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1082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习题全解.doc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方法:

注意:

写案例分析题的几个步骤:

①读清题目问的是什么,一般都是涉及本书几个案例中其中之一的相关知识点,如果考场上时间够,可以答一些其它章节的相关知识点。

②案例的原理,即脱离案例的理论知识。

③结合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案例中哪些做法符合原理,所以成功了;哪些做法不符合原理,所以没成功。

因此,要。

(某些情况)

这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不容易丢分,字数也显得多一些。

其中②③点是体现在卷面上的东西。

以本书的案例为例,主要知识点就是每章的重点内容,是应用性较强的东西。

案例分析要写得清晰明了,有一目了然的感觉。

答题时注意分点,有层次感为佳。

一、结合案例,论述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1、缺少政策制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科学化、程序化的决策水平不高,喜欢采用“试错法”这样一种经验型的方法。

2、有些政策没有经过理论探讨,没有经过专家的详细论证,没有经过多次代表大会的充分、认真的讨论。

3、少数领导者凭经验,按主观设想拍板

4、政策缺乏完整性,没有形成有机体系,零散、无系统的就事论事而缺乏远见,造成前后不一致和不同政策间相冲突。

5、政策制定的法制化程度不高,政策制定和实施靠层层发放文件,缺乏完善的有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法律手段。

6、政策的实施产生大量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问题,如就业、人口、环境问题等。

7、“温青年方案”:

表明政治民主化进程不高,民间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程度不够。

(二)意义:

1、提高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

以公共政策系统的改进及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并形成相当完善的理论和方法,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及现实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系统完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特别是处理好一些目标易冲突或难以同时达到的经济政策间的关系。

如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府运用种杠杆(政治、经济、法律)指导和经济生活。

因此,发展公共政策学,探索政策研究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于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公共政策学有着我们学习的理由:

1、职业上:

使我们更好地利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2、政治行政上:

(1)保证国家、政府采纳正确政策,规范社会发展方向,达成目标;

(2)加强政治民主化建设。

3、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行政管理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公共政策分析为行政部门提供政策相关知识。

二、运用政策分析程序,对上述安全进行分析,向市长推荐你所偏好的方案。

(一)相关原理。

1、政策分析过程的八大步骤。

(1)问题界定:

①消除不相关的信息资料,用数字说话,抓住焦点或关键因素,明确界定问题。

②弄清当事人可能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应能提供第一手关于问题的陈述,应能够估计分析者所需的时间和资料。

③当备选方案被派生和分析时,问题的其他方面要加以界定,重新界定任务。

(2)标准确立:

①当事人提供或间接地从目标或目的概述。

②分析者推导。

③必须说明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标准。

(3)方案搜寻:

①决策者自身。

②政策过程的其他参与者。

③现行政策,他人经验。

(4)结果预测:

①当时间较充分时,用民意测验。

②当时间不允许时,使用敏感性分析、快速的决策。

(5)方案抉择:

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技术、经济、政治、行政可行性的分析)

(6)政策执行与监测:

政策执行中信息不充分、有限理性、既得利益偏好、意外事件等的影响使得必须对政策执行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7)结果评估:

其意义在于①探讨政策是否达到目标,政策执行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行为是否按事先的设计来进行。

②事后评估所得信息是采取对应措施的基础。

③为解释或说明某一特殊政策效果或影响提供依据。

④解释政策成败的理由。

在实践过种中,这些阶段的先后次是相对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覆盖面的宽度和广度,这些阶段的过程必须重复进行,必须通过分析问题的循环再循环,以使答案越来越集中且更具穿透力。

2、政策分析的作用:

帮助决策者找目标;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析每个备选方案的每个结果;依一定标准科学修改(效益、效率、适当性、回应性、公正性、充分性)。

(二)结合案例分析:

按照上面的步骤分析。

本案例中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对城市中心地区的一块地所采取的措施,共用三个备选方案,一是……;二是……;三是……;如果选择方案一,那么……(把文中的话放进去就可以了,最后选择你所要的方案)

(三)根据案例及其他材料,分析并界定中国城镇的失业问题。

1、相关原理。

问题界定是政策分析过程的逻辑起点,也是政策分析过程中最为关键而困难的一步,成功的问题解决需要为正确的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问题界定可以产生关于问题性质及其潜在解决办法。

界定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边界分析、类别分析、层级分析、综摄法、头脑风暴法、多视角分析、假设分析、论证图示以及问题文件法等。

本案例主要是用问题文件法来进行分析(你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因人而异)。

问题文件法的步骤:

①问题的来源和背景。

②注意的理由。

③纠正活动所指向的团体与机构。

④得益者和受害者。

⑤相关的项目和活动。

⑥目标和目的。

⑦标准和有效性。

⑧分析的框架。

⑨备选方案。

⑩可参考的建议。

2、结合案例分析:

(1)本案例中的

①问题:

中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已达到7%的警戒线。

②背景:

不仅7%的数字比官方历来公布的登记失业率高许多,而且首次提出了已达警戒线的判断。

③方法:

德尔菲法

④注意的理由:

失业率如果超过一定标准,老百姓就会不满,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严重的会引发一系列反社会的行为。

⑤此问题的来源之一:

新增加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社会,而需求则在下降。

⑥纠正活动指向的团体:

登记失业率与失业率。

我们想了解的是失业的整体状况。

⑦目标及目的:

给想工作的人提供足够的施展能力的岗位的机会;将廉价劳动力转化为一种比较优势。

⑧存在的问题:

蔡(两点112页)

⑨解决问题:

蔡(112页)

(2)关于失业的一些问题(放入⑧⑨中,涉及几点就可以了,没必要答那么多,主要针对题目中所说的“其他资料”而言)

我国的现实-就业问题面临的挑战

①中国实际失业人口数量庞大。

中国社科院利用德尔菲法调查,其目的是了解失业的整体情况,调查结果比官方统计的数字要高很多,之所以登记失业率与实际失业率存在差距,是我国劳动保障体系存在着问题,不能真正反映失业的全面情况,使失业者利益得不到保障。

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不平衡。

市场供求关系存在结构性矛盾。

就中国现实而言,这主要是由于劳动素质不高所引起的企业迫切需要的岗位没有合适的人选,而许多廉价的较低素质的劳动力却没有就业机会,我国缺乏高素质的党政人才、管理经营人才和高技术专业人才的问题十分突出。

③体制上的问题。

户籍制度等使得劳动力流动性不强。

同时,缺乏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④近年来通货膨胀现象上升,工资提高,使企业裁员。

⑤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

粗放型-集约型,高新技术代替劳动力,造成下岗。

如:

公交收费系统。

解决:

除了让劳动力市场机制发挥其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外,政府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也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保证问题更好解决。

①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提高经济活动水平,经济学奥肯法则认为,潜在GDP每上升2%,可降低失业率1%,这就需要我国加紧经济建设。

②修复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能力。

要沟通劳动力市场信息、降低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保持工资的灵活性,使工资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不平衡产生调节作用。

③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促使劳动力市场恢复均衡。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型产业(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就业,自谋职业;重视劳务输出,国内就业压力。

④提供失业保险和失就救济,使失业者平衡度过失业期重新找到工作。

(四)分析上述“西部山乡的教育试验”案例,说明该项目的目标及其成效。

1、相关原理。

目标是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

确定明确的目标可以给方案的选择提供合理的基础,除非明确一项政策或项目的目标是什么,否则关于备选方案、成本、利益一类的信息就没有太大的价值。

基本的经济政策目标包括增长、效率、稳定与公平。

但由于目标所隐含的价值因素。

决策者政治上的考虑以及目标的重要性和冲突的存在,使得确定一项政策的正确的目标变得十分困难。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澄清目标:

(1)价值分析与政治分析:

价值研究所做的工作,旨在确认某种目标或目的是否值得争取,争取的手段能否被接受以及取得结果是否“好”。

它要回答的问题是:

为什么?

为了什么目标?

为谁?

许诺什么?

有多大风险?

等等。

同时,必须考虑影响政策目标的政治因素尤其是决策者的政治立场和政治需要以及各种利益团体对政策目标的影响。

(2)处理多重的冲突的目标:

若无法确定一个共识目标,则可以寻找一个更高一级或更一般性的目标。

或者通过“最优化途径”及“令人满意途径”来确认目标。

若目标过多,可通过化多为少法、重排次序法、分层列序法、直接求非劣解法、层次分析法等来最优化目标。

评估一项政策方案的效果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效益、效率、充分性、公正性、回应性、适当性(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把这几个方面再解释一下。

案例分析

一、肯尼迪政府是如何制订应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备选方案的?

(一)相关原理。

备选方案的搜寻与设计是政策分析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找到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是合理决策、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备选方案的来源是多途径的,我们可以从政策问题的性质及政策目标派生、现有的政策、别人或别处处理相同问题的经验、特殊案例启示、类似问题的类比、专家、权威以及政策参与者的价值观及信念、法律的规定和科技知识等都可成为备选方案的来源。

制定备选方案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搜寻与发现、设计与创造、筛选。

在各个步骤中都有许多必须考虑的因素。

1、在搜寻与发现方案中,我们尽可能地在上述的来源中迅速查明备选方案,可利用以下方法:

9种(152-155)。

2、在设计与创造环节中,可利用以下几种途径:

分析-综合途径、形态结构途径、可行性的处理、修改现有的解决方法。

3、在最后的筛选环节,可利用经验分析、比较分析、抽象分析进行,同时,要考虑到包括成本、收益、实施条件和方案敏感性等因素。

我们要注意,搜寻或发现与设计或创造之间往往是交叉的,将这两种程序分开只是逻辑上的,而非实践或历史上的。

同时,注意初步的筛选是经过的初步分析评估,而非决策者的个人偏好或武断判决;同时这种限制或减少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或弹性,必须为接下来分析的循环往复留有余地。

(二)结合案例。

美国对苏联在古巴布署导弹的反应上,可以充分体现了其方案拟定的过程。

首先,在方案的搜寻上,利用了不作为分析、快速的调查、类比、头脑风暴法、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等。

在得知古巴境内有苏联布署的导弹后,肯尼迪立刻如今了各个专家和相关人员组成小组商讨,并利用各种方式争取到尽可能多的方案。

其次,在方案的设计与创造上。

其实在上一步骤,小组成员已经设计出方案,在这一步骤中,主要利用了可行性处理的方法,以及修改现有解决办法的途径。

最后,在每一次的筛选过程中,都尽量不放弃该方法,而是利用经验分析、比较分析、抽象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层层选择。

(三)在方案拟定的过程中,应注意:

不过分依赖过去的经验,不急于批评别人的意见,不让好主意溜掉,避免过早锁定问题定义,避免过早形成偏好,防止未经评估而排除备选方案,注意当条件变化要重新考虑被排除了的备选方案。

美国政府当局进行多方面考虑,以期得到最优化的方案,并且也产生了足够多的方案。

肯推迟偏好方案的选择,并对可能的方案进行不断的探索,最后选择“封锁”的方案。

并且利用类型学发展的方法对封锁对象进行研究,用实践经验对此方案进行比较,不断修改。

体现了其内在的逻辑性。

虽然封锁只是第一步,但这是目前最好的方案可以说其方案的选择是成功的。

二、兰德公司是如何应用德尔菲技术进行预测的?

(一)德尔菲技术是一种获得、交换和发展关于未来事件的灵通信息的直觉预测程序,其过程是“利用一系列简明扼要的问卷和对所获得的意见的有控制的反馈,从而取得一组专家的最可靠的统一意见。

其本质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它通过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以取得一致的意见,达到预测的目的。

1、德尔菲法的应用强调五个基本原则:

匿名性、循环反复、有控制的反馈、统计性的小组答案、专家共识。

应用此技术首先要成立一个管理小组,小组应对德尔菲技术的本质及过程有正确的了解,具备必要的知识及统计学数据处理的素养,了解相关领域的专家;其次,管理小组要选出一个应答小组,相关课题。

2、其他应用德尔菲应注意的事项:

6点

3、应用德尔菲技术中常出现的问题:

5点

(二)结合案例分析:

对照194页的表格来讨论,把东西放入这个模板就可以了。

三、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规模是如何最终确定的?

(一)相关原理。

1、方案比较与择优的内容:

对政策的方案进行比较择优,要考虑到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及行政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是测量备选方案或项目的结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包括现有的技术或方式能否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以及备选方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其标准主要是有效性和效能;经济可行性既指一项政策方案的执行能获得财经资源的充分支持,又指方案或项目的执行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或效率,其标准有三对:

有形与无形标准、可倾向化与不可倾向化的标准以及直接与间接的成本-收益标准;政治可行性是看一项政策能否得到立法者、政府官员、政治利益集团以及民众的支持,主要包括可接受性、公平性、适当性、回应性及合法性;行政可行性是指要考虑一项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受到的约束,包括权威、制度承诺、执行人员的能力、目标群体的支持和财政资源等。

2、方法:

方案比较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能分析,风险-效益分析。

这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第一种方法有助于顾客需要,不顾成本及只考虑成本、不顾效益的倾向,但是适用范围有限;第二种方法则更易于应用,适于分析外部性和无形成本,但提出的建议不易与社会总体福利问题挂钩;第三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的变种,只是其项目的消极结果以对个人或团体的风险的种类和大小来衡量,而非以货币单位来衡量。

3、进行抉择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8点(213-214)

4、抉择方式:

全体一致规则,过半数规则。

(二)结合案例分析:

主要就是对技术、经济、行政可行性进行分析,参考各可行性的标准分析。

四、如何加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政策执行尤其是“就业率”统计方面的监测?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充分、有限理性、既得利益偏好、意外事件等因素,使得政策方案被误解、曲解、滥用政策或执行不力,直接影响到了政策执行结果,因此,必须对政策执行过程加以监测,以保证正确的方案能得到贯彻实施,并发现和纠正政策偏差。

(一)所谓政策监测是指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结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

根据政策的不同时态,可以分为事前监测、事中监测和事后监测。

政策监测有着重要的作用,用邓恩的话“政策监测在政策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概括为监察、审讯、核算和解释。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对政策执行进行监测:

1、社会系统核算。

可以对主观和客观社会状况变化进行监测,主要利用社会指标进行分析。

2、社会实验。

往往要故意放大一个小的精心挑选的项目组内的不同类型政策行为之间的差别,并在向未测试作大规模投资之前估计它们的后果。

3、社会审讯:

监测投入、过程、产出及影响之间的关系。

4、综合实例研究:

对执行公共政策的过去努力的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和评价。

5、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有规律地提供关于政策或项目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来监测政策或项目过程。

6、绩效监测系统。

搜集、报告和解释相关信息,以说明项目绩效某个主要功能。

政策监测的目的是描述政策是如何运作的,记录政策实施后出现的变化,说明政策实施情况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其执行结果,找出政策目标与执行手段之间、预期政策目标与实现政策绩效之间的差距,发现问题之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同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政策的执行活动进行检查、监督,以保证政策达到预期目标,或发现目标与效果晨的反差,找出其中原因;政策监测要敏锐地捕捉外部世界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和政策之间的差距,以帮助及时做出调整,不断完善。

(二)1、《意见》出台之前,没有进行事前监测,对于政策出台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进行科学的判断,致使政策的目标无法达到。

有关部门对于“就业率”统计方法并没有进行真正了解,现行的就业率不能全面科学反映学校的“质”和“量”,单单看数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事中监测不到位,最初教育部……然而执行过程中,这个评价体系只剩就业率,政策在执行中出现我偏差,监测部门没有及时进行纠编。

可以说,出台《意见》的目标是正确的,但为何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出现不应用的现象(如,……),这说明是在执行问题上出了差错,出现“猫腻”现象。

3、事后监测的目的是把政策活动产生的实际效果与的目标、要求和原则做比较,找出偏差并纠正,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每个高校都有两分统计数据,就业率已经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是因为教育有了消费品的性质,导致市场化竞争。

而且相关配套机制没有跟上,如就业统一口径、鼓励政策等,使得虽然知道出现了问题却没有进行及时的纠偏,继续错下去。

(三)“就业率”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给全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不公影响国家对大学生的宏观调控,而且还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败坏社会冈气,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

使招生和就业率挂钩,其本意是好的,但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不合理而导致如此多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科学的方法来做好政策监测的工作,利用好社会系统核算、管理信息系统、绩效监测系统等科学工具。

1、借鉴国外三至五年的跟踪制度,把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评价体系。

2、把就业质量、就业层次都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3、就业率不能作为开设专业的惟一“硬杠杆”,正确的做法是研究市场,着力开发市场,在市场变化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其基本规律,并发挥自己的优势,起到引导教育市场与社会人才市场的作用。

看来,加强政策监测力度势在必行。

五、“启蒙计划的评估”是如何应用准实验研究方法的?

(一)社会实验是系统控制政策行为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可以获得关于政策结果变化源头问题的近乎准确的答案,实验方案的有效性在根本上是由评估者控制实验背景的能力决定的。

然而在公共项目评估中,完全控制即将进行的实验的每一方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根本不可能。

所以当各种条件或情形使真正受到控制的实验不可能进行时,就可使用准实验方案。

在此情况下,评估者要运用尽可能多的“真空的”实验因素:

1、当先验测试不能进行或太花时间时运用“真实控制组只进行后验测试”的形式。

2、当实验者无法把主体随机安排到控制组时,采用“实验后不对等的控制方案”的形式。

3、当控制组无法建立,而同样的测量可在一组人或事物在项无成之前和之后多次运用时,采用“同一小组多次实验方案”。

4、运用“无控制组前后测试方案”检验显而易见的影响。

这些方案都涉及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性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实验受到经费问题、委托人需求、测量问题或伦理问题阻碍的情况下,才采用。

(二)结合案例分析(用政策评估的过程这一原理来分析)

1、准备阶段。

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挑选和培训人员。

(在文中找,找不到再问我)

2、实施阶段(利用准实验方法)。

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影响和政策效益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政策信息;综合运用刊登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

3、结束阶段,得出结论:

政策失败。

六、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如何演变的?

(一)相关原理:

政策调整是指在政策评估与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1、对政策进行调整主要包括:

(1)根据已掌握的新信息,对政策问题加以再认识和重新界定。

(2)政策目标的校正、修订或再确立。

(3)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甚至重新制定。

(4)对政策效力、政策主体和客体进行调整。

2、对政策进行调整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客观原因:

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即政策环境及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化。

一方面,政策总是针对特定的问题,以时间和条件为转移。

另一方面,任何政策的执行总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

(2)主观原因:

是指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环境以及政策方案等认识的深化。

任何一项政策都是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一定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而人的认识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片面向全面、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深化的。

3、政策调整的程序:

获取反馈信息、确定调整方案、实施调整。

(二)结合案例分析(利用政策调整的程序这一原理来回答,弄不清楚的可以问我。

案例习题

习题一:

我国西部地区某县政府召开会议,讨论退耕还林还草的工作,在会场上各位领导经过简单的讨论,最后以多数压倒优势表决通过决定,按照70%还林,30%种草的比例退耕;会上有人提出该县大部分地不宜退耕还林的看法,但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事实上,该县由北到南,降水量从100毫米到500毫米不等,而在一般情况下林木在500毫米以下降雨量的气候中难以成活。

因此,该县所规定的林草比例必然导致北部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

国家已多次强调,要以“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工作,但西部地区许多地方未做到这一点。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公共政策学知识,分析该县退耕还林政策不合理的原因,并提出你自己的解决方法。

答:

(1)小组意识理论认为,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把保持群体一致和创造和谐气氛作为目的,所以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备选方案,造成决策失误。

本案例中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比例就是上述理论的具体表现。

(2)要解决由于小组意识因素造成失误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作为领导者应当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于其他成员;其次,应当邀请有关专家到会,发表意见,并将这一做法逐渐制度化;再次,不要轻易地满足“一致”,在成员很快形成一致意识时尤其要提出疑问。

评分细则(理由充分,酌情给分)

习题二:

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排在全省倒数几位。

1995年,新一届县政府领导走马上任,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即对计划外生有实行罚款:

超生第二胎罚款两千元,第三胎罚款五千元,第四胎以上罚款一万元。

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来控制生育数量。

考虑到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为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该政策还规定,罚款所得的收入,村、乡两级分别可提成30%。

政策实施两年后,县政府发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由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中还根深蒂固,许多人宁愿交纳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第三胎,即使需要借债来交罚款也在所不借。

有的群众甚至认为,交纳罚款就是购买计划外生育的权利,在未生育之前便预先把罚金交上去。

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多“创收”,

不管起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

请从政策质量、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对象、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这一案例中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