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2759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针灸学》考点精要下.doc

治疗各论—内、外、妇、儿、急症各科部分病证针灸治疗表

病证

辩证

治法

主穴

配穴

操作/方义

真题例证

头痛

按头痛部位分经治疗

按部位局部选穴和远端循经选穴

太阳头痛(后枕痛):

天柱、后顶、风池、后溪、申脉

少阳头痛(侧头痛):

太阳、率谷、悬颅、外关、侠溪

阳明头痛(前额痛):

上星、印堂、阳白、合谷、内庭

厥阴头痛(颠顶痛):

百会、前顶、通天、内关、太冲

全头痛:

印堂、太阳、百会、头维、天柱、风池、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2009-180针刺治疗外感少阳经头痛,宜选的腧穴是:

①太阳;②风池;③率谷;④足临泣。

外感

头痛

以督脉及手太阴经穴为主

百会、太阳、风池、列缺

风寒(风门、合谷);

风热(曲池、大椎、鱼际);

风湿(阴陵泉、偏历)

【操作】毫针泻法。

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方义】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

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内伤

头痛

以督脉及头局部经穴为主

百会、头维、风池

肝阳(太冲、太溪、侠溪),侧头痛再加(太阳、率谷、悬颅、外关);

痰浊(太阳、中脘、丰隆、阴陵泉);瘀血(阿是穴、膈俞、血海、内关);

血虚(气海、血海、足三里);

肾虚(太溪、肾俞、悬钟)

【操作】实证毫针泻法;虚证百会配穴用补法,头维、风池平补平泻法。

瘀血头痛可在局部及膈俞行点刺出血。

【方义】百会位居颠顶,用泻法可疏通头部经络气血,用补法可升清阳、调气血以养脑髓。

头维、风池疏通头部经络,活血通经,清利头目。

面痛

以足太阳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第1支痛:

攒竹、阳白、鱼腰、丝竹空、外关

第2支痛:

四白、颧髎、迎香、下关、合谷

第3支痛:

夹承浆、翳风、颊车、大迎、内庭

【配穴】风寒(风池、列缺);风热(风池、曲池);

气血瘀滞(内关、太冲)

【操作】毫针泻法。

局部穴位在急性发作期宜轻刺。

【方义】外关、合谷、内庭为远道循经选穴,可疏通少阳、阳明经气血,加强面部穴位疏通经络的作用。

落枕

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阿是穴、肩井、外劳宫、后溪、悬钟

风寒袭络(风池、风府);

气血瘀滞(内关、合谷);

肩痛(肩髃、外关);

背痛(天宗、秉风)

【操作】毫针泻法。

【方义】外劳宫是治疗落枕的经验穴。

手太阳、足少阳经循行于颈项侧部,后溪、悬钟分属两经,与局部阿是穴远近相配,可疏调颈项部经络气血。

2009-79针灸治疗落枕,循经远部取穴首选:

①后溪;②悬钟。

漏肩风

以阿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

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

手太阳经证(后溪、昆仑);

手阳明经证(合谷、条口);

手少阳经证(外关、阳陵泉);

外邪内侵(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合谷、膈俞);

气血虚弱(足三里、气海)

【操作】足三里、气海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

【方义】肩髃(手阳明经);

肩髎(手少阳经);

肩贞(手太阳经);

肩前(奇穴)

腰痛

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阿是穴、大肠俞、委中

寒湿腰痛(腰阳关);

瘀血腰痛(膈俞);

肾虚腰痛(肾俞);

督脉腰痛(腰夹脊、后溪);

膀胱经腰痛(志室、昆仑);

腰骶部痛(次髎、腰俞);

腰眼部痛(腰眼)

【操作】主穴均采用泻法。

寒湿证加艾灸;瘀血证加刺络拔罐;肾虚证配穴用补法,肾阳虚加灸法。

【方义】委中为足太阳经穴,“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膀胱经之气血。

坐骨

神经痛

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

【操作】诸穴均用捻转提插的泻法,以沿腰腿部足太阳、足少阳经产生向下放射感为度

【方义】治疗坐骨神经痛,主选:

足太阳、足少阳经穴

2007-171治疗坐骨神经痛主选:

足太阳、足少阳经穴。

痹证

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辩证选穴

阿是穴、局部经穴

行痹(膈俞、血海);

痛痹(肾俞、腰阳关、关元);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大椎、曲池)

【操作】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寒痹、湿痹可加灸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

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义】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腰阳关,益火之源。

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

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泻热疏风、利气消肿。

面瘫

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

风寒证(风池);风热证(曲池);

恢复期(足三里);人中沟歪斜(水沟);鼻唇沟浅(迎香);

乳突部疼痛(翳风);

舌麻、味觉减退(廉泉);

目合困难(鱼腰、申脉或昆仑)

【操作】攒竹、阳白均向鱼腰部透刺。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

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肢体远端行泻法且手法宜重。

2009-79针灸治疗面瘫初期,面部腧穴宜采用的刺法是:

浅刺、轻刺激。

痿证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上肢:

肩髃、曲池、合谷、颈胸段夹脊穴

下肢:

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肺热伤津(尺泽、肺俞、二间);

湿热袭络(阴陵泉、大椎、内庭);脾胃虚弱(脾俞、胃俞、关元);

肝肾亏损(太溪、肾俞、肝俞);

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

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

【操作】主穴中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余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夹脊穴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夹脊穴为督脉之旁络,又与膀胱经第1侧线的脏腑背俞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

三阴交健脾益肾,濡养筋脉。

筋会阳陵泉,可疏调经筋。

中风

中经络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气海、血海、足三里);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口角斜(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法;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余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调神导气。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合谷与太冲相配,称为“开四关”

中脏腑

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内关、水沟

闭证(十二井穴、太冲、合谷);

脱证(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

2007-172治疗中风中脏腑的主穴是:

①内关;②水沟。

2008-78选取水沟、十二井穴、合谷、太冲、内关穴,针刺用泻法,主治的病证是:

中风闭证。

眩晕

实证

以足少阳经、督脉及足厥阴经穴为主

风池、百会、内关、太冲

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中脘、丰隆、阴陵泉)

【操作】毫针泻法

★头痛合眩晕的基本处方都会用到:

风池和百会

2009-80针灸治疗肝阳上亢眩晕,宜首选的腧穴是:

肝、胆经穴。

虚证

以足少阳督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

气血两虚(气海、脾俞、胃俞);

肾精亏虚(志室、悬钟、三阴交)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用补法。

痫病

发作期

以督脉及足厥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水沟、百会、后溪、涌泉、合谷、太冲、丰隆

【操作】毫针泻法。

水沟用雀啄法。

【方义】水沟、百会为督脉穴,后溪通督脉,督脉入络脑,故针刺可醒脑开窍。

涌泉为肾经井穴,可激发肾气,促进脑神的恢复。

丰隆豁痰,合谷、太冲熄风止痉。

★中风中经络、中脏腑,以及痫证发作期都会用到的穴位:

内关和水沟

间歇期

以任脉、督脉、足阳明及足厥阴经穴为主

鸠尾、筋缩、间使、阳陵泉、丰隆、太冲

痰火扰神(曲池、神门、内庭);

风痰闭阻(风池、中脘、合谷);

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

肝肾阴虚(肝俞、肾俞、三阴交);

瘀阻脑络(百会、膈俞、内关);

夜发(照海);昼发(申脉)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鸠尾向巨阙斜刺1寸。

【方义】鸠尾为任脉络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可调理阴阳,平抑风阳。

筋缩为督脉穴,可疏调督脉、通脑络、舒经筋,筋会阳陵泉,二穴相配,重在疏调经筋而止痉。

间使为心包经穴,可调心神、理气血,为治痫经验穴。

太冲平息肝风,丰隆化痰通络。

不寐

以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照海、申脉

肝火扰心(行间、侠溪);

痰热内扰(丰隆、内庭);

心脾两虚(心俞、脾俞);

心肾不交(心俞、肾俞);

心胆气虚(心俞、胆俞);

脾胃不和(公孙、足三里)

【操作】神门、印堂、四神聪,用平补平泻法;对于较重的不寐患者,四神聪可留针过夜;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

【方义】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脑为元神之府,印堂可调理脑神,两穴相配可安神利眠。

四神聪、安眠穴镇静安神。

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穴,分别于阴、阳跷脉相通,主睡眠。

郁证

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水沟、百会、内关、神门、太冲

肝气郁结(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行间、侠溪);

痰气郁结(丰隆、廉泉);心神惑乱(通里、心俞);

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肝肾亏虚(肝俞、肾俞);

咽部异物哽塞感明显(天突、照海);癔症性失明(四白、光明);

癔症性失听(听宫、耳门);癔症性失语(廉泉、通里);

癔症性瘫痪(上肢:

曲池、合谷,下肢:

阳陵泉、隐白);

癔症性意识障碍(中冲、涌泉)

【操作】水沟用雀啄泻法;神门用平补平泻法;百会、内关、太冲用泻法

★郁证、痫证及中风都会用到:

内关和水沟

心悸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厥阴俞、膻中、内关、郄门、神门

心胆虚怯(心俞、胆俞);

心脾两虚(心俞、脾俞);

阴虚火旺(肾俞、太溪);

水气凌心(三焦俞、水分);

心脉瘀阻(心俞、膈俞);

善惊(大陵);多汗(膏肓);

烦劳(劳宫);耳鸣(中渚、太溪);

浮肿(水分、阴陵泉)

【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

【方义】心包经穴内关及郄穴郄门,可调理心气、疏导气血。

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定悸。

心包之背俞厥阴俞配其募穴膻中,可调心气、宁心神、调理气机。

感冒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风池、大椎、太阳、列缺、合谷

风寒(风门、肺俞);

风热(曲池、尺泽);

头痛(印堂、头维);

鼻塞(迎香);体虚(足三里);

咽喉疼痛(少商);全身酸楚(身柱);

夹湿(阴陵泉);夹暑(委中)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

风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风热感冒,大椎行刺络拔罐。

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灸法,少商、委中用点刺出血法,余穴用泻法。

★感冒与外感咳嗽都用到的穴位:

列缺和合谷

咳嗽

外感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天突、中府、肺俞、列缺、合谷

风寒(风池、风门);

风热(大椎、曲池);

咽喉痛(少商放血)

【操作】天突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做小幅度提插,使胸部有针感后,立即出针,或将针上提0.5寸后,留针。

内伤

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天突、肺俞、太渊、三阴交

痰湿侵肺(阴陵泉、丰隆);

肝火灼肺(行间、鱼际);

肺阴亏虚(膏肓、太溪);

咯血(孔最)

【方义】天突降气止咳以治标。

内伤咳嗽,肺阴损耗,肺失清肃,取肺俞调理肺气。

太渊为肺经原穴,本脏真气所住。

三阴交(疏肝健脾,化痰止咳)。

哮喘

实证

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肺俞、定喘、膻中、尺泽、列缺

风寒(风池、风门);

风热(大椎、曲池);

痰热(曲池、丰隆);

喘甚(天突)

【操作】毫针泻法。

风寒者可合用灸法,定喘穴刺络拔罐。

【方义】膻中(气会),

定喘(平喘之效穴)

2008-177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的常用穴有:

①膻中;②大椎;③肺俞;④膏肓;⑤定喘。

虚证

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肺俞、定喘、膏肓、肾俞、太渊、太溪

肺气虚(气海);

肾气虚(阴谷、关元)

【方义】肺俞、膏肓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

呕吐

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

寒吐(上脘、公孙);热吐(商阳、内庭,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食滞(梁门、天枢);

痰饮(膻中、丰隆);

肝气犯胃(肝俞、太冲);

脾胃虚寒(脾俞、神阙);

肠鸣(脾俞、大肠俞);

泛酸干呕(建里、公孙)

【操作】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用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虚寒者,可加用艾灸。

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

【方义】内关(止呕之效穴),中脘(腑会、胃之募穴)。

★呕吐重在止呕(内关)

胃痛

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中脘、内关、足三里

寒邪犯胃(胃俞、神阙);

饮食停滞(梁门、天枢);

肝气犯胃(胃俞、太冲);

气滞血瘀(膻中、膈俞);

脾胃虚寒(神阙、气海、脾俞);

胃阴不足(胃俞、三阴交、太溪)

【方义】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

★胃痛重在止痛(足三里)

2007-147能治疗胃痛的腧穴有:

①中脘;②胃俞;③内关;④梁丘。

腹痛

以足阳明、足厥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下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太冲

寒邪内积(神阙、公孙);

湿热壅滞(阴陵泉、内庭);

气滞血瘀(膻中、血海);

脾阳不振(脾俞、肾俞)

【方义】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下脘位于上腹部,关元、天枢位于下腹部又分属小肠、大肠之募穴,三穴为局部选穴,太冲为肝经原穴。

★呕吐、胃痛、腹痛都用的的穴位:

足三里、中脘

2007-174治疗腹痛,宜首选:

①足三里;②中脘;③天枢。

泄泻

急性

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天枢、水分、上巨虚、阴陵泉

寒湿(神阙);湿热(内庭);

食滞(中脘)

【操作】毫针泻法。

神阙用隔姜灸法。

【方义】天枢(大肠募穴),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取“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慢性

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脾虚(脾俞、太白);

肝郁(肝俞、太冲);

肾虚(肾俞、命门)

【方义】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

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

足三里、公孙健脾益胃。

便秘

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大肠俞、天枢、归来、支沟、上巨虚、照海

热秘(合谷、内庭);

气秘(中脘、太冲);

气虚(脾俞、气海);

血虚(足三里、三阴交);

阳虚(神阙、关元)

【方义】支沟(治便秘效穴),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肠腑通调。

归来、上巨虚行滞通腑。

2010-177可治疗便秘的腧穴是:

①照海;②天枢;③支沟。

癃闭

实证

以足太阳、足太阴经穴及相应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秩边、阴陵泉、三阴交

湿热内蕴(曲池、委阳);

邪热壅肺(肺俞、尺泽);

肝郁气滞(肝俞、太冲);

瘀血阻滞(曲骨、血海)

【操作】毫针泻法。

针刺中极等下腹部穴位之前,应首先叩诊,检查膀胱的膨胀程度,以便决定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浅,不能直刺者,则向下斜刺或透刺(平刺),使针感能到达会阴并引起小腹收缩、抽动为佳。

每日1-3次。

2007-173治疗癃闭,针刺中极穴宜采用:

向下平刺

虚证

以足太阳经、任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关元、膀胱俞、脾俞、肾俞、秩边

中气不足(气海、足三里);

肾气亏虚(阴谷、太溪);

无尿意或无力排尿(气海、曲骨)

【方义】秩边(膀胱经穴,可疏导膀胱气机);关元(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能温补下元)

月经

不调

经早

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

实热证(曲池或行间);

虚热证(太溪);

气虚证(脾俞、足三里);

月经过多(隐白);

腰骶疼痛(肾俞、次髎)

【方义】关元、气海,为调理冲任的要穴,气海又可益气调经。

血海可清热和血。

三阴交为调经要穴。

经迟

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气海、归来、血海、三阴交

寒实证(神阙、子宫);

虚寒证(命门、腰阳关)

【方义】气海(益气温阳,温灸可温经散寒);归来(足阳明经穴,配血海可调理气血而调经)。

经乱

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关元、肝俞、三阴交、交信

肝郁(期门、太冲);

肾虚(肾俞、太溪);

胸胁胀痛(膻中、内关)

【方义】肝俞(肝之背俞穴,疏肝理气)。

交信(调经血之经验穴)。

痛经

实证

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中极、次髎、三阴交

寒凝(归来、地机);

气滞(肝俞、太冲);

腹胀(天枢、足三里);

胁痛(支沟、阳陵泉);

胸闷(膻中、内关)

【方义】中极(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虚证

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气血亏虚(脾俞、胃俞);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

头晕耳鸣(百会、悬钟)

【方义】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暖下焦,温养冲任)。

经闭

血枯

经闭

以任脉及足阳明经穴为主

关元、归来、脾俞、足三里

气血不足(气海、胃俞);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

潮热盗汗(太溪);

心悸(内关);

纳呆(中脘)

【方义】关元(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补下焦真元而化生精血);足三里、归来为胃经穴,健脾胃而化生气血。

血滞

经闭

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中极、归来、三阴交、合谷

气滞血瘀(血海、太冲);

痰湿阻滞(阴陵泉、丰隆);

寒凝(命门、神阙);

胸胁胀满(膻中、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湿凝滞者可施灸法。

【方义】中极(通调冲任,疏通下角);三阴交、归来通胞脉而调和气血

2007-180针灸治疗寒凝血滞的经闭,可用:

①毫针泻法;②艾灸法

崩漏

实证

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关元、三阴交、公孙、隐白

血热(中极、血海);

湿热(中极、阴陵泉);

气郁(膻中、太冲);

血瘀(膈俞、血海)

【方义】公孙(通冲脉);三阴交(清泻足三阴经之湿、热、瘀,又可疏肝理气);隐白(脾经井穴,治崩漏的经验穴)。

2010-117治疗肾阴虚型崩漏,宜用的腧穴是:

①然谷;②太溪

2010-118治疗肾阳虚型崩漏,宜用的腧穴是:

①肾俞;②命门

虚证

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气海、足三里、地机、三阴交、

脾气虚(脾俞、胃俞);

肾阳虚(肾俞、命门);

肾阴虚(肾俞、然谷、太溪);

盗汗(阴郄);

失眠(神门)

【方义】气海益气固本,调补冲任。

地机为脾经郄穴,可促进脾之统血作用。

绝经前后诸证

以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气海、肝俞、肾俞、神门、三阴交、太溪

肾阴亏虚(阴谷、照海);

肾阳不足(关元、命门);

肝阳上亢(风池、太冲);

痰气郁结(中脘、丰隆)

★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等月经病都会用到的穴位是:

【三阴交】

阴挺

以督脉、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百会、气海、维道、子宫、三阴交

脾虚(脾俞、足三里);肾虚(关元、肾俞);伴有膀胱膨出者(曲骨、横骨);直肠膨出者(会阳、承山)

【方义】百会(督脉穴,可振奋阳气,升阳举陷);维道(足少阳与带脉之会,可维系带脉,固摄胞宫);子宫(经外奇穴,治疗阴挺的效穴)

带下病

以足少阳经、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带脉、中极、白环俞、阴陵泉

湿热下注(水道、次髎);

脾气虚(脾俞、足三里);

肾虚(肾俞、照海);

阴痒(蠡沟、太冲);

带下色红(血海、三阴交);

腰部酸痛(腰眼、小肠俞);

纳少便溏(中脘、天枢)

【方义】带脉(固摄带脉,调理经气);白环俞(助膀胱之气化,利下焦之湿邪);阴陵泉(健脾利湿止带)

遗尿

以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

肾阳虚(肾俞、命门);

脾肺气虚(肺俞、脾俞、足三里);

夜梦多(百会、神门)

【方义】中极、膀胱俞促进膀胱气化功能

瘾疹

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膈俞、曲池、合谷、血海、委中

风邪侵袭(外关、风池);

肠胃积热(内庭、天枢);

湿邪较重(阴陵泉、三阴交);

血虚风燥(足三里、三阴交);

呼吸困难(天突);恶心呕吐(内关)

【方义】曲池、合谷疏风解表、清泻阳明,凡瘾疹不论是外邪侵袭还是胃肠蕴热者用之皆宜;膈俞(血会),委中(又名血郄),与血海同用,可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

【耳针法】选取神门、肾上腺、内分泌、肺、耳尖、耳背静脉。

毫针刺,中强度刺激,耳尖、耳背静脉可点刺出血。

2010-176患者,女,30岁。

1周前四肢部突发风团,高起皮肤,边界清楚,瘙痒甚,时隐时现,伴有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

宜以下治疗:

①取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②以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为主穴;③可配用外关、风池穴;④耳针治疗可选取的穴位是神门、内分泌、肺。

蛇串疮

以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为主

局部阿是穴、夹脊

肝经郁火(行间、侠溪);

脾经湿热(阴陵泉、内庭)

【操作】诸穴均用毫针泻法。

疱疹局部阿是穴用围针法,在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两旁则根据疱疹带的大小选取1-3点,向疱疹带中央沿皮平刺。

或用三棱针点刺疱疹及周围,拔火罐,令每罐出血3-5ml。

2007-179治疗蛇串疮可采用的针刺方法有:

①毫针泻法;②局部围针;③三棱针点刺后加拔罐;④皮肤针叩刺后加艾灸。

痄腮

以手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翳风、颊车、外关、合谷、关冲

高热(大椎、商阳);

睾丸肿痛(太冲、曲泉);

神昏抽搐(人中、十宣或十二井)

【方义】外关通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灯火灸法】选取患侧角孙穴,先将角孙穴处头发剪短,穴位常规消毒,取灯芯草蘸香油点燃,迅速触点穴位,并立即提起,可闻及“叭”的一声。

一般灸治1次即可,若肿势不退,次日再灸1次。

乳痈

以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肩井、膻中、乳根、期门、内关、少泽、内庭

肝郁甚者(太冲);

胃热甚者(内庭);

火毒甚者(厉兑、大墩)

【方义】足三里(胃之下合穴)、梁丘(胃经郄穴)清泻阳明胃热;期门(肝之募穴)疏通厥阴肝郁;肩井(治乳痈效穴,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脉交会穴)乳痈刺肩井而极效。

扭伤

以受伤局部腧穴为主

腰部:

阿是穴、肾俞、腰痛点(奇穴)、委中

踝部:

阿是穴、申脉、丘墟、解溪

膝部:

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

肩部:

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肘部:

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

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

髋部:

阿是穴、环跳、秩边、承扶

【配穴】腰部正中扭伤病在督脉,可远取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紧靠腰椎处)疼痛明显,可取手三里或三间;膝内侧扭伤病在足太阴,可取血海、阴陵泉;还可应用手足同名经取穴法,踝关节与腕关节对应,膝关节与肘关节对应,髋关节与肩关节对应。

目赤

肿痛

以手阳明、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

风热(少商、上星);

肝胆火盛(行间、侠溪)

【方义】太冲、风池分属肝胆两经,导肝胆之火下行;睛明(足太阳、阳明交会穴),可宣泄患部之郁热;太阳(泻热消肿)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