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4030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泵业整理和泵业投资机会的观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作为创投,我认为,在业务可能所及的范围行业、产业内,都应该有“俯视”的高度,高屋建瓴的视角。

作为创投人员,也是需要“穿透性”、“关联性”的思维与能力的。

没有哪一个行业、产业,可以脱离其他的行业、产业而单独存在的。

一个行业、产业,也总是在众多行业、产业的推动、掣肘中前进或者后退的。

所以,这就要求创投的研发,不应是就事论事,不应是就某个行业说某个行业,而应该有尽可能全面的视觉眼光。

从而,我想,基础性的研发会更加重要。

就制造业而言,基础性工业产品的研发,就应该摆在前列了。

巧合的是,目前所在公司因对非洲一个铜钴矿的投资,使得我需要了解泵产品;

且由于在工业企业中有较多的从事,对很多泵产品也不会过于陌生,故而选择了泵行业进行了整理(这样初步泛泛的工作,还谈不上是分析,只能说是整理吧)。

本文对泵行业的整理,是初步的,泛泛的,并没有对泵业各个子行业及其市场进行深入,更没有整理与泵业密切关联的机电、仪、阀、密封等行业。

本文即便这样的泛泛整理,也牵扯出大量的其他产业;

或虽然可以认为是泵业的,但更应该从其他产业进行分析的产业。

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涉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建筑、矿山、工厂,都要与泵行业发生或多或少的业务关系。

综上,我想表达我的研发思路是:

先研发构成终端产业、产品的基础产业,再研发终端产业。

一、泵业行业概述

泵,指用以输送各种液体,液固混合体,液气混合体及其增压,循环,真空等用途的设备制造。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泵制造业隶属于机械工业的通用设备制造业。

国民经济行业类别代码为:

C3541。

泵是一种能量转换的量大面广通用机械,广泛应用于农田水利、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煤碳、环保、造船、食品医药、市政民用、建筑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据统计我国泵的电能消耗约占全国电能消耗的21%;

每年泵所配套的电动机功率约占全国电动机总容量的45%。

下面的统计,充分说明了泵的广泛使用:

仅在石化泵领域,一个中型炼油厂有1000多台泵,其中离心泵占83%,往复泵占6%,齿轮泵占3%,其余为螺杆泵和真空泵等。

一个石化厂有2000多台泵,其中离心泵占45%,齿轮泵占23%,往复泵和螺杆泵各占12%,屏蔽泵占6%。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泵的应用范围会不断扩大,新的用泵领域也会不断出现,例如:

心脏泵、喷水推进泵、计算机冷却泵、空调泵、导热油泵、油气混输泵、烟气脱硫泵、石油平台注水泵等。

泵的品种繁多,约有5000余种。

泵行业主要产品有各类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旋涡泵、回转式容积泵、往复式容积泵和水环真空泵等。

在这些泵类产品中,按台数计算,离心泵约占70%,回转式容积泵和往复式容积泵约占18%。

据相关资料,2007年全球工业用泵的销售额为310亿美元,2009年全球泵的销售收入也将维持2008年320亿美元的水平。

其中离心泵的销售收入占70%左右;

旋转式泵的销售收入将略高于隔膜泵,高出的销售收入约为10亿美元;

循环泵的销售收入则将略低于隔膜泵。

预计到2015年,这一趋势才会由于循环泵的使用量加大而有所改变。

从泵的应用领域看,供水、废水处理、化工领域用泵位于前列。

注:

凝土输送泵,用于高楼,高速,立交桥等大型混凝土工程的混凝土输送工作。

目前国内主要由三一,中联,盛隆,泵虎重工寡头垄断,故而本文不分析凝土输送泵领域。

二、全球泵业概况

1、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全世界有10000多家泵类企业,市场竞争激烈,但行业集中度很高。

目前世界前十家泵业公司占有世界泵业市场份额的50%左右,20世纪60年代,这十家公司(那时名字可能不同)只占有世界市场的20%左右(另据资料,2002年前10家制造厂商的产值约占世界泵业总产值的31%)。

EIF对世界前十大泵业公司2007年销售额的估计

序号

企业名称

销售额(亿元)

1

ITT(美国)

30.8

2

格兰富(GRUNDFOS丹麦)

28.2

3

荏原(EBARA日本)

24.3

4

凯斯比(KSB德国)

24.2

5

福斯(FLOWSERVE美国)

20.9

6

威尔(WeirGroup英国)

19.05

7

Putzmeister(德国)

14.1

8

苏尔寿(SULZER瑞士)

13.25

9

威乐(WILOAG德国)

12.3

10

Roperindustries(美国)

6.55

总计

193.65

(EIF:

EuropeanIndustrialForecasting)

从上表可见,美国、德国、日本居泵业市场领先地位,泵业市场竞争和垄断的势态越来越明显,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

另一方面,近年来亚洲泵制造商的世界排名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国公司,其次是印度公司。

全球泵行业市场在不断扩大,但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一方面是由于新兴市场中泵业企业的崛起,一方面是泵业先进企业在加快并购重组步伐,特别是跨国泵业公司间的竞争和垄断将进一步加剧。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2006年,国外泵行业已有80起大的合并和收购。

通过集团化的合作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得到最大的经济规模,还有利于利用原来的商标、知名度、销售渠道、售后服务、客户资源共享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泵行业的并购,不仅仅是泵企业之间,还发生在泵—阀、泵—电机等行业之间。

2、泵业供求格局变化趋势

过去40年,由于世界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泵的供求也造成了重大影响。

近年由于中国、印度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发展,泵业需求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目前的金融危机,将进一步加剧泵业需求格局的变化。

总体的发展变化为:

西欧、北美、远东仍然是世界泵的主要销售市场,但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

中国和印度则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国上升幅度较大,已经成为泵的主要市场。

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西欧和日本。

目前印度的泵业市场规模估计为中国的30%多。

东欧占世界泵业市场份额的4%左右。

(下表为笔者根据相关数据估计)

各地区泵业市场分析

地区

泵业市场份额比例

西欧

31.50%

北美

24.50%

远东

17.00%

中国

12.00%

东欧

4.00%

印度

3.70%

其他地区

7.30%

3、影响泵业变化的因素

从人均经济发展来说,泵的需求结构上,受人均GDP的影响很大,如水及污水处理用泵的人均供应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家用泵与人均GDP的关系等;

从地区来说,工业用泵受地区工业结构影响强烈,如中国电力发展,致使中国电力用泵占到全球电力用泵的50%左右;

从产业集群来说,大量的产业集中形成产业带,如化工和炼油行业的增长逐渐集中在几个地区、电子行业形成区域性产业带等,这种地区性的集中为接近销售地区的泵类供应商提供了可以为客户提供现场服务和更便捷的售后服务的机会;

从工业技术发展来说,泵类产品会越发的细分,对泵的性能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核电工业的发展,电子行业的发展),制泵用材料也随着材料工艺的发展而变化;

从外包业务发展来说,主要终端用户的工厂维护的外包也是一个增长领域,泵类企业也将从单纯的提供产品(制造商)发展到提供泵产品应用服务的服务商。

三、中国泵业概况

1、市场规模

中国泵业市场的发展速度为全球最快,是整个泵业市场的两倍以上,并高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其中电力和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尤为迅猛。

2003年,泵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超过2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5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中国泵产品的产值在400亿元以上,其中低端通用泵约占市场总量的70%,这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品多为国内制造,而高端泵产品却常年需要从国外进口。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泵业出口市场的重要力量,过去十年也为泵业市场需求的增长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中国泵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百分比从2003年的3.4%提高到2007年的8.6%,如美国进口的整泵设备中24%来自中国,进口的泵部件中21%来自中国。

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泵类需求的巨大市场,目前已达到世界泵类市场的10%多些,而且这一份额在某些终端用户市场更高,如最近几年电力行业用泵已占到世界电力行业用泵市场的50%。

全球泵业巨头已基本都在我国设立独资分厂、合资企业、销售总部或办事机构。

2、企业规模概况

我国泵产品的制造厂家在6000家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也有几百家。

目前我国泵制造企业规模均较小,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离散度高,市场处于自由竞争的分散状态,行业内各企业的竞争十分激烈;

但行业前列企业发展迅速,市场份额越来越向几个优势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高。

可以认为,我国泵行业企业,正处于一个两级分化的关键时期。

3、产业分布情况

我国泵业主要集中在上海、浙江、山东、江苏、辽宁、湖南、河北等几个省区,形成了浙江的温州、台州,山东淄博的博山区,辽宁大连的泵业园区等几个产业带。

按销售额排列,全国前十名有半数在上海,因而上海也正在逐渐成为全国泵业的中心。

江浙沪的泵年产值,则占到全国的60%左右。

泵业的企业家,以浙江的企业家最迅猛,最有活力,全国收入前列的企业,几乎都是浙江企业家所把控。

泵业企业的技术实力,第一梯队是外资企业,其次为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或原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企业,再次为民营企业;

但在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始普及的时候,民营企业则学习、模仿得最快且能更好的向市场销售。

技术实力的原因,也致使产品结构上,高精尖的部分为外资所占有,也享受到了高额利润,大量民企则挣扎在量大、面广、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产品领域。

4、行业技术情况

在过去的几年内,我国泵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越来越与世界泵业技术发展趋向一致,但总体技术水平较低。

对一般通用泵的更新换代,从性能范围、结构型式、使用用途、方便维修和外观质量以及系列化、标准化、通用程度等方面均有了大幅完善。

国家采取积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市场持续的需求增长,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用户日益严格和不断变化的要求和需求都成为推动我国泵行业技术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

我国泵业企业近几年的新建、扩建、添置更新先进设备等方面力度较大,极大幅度地提升了泵业的制造装备力量;

但我国泵业企业普遍缺少先进的检测和试验手段。

产品品种上,依然比国外先进国家少很多;

在高、精、尖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领域,与国外先进企业,先进技术比较,差距仍然巨大;

在国家重点工程所需要的高技术含量配套用泵的领域,我国的研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配套能力有所提高。

从我国泵业的进出口上,也可以反映出来:

出口上,主要是通用产品;

进口上,主要是高、精、尖产品。

四、从经济成分角度看我国泵业企业的发展

1、国企泵业企业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泵业市场几乎是国企一统天下,90年代开始,通用产品市场被民企蚕食,高技术泵类和特殊泵类产品又被进口产品或外资在国内的生产企业所占有。

90年代中后期,大多数国企都被兼并、停产,改制,甚至破产倒闭,只有少数企业凭借着自己某一方面的技术优势苦苦支撑。

2000年以后,由于我国工业领域发展迅速(特别是电力、石化、化工、钢铁、建筑等)和城市化进程(市政公用的发展),经过改制重组或合资合营的具有技术实力的国企改头换面,重新崛起。

重新崛起的原国企泵业企业的市场主要在高技术泵类和特殊泵类领域。

2、民企泵业企业

我国民企泵业企业从8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中期开始迎来了民企发展的高峰期,2000年以后泵业民企进入了发展黄金期。

抓住机遇的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新设等扩张手段,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已形成几家大型民企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局面,特别是在技术要求不高的细分行业领域,几家行业前列企业占有极高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通用类泵业产品和技术要求不高的细分泵业行业几乎是民企的天下。

伴随经济实力的增长和通过对国外企业、具有先进技术的国企的仿效、合资、合作等方式,泵业民企的科技实力也得到不断壮大。

该领域也是泵业市场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整体而言,据资料,民营企业占到50%以上市场份额,国企和国有控股企业占30%左右,外资不高于15%。

民营泵企已成为行业主体和市场的中坚力量,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3、外资泵业企业

外资泵业企业主要从80年代进入我国,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中国建厂生产。

很有意思的是,进入我国市场较早并在我国市场形成品牌认知度较高的,是国际中居于第二梯队的泵业企业。

外资泵业企业对我国本土泵业企业带来竞争的,主要是在我国设立的工厂。

整体而言,我国泵业企业的技术实力对比外资企业,依然具有较大的差距。

外资在中国设立的工厂,主要生产外资母体企业本身具有优势的产品,所以主要集中在高技术泵类和特殊泵类;

通用泵类生产较少。

即便在与我国泵类企业竞争的产品中,外资企业产品都具有比较明显的技术优势,如减少泄露、减少汽蚀、噪声低,耗能低,耐用、耐磨,维修率低等优点;

但外资产品普遍远高于国内产品。

在泵业产业的销售额和利润中,外资企业的销售额目前不到20%,但利润占有却十分高。

2000年到2003年,外资产品(三资企业和进口产品)的销售份额在逐步提高,进口产品的份额的市场份额占到38.25%;

目前,外资产品的市场份额则不超过15%。

笔者根据相关资料,认为:

由于2000年后我国重工业和城市化的突然加速发展,国内泵业企业技术、产品未能及时跟上,故而外资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比行业情况增加得快;

国内企业经过发展滞后的阶段,快速跟上,致使近几年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利润占我国泵业整体销售额、利润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

分类

前20家企业利润统计

前20家企业销售收入统计

前98家企业

销售收入统计

企业

数量

2004年

利润

2003年

收入

2006年

外资企业

7.387

4.512

14.355

10.385

15

42.9

国内企业

12

2.842

2.311

34.958

29.438

83

202

五、泵业的发展变化

泵业的发展,总体而言:

技术上向大型化、高速化、高技术、高可靠性、长寿命和监控自控等方面发展。

产业链上,向机电仪一体化发展。

零部件上,向零件专业化生产的方向发展,主机厂主要抓开发和成品组装,大部分零件由专业厂直接供应等。

设计上,向设计水平提升与制造技术优化的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

产品的标准化与模块化,向基于产品的多元化基础上实现规模化的零部件生产的方向发展。

材料应用上,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如泵业很多产品已经在从铸铁到特种金属合金,从橡胶制品、陶瓷等典型非金属材料到工程塑料等进行了转变。

销售上,由单件销售为主,转向产品成套供应发展和针对大型大量用泵企业提供泵类综合服务的方向发展。

扩张上,除了新建生产基地外,基于大量中小型泵企存在的现状和大量在某一泵业细分领域中处于前列地位的泵企,处于发展前列的泵企或产业链上的强势企业,将会越来越转向购并式发展。

如通过购并,快速地进入某一细分领域;

阀门、机电领域的企业,通过购并泵业企业,从而快速实现产业链的完善等。

使用上,朝节能节材,降低噪声,防止泄漏,小型化,多功能化,电子化业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泵的使用者,主要考虑泵的可靠性、寿命和监控自控等方面;

而作为泵企,不仅仅要从用户使用的角度进行思考,更要从上述方面进行战略的制定,以引领泵行业的潮流,把握泵技术的发展趋势。

如考虑针对未来重大发展产业的特殊用泵,考虑产业链的衔接联系,考虑购并等方式快速取得市场和技术、考虑新材料的使用等。

六、留给本土企业的机会

我国的基础制造业领域,给本土企业的第一个机会,往往是在激烈的竞争领域厮杀,杀出一片市场,成为激烈竞争领域中的前列企业。

目前我国泵业在激烈竞争领域的格局已基本确定,走在前列的企业主要有上海凯泉泵业、浙江丰球泵业、上海连成泵业、上海东方泵业、上海熊猫泵业等企业。

在现在我国工业领域快速发展,工业设备向世界先进水平快速靠拢甚至引领世界趋势的背景下,和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已经具有一定实力的背景下,给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特别是基础制造业留下一个巨大的机会:

前瞻分析市场需求,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抓住细分行业机会,发展高端产品。

已经走在行业前列的企业,则应运用自身的经济实力优势,实现“发展高端产品+产业链完善”两条腿走路。

所以,研发适应中国国内市场的高端泵产品,是为我国泵企业生存下去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

七、泵企投资价值分类

从上面“留给本土企业的机会”出发,选择具有价值的泵企,可以分成如下几大类:

第一类,行业前列企业,以凯泉泵业、东方泵业、连成泵业、熊猫机械为代表;

第二类,细分行业内的前列企业,但处于缓慢增长或稳定发展中;

第三类,细分行业内的先进企业,且处于快速扩张,快速发展中;

第四类,其他在业内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或已上市、正在上市申请等方面的企业。

1、第一类企业

第一类企业,规模庞大,综合实力强,产业结构复杂,营销得力,盈利能力强,分子公司多,增长依然快速或从原来的快速增长中开始放缓脚步。

在目前我国泵业市场集中度不高且出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给这类企业提供了大量收购兼并的机会,购并的对象,主要是第二类、第四类企业。

如果第一类企业进行整合,将核心资产纳入计划上市的股份公司,则上市机会是比较大的;

但这类企业一般不需要PE的进驻。

从PE投资的角度看,PE往往也不是十分青睐这类企业。

故而这类企业,具有投资价值;

但双方往往难以寻找到投资的机会。

这类企业与投资资本,或许更像几年前国际资本收购或参股国内行业前列企业,如2006年凯雷欲收购徐州重工(虽然未能成功)。

1.1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7月,注册资本1.2232亿元,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总资产20亿元左右,在上海、浙江、河北、辽宁、安徽等省市拥有8家企业,3个工业园区,总占地面积900亩,生产性建筑面积35万平米,员工5000多人。

该公司主导产品为市政、建筑、工矿领域的给水设备及泵用控制设备,占有率居全国榜首,据悉已经进入核电用泵领域。

凯泉集团先后购并了无锡屏蔽电机厂和上海唐锋电器厂,2008年收购合肥三益电机电泵股份公司,成立合肥凯泉电机电泵公司(合肥三益电机电泵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1956年由上海内迁的原合肥电机厂,是国内少有的既能生产高、中压潜水电泵又能生产潜水电机的成套设备综合制造企业)。

凯泉原是位于温州永嘉瓯北德一家生产经营水泵的企业,1994年挥师上海。

2000年公司销售额2.9亿元,2001年企业销售额达到4.5亿元,名列全国泵行业第一,2003年全集团销售额达8亿多元,2005年全集团销售额达11.8亿多元,2006年凯泉18.5个亿的销售,是同行业第二、第三、第四名的销售额之和,连续六年名列全国泵行业销售第一,2007年突破20亿元。

目前凯泉集团年销售额是国内同行第二、第三名企业销售额的总和。

上海凯泉集团制定了“中国泵业巨子”的发展战略,力争进入世界泵业前十强。

(根据《2006年度泵及真空设备制造销售收入百强》,上海凯泉泵业公司收入7.552亿,上海凯泉给水工程公司2.266亿,凯泉集团公司1.506亿,合计11.32亿)

凯泉创始人、法人林凯文,男,1966年6月生,温州永嘉人,1985年毕业于浙江汽车学校,同年创办了浙江凯泉泵业制造公司;

2008以15亿元身价位列福布斯698位。

1.2上海东方泵业(集团)公司——中泉集团

上海东方泵业制造公司1993年成立,1999年成立上海东方泵业集团。

集团现拥有资产数亿元,注册资金2亿元。

2009年集团公司销售额18亿元。

(根据《2006年度泵及真空设备制造销售收入百强》,上海东方泵业有限公司2006年收入5.693亿)

中泉集团

注册资金一亿零八万元,现有职工700余人,位于温州东瓯工业区,生产球阀、截止阀、闸阀、止回阀、蝶阀、电站阀、水利控制阀、水泵和电机等产品,年产量达13000余吨。

中泉集团是国家阀门行业骨干企业,集团下属三个子公司:

泵业公司、电机公司、阀门公司;

产品覆盖多个领域,分为水泵类、电机类、阀门类等,应用于多个行业;

其中泵业公司是中泉集团的核心企业。

创始人、法人吴永旭,浙江温州永嘉人,1985年开始创业,拥有东方泵业、中泉集团两家泵阀集团。

1.3上海连成(集团)有限公司

连成泵业创始于1975年,原是温州市永嘉县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型管道泵厂,生产工人只有10余个,年产值不足200万元;

1986年张锡淼移师上海,1991年在浦东注册成立“上海连成工业泵厂”,目前集团注册资本1.18亿元。

连成集团是一家以研究制造泵、阀等流体输送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和环保设备的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是国内大型专业生产和销售给排水产品的企业之一,其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销售在行业中遥遥领先。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集团拥有上海封浜、江桥、浙江温州等四个工业园区,总占地面积达21万平方米,员工3500多人。

其产品一千多种,涵盖泵系列、变频控制系列、软启动柜、阀门、电机、成套供水设备系列等;

广泛应用于市政、水利、建筑、消防、电力、环保、石油、化工、矿业、医药等领域。

2003年销售额近5.2亿元,2004年7.2亿元,2005年8.6亿元,2008年12亿。

(根据《2006年度泵及真空设备制造销售收入百强》,连成集团2006年收入5.048亿)

创始人、法人张锡淼,男,1961年7月生,浙江温州永嘉人。

1.4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该公司注册资本1.2亿,成立于2000年,建筑楼宇用泵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