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真题(96-09).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1589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真题(96-0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真题(96-0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真题(96-0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真题(96-0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真题(96-0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真题(96-09).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真题(96-09).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真题(96-09).doc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真题(96-0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真题(96-09).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真题(96-09).doc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社会学理论)全集

1996年

招生专业: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应用社会学

考试科目:

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群体凝聚力3、扩展家庭4、刚性结构5、迟发展效果6、题器

7、“社会交往形式”(齐美尔)8、“反常分工”(杜尔克姆)9、“进化共相”(帕森斯)

10、“报酬类型”(布劳)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2、简述韦伯的“社会行动类型”及其理论功能。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从“合理性”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社会意义。

2、比较并评析帕森斯论与符号互动论在理论前提、参与观察法及研究取向上的不同特点。

1997年

考试科目:

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1、角色失调2、匿名理论3、文化控制手段

4、离散数据5、“新教伦理”(韦伯)6、反功能(默顿)7、权威结构(达伦多夫)

8、“戏剧论”(戈夫曼)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精英循环论”及其借鉴意义。

2、简述杜尔克姆倡导的“控制比较法”在经验性社会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联系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论述如何对“集合行为”加以预测、引导和控制。

2、试列举和比较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几种主要的“范式”,并分析“多重范式”的成因及意义。

1998年

招生专业: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应用社会学

考试科目:

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1、社会整合2、社会权力3、社会唯名论与社会为实论4、标签理论5、文化堕距(奥格本)

6、安全阀(科塞)7、普遍合理化(韦伯)8、模式变量(帕森斯)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

2、简述斯宾塞的“有机社会进化论”对西方社会学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分析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制度的变迁。

2、试比较“韦伯范式”与“杜尔克姆范式”在方法论及其理论旨趣上的区别。

1999年

 招生专业:

社会学、人类学

 考试科目:

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40分)bda73b774e

 1、地位一致2、主文化与亚文化3、内群体 4、社会设置5、“天职观”

6、“感召权威”(韦伯) 7、“反功能”(默顿)8、“报酬类型”(布劳)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社会转型期社会化问题的特征。

 2、简述齐美尔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思想。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会转型期“公平与效率”这一矛盾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2、试论韦伯关于东西方文化宏观比较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其对当代社会学的影响。

2000年

招生专业:

社会学、人类学

考试科目:

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1、地位相悖2、代沟3、正式组织4、相对剥夺5、目标合理性(韦伯)6、精英(帕雷托)

7、多元分层空间(布劳)8、标签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权利与权威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马克思与达伦多夫在分析社会冲突上观点的异同。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用社会学有关理论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际关系变化的特点及趋势。

2、结合杜尔克姆对自杀的研究,概括出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形式的基本特征。

2001年

招生专业:

社会学、人类学

考试科目:

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象征符号2、文化资本3、去个性化4、合作5、“法理权威”(韦波)

6、“行动系统”(帕森斯)7、“印象管理”(戈夫曼)8、“主我”与“客我”(米德)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社会网”的独特研究视角。

2、简述社会交换论对群体结构及权力的生成所作的解释。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世论社会分层研究中的不同范式。

2、评述“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研究取向的分歧。

2002年

考试科目:

社会学概论和社会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贫困文化论2、文化丛3、社会资本4、参照群体5、“维模”(帕森斯)

6、“潜功能”(默顿)7、“前台与后台”(戈夫曼)8、“利己型自杀”(杜尔克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正式组织中产生非正式结构的主要原因。

2、简述韦伯“理想类型”的含义及其认识功能。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演变的趋势。

2、简述社会学方法论“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间的对立(列举出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具体论点),并谈谈你的看法。

2003年

招考专业:

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

考试科目:

社会学理论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50分)

1、紧急规范2、舆论群体3、集体无意识4、文化中心主义

5、刻板印象6、顺从7、价值相关性(韦伯)8、非现实冲突(科塞)

9、普遍主义(帕森斯)10、差序格局(费孝通)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意义

2、简述社会地位获得中政治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同性质

3、简述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4、简述杜尔克姆关于“因果分析法”的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适度社会控制的内涵及其意义。

2、试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思路及其现实意义

3、试结合实际阐述“社会失范论”的观点及其借鉴意义。

2004年

考试科目:

社会学理论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文化物质  2、群体内聚力3、角色冲突4、人格5、性存在  

6、有机团结(杜尔克姆)7.镜中我(库利)8。

情境定义(托马斯)

9、扩散性——专一性(帕森斯)

10、权威结构(达伦多夫)

二、简答题(第题15分。

共60分)

1.简述我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特点

2.简述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及其形式的基本条件

3.简析马克思“阶级论”与帕雷托  “精英论”之间的关系

4.简述布劳“社会交换”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同“经济交换”的差异

三、论述题(每题25分。

共50分)

1、列举当前我国“社会越轨”现象的主要表现。

并选用适当理论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2、试用社会学有关理论分析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化”增长的主要表现及其蕴含的问题

2005年

招生专业:

社会学

考试科目:

社会学理论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40分)

1、文化堕距2、角色3、社会失范

4、自我概念5、从众6、“感召权威”(韦伯)

7、“AGIL框架”(帕森斯)8、报酬类型(布劳)

9、交往理性(哈贝马斯)10、场域(布迪厄)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组织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的关系

2、简述“阶级”和“职业群体”两个概念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差别。

3、韦伯是如何看待价值行动与目标行动之间关系的?

4、简述“模式变量”(帕森斯)在现代化研究中的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试以城市农民工为例,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试结合实例选用有关理论说明“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2006年

一、名词解释

1、功能主义  2、性别角色  3、文化堕距  4、集合行为  5、标签理论    6、泰罗制  

7、迟发展效果    8、社会解组(杜尔克姆)9、实证(孔德)  10、价值合理性行动

二、简述题

1、科层制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2、简述中国社会失范的表现及其成因

3、社会学对“权力”的性质及其作用的主要观点。

4、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各自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三、论述题

1、用相关理论结合中国转型社会分析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2、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实例分析中国现代风险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3、阐述结构功能论和符号互动论对“结构”和“行动”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模式的不同,并谈谈你的看法。

2007年

一、名词解释:

10×4

1、文化震惊;2、主干家庭;3、社会指标;4、虚拟社区;5、风险社会;6、霍桑效应;

7、精英循环;8、戏剧论;9、公共领域;10、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二、简答:

15×4

1、简述社会控制的含义和类型;

2、简述“社会资本”的主要内容;

3、简述韦伯“权威类型”的思想;

4、关于社会分层现象的功能论和冲突论的不同解释。

三、论述:

25×2

1、用社会学理论分析我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

2、分析《自杀论》的分析逻辑和理论结构。

2008年

一、名词解释(5*8)

1角色结构2地位相悖3集合行为4社会化5镜中我(库利)6集体表象(杜尔克姆)

7行动类型(韦伯)8社会安全阀(科塞)

二、简答题(15*4)

1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越轨行为的主要理论。

2简述科层制组织管理方式的基本特点。

3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

4举例说明什么是“情境定义”。

三、论述题(25*2)

1试用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范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2试选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不公平的表现及其原因。

2009年

一、名词解释:

(5*8)

文化特质组织结构基尼系数全球化韦伯:

目标合理行为

帕森斯:

行动单元哈贝马斯:

交往理性布鲁诺:

 符号互动论

二、简答题:

(15*4)

1社会地位与角色的内涵与关系。

2简述“紧急规范”的形成及作用。

3简述米德对自我的分类,及自我的发展

4戈夫曼“印象管理论”的内涵。

三、论述题:

(25*2)

1、试用“功能分析论”视角分析建设和谐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2、试述实证社会学和理解社会学在方法论及研究取向上的分歧,并说出你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学试题(社会研究方法)

1996年

招生专业:

社会理论与方法、应用社会学

考试科目:

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事实2、定性方法3、非概率抽样4、应答率5、测量6、客体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假设在实证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

2、简述在观察中如何控制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社会距离。

3、简述如何查阅文献。

4、简述什么是层次谬误。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观察、访谈、问卷、实验和内容分析方法在收集资料中的不同作用。

2、举例说明对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做双变量相关分析时应采用什么不同的分析方法。

1997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30分)

1、主题分析(内容分析)2、证伪3、元社会学4、参数5、抽拉单元6、估计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实验方法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2、简述深入访谈的基本类型。

3、简述概率抽样的随机化原则。

4、举例说明三维列联表中有几个二维边缘表。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理论假设的构建及其在验性社会学研究中的作用?

2、为什么说列表是多项分布?

它对列联分析有何意义?

1998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30分)

1、偏表2、边缘表3、模型4、定理5、解释性研究6、分析性命题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分类体系建立的原则。

2、如何理解访谈方法中的“人为性”。

3、简述目标量的基本类型和相互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从社会学角度看调查总体的实质是什么?

以及怎样研究它?

2、试述博奕论的基本模型及其应用的领域。

1999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30分)

1、分析性理论2、描述性研究3、“扎根理论”4、显著度5、无偏估计6、残差

二、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研究问题”在科学研究重的意义。

2、简述“功能解释”的理论视角及其缺陷。

3、简述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的区别。

4、简述变量分布与三种集中量数的关系。

5、简述削减误差的比例与相关系数的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是比较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各自的特点。

2、试述如何确定样本容量及抽样误差对样本容量的影响。

2000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1、模型理论2、三角测量3、共性解释4、趋势研究5、总体6、拒绝域

7、非参数检验8、样本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如何保证访谈的信度和效度。

2、简述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3、简述问卷设计的原则和基本步骤。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社会调查研究中理论层次和经验层次之间的关系。

2、试述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随机抽样中的应用。

2001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评分者信度2、排除归纳3、同期群研究4、层变量5、频率表6、自由度

7、社会计量法8、决定系数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样本观测值与总体参数值的关系。

2、简述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统计推断与统计分析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

2、举例说明社会规律的含义及其与自然规律的异同之处。

2002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

1、拟合优度2、定点跟踪调查3、分层抽样4、置信区间5、偏误6、有效回收率

7、直方图8、格特曼量表

二、简答题

1、简述假设检验中双边检验与单边检验的区别。

2、简述利用客观检验法检查问卷初稿的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3、“随机抽样就是总体中每个单元被抽到的概率是相等的。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三、论述题

1、就你对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解谈谈为什么问卷调查方法被称为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

2、试述实地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和解释方式及其内在关联性。

2003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1、指数(index)2、虚无假设3、测量尺度4、目标量

5、全距6、绝对误差7、离差8、效标效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假设检验中Z检验与t检验的区别与联系

2、简述日常观察和科学观察的区别

3、简述问卷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4、简述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

5、简述参与观察的基本形式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实验研究中“控制组”和“双盲控制”的重要性

2、什么是相关分析?

进行相关分析时一般会用到哪些方法?

应注意什么问题?

3、试论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2004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

共40分)

1.定序尺度2。

内容效度  3。

编码  4。

原始数据  5。

个案调查  6。

系统抽样

7.语意差异  8。

卡方检验9。

否定域(拒绝域)10假设检验与事后解释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问卷设计中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2.简术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的差异性

3.怎样对不同尺度的单个变量做描述性统计分析

4.简述列联表中两个变量相互独立的条件

二、论述题(每题25分。

共50分)

1.举例说明实地研究中调查者应如何把握与调查对象之间的社会距离

2.对不同尺度的变量做相关分析。

主要有哪些方法?

请举例说明

2005年

第一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因果分析法的研究步骤

2、举例说明如何根据问题的性质选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二、论述题(20分)

试述社会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第二部分(社会学专业)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50分)

1、抽样间距2、虚假关系3、单尾检验4、辛普森悖论5、李克特量表

6、折半信度7、模型拟合8、社会网络分析9、预测效度10、拉丁方格实验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

1、态度测量量表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各有什么特点?

2、试举例说明问卷设计中封闭式问题的基本类型

3、试说明在抽样方案设计中,哪些因素影响样本量的确定?

三、论述题(24分)

试论社会研究中理论框架对于深入理解研究问题的重要意义。

2006年

第一部分

一、简答题

1、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

2、演绎法和归纳法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二、论述题:

传统求知法和科学求知法的不同。

第二部分

一、名词解释

1、选择性观察  2、正交设计  3、表面效度  4、纵贯研究

5、再测信度    6、关联式问题  7、二次数据分析  8、置信区间

9、参数检验  10、忘了

二、简述题

1、选择抽样方法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2、建树列联表中两变量相互独立的条件

三、论述题

1、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建构效度三者各自不同的内含及其内在联系。

2、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不同。

2007年

第一部分

一、论述:

25×2

1、社会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伦理问题;

2、社会研究中理论层次与经验层次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一、名词解释:

5×8

1、分析单位与总体;2、信度与效度;3、定性访谈;4、操作定义;5、相关性测量;

6、线性关系;7、显性相关;8、扩展的个案方法。

二、简答:

10×4

1、简述回归方程的最重要统计功能;

2、怎样理解变量方差的本质含义不定;

3、简述构建相关性指标的PRE准则;

4、按要求设计一份问卷。

三、论述:

20

1、多元回归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008年

第一部分:

公共题

一、简答(10*2)

1、简述分析单位常见的两类错误,并举例说明之。

2、什么是测量?

有哪些层次?

每个层次的数学特征是什么?

二、论述

1、比较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四种研究方式的定义、资料收集类型、作用等。

2、什么是配额抽样?

什么是分层抽样?

举例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实施步骤。

这两种还有什么区别?

第二部分:

社会学专业方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PRE准则  2、PPS  3、直方图4、显著度  5、残差6、偏相关系数

二、简答

1、简述利用客观检验法分析问卷初稿质量的要点。

2、点估计的评价标准并解释。

三、论述

论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步骤及在统计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2009年

第一部分为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民俗的共答题;

第二部分为专业答题

第一部分

一、简答题(20’)

1、假设检验的第一类错误是什么?

第二类错误是什么?

二者有何关系?

2、如有可能,多阶段抽样最好要扩大哪个阶段的样本数?

为什么?

二、论述题(55’)

1、集中趋势指标有哪些?

公式是怎样的?

有何关系?

2、事后解释的内涵?

其本质错误是什么?

怎样避免事后解释的错误?

第二部分

一、名词解释:

(30’)

  1、霍桑效应  2、双尾检验    3、非抽样误差  4、皮尔森系数  5、交互信度  6、正态分布7、否定域

二、简答题:

(20’)

  1、实地观察的角色结构,及应注意的伦理。

  2、问卷法的优缺点,及其使用范围。

三、论述题:

(25’)

1、方差分析的适用对象,及其假设和检验的基本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学综合考试)试题全集

注:

社会学综合考试为人大02年前社会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个考试科目,但是02年后已经取消了。

不过还是把试题打印出来,留作参考。

1996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

共40分)

1、成就动机2、文化相对主义3、图腾崇拜4、二元社会结构5、依附论6、通婚圈半径

7、结婚投入8、基尼系数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联系和区别。

2、试述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贡献。

3、简述“模式变量”(帕森斯)在现代化研究中的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在婚姻家庭社会学的调查研究中遇到的特有障碍和克服方法。

2、如何理解社会分层中的“地位相悖”现象。

1997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

共40分)

1、认知判断2、代偿3、家族4、事实婚姻5、亲属称谓制6、参与观察法

7、西方中心主义8、早发内生型现代化9、社会结构分化10、制度文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家庭与一般社会群体的异同。

2、简述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特点。

3、简述“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用社会分层理论分析我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状态的变化。

2、试论我国改革时期农民工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1998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社会经济地位量表(SES)2、应激3、晕轮效应4、姻亲5、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概念。

2、简述家内关系的性质、特征与构成要素。

3、简述“进步”、“进化”、“现代化”等概念的异同。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试从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特点。

2、试用社会学贫困理论说明如何正确处理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3、试用社会学中的新进化论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

1999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

共30分)

1、库拉圈 2、“镜中我”(库利)3、“挑战与应战”(汤因比) 4、范灵信仰

 5、通婚圈半径  6、隐私屏障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发明在现代社会变迁中的意义。

2、简述交换婚姻的形式及其社会意义。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类结构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合理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命运与意义。

2、试用社会分层理论的视角阐述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的特点

2000年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5分,共30分)

1、机会均等

2、零和博奕

3、职业声望

4、需要层次(马斯洛)

5、不平等指数

6、人口性别比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婚姻的基本结构。

2、试述海德的认知均衡理论。

3、试述人类学在中国发展出哪些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用“迟发展”理论分析我国现代化的特点。

2、试采用不同的阶级概念,分析评价中国城市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2001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2、差序格局3、解构4、亲子联名制5、核心家庭

6、三元犯罪原因说(菲利)7、面子8、霍桑实验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挑战——应战”范式在现代化研究中的意义。

2、简述“科层制”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3、简述奥尔波特的态度四阶段说。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

2、试述舆论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