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7177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课程Word文件下载.docx

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

四、为什么中共屡犯反资本主义的错误

1、小农经济的土壤:

平等和平均不同;

2、近代中国的民族灾难使反资本主义思想容易获得民众支持;

3、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误读

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①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的特征混为一谈;

②不愿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

③片面地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④机械地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必然”⑤以静止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总结:

代替现存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西方人更关注个人利益,自由、民主,资本主义是一种法权体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资本主义

①“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②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③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

在所有的人实行合理分工的条件下,不仅进行大规模生产以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实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

④“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列宁)

列宁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①“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

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

②“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

③“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及其意义

①“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②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将长期并存;

③在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甚至还包括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将长期共存。

五、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①要充分认识资本主义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②要充分肯定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③要慎重对待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反资本主义的问题

④不怕资本主义,大胆利用资本主义

如何慎重对待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问题

(1)不能把反资本主义和反封建主义这两项任务等量齐观。

两者相比,后者是更主要任务;

(2)不能因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而影响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

(3)在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时不能忽视或否定其反封建的积极面;

(4)决不能用封建思想去反对资产阶级意识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一、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形态

①战略上——以和平、和谐为取向;

②策略上——以国家利益为核心;

③行动上——以互利合作为方针

“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

二、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层次划分

对外关系的一般分层

①大国关系——美、俄、欧等;

②周边关系——邻近国家;

③外围关系——其他国家

战略伙伴vs.广义合作

当前中国对外关系的层次

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

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

切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切实推进多边外交;

切实加强务实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

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

三、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局面

①优势与劣势同在,劣势明显;

②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严峻

对外交往的劣势表现

外交资源不足(官方—民间);

外交手段有限(语言—行动);

外交理念存在调整空间

有礼有节、有原则、有技巧

对外交往遭遇的挑战

外交环境的变化:

①西方衰退与中国增长之间的反差;

②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③中国外交自信引发外部不安

周边局势的变化:

①棘手的主权、领土争端;

②大国外交的聚集效应;

③周边外交思维亟需转变

周边局势的基本特征

①全方位的安全挑战;

②深远的矛盾;

③历史与法律胶着

周边格局:

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

陆地边界22000多公里,海岸线18000多公里;

周边国家29个、直接接壤14个

“海洋法公约”涉及的基本概念

领海基线:

低潮线

内水:

基线到陆地之间的水域

领海:

基线以外12海里水域(中国)(1海里=1.852公里)

专属经济区:

﹤200海里区域

大陆架:

宽度﹤200海里(法律大陆架350海里),水深2500米(两者取小)

目前152个国家签署且批准“公约”,26国签署但未批准,18国未签

我国的海岛

现有面积大于500米2的岛屿7300多个

面积小于500米2的岛屿上万个

海岛陆域总面积8万千米2,海岛岸线总长14000多千米

当前开发失序、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保护力度不足

当前周边国家动态

东南亚国家联盟;

美菲、美日、美韩联合军演;

菲越合作;

日本与太平洋岛国论坛

周边外交新理念

亲——睦邻友好、守望相助;

诚——诚心诚意争取更多朋友

惠——互惠互利、开展合作;

容——开放胸襟、共同发展

合纵联横

广泛合作,走出“不结盟”;

底线思维;

探索有效制约机制;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四、当代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理念

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①各国共同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和效率、问题和危机(“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

②世界各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谋求各国共同发展”)

③世界各国既共享发展成果又共同管控危机(“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和平发展战略的深化

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

②实现两个转变,走通和平发展道路——把世界的机遇转变成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成世界的机遇

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底线——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倡导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

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任何一国都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

各国相互依存空前加深;

人类共同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主张

①共同享受尊严——尊重别国道路选择、不干涉内政

②共同享受发展成果——不以邻为壑、不转嫁危机、不损人利己

③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合作应对全区性挑战,谋求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国内大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国际大局——为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

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

发展利益与安全利益都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发展利益——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发展是硬道理”)

安全利益——判断国际环境对国家安全利益构成何种威胁

“一带一路”的机遇

全方位开放的机遇(突破对外开放“东强西弱、海强边弱”的旧局面、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契机)

周边外交发展的机遇(中韩、中-东盟自贸区建设)

地区合作的机遇(经济、投资结构互补、反恐合作)

全球发展的机遇(发挥本国优势,扩大资源要素配置空间)

“一带一路”的挑战与风险

①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具体合作中的不可预测性;

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资金大、运行与维护不易(高铁、港口、油气管道、通信干线、海底光缆);

③沿线国家心态复杂、域外国家多阻挠(弱国、小国、大国、强国各有疑虑);

④面临经济、法律、道德等多重风险(货币政策分化与变化、汇率波动、金融基础设施薄弱、投融资、主权债务等风险;

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教法;

信守承诺vs.平衡外交)

思维模式与把握未来发展趋势

思维模式:

准确把握统计数据;

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

寻求替代解决方案;

把未来看作一幅拼图;

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收益;

不要走得太快,免得让人不知道你在哪里;

很多事情变了,但大多数事情没有变;

勇于追求,错又何妨;

顺序是发现规律的大敌;

科技始终来源于人性;

未来就存在于现实之中;

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改变是需要时间的;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

Q1:

怎么理解科学是一种推动力量,而本身不能直接改变社会性质?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

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经济转型;

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发展.

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力影响.

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至于后半部分,应该这样理解

历史变革中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方式,但生产方式也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力量,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是人民群众,科学技术是人民群众的知识、智慧、能力及其总和,

Q2: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阶级斗争和人类理性的发展结果,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A2: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

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在对前人的优秀成果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定义

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②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核心(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两个必然”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信仰,也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必然结果,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阶级斗争的历史学说;

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和19世纪的科学革命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对科学的影响:

课题、材料、手段

自然科学总体研究方式的变化:

分门别类、以搜集材料为主(经验科学阶段)→

系统整理材料、以理论概括为主(理论科学阶段)

康德“星云假说”

弥漫性物质(星云)—星际分子(唯物性)

吸引(凝集)—排斥(旋转)(辩证性)

“康德关于目前所有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

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他把“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在康德的发现中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

”(恩格斯)

赖尔“地质渐变论”

自然因素水成作用

火成作用

赖尔的功绩在于“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恩格斯)

迈尔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使“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哲学的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

(恩格斯)

维勒“尿素的人工合成”

“证明了化学定律对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起来了”。

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发现使“从前不可理解的奇迹,现在已经表现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依据一切多细胞的机体本质上所共同的规模进行的”。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

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20世纪科学革命序幕

1.量子论:

“能量子”、“光量子”

2.统一场论:

四种相互作用

3.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

一个综合性的大课题——

1.从理论上阐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

2.对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进行理论概括;

3.对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作用进行理论分析;

4.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科学技术革命观和西方的加以比较;

5.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对策加以探讨。

(一)科学技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

1.关于科学技术性质的观点

(1)科学的本质及其理论的特征

(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

科学具有高度继承性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关于科学技术功能和作用的观点

3.关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观点

(1)社会诸因素制约科技发展观点

(2)科技总体发展观点

(三)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当代科技革命对经济生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2.当代科技革命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性质和无产阶级革命

3.当代科技革命对未来教育、军事战争等影响

4.当代科技革命提出了哪些哲学问题

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①科学社会化

社会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科学知识的社会意义在于满足社会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

科学研究对象的选择、科学思维的概念工具和方法论的形成,科学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科学成果利用的程度和性质,都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

物质生产的需要,生产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

社会政治实践,特别是军事战争的需要;

社会经济制度;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首先是哲学世界观的性质;

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等等。

这些因素的总和构成了科学的社会存在条件。

②社会科学化

科学的社会作用。

科学对社会发生影响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

一是“有形的”方式,即科学知识物化,产生新的技术。

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发明新的生产工具和新的工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二是“无形的”方式,即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产生影响,提高整个社会的一般智力水平,并影响到社会意识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科学技术的认知功能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能力,而且提高了人类的预见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不断为教育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手段。

③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改变了人们认识和思考世界的基本方式。

(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是间接的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科技并不成为生产力的独立要素而是渗透性要素。

*生产力、科技革命不能直接改变社会的性质。

(3)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

*通过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物质基础和手段。

 *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产品结构,变革生产关系。

 *通过与先进社会意识的结合变革上层建筑。

 *通过改进生活基础来变革人类的进化方式。

(4)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

案例1:

从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看科技与社会

古希腊、中国→意大利(1540-1610)。

意大利→英国(1660-1730)。

英国→法国(1770年至1830年间)。

法国→德国(1810年到1920年间)。

德国→美国

*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著名大学在发展科技上的作用。

*把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结合起来。

*十分重视各门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注重发展边缘学科。

案例2:

世界科技中心从美国逐步向日本等国转移

索尼公司:

一搞情报,二搞科研,三靠技术占领世界市场。

松下公司:

只要好的就拿来,并进行综合。

日本的科研组织有一个几何级数,即1:

10:

100的结构。

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1个科学家,10个工程师,100个技术员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科研开发队伍。

(2)在从构想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有三个阶段,分别为创造构思阶段→中间实验阶段→商品化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投资分别是1:

100。

在上述三个阶段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大体上为1:

100的比例。

西方有影响的新科技革命思潮

1.奈斯比特的《大趋势》

2.松田米津的《信息社会》

3.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

4.巴黎小组

5.罗马俱乐部(反科学主义)

罗马俱乐部(ClubofRome)是关于未来学研究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一个研讨全球问题的全球智囊组织。

其主要创始人是意大利的著名实业家、学者A.佩切伊和英国科学家A.金。

俱乐部的宗旨是研究未来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阐明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引起政策制订者和舆论的注意。

目前主要从事有关全球性问题的宣传、预测和研究活动。

成立于1968年4月,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

宗旨是通过对人口、粮食、工业化、污染、资源、贫困、教育等全球性问题的系统研究,提高公众的全球意识,敦促国际组织和各国有关部门改革社会和政治制度,并采取必要的社会和政治行动,以改善全球管理,使人类摆脱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它的观点和主张带有浓厚的消极和悲观色彩,被称为“未来学悲观派”的代表。

罗马俱乐部主要从事下列3种活动:

①举办学术会议。

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并经常不定期地举办专题国际学术讨论会或与其他学术团体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②制订并实施“人类困境”研究计划,组织其成员进行系统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③出版研究报告和有关学术著作。

罗马俱乐部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基金会的赞助和研究课题的拨款。

6.布达佩斯俱乐部

7.后现代思潮

现代主义:

18世纪以来工业化的产物,它以科学、理性、自由、民主、博爱、真善、绝对、统一性、一体化,以及经验性和终极关怀等为基本特征。

后现代的划分:

1.现代即指当代,尤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

正是在这样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人类历史发生了划时代的裂变。

2.后现代并不是和现代相断裂后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它不是位于现代之后,而是隶属于现代的一部分。

后现代的主要特征

1.服务性经济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

2.牵一发而动全身

3.人类寿命得以延长

4.短暂性、新奇性、多样性成为社会联系的主流

后现代思潮:

主张自我表现,蔑视社会认同;

反对理性和逻辑作用,主张非理性、潜意识或无意识的作用;

反对权威,主张无政府主义;

反对人为中心,主张返璞归真;

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

反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主张描述现象、解释学和解构主义;

反对哲学、终极和绝对,主张多标准、多规则、多模式和相对主义;

反对群体意识、国家形式,主张个体主义和纵欲。

后现代主义对古典知识论的否定

1.艺术:

对世界知觉方式的改变,用抽象代替具体。

2.文学:

反对传统写实作品,提出结构消解论、书写语言学。

3.哲学:

真理和实在已经没有原则区分,一切知识都被主观性高度污染。

4.科学:

反科学思潮:

原教旨主义、人本主义、保守主义、新左派、政治家、悲观论者。

科技的社会价值观

①悲观主义→反科学主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现在给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真正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