅内压就可以。

2、穿刺吸除血肿:

CT问世前,对血肿部位及出血量不能作出准确判断、且穿刺前、后无法比较抽出量所占全部血肿量的比例。

因此效果不佳。

穿刺吸除血肿的依据:

①利用CT导向或立体定向技术将穿刺针或吸引管准确置于血肿1/3。

②无需要将全部血肿清除,首次穿刺如能吸除出血总量的60∽70%。

颅内压及脑受压即可得到一定缓解。

剩余部分可分次解决,以免颅内压波动过大,中线复位过快出现意外。

③出血后数小时,液态的出血仅占血肿量的1/5,其余均已形成胶冻状血凝块,单纯抽取不易解决,可利用CUS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