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1666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Word文档格式.doc

我们党的组织系统的构建,借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确定的模式。

列宁“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有组织的部队”“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

(二)党的基层组织是是指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设立的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委员会、支部委员会,还包括经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形式,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确定。

在一般情况下,党员超过100人的基层单位,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可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基层委员会下设若干总支委员会或支部委员会;

党员超过50人的基层单位,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可设立党的总支委员会,总支委员会下设若干支部委员会;

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不足50人的基层单位,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可设立党的支部委员会;

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与邻近单位的党员联合组成支部委员会。

有的基层单位党员虽然不足100人或50人,但因特殊情况和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也可以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或总支委员会。

为完成某项临时性任务而成立的临时单位、临时机构、短期学习班等,经批准,可以设立党的临时委员会、总支委员会或支部委员会。

临时党组织的书记、副书记和委员会委员由上级党组织指定。

按照现行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基层委员会。

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

 

我们党刚刚成立之时,组织系统很不健全,突出表现在基层组织上。

当时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本来是的党的地方组织,却没有下属组织,也起着基层组织的作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四大”以前,由于党员数量少,当时的党章规定按地方建立支部,下面根据情况划分小组,党的小组作为基层单位。

直到1925年党的“四大”通过的党章才规定:

在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基层单位,由党员三人以上的建立党支部。

1927年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正式规定党的支部为党的基本组织。

1945年“七大”党章将基本组织改称基础组织,1956年“八大”以后又改称为基层组织,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八大”党章根据当时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规定党的基层组织可依据党员人数多少,分别设立党的支部,总支部或基层委员会。

一、把握《决定》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精神

《决定》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光辉的宝贵文献,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总结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新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表述,尤其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的新安排、新部署,更是符合基层实际,有利于推动工作。

我将其归纳为为数字“1368”。

即《决定》通篇贯穿“一根主线”,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精髓,反映了党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科学定位和准确把握,总结基层组织建设六条经验,提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八项部署。

“一根主线”:

即《决定》鲜明地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要思想。

《决定》全文体现和贯穿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认真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不断追求党的建设科学化。

早在1929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在不同的阶段都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作出了论述,提出了要求。

与其他一些国家共产党执政情况相比,以及几十年党的事业发展来看我们党的建设科学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够科学的地方。

比如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抓理论学习武装全党,建立了党委中心组促学、考学等措施,但一些党员干部不好学习,不勤学习,不善学习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

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没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一些人不信马列,信歪理邪说。

再比如我们坚持不懈的抓流动党员的管理,出台不少管理方法,但是流动党员管理难难管理的现象仍未能彻底解决。

还有。

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而现在的情况是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包括其中的党员大部分都外出经商去了,留在村里面的都是老弱病残,一些村党支部是“七个党员八颗牙”,要发挥领导作用很难。

再比如党员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党员,而地方和单位生产一线的党员骨干严重不足,总体上出现了党员“既多又少”的状况。

类似这样的问题需要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去破解。

一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要的标志和首要的任务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党的建设,也就是要更好的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成果指导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的一些成就首先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

88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党的理论和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指导我们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为我们破解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难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根本方法。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僵化的教条主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不了马克思主义。

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包括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

在理论武装方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反腐败方面我们都下了功夫,但效果不佳,这就说明我们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规律研究的还不够,还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它。

二是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方法好比过河的船和桥,增强方法的科学性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我们在党的建设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增强党建工作方法的科学性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是行之有效的,也是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来加以丰富和完善的。

比如现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我们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提出了挑战,抢占舆论的制高点,办好党建网站,分析网络舆情等,运用网络技术来开展党的建设,提高党建的效果和覆盖面。

我们必须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党建工作的新方向,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

三是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强制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他建设的重要保证。

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治本之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重视制度建设,党内生活和党内工作各个方面的制度都比较成熟的建立起来了,但不少制度贯彻落实不好,在一些领域、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制度形同虚设。

前面讲了很多例子如建立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但还是不能防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反腐倡廉制度建了那么多,还是不能有效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原因在哪里?

除了这些问题本身比较复杂以外,还在于我们的一些制度本身也不够科学,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仍然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问题。

三个方面的精髓:

一是《决定》体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目标指向。

《决定》立足于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出了“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基层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动、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新的部署。

这五个方面的部署体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目标指向。

二是《决定》体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决定》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总要求,强调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创新”,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全部过程,贯穿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所有领域,贯穿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各个方面。

《决定》分别对农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可谓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三是《决定》体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规律。

《决定》提出的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举措,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做到四个必须:

即必须服务党的工作中心和大局、必须满足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必须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等规律性认识。

这四个必须,反映了基层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自觉把握和科学运用。

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进入了全面创新、整体推进的历史新时期。

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党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建工作活力得到增强;

探索党内民主实现形式,党内民主建设稳步推进;

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党建工作环境不断优化;

党建工作责任制,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同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

六条基本经验: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自觉地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是党的建设经验总结和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西南地区抗旱形势十分严峻。

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3月23日,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作物受旱709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57万亩;

有1805万人、101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抗旱第一线,利用“党员先锋岗”、“党员承诺制”、“树党员形象”等活动载体,组织广大党员成立了“党员抗旱服务队,抗旱先锋队、抗旱突击队”,深入基层一线,活跃在田间地头,与广大群众手挽手、肩并肩,在抗击旱魔的最前线,深入到挂钩联系点,调查了解旱情,指导抗旱工作,落实抗旱措施,协调抗旱物资,奋力把旱灾消灭在田间地头。

做到“哪有水源,党支部就建到哪;

哪有旱情,党员就活跃到哪;

哪有灾情,党旗就插到哪”的服务承诺。

“农村共产党员抗旱先锋队”由村社干部、新农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和农村党员骨干组成,为干旱严重地区群众送饮用水、送物资、送温暖,帮助找水源、抓生产、解难题,确保群众有水喝、喝上放心水。

共产党员先锋队”为旱区筑起三大“堡垒” 

解水困,筑起保民生之“垒”。

化矛盾,筑起保稳定之“垒”。

助生产,筑起保增长之“垒”在大旱面前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它生动而又充分地表明,只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人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才能大有作为;

才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基层组织自身建设才更具有生命力。

二是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

努力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长期以来,我们党着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头脑,全党又先后开展了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这几次教育活动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的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基本要求。

针对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新特点,突出分类指导,坚持常抓不懈,使基层党组织建设更有实效,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更加巩固。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

创新作为不竭动力,也是不断研究基层党建面临新情况、解决存在新问题的新途径。

比如我们适应社会组织形式和党员就业方式等变化,灵活多样设置组织,扩大了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的覆盖;

大力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逐步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由传统的行政命令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大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开通全国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搭建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

党组织建设得坚强有力的最终目的,是团结、凝聚、组织和引导广大,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进程,使群众也日益充分地得到实惠、享受到发展建设的成果。

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都要始终认识到这一点,增强宗旨意识,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论组织经济发展还是各项社会事业、公益事业,都要从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考虑、来作决策、见行动。

要调动起群众参与集体事业发展、关心和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使党心民心合成为一条心,拧成一股劲。

为此,要从思想政治上、从生产生活上,关心广大群众,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充分吸收他们的合理化建议,调动他们的智慧和参与建设的热情。

要切实解决好他们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和他们反映的实际问题,取信于民,增强他们对基层党组织的信赖感们党提出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大命题。

另一方面要以广大党员为本,通过采取发展党内基层民主、支持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引导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和帮助基层解决场地经费困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激励关怀基层党员干部,有效地激发了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

使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更加显著。

五是坚持夯实基础作为关键环节。

全面实施五个基本工程即,以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的“五个基本”建设为重点。

实现“四有目标”“要抓班子、带队伍,做到‘有人管事’;

要出政策、定措施,做到‘有钱办事’;

要修场所、建阵地,做到‘有处议事’;

要订规章、建机制,做到‘有章理事’”的“四有”标准。

六是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

建立健全一系列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

中央在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富于创造性,又有基本的规范可循,使各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的工作责任更加明确、工作格局更加合理。

随着制度机制的不断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正在走出一条不是靠政治运动、而是靠制度保障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八项部署:

1、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首次用“六个哪里”来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即“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这就为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

2、完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

强调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

 

3、推进基层党内民主。

强调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

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

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

澧县:

开展农业产业链党建工作:

近年来,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和农村党员分布状况的新变化,让党的旗帜在农业产业链上高高飘扬,湖南澧县县委大胆探索在农业产业链上设立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的新模式,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4、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强调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改进发展党员工作。

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健全党内表彰制度,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

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拓宽党员受教育的渠道。

鼓励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推广党员承诺制等做法,探索建立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

江苏淮安清河区长西:

实施党建“暖心”工程。

为增强社区老党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也为了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社区党总支,启动实施党建“暖心”工程,对社区老党员从思想、工作、生活诸多方面关心爱护,同时,将社区老党员不当“包袱”当“财富”,打造平台,让他们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双赢”。

5、选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头人。

强调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鼓励转业退伍军人到乡、村工作,及时调整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

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基本报酬和社会保障问题。

6、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强调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

实行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

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企业、社区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建设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

2010年底基本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任务。

7、建设高素质党务工作队伍。

强调各级党委要重视党务工作队伍,特别是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拓宽选人途径,创新培养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大力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党务工作队伍。

真情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他们开展工作,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有人抓、经常化。

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和农村、社区干部补贴定期增长机制。

8、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强调要健全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上级党组织每年听取下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制度。

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

充分发挥党的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把党建工作责任制延伸到基层党组织。

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保障机制。

二、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从历史上看,我们党一贯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二千五百多年前,先人就提出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早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了“执政党的党员怎样才是合格的”思考。

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更是多次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改革开放30年来,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届内都安排一次中央全会讨论党的建设问题。

党每次研究自身建设问题,都要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安排和部署,都是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加强和改进。

可以说注重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是我们党的优势,也是我们党的传统,更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法宝。

《决定》强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

”老百姓有句土话,“根正苗才红”,江泽民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二)从现实来看,基层党组织发挥着推动科学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1)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起到“生力军”。

发展是硬道理,是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根本途径。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的、推动发展的能力,直接决定经济能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出现一定回暖迹象,但经济运行中增加了不确定因素,经济形势仍然比较复杂。

我市经济要在困境中实现弯道超越,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

要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入推进“三大战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通过党组织的发动引导,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头,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克服危机的信心,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生力军作用。

(2)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稳定器”。

改革开放30多年,是社会财富高速增长的30多年,也是社会日益多元化的30多年。

在财富积累的过程,由于对财富资源的占有程度和占有渠道的不同,我们的社会已经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级变迁为需要和谐共处的若干阶层和更多的群体。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

从人均GDP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

在这个历史时期,专家分析,既是“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现期。

从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8.7%,人均GDP突破3600美元,表明我国经济社会也呈现出相对平衡较快增长,但应当看到各种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

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还要靠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好“稳定器”作用。

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与群众联系最紧密、接触最多、情况最熟,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再现在群众之中,利用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问题处理在基层,遏制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控制矛盾和问题的发生。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筑牢社会和谐的根基,才能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奠基石”。

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不断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面临着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