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1458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政治思想史.docx

中外政治思想史

《中外政治思想史》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C4.C5.C6.B7.A8.B9.D10.D

  二、名词解释

  1.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2.苏格拉底

  对希腊政治思想作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

  苏格拉底是智者们的同时代人。

他与智者一起,推动了希腊哲学研究兴趣的转向,即由自然转向人和社会。

探究事物的本性(自然),探讨普遍定义的思考方式是苏格拉底的一大贡献,也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直接思想来源。

在对道德和政治法律问题的讨论中,苏格拉底也将其提高到合乎逻辑的定义和解释的水平。

这是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构造博大的政治哲学体系的前提。

  苏格拉底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

他极其重视知识的价值,并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断。

他主张贤人政治或专家政治。

在他看来,治国是一门专门的知识,甚至是一门艺术,需要专门的训练,政治家应该是具有相应知识的人。

这些思想后来都被柏拉图所继承。

  3.双城论

  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依据人类原罪说"恩典"理论(原罪救赎说),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依照奥古斯丁的理论,两个城在现实社会是混合在一起的。

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组成的,其余的人则构成世人之城。

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要想被上帝选中,进入上帝之城,就要尽力行善。

而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

他并不认为"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可以等同于人间任何一种社会组织。

不过,上帝之城至少可以由教会来代表,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

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

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可以达成一致。

这样就构成了共同体的一套价值体系,社会正是这个共享的中间价值领域。

与世俗国家相比,奥古斯丁赋予教会以更高的地位。

  奥古斯丁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奥古斯丁本人也因此在基督教会内享有巨大的声望。

  4.神学政治观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5.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是西欧封建社会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

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论证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教权高于俗权的合理性,国家理论,关于法的本质、目的、特征和分类的思想。

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6.但丁

  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者。

他最著名的政治著作是《论世界帝国》,该书代表了早期市民阶级希望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保护城市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但丁政治思想的中心是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他主张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世界帝国,由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实行统治,以保障人民所要求的和平。

  为了论证自己的主张,但丁提出君民利益一致的理论。

在统一的君主国里,天下属君主一人,君主既无所求,又无所争,战争自会停止,人民所要求的和平也必然能实现。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但丁支持王权,反对教权。

在教权与王权的关系上,但丁坚持教权与王权分工的理论,并驳斥了君主权力来自于教皇的观点。

  三、问答题

  1.什么是政治思想?

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

  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政治思想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社会性

  政治思想的阶级性首先是由于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都有各自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要求,都要为实现各自的阶级目的而奋斗;其次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每个社会的统治思想。

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工具,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观点,这也就是所谓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思想还具有社会性。

可以说政治思想的阶级性是蕴含在社会性之中的。

  

(2)时代性与继承性

  任何一种政治思想都是"应时而生,适时而变"的。

每个时代的政治思想都有其时代特点。

但是后代的政治思想又总是从前代继承而来。

  (3)民族性与交汇性

  由于每个民族生活的环境不同,使得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思想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

这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

由于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政治思想又具有一定的交汇性。

  在民族性与交汇性中,民族性起着决定作用。

因为:

只有坚持民族特点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一个民族借鉴、吸取其他民族思想文化时,其基本立场是从本民族的需要出发,要与本民族的实际相结合;文化的交流必须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从本国需要出发,对外民族思想消化借鉴,为我所用。

  2.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

  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

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6世纪的古代希腊,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围的面积有限的农村。

城邦是自给自足的国家,城邦中的政府是公共权威,负责维护城邦的政治秩序。

受地理环境影响,希腊的城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它对外独立,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

独立的城邦很难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也就无法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希腊城邦中有奴隶、自由人和自由公民。

只有自由公民才在城邦中享有政治权利。

城邦本质上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由于公民的人数有限,城邦普遍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公民通过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等机构直接参与城邦重大事务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动议,作出决定。

  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民主制度已经在各个城邦中普遍建立。

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带来公民的广泛参与。

公民依靠他们自己制定并遵守的良好法律,从事协调一致的活动。

法律不仅约束公民,使其合乎规范,对统治者也同样进行抑制和监督,使其不能为所欲为。

总之,城邦的命运掌握在公民手中,这激发了人们对政治的关心和思考,带来政治思想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

民主制度不仅使希腊人在哲学、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使政治思想不断丰富和繁荣。

  尽管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对后世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但是,雅典的民主制也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雅典的民主是非常狭隘的民主,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都被排除在外,民主权利只是自由公民的特权。

  3.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中世纪的政治思想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

  首先,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突出特征。

  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哲学、政治学、法学等一切学科都被合并到神学中,以神学的形式出现。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由于西欧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被吸收到基督教神学之中,神学统领一切,政治领域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各门学科包括政治学,都没有独立的地位。

它们在内容上都成为神学的婢女,在形式上被降为神学的不同分支。

  第二,世俗国家观念淡薄是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又一特征。

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的统治降低了国家的作用。

根据基督教的信仰,世俗国家只是在教会之旁或教会之下的一个社会组织。

教会控制人们生活中的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世俗国家仅仅负责低等级的事务。

由于中世纪国家以分封和私人占有为基础,国王与臣民之间的联系以分封时的契约为保障,成为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因此,中世纪的政治思想中不存在正式的"国家"概念,中世纪的人不了解国家的独立自足和自主,更不了解国家概念的公民团体基础和法律基础。

世俗国家观念的淡薄无疑有利于强化教会统治,树立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意识。

  第三,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中世纪西欧形成独特的王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力体系,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占居上风。

教权高于王权,教权至上的思想成为思想的主流。

"双城论"、"日月论"、"两剑论",是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

  第四,中世纪的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

中世纪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也十分低下。

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都是实践需要的直接产物,很少理性的加工和抽象的推演。

所以,政治理论显得非常贫乏,很少产生杰出的政治学著作和论文。

  

  第二次作业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B4.C5.D6.A7.D8.A9.D10.B

  二、名词解释

  1.权力政治观

  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

这一政治观认为,政治权力的建立是来源于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

围绕着权力,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观念,从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到布丹的"主权"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搭建了权力政治观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

  2.莫尔

  英国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

在学期间,莫尔攻读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深受柏拉图《理想国》的影响。

莫尔目睹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尤其是圈地运动的残酷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试图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1516年莫尔发表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利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

该书模仿《理想国》的对话体裁,以文学游记的形式揭露了现代社会的种种罪恶,并展示了美好社会的蓝图,引起巨大反响,甚至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代称。

  3.自然状态

  在古希腊,"自然"概念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从"自然"概念中又衍生出"自然状态"、"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等概念。

近代,霍布斯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然法、自然状态、自然权利。

  自然状态是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解释国家权力产生的出发点。

他认为,在国家成立以前,人类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

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具有同等的自然权利,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每个人又都是自由的。

但是,人都有一种利已的本性,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

利益上的竞争、对他人可能伤害自己的猜忌以及对名誉的追求都可能使人们从自由而平等的自然状态进入一种战争状态。

因此,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

  洛克发展了霍布斯的思想。

他认为,自然状态是和平、自由的状态。

他明确提出人权是自然权利,人人都有,与生俱来,不可剥夺。

  4.洛克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著有《政府论》上下篇等著作。

  洛克将霍布斯等人的理论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为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并阐释了法治和分权理论,主张建立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论》被奉为资产阶级的"圣经",而洛克本人亦被奉为资产阶级"自由的始祖"。

  5.社会契约论

  以社会契约的理论来探讨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解体,论证权力的来源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是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方法,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通过描述社会契约论的发生过程,得出了国家的本质以及权力产生的过程。

卢梭亦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

  6.杰斐逊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启蒙思想家,美国民主传统的缔造者。

从1801-1809年,杰斐逊连任两届美国总统。

执政期间,杰斐逊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美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杰斐逊以明确而坚定的语言将近代以来西方权利政治观的主要内容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创造性地将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积极性的权利融入到自然权利的理论体系当中,成为美国革命的宣言书。

独立宣言一方面宣布了个人不可剥夺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还进一步申明了政府的基础及其权力的来源,对美国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甚至杰斐逊对于权利那种"不言而喻"的论证方法成为权利政治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独立宣言》被视为美国精神的体现。

  三、问答题

  1.分析布丹国家概念的主要特征?

  布丹的国家起源论深受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两人都主张国家起源于家庭。

这些家庭在又在共同利益的趋使下,组成村庄。

为了获得生活的必需品,村庄开始向外扩张,形成城镇。

为了保护家庭或是抢夺财产,同一社区的人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些非政治组织。

为了抵抗外敌,这些组织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了领导,并赋予他以至上的权力。

这些许多家庭部落就在这个权力的统治下,从而形成了国家。

  在对国家的产生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布丹提出了国家的概念。

他指出,所谓的国家就是由许多家庭及共同的财产组成的具有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

这一国家概念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1.家庭:

家庭的出现既是人类自然本性使然的结果,同时亦带有社会组织的性质。

一方面,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的产生主要是出于血缘的结合,因此,家庭的产生主要出于人类的本性;另一方面,家庭同时也是利益上的安排,它使得家庭中的成员服从家长,家长则需要关心着这些人的利益。

家庭既反映人类的自然本性,又具备法学的性质。

因此,,家庭不但有家庭的成员,例如父母、子女、奴隶等,而且家庭还需要具备私有财产以维持家庭的物质存在。

  2.共同财产:

共同财产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和特征。

布丹以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来划分国家与家庭的范围,家庭是私有的范围;国家是公有或共有的范围。

布丹发展了罗马法管辖权的观念,试图以不可剥夺的家庭权利来对抗至高无上的王权。

然而,正是这种区分使布丹的国家理论同时包含了两个绝对物:

"家庭的不可取消的权利"和"主权者的无限立法权力"。

从罗马法的管辖权观念出发,布丹试图以家庭来对抗至高无上的王权。

然而,当布丹试图将家庭不可转让的权利同国家的绝对权力联系在一起时,他的理论出现了不可克服的逻辑困难。

  3.主权:

主权是国家的标志,只有一个拥有了主权的共同体才成为国家,主权使得这一共同体享有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国家。

主权概念是布丹国家理论中最富贡献的内容。

  4.合法:

布丹的国家起源理论更多地强调了强力与争夺的作用,强调了臣民对国家的服从,同时,布丹也承认神法和自然法的权威。

布丹认为,国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由若干户人家及其共同财产组成的合法政府"。

布丹认为,强力与征服并不足以造就一个国家,国家还需要在神法和自然法的指引下,以维护公民的物质利益为目的。

  布丹的国家理论已经具备了近代的某种特征,例如,国家目的是公共福利、财产权是自然的权利、自然法保护私有财产等思想都反映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特征。

  然而,布丹的理论中仍然搀杂着神法、家长制等思想内涵,并没有完全摆脱古代和中世纪政治理论影响。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政治思想有什么特征?

  通过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形成了以个人权利、财产权利为核心的权利观念,同时也形成了以限制权力、分权、法治为核心的权力观念,这为英国自由宪政思想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就其政治思想关注的共同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财产权成为各派政治思想关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主要是围绕着征税问题,英国的国王与贵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并通过大宪章的制定形成了宪政传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根源也在于确立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权。

因此,对私有财产权的思考成为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霍布斯虽然在政治上主张专制主义,但他也承认私有财产权的合法性,要求在经济领域里实现经济自由,;洛克更是以私有财产权为自己政治理论的中心,;激进的掘地派代表温斯坦莱则围绕着财产权的问题主张公有制。

  第二,国王与议会的关系成为人们政治思考的基本主题。

英国内战的发生主要以国王为一方,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另一方而展开的。

围绕着国王和议会的权力,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以菲尔麦、霍布斯为代表的君主专制派为国王辩护,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以弥尔顿、利尔伯恩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派要求废除王权,建立人民主权或议会主权的共和制度。

在这两派之间,以洛克等人为代表的中上层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主张君主服从议会的权威,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次作业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C4.C5.A6.B7.D8.A9.D10.B

  二、名词解释

  1.黑格尔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表现。

  青年时期的黑格尔在法国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推崇理性,主张人权,他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的黑暗,渴望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与兴盛,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忱。

  黑格尔晚年的思想渐趋保守,在继续主张改革和进步精神的同时,极力论证普鲁士专制君主制度的合理性,赞美普鲁士王国。

1821年,黑格尔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法哲学原理》一书出版,书中集中、系统地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

  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黑格尔明确认为国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

为了实现德国的统一,黑格尔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黑格尔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王权三种,他强调王权的地位和作用。

  2.边沁

  耶利米·边沁,英国法学家、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

1776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著作《政府片论》,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改革主张。

1789年发表了《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震。

  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他功利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成为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根本价值标准。

  边沁的功利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正是在功利原则的指导下,边沁提出了他的政府理论和改革主张。

  3.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

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

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他成为儒学的祖师。

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孔子外,有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三:

其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

其二、崇尚礼义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

其三、尊崇孔子。

无论儒家中的哪一个支派,对尊奉孔子为祖师。

  4.老子

  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任东周守藏史,为周王室管理图书典籍。

老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相同,但年纪要长于孔子。

老子的著作有《道德经》,一名《老子》,分为上、下两篇,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

《老子》全文约五千字,言简意赅,思想深邃而富有智慧,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无为政治。

  5.李斯

  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曾师从荀子。

入秦后,先为客卿,后升至廷尉。

统一中国后,任丞相。

秦始皇死后,与宦官赵高奉胡亥为帝。

后被杀。

  李斯是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

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坚持思想文化专制;二是提出"督责之术"。

前者排斥广大士人们,从而削弱了秦帝国的社会基础。

而且李斯颁布《焚书令》,毁掉了文化典籍,禁锢了人们思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

后者强化了君主的个人独裁,阻遏了统治集团其他成员参政议政的可能,这就使得秦统治者的统治与应变能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了帝国的速亡。

  6.玄学

  玄学产生于汉末,兴盛于魏晋。

当时,政治动荡不已,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异常激烈、残酷。

士大夫们既热衷名利,又想寻求精神慰藉。

思想上,儒家思想衰落,老庄之学复兴。

玄学因而得以兴起。

玄学推重《老子》、《庄子》、《周易》,称之为"三玄",又注重对抽象"玄理"的阐发,因而得名"玄学"。

玄学不重研究具体政治社会问题,而专心于本体问题上的思辨,但并不脱离政治,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是一种政治思潮。

  

  三、问答题

  1.19世纪法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状况如何?

  革命后的法国社会,阶级矛盾愈趋尖锐复杂,政局动荡反复,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空前激烈。

法国社会长期的政治动荡催生出众多的政治思想流派,如正统主义、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实证主义等,它们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正统主义是极端保守的封建复辟思想,代表封建贵族阶级利益。

它在法国革命后兴起,在波旁王朝复辟后的"神圣同盟"时期极盛,在欧洲1848年革命后衰落。

  自由主义思想反映了19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日益突出,各种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流派广泛流行。

19世纪初期产生了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三四十年代出现了空想共产主义。

此外,无政府主义也流行开来。

  作为资产阶级抵挡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理论武器,实证主义在19世纪30年代出现。

实证主义在追求科学知识的口号下,要求以阶级调和求得社会的改革与进步,反映出面临新的斗争任务的资产阶级的策略变化和巩固资本主义政治秩序的根本目的。

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由"应然"向"实然"阶段过渡提供了理论武器。

  各种政治思想的纷繁多样、变化频频,以及彼此之间的复杂斗争,成为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2.简述墨家的尚贤思想。

  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

在他设计的政治体系中,圣王、贤臣是同一天下之义,建立统治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

  墨子生活的时代,贵族政治是主流,各诸侯国君在选用官员是的基本做法还是任人唯亲。

墨子对这种状况很不满。

他认为,不少诸侯国之所以政治混乱,原因就是当权者不能做到任贤使能。

他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使能以治之"的用人原则,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