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7293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如果是因为空气占据了里面的空间,是不是只要想办法让

空气跑出来,腾出空间就行啦。

3、验证猜想:

同桌合作交流设计方法。

操作验证猜想。

(材料中提供了吸管,吸管可以提供空气跑出来的通道,还不破坏装置。

孩子们也可尝试其他办法。

4、整理并分析:

最初水不能入瓶,说明了什么?

教师实时板书。

然后你想到了什么办法?

现象是什么?

又说明了什么?

我们从问题到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操作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空气要占据空间”。

三、生活中的运用:

1、人们发现漏斗如果跟瓶口严合,空气跑不出,液体就难以漏下,所以生活中的漏斗边沿设计制作了一些凸起槽,这样留有缝隙,方便空气流出。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更多说明空气占据空间的证据。

(如充气的轮胎、篮球难以压瘪)或用下图装置用实验证明(倒扣在水中的杯子,放在杯底的纸团不会湿)。

四、拓展活动:

听话的乒乓球

1、让学生预测并分析如果用去底的瓶子罩住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垂直扣入水槽底部,乒乓球会在哪儿?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推想?

2、如果要控制乒乓球的停留位置,怎么实现?

3、展开实际操作。

按步骤进行活动,垂直压入后乒乓球所在的位置与自己预测是否一致,怎样让乒乓球“听话”地停留在指定位置?

4、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我们能让乒乓球再回到水底吗?

怎么做?

为什么能

实现?



2、《空气有质量吗》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

认识天平。

了解重量与质量有关。

(二)科学探究

类比推测空气是否也有质量,能模仿科学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学会使用天平。

(三)科学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体验技术给科学研究带来的便利。

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四、教学准备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托盘天平、简易天平、电子秤、苹果、牛奶、小皮球、打气筒等。

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并学会使用天平一、教学导入

1.掂一掂:

准备固体类物品(苹果)和液体类物品(牛奶,)也可以是学生自带的一些小物件。

将物件分别放到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2.称一称:

接着再提供称量质量的电子秤,秤测一下,并要求学生带单位读出是多少克。

二、了解质量

1.引人质量概念,教师可以录制一个简单的微课或直接对质量和重量进行简单的解说:

“质量和重量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地面上的物品,质量大,重量也会大。

质量与重量的单位不同(列举)。

2.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其他物品,上面标注的质量是多少。

3.最后介绍在生活中常用电子秤称量物品的质量,在实验室还可以借助常用的天平去精确测量物体的质量。

三、活动11认识并学会使用天平

1.认识天平:

首先组织学生对照说明书认识天平各部分名称,然后再学习天平的使用操作方法。

教师可能需要重点强调的地方有:

砖码和游码用慑子夹取、移动;

左盘放待称量物体,右盘放置砖码。

组织学生在认真阅读、仔细研究的基础上自行学习操作;

对于操作中的易错点、难点,教师进行必要提示。

2.教师示范天平的使用:

教师也可以边讲解边示范操作;

为了保证可见度,也可以借助观看专题“托盘天平的使用”这样的微课来进行教学。

3.学生练习天平的使用:

提示学生操作时需要细致、耐心,读数要准确。

第二课时称量空气是否有质量

一、教学导入

1.提问:

苹果、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吗?

(板书:

空气有质量吗?

)学生猜想:

空气有质量?

空气没有质量?

二、设计实验

1.用科技史提出问题:

教师讲述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做了个实验:

用气泵向一个玻璃球打足气,这时称它的质量,记下来。

然后把瓶口打开,那些多装的空气跑了出来,这时再称其质量。

他的实验结果如何呢?

教师先暂时保密。

2.小组讨论:

如果空气有质量,那么,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教学时学生可以模拟科学家的方法,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思考是否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3.交流设计方法:

交流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必要时要追问学生若出现什么现象,则说明什么问题。

三、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小组进行实验

2.实验后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四、知识拓展

1.一个容量为1.2升的汽水瓶盛满水,就相当于1.205千克,

2.出示一个一立方米的大纸盒,指出这个盒子里装的就是一立方米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常温下)。

让学生可以亲自感受一下这么多质量的感觉。

3、《空气怎样流动》

教学目的: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三)科学态度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制作纸风车

分组实验材料:

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

·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

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开书第8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教学生制作。

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

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

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

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

中国民间很流行的走马灯,就是在800

多年前发明的。

课堂小结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第二单元 《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学设计

1、《昆虫》

1.科学知识

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

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2.科学探究

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3.科学态度价值观

对研究昆虫表现出兴趣;

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

在归纳与演绎活动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二、教学准备

印有蚂蚁、蜻蜓、蝗虫的动物卡片,或者人工树脂标本。

教师准备材料:

PPT1蜜蜂、蟋蟀身体结构图;

PPT2蜈蚣、蜘蛛、天牛、螳螂等动物图片,用于判断哪个是昆虫。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提问

听说过昆虫吗?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昆虫。

2.画一画公认的昆虫

选择都认可的昆虫(例如蚂蚁),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它是怎样的,师生共同点评并找出有什么特征没有画出来,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

3.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还有什么动物也是昆虫?

昆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二)新课学习

1.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

(1)观察蚂蚁:

认真观察蚂蚁,并画出蚂蚁的样子。

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标示:

标示出蚂蚁的头、胸、腹,再标示出蚂蚁的触角和足。

(3)展示观察记录并交流。

(4)课件展示蜻蜓、蝗虫和蚂蚁的图片。

(5)思考并讨论:

蜻蜓、蝗虫也是昆虫,它们和蚂蚁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

并在活动手册上标出。

(6)小结:

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

(1)课件展示教材P13四副图。

(2)思考并回答:

下面哪些是昆虫?

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3)拓展:

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

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

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4)练习:

活动手册P3,判断它们是不是昆虫。

(三)整理,下课。

2、《鱼》教案

(一)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并了解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珍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通过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

1.学会观察鱼的外形,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并总结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实施个性化探究实验方案。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适时引导,创建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和总结来获得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设计

探究性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1.指导编组,准备教具。

2~3人一组,每小组活鱼(锦鲤鱼或金鱼、鲫鱼)两条、透明鱼缸或水槽2个、托盘、各种固定鱼鳍的材料(如各种形状的塑料板、橡皮圈、曲别针、夹板针、布片、纱布等)、长滴管、滴瓶(内装稀释红墨水)。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师: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摆在我们面前的鱼叫什么名字?

它的外形和颜色都很漂亮,是一种观赏鱼,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好朋友。

那你知道鱼为什么必须生活在水中吗?

它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在水中生活?

当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时,鱼鳍又是如何摆动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观察鱼的外形,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一)观察鱼的外部形态

1.鱼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鱼的体形是怎样的?

3.体色有什么变化?

4.摸一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样的感觉?

5.仔细观察鱼的体侧,你会看到什么结构?

它叫什么?

有何作用?

6.鱼共有几种鳍?

在鱼游泳时,各种鳍是如何协调摆动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大屏幕的6个问题,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

观察完毕,利用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总结,说明这些特点都是和鱼在水中生活是相适应的。

利用多媒体课件,大屏幕上显示6个问题。

体现观察有序,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

(二)探究实验

当鱼在水中游泳时,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各种鱼鳍的摆动情况吗?

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那么,围绕今天的实验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描述一种或几种鳍的摆动情况。

学生分别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

1.鱼失去鳍后,还能游泳吗?

2.鱼鳍和鱼保持平衡有关系吗?

3.失去尾鳍,会不会影响鱼的游泳速度?

4.鱼的腹鳍和臀鳍有作用吗?

训练学生初学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假设

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那么请各小组围绕其中一个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常识、生活经验和观察,通过小组讨论,作出假设。

(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用录象显示实验关键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①动作轻缓②水中进行,两人合作③两条鱼交替实验④单种鳍固定⑤固定鱼鳍后静置1~2分钟后记录现象⑥小组分工协作

各抒己见,将各自的实验方案表达出来,比如采用何种材料,运用什么办法进行探究的。

围绕小组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四)实施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先观察正常的鱼在水中是什么姿态?

2.请各小组根据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向全班同学做汇报,大家共同交流。

(五)表达与交流

1.背上、腹下直立在水中。

2.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为了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探究,可以引导各小组相对分工实施实验方案;

可不追求大而全的方案。

3.组织各小组交流和及时引导。

4.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小组实施实验方案情况;

全体倾听发言小组情况并与之交流,共同得出实验结论。

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

鼓励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学会倾听和交流。

小结

5.用多媒体课件对鱼的五种鳍的作用进行总结。

6.认同自己实验探究的事实。

(六)小结

1.强调鱼能够在水中游泳,是靠鱼鳍、肌肉、骨骼和鳔的共同协调作用。

2.放映鱼在失去各种鳍的情况下的电影片段

3.观看电影片段,了解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意义。

对学生进行生物学辩证统一观点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观点。

(七)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要留下一条正常的鱼?

为什么要对鱼鳍分别固定?

2.在固定鱼鳍后,为什么要静置1~2分钟才正式记录现象?

3.剪掉鱼鳍的方法又快又简单,为什么在实验中不提倡这样做?

注意调动各小组成员中没有机会或发言表达机会少的学生积极性。

充分关注学生在探究性学生中的个性差异。

1.对学生及时进行科学方法指导。

2.加深学生对珍爱生命情感的理解。

3、《鸟》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

能用归纳的方法总结鸟的共同特征。

2.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

知道鸟的共同特征。

3.意识到要珍爱生命;

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

【重点难点】

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

【教学准备】鸟的标本、鸟的图片和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美丽的朋友,想不想认识它们?

(播放鸟的视频)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师:

对了,它们都是鸟。

同学们喜欢鸟吗?

你有最喜欢或者最熟悉的鸟吗?

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自由回答。

二、大胆猜想

知道同学们喜欢鸟,很多鸟儿都来了,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啄木鸟、鸽子、黄鹂、天鹅、蜂鸟、兔子、猫)

生:

兔子和猫不是鸟。

同意吗?

同学们真善于观察!

你是怎样判断的,你认为什么样的动物才是鸟?

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有羽毛、有翅膀、会飞、会下蛋、尖爪、尖尖嘴……如果学生答不出会下蛋,教师引导:

你知道小鸟是怎样出生的吗?

下蛋,从蛋里出生的。

对于这些特征,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

尖尖嘴不同意,天鹅的嘴巴是扁扁的。

观察很仔细。

天鹅的嘴巴是扁的,不是尖的,那我们把尖嘴去掉。

是不是所有的鸟都具备以上这些特征呢?

(有羽毛、有翅膀、会飞、会下蛋尖爪、尖嘴)

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

三、制定研究方案

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哪些材料?

鸟的标本、鸟的图片和资料、观察记录表。

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去研究鸟有没有上述特征呢?

你们组打算怎样研究?

学生汇报并总结一是观察鸟的标本,二是看图片、查资料。

怎样填写观察记录单呢?

第一行的格子“要研究的鸟的特征”怎样填写呢?

第一列呢?

后面的空格呢?

如果有这种特征,就在下面画“√”,没有画“×

”。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完成探究,老师给大家提供了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1、要一种鸟一种鸟按顺序观察讨论。

2、观察鸟的标本时,注意爱护标本。

3、小组长分好工,并填写好观察记录单。

4、小组研究结束后,小组长将资料、标本整理好。

观察记录表

要研究的鸟的特

鸟的

名称

鸟的共同特征

四、交流展示

(1)汇报探究发现

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的发现。

你们小组排除了哪些特征,依据是什么?

得出了什么结论。

找三个小组汇报。

其余的小组同意这个发现吗?

同学们真了不起,都发现了鸟的共同特征是有羽毛、会下蛋(。

擦出其它板书,只剩下有羽毛、会下蛋)

并且我们把下蛋的这种繁殖方式叫做卵生。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卵生的定义。

鸟用下蛋的方式来繁殖后代,我们把这种繁殖方式叫做卵生。

(2)了解卵生和羽毛

想不想看看小鸟是怎么出生长大的。

(播放小鸟出生长大的视频)

教师总结:

经过孵化,小鸟破壳而出,鸟妈妈和鸟爸爸辛勤的喂养,小鸟才渐渐长大,鸟妈妈和鸟爸爸好辛苦啊。

你知道鸟的羽毛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自由回答。

羽毛重量极轻但很坚韧,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

(3)总结归纳

现在你知道什么样的动物是鸟了吗?

生:

身体表面有羽毛,卵生一般都是鸟。

换句话说,只要有什么特征,我们就认定这种动物是鸟?

有羽毛、卵生五、知识应用

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一年一度的鸟儿体检开始了,鸟儿们纷纷都来报名,请问它们有资格参加鸟的体检吗?

(出示鸡、鸭、蝙蝠、企鹅)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和视频进行分析。

六、爱鸟教育

(1)欣赏鸟

其实世界上的鸟儿共有9000多种,下面,让我们走进鸟的王国,共同欣赏鸟儿们那迷人的风采

欣赏了这么多鸟,你有什么感受?

(2)鸟是人类的朋友

鸟儿不仅是大自然里美丽的天使,还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1、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就能为人类从老鼠嘴里夺回一吨粮食;

一窝家燕一夏天吃掉65000只蝗虫;

一只雨燕一夏天吃掉25万只蚊子;

可见鸟儿为我们消灭了很多害虫。

2.帮人们做事:

鸽子帮人送信、鱼鹰帮人们捕鱼。

科学家还通过鸟儿飞行,制造飞机,提高飞机的飞行本领。

(3)爱护护鸟

但是由于人类肆意砍伐树木,夺去了鸟儿们的家园,任意捕杀鸟儿,导致越来越多的鸟儿濒临灭绝。

目前全世界9775种鸟类中就有1212种濒临灭绝,,最为危险的77种鸟类每种已不到50只!

如果再这样下去,终究会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它们美丽的身影,听不到它们动听的歌声了。

此时此刻,你最想为鸟儿们做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那就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号召我们周围的人们都来

爱鸟护鸟,共同为鸟儿创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哺乳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

2、阐明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描述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保护哺乳动物的栖息地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PPT课件,视频资源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PPT展示争相吃奶的小狗一家)教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是怎么繁殖后代的吗?

(胎生)小狗出生后,就会吮吸乳汁,那你们知道小狗属于哪一类动物吗?

学生思考回答:

哺乳动物。

教师:

那你们知道哺乳动物有些什么特征吗?

他们有人类生活有这怎样的关系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

二、学习新知: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

PPT展示:

活动一,自学课本,认识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些哺乳动物的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异很大,有草原上驰骋的野马,原野上散步的非洲象,森林里攀援的猕猴,海洋中游泳的鲸,挖洞的鼹鼠,飞翔的蝙蝠等等,为什么它们都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有具有些什么特征呢?

PPT展示:

活动二,自学

合作讨论:

1、哺乳动物具有些什么特征?

2、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特点,这与它们的食性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看书自学,巡视小组讨论活动的情况)

小组讨论完后,小组代表回答(答案合理即可),对表现优越的小组鼓掌表扬。

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除鲸等少数水生种类体毛退化外,体毛可以保温,维持体温的恒定;

胎生、哺乳(可以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兔的门齿发达,与兔食草的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