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0941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

《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doc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5年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复习要点

科目:

政治理论

一、简答题(共15题)

1、意识的本质。

P11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其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矛盾的特殊性。

P17

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各自所具有的矛盾、一个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各个矛盾以及每一矛盾和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主要表现在:

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具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其二,同一事物内部的各种矛盾之间以及每一对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特点,具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根本矛盾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其三,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P50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价值的含义。

P55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即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5、垄断资本国际化的形式。

P79

按照客体内容分为三种主要形式:

其一,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货币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

其二,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全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

其三,商品资本的输出,即在国外市场上销售本国的产品。

商品资本的输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则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

按照主体划分,可以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两类。

6、经济全球化的界定。

P81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简称为经济向全球一体的方向进行转化。

可以大体划分为经济国际化、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三个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主要有:

其一,生产的全球化;其二,贸易的全球化;其三,金融的全球化;其四,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7、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

P90-91

新经济政策期间的理论思考:

其一,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其三,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其四,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晚年“政治遗嘱”的文章和书信中深入思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

其一,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其二,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其三,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其四,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其五,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其六,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其七,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

8、马克思关于历史文化传统的经典论述。

P96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指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这个条件,就包括保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9、马克思关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

P104

“两个决不会”即: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P108

(1)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李大钊及党的早期领导人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经过延安整风以后成为全党的共识。

七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11、邓小平对解放思想极端重要性的经典论述。

P121

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

他指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12、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科学界定。

P122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P128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其内容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4、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P147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5、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

P334-335

(1)必须走中国道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2)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传承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以13亿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二、辨析题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27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主体用于处理信息的和各种思维模式,也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为认识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决定认识,但对此不能狭隘的理解。

2、资本积累P65-66

所谓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实现单个资本增大的直接途径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3、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P163

(1)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3)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4、公有制实现形式P172

混合所有制经济(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出售)和股份制。

其中股份制是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P217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1955年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

6、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P242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1898年4月,康有为疾呼,中华民族面临着成为“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的危险,要求中国人要民愤自救。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7、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P274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从教条主义向实事求是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的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转折。

8、重庆谈判P290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时局的宣言,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9、“两个务必”的思想意义与历史意义P297

“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其思想意义与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深刻”,即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

10、《论十大关系》的内容P311

(1)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和非的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11、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P371

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

与法律相比,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是法律的补充。

12、综合力国的含义P423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

综合国力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实际上也是国家实力。

三、论述题

1、理论指导实践的表现P28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具体表现在:

其一,端正方向。

科学理论能正确地预见未来,为实践的开展指明方向。

其二,指导进程。

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的顺利地开展。

其三,推动创新。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所以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2、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消极后果P58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其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主要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表现了价格机制来实现的)。

其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

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即超额剩余价值或者超额利润,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少,仍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

相反,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大,但还要按照社会价值出卖,所以不仅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表现在: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其二,引起生产者优胜劣汰甚至两极分化。

其三,价值规律调节的自发性、滞后性,可能会造成社会经济的比例失调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108-109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我国国情复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解决另的具体问题。

“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一致的目标。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是中国人民的实践,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提炼出许多具有独创性的理论和经验,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此外,深入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历史和国情,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P175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要从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公平和效率、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的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P232

(1)“一条主线”,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是党的根本建设。

(2)“两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

(3)“五个建设”,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是总体布局。

(4)“四自能力”,即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是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的根本途径。

(5)“三型目标”,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

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P287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其意义主要表现为:

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7、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1)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2)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3)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4)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5)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4方面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9、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觉悟。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纵观历史,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各自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国家才能治理有序,社会才能健康运行。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要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

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法律依赖道德而被认同和遵行。

注:

时事请参考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12月9日至1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