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1191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docx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

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

1无条件反射P7: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P7: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

3客观环境P8:

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

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

答:

1.脑是心理的器官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

P9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

答:

无意注意P13: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

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

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

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

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

其一,选择功用。

(听课)。

其二,保持功用。

(画画)。

其三,调节和监督功用。

(搭积木)

由上可知,注意对于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使人能随时察觉外界的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

对于学前期的儿童来说,注意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注意能使幼儿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更清晰、丰富的信息。

注意是幼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结合幼儿注意的特点谈谈如何组织幼儿的活动。

答:

P18-19:

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3、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4、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5、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

6、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7、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一、掌握以下概念:

1、知觉:

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2、视敏度:

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力。

3、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4、方位知觉:

是指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二、如何利用感知觉的适应和对比规律合理组织幼儿的活动

答:

(一)适应现象。

(l)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l)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太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影响因素有:

(l)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重点的部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挥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知觉为对象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的。

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

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三、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保护和发展幼儿的视觉和听觉。

案例: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

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

一、掌握以下概念:

1、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2、识记:

是一种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也就是把所有信息输入人脑的过程。

3、保持:

是对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印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4、再认:

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识别出来。

5、再现:

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其映像的过程。

6、机械识记:

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利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记忆。

7、意义识记:

是利用事物的内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

二、什么叫表象表象的特征是什么

答:

表象:

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2、概括性

三、什么叫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答:

1所谓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再现。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先快后慢

四、良好的记忆品质有哪些简述幼儿记忆有哪些特点。

答:

1良好的记忆品质有:

(1)敏捷性

(2)持久性(3)正确性(4)准备性

2幼儿记忆的特点:

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抽象记忆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却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得很少。

五、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发展幼儿的记忆力。

答:

1、注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记忆效果。

2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培养发展幼儿的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3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意义识记水平。

4正确评价识记结果,合理组织复习。

 

第五章:

学前儿童的想象

一、掌握以下概念。

1想象:

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P42

2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它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的引起想象。

P46

3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它是有一定的预设目的,自觉进行想象。

P47

4再造想象:

是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合的示意,而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P48

5创造想象:

是根据一定的预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P48

6幻想:

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P48

7理想:

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P49

8空想:

是与客观现实相违背的消极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P49

二、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如何P44

答:

1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现实事物的反映(想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2想像受客观现实的制约。

3想象离不开劳动。

三、想象在幼儿心理活动中有什么作用P44-46

1想象在学习中的作用。

想象是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认知基础,却反想象力的儿童是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2、想象在学前儿童游戏中的作用。

学前儿童主要的活动是游戏,在游戏中儿童大胆的想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想象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起关键的作用。

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可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3、想象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

既然想象是学前儿童创造思维的核心,就应该充分发展学前儿童的想象,从而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四、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P55-57

答: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5、在活动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6、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一、学前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言语机能的发展方面。

1语音:

简单发音阶段(1-3个月)-----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模仿发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2听词:

出生(区分语音和其他声音)---8、9个月(听懂成人的一些语言)----11个月(理解词的意义)

3理解词阶段:

既能理解词又能说出词

4、逐渐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

3、4岁

5、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

二、为什么必须重视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P62

答:

学前儿童语言主要是在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与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且,人们早期语言的发展直觉影响到今后一生语言发展。

因此,成人必须重视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和培养。

三、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应该如何培养、发展学前儿童言语P62

答:

1、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

2、帮助儿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

3、加强对学前儿童语言的训练。

4、成人语言规范的榜样作用。

四、什么是直觉行动性思维、具体形象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性思维P64

答:

1直觉行动性思维:

是依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性思维:

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性思维:

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五、学前儿童思维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77-80

答;1、学前早期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2、学前中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4、学前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5、学前儿童的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6、学前儿童已能进行一些推理,但其水平比较低。

7、学前儿童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六、举例说明成人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问题。

答:

自己结合实际举例。

七、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P74

答:

1、不断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知识。

2、帮助学前儿童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

3、开展分类练习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前儿童多想、多问,激发其求知欲,保护其好奇心。

5、开展各种游戏(智力游戏,教学游戏),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一、掌握以下概念

1、情绪:

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

喜、怒、哀、乐等。

76页2、情感:

情感是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体验形式,如:

与人交往相关的友谊感、与遵守行为准则相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相关的美感与理智感等。

83页

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3、心境:

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

(如:

得意、忧虑、焦虑等等)81页

4、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体验。

(如:

欣喜若狂、暴跳如雷、悲恸、绝望等等)81页

5应激:

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和危险的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如:

火灾、地震、突遭袭击、参加重大的比赛等等)82页

6道德感:

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发生的一种情感体检。

82页

7理智感:

是人们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

83

8美感: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美地特征的情感体验。

83页

二、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88-89

答:

1情绪内容的丰富。

幼儿中期逐渐出现友谊感,幼儿晚期进一步表现出的集体荣誉感等等。

2情绪体验深刻化。

如依恋父母。

3、情绪变化具有情境性。

两个人打架一会就好。

4、情绪容易受感染和暗示。

一个哭都哭,一个笑都笑。

5、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减少。

情绪变化从外露到内隐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情感。

89-90

答:

1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创设丰富的生活内容,让孩子处于愉快的情绪当中。

2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科学的教养态度造就婴幼儿的良好情绪。

3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孩子高级情感。

4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行为,帮助孩子及时疏通和转移不良情绪。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意志

一、掌握以下概念。

1、意志:

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91页

2、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包括:

1、意志行动中的态度、兴趣。

2、意志行动中的需要。

3、意志行动中的动机。

4、意志行动中的抱负水平。

5、动机斗争或生理冲突。

6、意志行动中的选择和决策。

7、意志行动的实现。

8、意志行动中的意志品质。

3、坚持性:

坚持性也称之为持久性。

坚持性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的目的去行动。

101

4、手眼协调:

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就是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

99页

5、独立性:

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不屈从于周围人的压力,按照自己的信念、知识和行为方式行动的品质。

97页

6、果断性:

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97页

7、坚韧性:

是指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目标前进的品质。

97页

8、自制性:

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品质。

98页

二、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类型。

92-93

答:

意志与认识、情绪是密切联系,彼此渗透的。

意志过程包含着认识和情绪的成分,认识和情绪过程也包含着意志成分。

它们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反映客观现实,共同组成个体统一得精神世界。

三、心理冲突有哪些类型

答: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101页

四、什么是优良的意志品质

答:

1、独立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4、自制性。

103页

五、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有什么特点100-101

答:

1、学前儿童需要发展的特点

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2学前儿童动机发展的特点。

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3学前儿童自觉行动目的的发展的特点

从没目的—到有目的------明确的目的

4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提高而提高。

四、五岁发生明显质变。

六、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品质102

答:

1、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

2、鼓励和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3、启发自我锻炼。

4、鼓励孩子做好每一件事。

5、通过实践锻炼孩子的意志。

6、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帮助孩子实现目标。

102页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一、、什么是社会性P105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是什么(P105)

答:

社会性:

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的特征。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是:

(1)人际关系的形成

(2)自我意识的形成

(3)性别角色的形成。

(4)社会性规范的形成。

二、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有什么意义(P112)

答:

(1)儿童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2)儿童自信心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

(3)良好的亲子交往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

(4)亲子交往影响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5)亲子交往影响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是什么(P117)

答:

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是儿童与同龄伙伴交往,能够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与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按照游戏的生活准备理论,儿童在童年所从事的各种游戏活动都是为其成年以后做准备的。

四、如何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促进幼儿发展116

答:

1教师要充分关爱和宽容幼儿,创造良好的师幼交往氛围。

2师幼之间平等互助。

3注重师幼互动中的技巧。

五、如何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的行为P111

答:

(1)正确认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由于整个心理水平,交往方式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不成熟,儿童很容易因为玩具和物品而发生矛盾与冲突,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2)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该有效地加以控制与引导。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个性

一、什么是个性(P120)

个性:

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二、气质的内涵是什么(P120)不同类型气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122表格)

气质:

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

气质的特点包括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神经类型

气质类型

心理表现

抑郁质

敏感、畏缩、孤僻

强、不平衡

胆汁质

反应快、易冲动、难约束

强、不平衡、惰性

黏液质

安静、迟缓、有耐性

强、平衡、灵活

多血质

活泼、灵活、好交际

三、什么是性格(P123)如何塑造幼儿的性格131-132

答:

1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想勤劳、懒惰、坚毅、正直、谦虚这些便标示了人的性格特点。

2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二)树立良好榜样。

(三)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四)重视家庭的因素和发挥家长的作用

四、什么是能力(P124)怎样培养幼儿的能力137

答:

1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人物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2

(一)正确了解儿童能力发展水平

(二)指导儿童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三)激发兴趣

(四)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