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7398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全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娴熟|熟练。

爸爸的驾驶技术很娴熟。

三、近义词

规矩—规则 充足—充裕 间断—中断 娴熟—熟练 照常—照旧

万不得已—迫不得已 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零七八碎—杂七杂八

四、反义词

充足—缺乏 间断—连续 娴熟—生疏 高潮—低谷 万不得已—心甘情愿 截然不同—一模一样

五、词语搭配

(红红)的对联 (酒肉)的香味 (各色)的年画 (特有)的玩具

(快乐)的日子

六、词语拓展

关于春节的四字词语:

万象更新 悬灯结彩 合家欢乐 吉祥如意 欢天喜地 福星高照

含“然”的四字词语:

截然不同 安然无恙 嫣然一笑 庞然大物 戛然而止 油然而生

七、文本解读

1.第①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俗语的好处是什么?

引用俗语说明老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春节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从第①自然段中“不是……而是……”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不是……而是……”写出了腊八粥配料的丰富,也从侧面反映了过年时的热闹。

3.吃饺子就腊八蒜会是怎样的情景?

你能发挥想象写一写吗?

示例:

热气腾腾的饺子刚端上桌,孩子们就忍不住伸手用筷子去夹。

左手捏着色如翡翠的腊八蒜,右手夹着皮薄馅多的饺子,左一口右一口,吃得不亦乐乎。

大人们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忍不住笑了。

4.“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承接上文孩子们欢天喜地准备过年的情形,又引出下文大人们为过年而进行的准备工作。

5.春节到来之前,作者详细描写了哪几天?

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几天?

作者详细描写的是腊月初八和腊月二十三。

这两天是春节前的重要节日——腊八和小年。

它们能够集中反映老北京人迎接春节的热闹气氛和特有习俗。

6.你知道什么叫守岁吗?

春节时我们为什么要守岁呢?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守岁”有两重意义:

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7.为了说明“除夕真热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开细致描述的?

从感官角度来写:

“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细致描述了除夕的“热闹”。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写: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

这些活动表现出了除夕的“热闹”。

8.老北京正月初一有哪些风俗习惯?

男人们到亲朋好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许多寺院开放,庙会开始。

9.元宵节的灯多吗?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元宵节的灯特别多。

从“整条大街”可以看出挂灯的范围之广;

从“几百盏灯”可以看出灯的数量之多;

从“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可以看出灯的种类之多。

10.“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熄灭了,庙会接近尾声了,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作者对春节恋恋不舍的感情。

八、难点探究

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作者写了有关春节的哪些习俗呢?

北京的春节给我留下的总体印象是热闹、隆重。

有关春节的习俗如下页表所示:

九、结构图示

十、主题归纳

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反映了普通老百姓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之情。

感悟:

又香又稠的腊八粥喝出了老北京人日子的甜美;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奏出了老北京人的幸福与安康;

色味双美的腊八粥让老北京的春节变得有滋有味;

红红的春联、火红的灯笼又贴挂出了老北京的红红火火……老北京的春节隆重而热闹,温馨又美好。

让我们继承并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吧,愿这些习俗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十一、教材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课文在材料的处理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

其中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三个高潮部分描写得较为详细;

对过春节前的准备和春节结束的描写较为简略。

这样的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有助于读者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点拨:

课文第③自然段描写了小孩子过春节要做的几件大事,找出来,仔细读一读。

新年到了,我们家也会提前进行一次大扫除。

年三十,还要贴对联,挂红灯笼。

除夕夜,我们一大家子人就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还要熬夜守岁。

大年初一,我们要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还会给我们压岁钱呢!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老舍先生多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让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

第一句中的“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就是其中的代表。

另外,老舍先生还大量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第二句中的“闲在”是北京方言,是“悠闲、清闲”的意思,读来具有浓厚的北京味道。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阅读链接”略,见教材第6页)

斯妤的《除夕》一文对闽南老家的除夕习俗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而在课文《北京的春节》里,老舍先生写“做年菜”和“吃团圆饭”都只有一句话。

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根据中心合理选材,做到详略得当。

2腊八粥

沈从文(1902—1988)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14岁投身行伍,22岁开始文学创作。

曾先后在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著有小说《长河》《边城》,研究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沸腾|①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

水壶里的水沸腾了。

②形容情绪高涨。

听了战斗英雄的报告,同学们个个热血沸腾。

③形容喧嚣嘈杂。

听到这个喜讯后,人群沸腾起来。

搅和|①混合;

掺杂。

他担心和喜悦的心情搅和在了一起。

②扰乱。

这件事情让他们一搅和,全乱套了。

松劲|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妈妈一边嘟囔一边帮助我整理房间。

肿胀|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瘀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本文指饭豆在烹煮下个头变大。

合拢—聚拢 叹气—叹息 预备—准备 搅和—搅拌 资格—资历 猜想—猜测

惊异—惊讶 有声无力—精疲力竭

沸腾—沉寂 整齐—杂乱 浓稠—稀薄 反抗—屈服 清楚—模糊

(大碗大碗)地装着 (预备)整齐 (有声无力)的叹气 (松劲)的话

含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有声无力 大街小巷 东奔西走 苦尽甘来 古往今来 深入浅出 大惊小怪来龙去脉 厚此薄彼

AABB式词语:

糊糊涂涂 兢兢业业 唯唯诺诺林林总总 轰轰烈烈 形形色色

1.作者是怎样表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这样以点带面来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这句话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这句话统领下文,概括说明了八儿的心理状态,同时设下了悬念:

因何事而喜呢?

下面的内容就是围绕八儿“喜得快要发疯”来写的。

3.第⑨~⑩自然段的对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形象?

为了能多吃几碗粥,八儿设定吃粥计划,并与妈妈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得到妈妈的同意后,八儿“得寸进尺”。

这段对话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表现了八儿天真、可爱、聪明、体贴的孩童形象,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4.对八儿亲见腊八粥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样既写出了八儿对锅内情形的仔细观察,也写出了儿童丰富而天真的想象力。

5.这篇文章在写等粥部分时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等粥部分是以八儿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为线索的。

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对腊八粥充满美好想象,最后到亲眼看见腊八粥时的惊讶,这一系列心理变化构成了等粥部分的线索。

6.想一想,作者在写“喝粥”和“等粥”时有什么不同?

作者通过对八儿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详细介绍了八儿“等粥”的过程;

而对于“喝粥”的过程,则采用了略写的形式。

这样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纵观全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读后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感情?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其中重点对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进行叙述,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八儿母子之间的和睦与温馨。

喝粥部分虽然写得简略,但从只言片语中,如“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顿粥吃得那样舒坦,那样温馨。

本文主要围绕八儿等待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展开故事情节,通过对八儿与母亲的对话描写充分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盼,以及喝粥时的满足。

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八儿与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一碗浓浓的腊八粥,喝到嘴里,甜甜的、腻腻的。

这种滋味也正是人们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滋味。

一碗腊八粥,充满了家的味道,飘散着对幸福的渴望。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渴盼,以及八儿和母亲之间的温暖亲情。

因此,朗读时要抓住对八儿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的描写,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详写了等粥部分,略写了喝粥部分。

重点通过对八儿等粥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突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渴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喝粥的部分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读者感受到腊八粥带给人们的幸福和满足。

作者就这样,一主一次,层次分明地把传统食物——腊八粥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呈现了出来。

3.“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

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

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腊八粥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从字里行间跳出来,香喷喷、甜腻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4.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诞欲滴。

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提起馄饨,有谁不立马咽口水呢?

瞧那些可爱的小馄饨在滚开的水里上下翻腾,透过薄薄的皮可以看到里边的肉馅,从腾腾的热气里散发着浓浓的肉香……光是这样看着就令人赏心悦目,何况是大口大口地吃到嘴里呢?

3古诗三首

韩翃 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

“大历十才子”之一。

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翊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广为传诵。

有《韩君平诗集》。

王建 (约767—约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

他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

代表作有《田家行》《古从军》《望夫石》等。

二、诗词大意

寒食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傍晚,宫中忙着传赐新火,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迢迢牵牛星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一整天也没织出花纹,哭泣时眼泪如同雨一般落下。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他俩相隔没有多远。

虽然只相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俩只能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十五夜望月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无声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高悬,人们都在抬头望着,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会落到谁家去呢?

三、文本解读

寒食节又称“禁火节”,为什么不写百姓的禁火情形,只写“汉宫”和“五候家”的烛光绰绰、轻烟袅袅?

封建统治阶级享有特权,让自己凌驾于百姓之上,凌驾于传统之上,他们的这种特权与普通百姓的禁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

织女忙碌地织布,为什么还是“不成章”呢?

织女因思念牛郎而无心织布,所以虽是终日在织,却总也织不出整幅的布。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乌鸦栖息在树上,冷露飘洒,桂花娇艳,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里诗人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情,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离愁别绪,从而把这种思念表达得更加刻骨铭心。

四、难点探究

1.《迢迢牵牛星》中多处运用叠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诗有六句以叠词起头,这样写首先让诗句具有很强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其次,在内容上,也能更好地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细腻地表达出深婉的情思。

2.《十五夜望月》中将末句的“落”字改为“在”字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落”字更有表现力,给人以形象的动感,新颖妥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向人间似的;

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五、结构图示

六、主题归纳

《寒食》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滥用特权现象。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巧借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见的民间故事,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人间别离之苦。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一幅安静、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的情感。

古代诗歌的美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深深地陶醉其中。

在古代诗歌的星空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传统节日的习俗和风景,也可以领略到古代传说的动人风情,更可以领略到诗人那细腻而丰富的感情。

七、教材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三首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在朗读时要注意抓住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背诵时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或是借助相关视频,在理解诗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

2.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述的是凡人牛郎和天仙织女相亲相爱,最终被王母娘娘所阻,分住天河两边,每年只有七夕才能相见。

本诗重点描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突出了织女的相思和分离的痛苦。

以此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人间离别之苦。

3.《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

和同学交流。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4)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人京使》)

4.选做

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寒食》与寒食节有关,《迢迢牵牛星》与七夕节有关,《十五夜望月》与中秋节有关。

王安石的《元日》写了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换桃符的习俗;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4藏戏

一、相关资料

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的创始人。

藏族群众历来把他看作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群众心目中智慧、力量的化身。

他创作出一种将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舞逐渐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

因此,藏族群众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藏戏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

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藏戏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藏戏相传是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出现,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剧种|戏曲的种类,如京剧、评剧、川剧、越剧、豫剧等。

中国的民族戏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

咆哮|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黄河咆哮着向大海奔去。

吞噬|吞食。

一场大火吞噬了这座大楼。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他那滑稽可笑的样子引起了哄堂大笑。

雄浑|雄健浑厚;

雄壮浑厚。

这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唱起歌来声音雄浑。

身无分文|形容非常贫困。

他已穷到家徒四壁、身无分文的地步了。

开山鼻祖|泛指首创学术、技艺的某一派别或首创某一事业的人。

两面三刀|指耍两面手法。

老师教导我们要诚实待人,不要两面三刀。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他努力压抑自己的感情,不让泪水流下来。

敦厚|忠厚。

爸爸为人敦厚,很多人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演绎|铺陈;

发挥。

这部电影演绎了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虽然放假了,我们也不能因为随心所欲地玩耍而忘记完成作业。

优哉游哉|形容从容不迫、闲适自得的样子。

二、近义词

雄浑—雄壮 柔顺—温顺 敦厚—忠厚 稀奇—新奇

三、反义词

柔顺—暴躁 朴实—浮夸 敦厚—奸诈 两面三刀—表里如一

四、词语搭配

(咆哮)的江水 (能歌善舞)的七兄妹 (雄浑)的歌声 (神秘)的笑

五、词语拓展

含数字的四字词语:

两面三刀 一叶知秋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谷丰登 六神无主 七上八下 八面玲珑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

ABCB式词语:

优哉游哉 一动不动 将心比心倚老卖老 应有尽有 心服口服 将错就错

六、文本解读

1.藏戏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1)戴着面具演出;

(2)演出时没有舞台;

(3)演出时间长。

2.“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中“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超乎寻常的地方呢?

结合下文说一说吧。

以弱抗强: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

创造奇迹: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艺术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

3.唐东杰布实现修桥的宏愿造福于民,他具体是怎样做到的呢?

与能歌善舞的七兄妹一起,组成第一个藏戏班子。

依靠到处演出,劝人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广大群众受到感染,纷纷帮忙。

由此,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

4.身份相同,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这样来设计面具有怎样的好处?

这样可以增强演出效果,使观众能轻而易举地判断出舞台上人物的身份,有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5.请从藏戏起源的角度谈谈你对“只要有观众就行”这句话的理解。

唐东杰布当初创造藏戏,就是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从而把他们集合起来,完成架桥的宏愿。

“只要有观众就行”,体现了藏戏产生的原因——为了团结人民。

6.传承下来的仅仅是藏戏吗?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剧种?

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藏戏,更是民族的艺术瑰宝。

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

七、难点探究

《藏戏》与《北京的春天》在内容、写作顺序、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1)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

而《藏戏》侧重介绍藏戏这一独特剧种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2)从写作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

而《藏戏》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3)从表现手法看,《北京的春节》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大家喜闻乐见;

而《藏戏》主要采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4)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

而《藏戏》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八、结构图示

九、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写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鲜明的特色,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藏戏犹如一朵美丽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了广阔的雪域高原,扎根在了藏族群众的内心深处,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藏族群众。

可以说,它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杷标尺,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迹!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丹尼尔·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

早年以写政论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晚年发表海上冒险小说、流浪汉体小说和历史小说。

代表作品有《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大疫年日记》等。

梗概|大略的内容。

畏惧|害怕。

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要畏惧,而要积极想办法。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即使走到天涯海角,我们也是最好的朋友。

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安慰|因精神上得到满足而心情安适。

有女儿在身边,她感到很安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