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3431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文档格式.docx

“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

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

”。

[1]

在卢梭之后100余年,他的“儿童中心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才逐渐在实际教育中开始实施,这主要体现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2]和杜威[3]等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

而尊重儿童的思想在心理学当中受到重视,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

弗洛伊德很早就意识到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和社会文明之间的矛盾,他在1926年出版的《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与无偏见的人的谈话》一文中指出:

“难道儿童玩弄生殖器给自己带来的快感是不道德的吗?

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儿童早期的性活动?

如果压抑它,我们知道这应该承担责任。

……这种早期性活动的自由状态可能是一种强有力的保护因素,避免个体神经症的发生。

但是,如果在文明社会中认可这种自由,我们已经形成的文明不是又倒退了吗?

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4]皮亚杰在其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说:

“如果人们想一想对专制方式的有系统的抵制,想一想世上儿童用令人惊叹的天才去躲避纪律约束,人们不禁会感到我们的制度竟有这么大的缺憾,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被白白浪费了。

”[5]到20世纪中叶,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尊重平等教育的思想在心理学中就更加丰富和完整了。

卡尔·

罗杰斯在《论做人之道》一书中写道:

“在教育方面,我们往往制造出顺从者、定型人、对个人的教育就‘结束’了,它不是首先塑造出有自由创造力的、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家。

”[6]

尊重平等教育的思想,目前在工业化国家已经在教育中得到全面贯彻和实行。

从卢梭在18世纪60年代提出这一思想,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了教育上的重视儿童的天性和自由的个体主义价值观,用了200多年。

实践证明,这种价值观有利于儿童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儿童幸福感的形成,有利于受教育者能力和人格的发展,从而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目前在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尊重平等教育思想,在我国仍然没有得到实行。

在当前我国的实际教育工作当中,教师不尊重学生、父母不尊重子女的现象到处可见。

师生之间、亲子之间,谈不上什么平等。

在大多数成年人心目中,这种师生、长幼之间的平等只不过是一种神话。

即使在我国作为正面价值观宣传的一些观点,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孝顺”中,其实也暗含着代际之间的不平等。

笔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多次到国外做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观察、比较,深感我国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教师和父母的教育观念,惟其如此,我国的教育改革才能达到“治本”,我国下一代人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得到更大的挖掘。

因此,笔者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分别承担了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转型期中小学生个性、品德的发展与教育》及《尊重平等教育与德育改革》,前后在全国200多所幼儿园和中小学开展实验,到目前为止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我们的尊重平等教育理论,是在前述的西方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又和他们的理论不同,因为,我国具有几千年儒家思想传统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在奴隶制度下提出来的一些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但是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和他们的御用文人的“改造”和选择性强化,儒学中的等级观念、即人与人不平等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东西。

这一点与西方的情况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从一开始就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特别是在16-17世纪基督教改革之后形成的路德宗,动摇了教宗的权威地位,解放了广大的信众,这为卢梭等人提出尊重平等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成为西方国家逐渐接受人人平等思想的前提条件[7]。

相形之下,在我国推行尊重平等教育,困难要大得多。

我们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还要吸取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合理的东西。

如果孤立地、直接地在我国推行那套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在教育教学中照搬西方国家的东西,首先,我国的大多数教师缺乏思想认识方面的基础,不一定能把握尊重平等教育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其次,在我国统一教学大纲、统一的高考制度的制约下,如果照搬西方,很可能会发生师生行为的混乱和无序化。

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我国的问题。

只有用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才能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两颗种子——个体心理的两个维度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内,有学者提出,主动性和自我控制是解释社会行为表现的个体差异的两个独立系统和基本维度[8](Chen,2000)。

如图1所示,在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这两个维度基础上,形成了四种社会功能的类型。

高社会参与高自我控制组合是亲社会-善交往行为的基础。

低主动性高自我控制的行为结果是害羞-焦虑。

高主动性低自我控制会导致外显行为诸如攻击-违纪。

低主动性低自我控制会导致内隐问题,如消极自我价值感、孤独感、抑郁。

(图略)

每种社会性发展结果都能够以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这两个维度来定义。

但是每种发展结果的独特结构和内在含义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是有差异的,这取决于一种文化对社会主动性和自我控制的认识和评价。

在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中,获得自主性和果敢性社交技能是重要的社会化目标。

因此,主动性被看作社会性成熟和能力的主要指标,缺乏自信和社会参与是不适应的。

主动性在中国和其他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不被强调。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主动性对适应的影响可能并不大。

虽然也鼓励儿童跟他人交往,但是害羞、退缩的儿童能获得同伴的宽容和接纳[9](DeSouza&

Chen,2002)。

在西方文化中,自我控制作为自我指导、自主的一部分受到重视,认为其对于个体获得社会性和心理目标有重要意义。

在集体主义社会,鼓励儿童为了人际的和谐控制自己的愿望。

自我控制受到了一致地、绝对地强调。

儿童在自己做决定或者行动的时候要考虑别人,从很小开始就努力自我控制。

缺乏自我控制或者不顺从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常常被看作严重的行为问题[10](Chen,inpress)。

我们可以把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这两个维度比喻为两颗种子,这两颗种子不仅存在于社会性发展领域,而且存在于智力发展领域,它是构成人的整个心理的两个基本成分。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这两颗种子,第一颗种子以自控、遵从、意志力为特征,儿童在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务,遵守社会规则和纪律等方面,这颗种子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一颗种子以主动、求新、创造为特征,儿童在出于个人兴趣、动机、愿望做事情的时候,这颗种子发挥重要作用。

从心理和谐发展角度来说,这两颗种子缺一不可。

最好的发展结果是儿童身两颗种子都很发达,即和谐发展型;

如果第一颗种子发达,而第二颗种子不发达,即属于“小绵羊型”,这样的人很听话,顺从,循规蹈矩,但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如果第一颗种子不发达,而第二颗种子发达,则导致冒险型或破坏型,这样的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同时具有反社会特征;

如果两颗种子都不发达,这样的人就很像我们经常说的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

把中国学生与西方发达国家学生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教育在传统上更加强调第一颗种子,而相对忽视第二颗种子的生长发育。

我国儿童从小到大,特别是在进入学校之后,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做着别人替他们安排好的事情。

在对心理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儿童和青少年期,由于教师和家长高控制的教育方式,加之巨大的升学压力,儿童几乎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学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成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但是现在,我国学生以巨大兴趣投入学习的比例少之又少。

所以,我国学生第二颗种子的生长环境非常贫瘠,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对人才的培养。

最突出的证据是:

华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1980年代以后,中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成绩卓着。

但是,自1901到2000年,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只有8人,其中获诺贝尔科学奖的6人;

但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24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是华人获奖人数的40倍。

美国的“常青藤大学”中,犹太人占一流教授的25%,华人只占2%。

美国航天科学家中,犹太人占60%,华人寥寥无几。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过去也具有儒家思想传统,但是近年来发生了变化,反映在科学技术上,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已经超过华人,而且已经有日本科学家在本土获得诺贝尔奖。

我国的传统教育和当代教育并非一无是处,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教师的敬业精神、我国教育的严密组织、数学教学中高超的珠算、心算教学技术等等,都为国外学者所钦佩和叹服。

因此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目的,应该是把中国的教育环境与西方的教育环境进行优势互补,特别要改善我国学生第二颗种子的生长环境。

我曾经从大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自传和传记中归纳出这些科学家取得高水平成就的心理条件,发现其中主要是第二颗种子,如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巨大的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

不可阻止的、自发的学习行为;

强烈的成长动机(超越、巅峰动机);

反潮流精神和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等。

属于第一颗种子的成分非常少,如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等。

这也许是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少于各民族平均水平的原因之一。

尊重平等的教育哲学

在尊重平等的教育原则指导下,我们广大教师应该首先调整好我们基本的教育哲学,它包括以下五个要点:

第一,以“育人”而不是以“育才”为教育出发点;

第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天性,调动其天性中的积极成分、遏制其消极成分,使学生沿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

第三,为了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发展而进行教育;

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有智有能、乐观进取、求实创造、能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关心他人幸福的人;

第四,要尽量降低教育中的功利成分,通过教育过程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个人成长,同时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员的需求;

第五,要充分发挥教育的移风易俗功能,通过教育,保持我国文化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糟粕,使教育永远走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前列,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树立尊重平等的教育观念

深刻理解尊重平等教育思想的内涵

实施尊重平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社会技能、语言和情绪表达能力、利他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为此,必须首先深刻理解“尊重平等教育思想”的内涵。

首先,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天性。

由于遗传的原因,每个学生有其独特的天性。

除了同卵双胞胎之外,没有任何两个学生的天性是完全一样的,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每个学生的天性,接纳每个学生的独特天性,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其次,“尊重”不同于“爱”,我们过去提到爱学生的时候很多,但是尊重提得很少。

“爱”,其含义包括喜欢,欣赏,提供保护和帮助,“爱”意味着无条件地给予、施舍甚至为爱的对象做出自我牺牲。

而“尊重”,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作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的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

“尊重”意味着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对方的一切所作所为。

第三,尊重就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

“尊重学生”意味着给学生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尊重学生,就要顺其自然,就要接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就要重视学生做出的独立判断。

因此,尊重学生,有助于学生独立性的养成并克服对别人的依赖性,有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内在潜力。

在这种氛围中,素质好、天性具有优势、心理健康的学生会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优势,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第四,培养自主性。

尊重平等既是自主学习的条件,也是实现“助人自助”的前提。

这对于那些在过去生活中因某一阶段未受到积极关注、未得到应有的尊重而出现心理和行为失调的学生尤其重要。

因此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五,尊重少数。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尊重那些在各方面表现优秀和中等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尊重在某些方面表现差的学生,还有那些特别有主见,经常和老师唱对台戏的学生。

第六,不放任自流。

“尊重”不等于放任自流,不等于听之任之。

指导学生沿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调动其天性中的积极方面,遏制其消极方面,使学生生活得更快乐,使其生命更有价值,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

第七,“尊重别人者”的人格特征。

一个尊重人的人,往往同时具有善良、富于同情心、容忍、心怀宽阔、敏感等个性特征。

“尊重别人”的个性特征,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模仿、观察、接受教育、接受他人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第八,尊重平等中的个别化。

对智力条件、个性特征不同的学生,尊重有不同的含义。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因此,对每个学生,“尊重”有不同含义、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

对某一个具体的学生,应该怎样做,要看实践。

教师怎样尊重学生

在操作层面上,教师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实施尊重平等教育:

第一,尊重心灵。

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

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第二,尊重全体。

教师应该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尊重有过错的学生;

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

尊重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不尊敬老师的学生。

第三,保护自尊。

不体罚学生;

不辱骂学生;

不大声训斥学生;

不羞辱、嘲笑学生;

不当众批评学生;

不随意向家长告状。

第四,平等对待。

平等对待智力能力不同的学生;

平等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

平等对待男生和女生;

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

平等对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平等对待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学生。

第五,平等机会。

给所有学生提供担任班干部的机会;

在公布成绩时平等;

在进行各种选拔时平等;

在安排座位、上课提问时平等;

在评价学生时平等;

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矛盾冲突时平等。

教育学生尊重别人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永远是双方面的。

尊重平等教育从教师开始,最后要落实在学生身上。

因此,我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尊重别人的品质。

第一,尊重别人的心灵。

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兴趣、爱好;

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情绪和情感;

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个性特点;

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抱负与志向;

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选择和判断;

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个人意愿。

第二,尊重所有人。

尊重每一个同学;

尊重每一个教师;

尊重自己的父母;

尊重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人们;

尊重和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人们;

尊重冒犯过自己的人。

第三,保护别人的自尊。

不欺负、殴打同学;

不辱骂同学和老师;

不与同学、老师大吵大闹;

不给同学和老师起恶意的绰号;

不议论同学和老师的短处;

不挑拨同学间或教师间的关系。

第四,平等对待别人。

平等对待所有的同学;

平等对待班主任和科任教师;

平等对待男女生和男女教师;

平等对待父亲和母亲;

平等对待社会地位不同的人;

平等对待与自己亲疏不同的人。

维护个人在学校和班级的权利;

维护个人在家庭的平等权利;

在学校生活中争取各种平等机会;

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的义务和责任;

在资源紧缺时恪守公平原则;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而自己有能力帮助的人。

人格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教育目标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围绕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空前的大讨论。

在这个问题上,从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格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现在,很多教师意识到,对学生的教育,只盯住教师本身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是人格与人格之间的对话,是活生生的人们之间千差万别、瞬息万变的对话。

德、智、体、美、劳,五育,说到底是人格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在《爱弥儿》中,卢梭把该书中假想的主人公爱弥儿最终将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人。

“他有运动员的身手,有哲学家的头脑,身体健康、感觉灵敏、理性发达、良心畅旺,还具备劳动和谋生能力。

他是自然人,他有知、有能、有勇、有为,能创业,能探险,能经商,能从政。

身心和谐发展,应该成为我们基本的教育宗旨。

在当前我国条件下,学校教育中的核心人格价值应该是:

(1)自主,求新,创造;

(2)外向,抱负,积极;

(3)乐观,稳定,沉着;

(4)善良,交往,利他;

(5)认真,尽责,坚毅。

具备了这五个方面的人格特征,我们就可以保证,学生会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将能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应对压力,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未来,幸福地生活,并很好地发挥其潜力。

当前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品德价值应该是:

(1)公正,诚实,守信;

(2)尊重,关爱,利他;

(3)责任,宽恕,奉献。

品德教育的上述三个方面,第一项是基本的,是全人类的道德,是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赖以成功是道德宝典。

但是这一方面在我国传统伦理中强调不够,儒家道德中的仁、义、礼、智、信,把信放在最后一条,可见一斑。

第二方面处于略高的层次上,第三方面则处于最高层次,也最难做到。

把态度学习放在重要位置

根据尊重平等教育的原则,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作为重要目标。

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已经全面贯彻了这一和国际教育接轨的思想原则。

例如,《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实际上,国外的心理学家早已提示人们,重视学生态度的学习。

如加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指出,学生无论天分如何,他在学校的学习结果最终可以分为五种: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他特别指出,态度学习应该占学生所有学习内容的一半[11]。

在他提出这一观点以后,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倾向逐渐发生了根本转变,从过去强调重点的知识、能力、态度这一顺序转变为态度第一,能力第二,知识第三。

德育的自我~他人模式

解放以来我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长期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把西方一些学者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一概批判为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观点而加以拒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思想教育成为一种标语口号式的教育,忽视人的本性,无视德育的起点应该是每个学生本身这一根本原则。

这种忽视人的本性的教育是一种异化的教育,它试图通过每个人失去自我,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统一。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这种异化的、高起点的教育并不能有效地使道德内化于每个受教育者心中,不能变为他们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

实际上,在从动物演变成人的过程中,人的自爱、自私本性从来没有改变。

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使学生从自爱转为爱人。

卢梭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

“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可以找到它的根柢的。

我们所关心的对象同我们愈是没有直接的关系,则我们愈不害怕受个人利益的迷惑;

我们愈是使这种利益普及于别人,它就愈是公正;

所以,爱人类,在我们看来就是爱正义。

”[12]

因此我们提出了德育的自我~他人模式,其要点是,根据儿童认知从自我中心到脱自我中心的规律,以及个体从自爱到爱人的规律,教育中要把起点降低,首先教育学生做到自爱,然后逐渐转向爱人。

这包括,从珍惜个人的财物转向珍惜别人财物,从珍惜个人的心灵转向珍惜别人心灵,从珍惜个人的声誉转向珍惜别人声誉,从尊重自己到尊重他人,从履行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到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爱父母,爱家庭,爱老师,爱同学,到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

加强外控,引导内控

在实践尊重平等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有这样一个错觉:

实施尊重平等教育似乎就是要多给学生自由,而约束学生的学校和班级纪律似乎就不应该再过多地强调。

因此很多实验学校往往会在教师采取尊重策略后发生纪律失控现象。

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我们所看到的西方中小学生在学校的纪律并不差,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往往比我国学生更强。

当他们走出学校时,对社会规则的遵守,其行为的文明程度,都比我国学生还要好。

所以,尊重平等教育的结果好像一把双刃剑,一个刃是通过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天性,使其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个刃是由于对别人自由和权利的尊重而变得更加文明、守纪。

我国的教育在这两方面都有不足。

因此,我们在实施尊重平等教育的时候,要对学生加强外控,引导内控。

所谓外控,指的是用法制化观念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

而内控则指用心理学化的德育方法使外部社会规则和道德要求转变为学生的个人需要,养成遵守社会规则和纪律的自觉性。

根据我们的观点,尊重学生有两层含义:

首先,在涉及到学生的个人权利、自由和心理发展方面,我们要尊重、爱护学生,强调情感教育,强调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其次,在涉及到学生的社会化和社会行为发展方面,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外控,并引导他们的自觉纪律。

美国作家和思想家马克·

吐温讲过一句很辩证的话,“对意见的表达,要像鱼儿在水里畅游般自由;

而对纪律的要求,却要像岩石般坚定。

”用我们的两颗种子的观点来分析,在改善第二颗种子的生长环境的同时,第一颗种子也不能放弃。

如果用我们的尊重观念来解释,那么,只有维护了规则和纪律,才能使每个人都得到公正的自由和权利。

一个人遵守了规则和纪律,就是对他人权利和自由的尊重。

如果一个学生不能自觉遵守纪律,他就不能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他不管不问,听其自然,恰恰是对这个学生的不尊重。

在具体操作上,应该是外控在前,内控在后;

晓之以理在前,实践活动在后;

行为训练在前,习惯养成在后;

单项品质培养在前,整体人格培养在后。

当学生明白,维护自己的人格形象是一件大事时,就不必担心他会做出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了。

激趣,启思,导疑

尊重学生的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天性。

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成分。

我们主张,无论在德育工作还是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和内在动机放在重要位置。

在这一问题上,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仍然在探索中,内在动机问题被一些学者看作西方学校教育失败的一个方面[13]。

爱因斯坦在这个问题上有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