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885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

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复习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0,9-10论述)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方法论是指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

3、世界观作为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总的原则,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导向和规范作用,这就是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化。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

1、这是由哲学的特点决定的。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把世界上各种现象划分为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两大类,哲学要回答世界的本质就不能不回答两者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确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的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回答和解决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一定哲学体系的基本路线和方向,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科学标准。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质,精神现象是物质派生的;

2、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

3、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是第二性的。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1、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和本质;

2、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

3、它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整个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核心,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区别所在。

4、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根本方法。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辨析题)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在存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简言之,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提供了科学认识事物的总的方向。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各方面的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区别、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

第二,~是相互联结的。

第三,~,即共性与个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的辩证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4、~的原理,是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6、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实践性,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才实现了哲学发展中的根本飞跃,才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决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统一的纽带和基础。

7、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这是因为:

第一,~是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它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无论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都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又进一步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活力。

要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三,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自觉执行政治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和策略的哲学基础。

第四,它是促进科学发展,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思想基础。

遵循这条思想路线,我们的事业就不断取得胜利,兴旺发达背离了它就会受到挫折与失败。

第五,是否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它是我们党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葆蓬勃生机,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法宝。

9、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论述)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变革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与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现象作斗争。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它为落后的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

3、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

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政治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

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

我国民主制度的法制尚不健全,存在政企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官僚主义、机构臃肿等现象,必须进行改革,以同经济体制改革互相配合。

改革的根本目的:

是为了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发挥其优越性,提高效率,维护安定团结,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0、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意义?

(论述)

1、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永远处于对立统一之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永远起着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能起有力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就起严重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一切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②这一所有制结构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所决定的,它适合我国生产力状况,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这是总结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订的方针,能够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0,6/8论述)

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

货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个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两者的统一,就是一般等价物。

其他三个职能,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就是生产剩余价值或资本增值的规律。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1)~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2)~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方面和每个方面的一切主要过程,都是以榨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3)~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及灭亡的全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并为此进行原始积累、剥夺农民、残酷剥削工人的过程中实现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也是资本家为了扩大剩余价值生产,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也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追逐剩余价值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越来越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注意所代替。

3、二次大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二战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加强,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第三世界的兴起,这些条件的变化,使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呈现许多新特点。

(1)经济危机周期缩短,爆发频繁。

(2)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

(3)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过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

(4)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

这就是所谓的滞胀。

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调节和影响的办法?

(1)通过国有或半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施加影响。

(2)国家的宏观计划调节。

(3)运用财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施加影响。

(4)国家的货币信用调节措施。

(5)国际经济调节措施。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表现在诸多方面:

(1)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

(2)国际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资金跨国交易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

(3)全球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加快,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全面开放市场;

(4)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展。

6、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论述)

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要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没有改变历史发展的决趋势。

(1)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

①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加强;③小额股票广泛发行,推行所谓“人民资本主义”;④“福利国家”出现;⑤工人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争取到了一定的民主权利等。

(2)这种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①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加强,说明生产更加社会化,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使得基本矛盾更加尖锐;②“福利国家”、“人民民主主义”等没有改变工人阶级雇佣劳动的地位;③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从总趋势上看,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更加充分的物质条件;④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所谓低潮是指资本主义世界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和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遭到严重挫折。

低潮和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是两回事。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依据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所揭示出来的历史趋势。

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遭受挫折,只是表明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⑤⑥

7、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1、从历史上看,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现象。

2、从理论上看,经济落后的国家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符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从实践上看,经济落后国家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已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8、试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并阐述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论述)

1、任何社会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是,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以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则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

2、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之一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是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调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这实际也就是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增长更多的走内涵的扩大再生产路子。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转变的实质是:

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3、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如下意义:

①它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关键之一。

②它是解决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

③它是一个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4、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个长期过程。

必须:

①要正确处理上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

②要切实改革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③最根本是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重点?

~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其目标和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一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全面深化经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0、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1、深化改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客观需要。

2、深化改革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3、深化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关键环节。

4、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

毛泽东思想概论(9,7/9论述)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是阻碍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两座大山。

因此,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

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五四运动的中心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它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因为:

一是它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世界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所以它已不属于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二是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不再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而是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三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指导力量。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做了准备。

这是五四运动最重要的一个历史功绩。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什么?

政治纲领:

就是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

就是没收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允许不操纵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实行“节制资本”;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的农民,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

文化纲领:

就是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共产主义思想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4、建立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一个主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主要点是:

1、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必须力争并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2、必须分清统一战线中的左、中、右三种势力。

3、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5、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建立了完整的建党学说:

1、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

2、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

3、强调要注意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4、提出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出理论和实践想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及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必须坚持和发扬。

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使党永远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才能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任。

6、中国特色民主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4、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7、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方针和政策?

(论述)

毛泽东于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如何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成为一个及其紧迫的问题。

毛泽东的这个报告,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1、报告全面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性质及其特点。

科学地阐述了划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新学说。

2、报告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阶级关系,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同时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基本方针。

毛泽东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基本方针,这主要是:

(1)在人民内部的日常政治生活中,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也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2)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必须实行“兼顾国有、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方针。

(3)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就是调动各种爱国力量的积极性,继续扩大和巩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4)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以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的国情出发。

在此前提下,“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开始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

9如何认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论述)

1、~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这些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

离开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是中国共产党指导革命与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来自“左”或右的干扰,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总之,~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最能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性和生命力的东西,所以它们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4、~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占据着核心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群众路线同实事求是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都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是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根本的组织路线,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

因此,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4,1、8、14论述)

1、如何全面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论述)

1、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和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第一次统一称为称为~。

2、胡锦涛指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4、习近平说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路线、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5、邓小平理论——集中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