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26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

强烈推荐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

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

 一、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即使)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选自《草原》(1分)

2、这段话作者是按从(景)到(人)顺序写的。

(1分)

3、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

(1分)

 文中写出草原的绿特点。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的柔美,旧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1分)

写草原的景色: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绿毯  绿色渲染

5、画“”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四面都是绿的,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白色的大花”指(羊群)。

(1分)

6、用“~~~~”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1分)用骏马和牛这些实际的事物来联想的。

7、“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1分)

作者来到了草原上。

8、“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1分)

都是描写绿色的景物

9、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分)

10、“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思是:

(1分)

草原一望无际,放眼望去,目之所及都碧绿的青草,但是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二、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④古人词云: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妖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今年的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⑥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她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本文选择自《丁香结》

2.第①段划直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A  )

A.拟人比喻 B.拟人排比  C.比喻 排比 D.比喻  夸张

3.第①②段描写丁香的角度是( C  )

A.形状 香味  B.形状 声音  C.色彩 香味  D.色彩  形状

4.第④段引用古人关于丁香结的诗句的作用是( D  )

A.欣赏古诗,赞美古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B.为了说明丁香不适合在雨中欣赏。

C.从另一角度展示了芭蕉的形象,用丁香反衬芭蕉在雨中更加美丽,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

D.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

5.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丁香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B.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

C.作者以丁香的雪白、甜香,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D.作者以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映衬出丁香的雪白、甜香。

6.下列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三、

1、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补充诗句

(1)野旷天低树,。

(2),听取蛙声一片。

(3)黑云翻墨未遮山,。

3、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理解下面的诗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

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

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卷地风来:

指狂风席地卷来。

水如天: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四、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婆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注:

这篇课文选自《花之歌》,作者是纪伯伦,先自的散文诗集《泪与笑》

  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

1、作者将“花”比作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2、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3、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4、本文同《浪之歌》和《雨之歌》一样均选自纪伯伦的《组歌》,下面四个选项中对它们的共同点描述正确的是(多选)(ABCD)

  A.想象奇特。

  B.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C.描画了一个和谐美妙的世界。

  D.形象生动,并融入作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5、最后一段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哲理的?

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6、本文想象奇特,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请写下来。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五、默写《七律.长征》,并回答文后问题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寻常,平常。

  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

气势雄伟的样子  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全诗的诗眼是:

“不怕”。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抒情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七律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六、

五位壮士(矗立  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回望  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感动  激动)地说:

“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说罢。

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互相  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气壮山河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文段选自_《狼牙山五壮士》_。

2、把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3、按要求写句子。

(1)、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

(改为“被”字句)

_____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被他砸碎了。

(2)、他们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缩句)

____脸上露出了喜悦。

4、“这声音”指的是:

__“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5、“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五壮士__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__对党和人民的爱与忠诚。

更体现出五壮士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情怀。

6、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五壮士完成任务后英勇跳崖的事迹。

 

七、

毛泽东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泽东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宣读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 )的欢呼。

1、文段选自_____《开国大典》_。

2、从下面各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1)肃静寂静安静;

(2)宣告宣布宣读;

(3)热情热烈热心

3、这三个自然段按( 时间 )顺序,写了(升国旗鸣礼炮)和(宣读公告 )两个程序。

4、“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  )。

A、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B、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名项之前。

5、文中画线部分,表达了什么?

_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____________

6、“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中国人民不再受剥削受压迫,翻身当家做主了。

 

八、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

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zháo)火柴。

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xÏ)上的一本破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深思着。

1、本文选自《灯光》

2、在文中括号里给带点的字填上正确的读音和动词。

3、从文中找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出名——著名消灭——歼灭

大概——大约靠着——倚着

4、从郝副营长观看图画的神情可以看出(AB)(多选)

A.郝副营长非常喜欢电灯。

B.郝副营长对灯下读书的孩子很羡慕。

C.战斗的间隙有空读书,郝副营长觉得心满意足。

5、郝副营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向往光明,向往美好生活的人  。

6、在文中找出表示郝副营长动作、表情的词语,写在下面。

  动:

 (倚)着   (坐)着  (夹)着   (拿)着 (划)着。

  表情:

  注视着   深思着。

  

                   

 

九、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

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的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

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

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我也凑过来,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

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走了。

方才的那份小小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1.本文选自《竹节人》。

2.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的趣事。

3.我们“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是为了挡住,玩竹节人不让老师看见。

4.“破绽”在这段话中指的__我们被老师发现了___ ,老师看出来破绽是因为___后面的同学伸长了脖子往我们桌上看,被老师看到了_________。

5.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____玩竹节人很有趣,很吸引人________。

 

 

十、

(一)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与文中画线语句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C )

A.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很限的。

B.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C.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D.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联系这段文字的内容,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是为了警醒世人,要保护地球,保护惟一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球。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话,完成1-2题。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结合课文,说说下面的字的意思。

(1)竭:

用完,用尽     

(2)再:

又一次

(3)顾:

考虑         (4)滥:

过分的,无节制的

2.这两段话主要说的是什么?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无度地开采,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会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危害。

3.怎样才能避免文中这种可怕的局面发生呢?

  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

4、选文选自《宇宙生命之谜》

 

十一、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

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1.选文选自《故宫博物院》

2.选文按空间顺序来说明,请从中找出所有的方位词?

[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重点?

[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

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宝座所在,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

4.在这部分里,为什么对龙的描述有10次之多?

[故宫的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

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

5.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

[用意在突出皇权这个核心。

]

6.体现太和殿特点的语句是:

[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7.第二段作者的立足点是:

[朱漆方台]。

说明顺序是:

[逻辑顺序]。

 

12.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

“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

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dèng)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你先走。

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chān)扶着,来这里祭(jì)奠(diàn)。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短文选自《桥》

2.“瞪”查音序应查(D),完整的音节是(dèng  ),查部首应查(目)部,这个字共有多少画(十七)。

(2分)

3.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词语,使之搭配恰当完整。

(3分)

(长长)的队伍   (汹涌 )的洪水   (舍己为人)的老汉   

(改过自新)的儿子  (慈祥)的老太太   ( 窄窄)的木桥 

4.用“——”画出比喻句。

用“~~~~”画出拟人句。

再谈谈这两个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这样写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13.

(一)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渔夫皱(zòu zhòu√ )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

得(děi√ dé )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

不愿意吗?

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

1、“熬”是生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A ),再查音节( áo );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再查(10)画。

“熬”是忍受的意思,说明了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2、根据原文的意思,给下列词语换个意思相近的词(3分)

严肃——(严峻) 忧虑——(担忧) 一动不动——(纹丝不动)    

3、解释词语:

忐忑不安:

形容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

 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4、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

(1分)

5、“嗯,是个问题!

”这里的“问题”指的是如何处理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不可能不收留孩子,但收留孩子呢,自己家生活会更加艰辛,因此说这是个问题.

6、通过第一段文字中桑娜的 神态和心理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 桑那矛盾的心理状态,她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的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

7、第二段文字细致描写了渔夫的 神态 、语言和 动作 。

8、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他们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勤劳、善良、充满爱心的人。

  

(二)

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桑娜一边想,一边敲门。

她侧着耳朵,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

”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进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

”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

她猛地推开门。

……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

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 !

 上帝 ,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 如今我怎么对他说呢 ?

……”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1、本选段选自《穷人》,作者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2、

(1)文中“裹住”的“裹”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G,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衣部。

(2)“忐忑不安”中“安”的意思有:

A 安全; B安装; C安定。

在文中应取(C)。

3、在文段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自食其果(自作自受)   心神不宁(忐忑不安)  好像(仿佛)

4、缩句。

桑娜想起了傍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