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花.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232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盆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盆花.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盆花.docx

《盆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盆花.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盆花.docx

盆花

郫县:

新民场镇鲜盆花香四方

 

 发布日期:

2004-07-09【编辑录入:

管理员】

  “全力打造红东路鲜盆花产业带”已成为2004年县政府的重要发展项目。

为此,郫县新民场镇在认真考察、座谈、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实际,把鲜盆花发展做为全镇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之一,采取多项优惠政策带动和鼓励农民发展,提出了实现三年内达到1000亩,年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盆,建成继锦江区三圣乡之后又一个鲜盆花生产基地和鲜盆花卉专业市场的目标。

  一、鲜盆花发展的基本概况。

新民场镇鲜盆花发展最初从2001年开始,以云桥村杨昌茂为带头人,面积约2亩,通过“隔壁子效应”带动了周围云桥、净菊两村5户农户发展,面积在18亩,在销售上主要通过朋友和花卉经济人进行销售,规模较小,品种比较单一。

红东路拓宽后,为沿线的花卉苗木发展带来了商机,镇政府通过对外宣传、涉农招商,引进了一批花卉苗木发展大户,带动了沿线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其中以云凌村的“云凌花卉”、“三友盆花”为代表的鲜盆花发展大户大胆干起了鲜盆花生产。

2003年镇上从都江堰、锦江区三圣乡、唐元镇等先后引进了鲜盆花发展大户12户,截至目前为止,全镇鲜盆花发展大户总户数为26户,总面积为320亩,品种包括仙客来、报春、一串红、金盏花等高中低档30多个品种,年产出2000万盆,实现产值1000万元。

主要销往成都、重庆、德阳、乐山等地,基本上实现了日供鲜花3—4万盆,重大节日供不应求。

  二、采取积极措施推动鲜盆花发展结合目前全镇鲜盆花的发展态势,新民场镇党委、政府立足本地实际,在广泛调查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多渠道采取措施全力打造红东路新民场段鲜盆花发展的产业亮点。

1、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力度。

借2005年中国花博会在温江召开的契机和锦江区三圣乡业主向外扩张的机会大力招商引资,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实行借牌上市,做大做强鲜花的生产。

2、统一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鲜盆花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镇人代会已确定全镇鲜盆花发展范围,即:

红东路沿线云凌村党团活动室以南,双凤村、永盛村及云桥村、净菊村所在区域范围内,纵深发展形成鲜盆花生产基地,总计规划面积2000亩。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22.5万元改造云凌村道,同时,加大扶持力度,5亩以上规模的鲜盆花生产基地方能修建基地的看护房;由镇城建办统一规划,5亩以上业主和花农的广告牌统一基本格调制作,镇政府将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镇政府结合镇基础设施建设,对规划区内的农毛渠进行彻底整治和淘修,为鲜盆花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力争进一步拓展红东路沿线的纵深发展规模。

3、以科技为先导,协会为依托,做好跟踪服务。

镇产业办对全镇的鲜盆花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走访调查,掌握了全镇鲜盆花发展的基本情况。

并召集了鲜盆花发展大户座谈,了解他们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新民场镇鲜盆花发展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

由镇产业办牵头,以花卉协会为依托,与农友种苗和金田科技开发公司合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花卉新品种观摩、技术交流活动,促进鲜盆花品种更新换代,提升档次。

另外还及时为鲜盆花种植经营户提供技术指导、供求信息、市场分析、产品营销等服务。

4、加大宣传力度,全力推出新民场镇鲜盆花。

充分利用新民场镇发展网页,重点宣传新民场镇鲜盆花发展的区位优势、特色、规模和发展前景,并在网上定期发布鲜盆花供求信息,拓展网上交易市场。

同时广泛利用好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新民场镇鲜盆花知名度。

  三、以鲜盆花发展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鲜盆花一般一年可种4—5茬,2003年全镇鲜盆花生产实现纯收入200万元,使全镇人均增收125元,成为全镇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

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增收:

一是亲自发展促增收。

在花卉协会的帮助下,通过鲜盆花大户的影响,有一定条件的农户积极行动起来,开始发展鲜盆花种植,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

二是土地流转促增收。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规模较大的发展大户,以集中租赁农户土地的形式成片开发鲜盆花种植,使部分纯种粮农民在增加了土地收益的同时拓展了增收的空间和渠道。

三是就地务工促增收。

一亩地的鲜盆花常年可解决2—3人的务工,目前全镇在鲜盆花种植大户中常年务工的就达180人以上,人均月收入300—450元,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鲜盆花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关系,专门从事鲜盆花运输、鲜盆花销售的经纪人的增收。

                   来源:

郫县农村信息服务中心

1.基地简介郫县红东路西部鲜盆花基地位于郫县西北部,横跨郫筒、新民场、唐元三镇,全长近8公里,通过近两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一条专业且具规模的鲜盆花种植产业带。

现有种植面积1200亩,其中10亩以上的鲜盆花种植大户26家,年产鲜盆花6000余万盆,品种达30余种,产品远销西安、重庆、南充、广安、乐山、雅安。

该基地现已建成园区环型道路1800米,区内浇溉渠全都改造为高标准“两面光”及“U”槽,沿路农家风貌改造、道路绿化及苗木更换等工作已基本完成。

该项目被列为郫县县委、县政府2005年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之一,并力争将该基地打造成成都市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集生产、交易、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2.基地规划

(1)基地基础建设标准①建成基地道路网络15000米②建沟渠23600米,其中两面光斗渠3600米,农毛“u”型渠20000米③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型广告牌2个④统一规范制作园区内花卉企业广告牌⑤园内配置400千伏安变电设备两套⑥建通讯路3500米⑦沿路风貌改造及高标准、上档次道路绿化建设。

(2)基地规划总规模2平方公里(3000亩)计划三年建成3.招商政策

(1)红东路鲜盆花基地内的道路(村道、区间道路)、沟渠(斗、农、毛渠)排灌系统、电力主干线、通讯、红东路两侧环境营造等基础设施,由基地管理单位规划进行建设,免收业主基础设施配套费。

(2)对2006年6月30日前入驻基地投资鲜盆花产业,且租用土地20亩以上的业主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亩平2万元以上者均可享受政府3年租金补助的优惠政策。

(3)对业主投资修建的高标准大棚,建成后由县政府给予一次性补贴(补贴标准:

8元/平方米或20元/平方米)(4)业主从业人员属外来户口的,其子女入学可依照《郫县异地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实施意见》,安排就地入学,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5)免收业主县级公路接道费。

(6)允许业主在距县道50米、村道30米外按照基地的统一规划和建筑风格修建不超过租地面积2%且占地面积在300平方米以内的管理用房,免收业主建房规费。

(7)鼓励业主租用林盘地从事旅游开发,建房面积不受限制,享受第六条优惠政策。

(8)业主带动100户以上农户发展优质鲜盆花种植,且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的,县上给予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

成都三圣乡成立盆花产业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03-8-1210:

11:

05

〖加入我的书签〗 〖关闭窗口〗

  日前,四川成都三圣乡的20多户花农成立了盆花产业联合会,尝试走出一条抑制恶性竞争,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共同发展的新路。

  三圣乡的种花历史比较悠久,前些年,有不少农民依靠种植花卉走上了致富之路。

但近年来,由于花卉生产面积扩大,种植户增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出现了花价一路走低,市场混乱等现象。

去年年底,三圣乡的一些花卉生产者到广东陈村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年宵花展览会”,一比较才发现,同类产品,人家的因为质量好能卖到20多元,而自己的产品,品质不好,在本地才卖2元多。

这使大家受到很大的触动。

回来后,大家聚在一起商议,希望能成立一个组织,以求达到提高产品品质,规范市场秩序的目的,叫响“三圣乡”品牌。

  在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三圣乡盆花产业联合会应运而生了。

三圣乡的知名企业?

?

?

成都绿道景观工程公司的总经理邹相英被推举为会长。

邹相英告诉记者,三圣乡盆花产业联合会下设质量部、技术部、企划部等多个部门,吸纳了花卉生产大户、技术专家等多方面人员参与,规范了生产技术要求,制定了盆花质量标准,对生产成本、合理利润等进行了核算,规定了市场销售的最低限价,以避免不正当竞争。

同时,在产品生产和销售方面,通过协调各农户的生产量,力争做到以销定产,避免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以维护三圣乡花卉种植者的整体利益。

四川花卉发展对策与措施

四川省花卉协会驻会副会长刘照高

一、发展现状

成都市温江区举办全国第六届花博会促进了我省花卉业的健康发展,2008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70万亩(其中园林绿化苗木、盆栽花卉、鲜切花面积59万亩,药用、工业用、食用花卉面积11万亩)。

各种花卉市场1100家,花卉企业8300家,从业人员30万人,花卉在地资产100亿元以上。

尽管遭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破坏、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省的花卉生产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花卉生产面积平稳发展,销售收入达到了35个亿,比去年增长9.6%。

产值总量和销售收入在我省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油料、蔬菜、水果之后居第五位。

我省花卉生产面积在全国排位第五,销售产值排位第八,成为全国花卉生产大省(面积占全国9%)和消费大省(消费额占全国10%)。

我省花卉产业呈现如下特点:

(一)花卉产业大大提升。

2005年,全国第六届花博会在温江区成功召开,有力促进了我省花卉产业发展。

入驻我省的多家国内知名花卉企业正融入我省花卉业发展之中,在新品种引进推广、企业管理、开拓市场方面做出了一定示范,带动了我省花卉业水平、档次和科技含量的提升。

同时,“六博会”的举办大大提高了我省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许多省外企业看好我省气候条件和发展环境,前来我省温江、郫县、锦江区等地投资,使得科学的栽培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正融入花卉产业中,使这些地区花卉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

促进了我省花卉业的发展,更进一步加快了我省由花卉消费大省向花卉生产强省快速转变过程。

(二)花卉产业升级正在逐步实现。

花卉企业注重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成都森禾花卉园艺有限公司(浙江森禾公司成都分公司)、上海精文公司、西昌天喜园艺有限责任公司等都是很好的示范。

在他们的带动下,我省传统花卉业的生产方式正积极向现代花卉生产方式转变,由过去的小而全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迈进。

目前我省花卉产业正逐渐从传统、趋同的栽培品种向高、优、新方向转化,并形成一定规模化的种植格局,已逐渐进入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以生产推动为主向以消费拉动为主转变,由传统花卉业向现代花卉业转变的新阶段。

花卉产业升级正在向良性方向发展。

(三)花卉产业区域优势开始显现。

近年来,四川初步形成了:

温江、郫县、都江堰、崇州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凉山州及西昌市鲜切花、种苗、种球及工业用花基地;成都市鲜切花、盆花、川派盆景、特色花卉基地;乐山市茉莉花、茶花、绿化苗木基地;达州市食用黄花、腊梅基地;巴中市药用金银花基地等。

攀枝花南亚热带观叶植物和反季节鲜切花基地有望形成。

(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比较明显。

温江花卉市场、成都高店子花卉交易市场、成都大容金林湾花卉市场等重点花卉市场、绵阳市鲜绿果蔬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十佳花卉企业、四川省大兴花卉有限公司等5家优秀花卉企业、成都太阳花卉等4家优秀花店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当地花卉产业的发展,使我省花卉产业逐渐趋向合理布局,配套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五)市场网络逐步形成。

我省的花卉流通方式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物流转变的过渡阶段,初步形成了市场辐射、企业带动、花木经纪人、现代物流等多型并进的花卉营销格局。

花卉电子商务网上营销额达5亿元以上,成都高店子花卉交易市场每年销售额达4.3亿元、成都天府花城展览交易中心,每年的销售额达到1亿元。

成都天府花城展览交易中心、成都大容金林湾花卉市场等全省重点花卉市场的建成,使成都成为我省花卉产业的聚集区和辐射区。

花木经纪人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把本地的花卉苗木销往全国各地,成为生产向流通转化助推器,同时,以鲜花速递、花卉超市为特征的现代物流也开始“小荷露角”。

(六)品牌效应开始显露。

一些企业在实现花卉商品化、标准化上已经走在了前头,出现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标准化生产的花卉企业,如西周种业有限公司,绵阳仙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西昌天喜园艺公司等都力推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建立带来了直接效益,为打造四川花卉企业品牌做出了示范。

他们改变了传统的、自生自灭式的养花方式,利用标准化、新技术缩短了花卉成型时间生产周期,栽培成本降低,效益明显增加。

(七)花协组织建设初具规模。

花卉的内涵非常丰富,光靠协会本身的力量难以满足花卉发展的需要,成立相应的分支机构是活跃、丰富协会活动内容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有利于增强自主性,有利于统一组织和管理,有利于产、学、研各方面的结合。

省花协已相继成立了零售业花艺分会、盆景专业艺术委员会、苗木流通分会和盆花分会,各分会在各自的领域中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八)花卉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随着花卉业的兴起,花卉生产领域逐渐扩大,并由粗放型经营向深加工、精加工、系列化生产迈进,带动了与花卉相关的种苗、资材、花肥、花药、插花、仿生花、根雕、园艺器械、花卉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花协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参与的“花卉大产业”发展格局。

尤其在花卉旅游业方面,以花为媒,各地挖掘各自特色和亮点,形成了以成都三圣乡“五朵金花”、郫县农科村等为首的全国乡村旅游样板,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首选产业。

另外,玫瑰精油、万寿菊色素提取等以花为原料的加工业迅速崛起,延长和扩大了花卉产业链,壮大了花卉业生产规模、质量和品牌效益。

二、发展规划

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指出,发达的特色效益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比较优势,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区域布局,支持规模化生产,建设特色鲜明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

花卉产业作为“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不仅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陶冶情操,还可以助农增收,创造财富。

我省花卉产业已成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

(一)指导思想

提高科技含量,优化品种结构,保护和开发地方特色花卉资源,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开拓“两个市场”,进一步突出花卉绿化、香化、彩化、美化的重要价值功能,使产业基础得到整体提升,全面提高花卉产业效益,有力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二)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整合、利用我省丰富花卉资源,采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引进、培育、发展适宜国内国际市场需要的花卉新品种,突出四川特色、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种植规模、创立品牌效益。

做好市场预测和分析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实施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培育销售额上1亿元以上的省级强龙头企业10家以上,温江3家、锦江2家、郫县1家、都江堰1家、西昌1家、绵阳1家、南充1家;培育省级花卉示范专业合作组织10家。

2009年,全省花卉面积达到72万亩,销售产值达到37亿元,名优花卉面积占全省花卉面积的25%,产值占销售产值的35%。

2010年,全省花卉面积达到74万亩,销售产值达到39亿元。

名优花卉面积占全省花卉面积的28%,产值占销售产值的40%。

2011年,全省花卉面积达到76万亩,销售产值达到41亿元。

名优花卉面积占全省花卉面积的35%,产值占销售产值的50%。

2012年,全省花卉面积达到78万亩,销售产值达到44亿元。

名优花卉面积占全省花卉面积的40%,产值占销售产值的65%。

(四)区域布局

1、成都市:

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寡日照、湿度大,冬季温度偏低,但无大的灾害性极端气候。

建立以温江、郫县、都江堰为核心区的名优园林绿化苗木、盆花、川派盆景、特色花卉基地。

以发展设施栽培为切入点,以更新品种、更新栽培技术为突破口,广泛开展盆花轻基质栽培、目标花期控制栽培,加快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新盆花生产,扩大高档盆花的生产数量,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西南市场和本省需求。

发展摆景盆花品种:

矮牵牛、百日草、一串红、三色堇、万寿菊、鸡冠花、五色草、瓜叶菊等。

中高档盆花品种:

蝴蝶兰、大花蕙兰、凤梨、红掌、仙客来等,地被植物类:

金森女贞、小叶女贞、红叶石楠、红继木、杜鹃、南天竹、桂花、麦冬、八角金盘、十大功劳、茶梅等。

2、凉山州及西昌市:

气候四季如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干湿季明显,相似于地中海气候,十分适宜种球繁育、鲜切花周年种植和均衡生产,是我国少有的鲜切花和种球生产的最适宜区,容易获得高品质的鲜花和种球,是理想的鲜切花、种苗、种球及工业用花基地。

鲜切花品种:

鹤望兰、香水百合、剑兰、非洲菊、康乃馨、月季等。

中高档盆花品种:

蝴蝶兰、大花蕙兰、凤梨、红掌、仙客来、一品红等,工业用花用花品种:

万寿菊、玫瑰等。

3、攀枝花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康定地区:

热量全国排位第三,光照第一,是我国仅有的三个农业光热区之一,是生产热带观叶植物不可多得的特殊气候区,其主攻方向是建立南亚热带观叶植物和反季节鲜切花----鹤望兰、非洲菊、香水百合、剑兰、康乃馨、月季。

切叶基地以棕榈科耐寒品种为发展重点,主要品种:

加拿利海枣、华盛顿棕、蒲葵、散尾葵、袖珍椰子、海椰、国王椰、金山葵、中东海枣、布迪椰子、夏威夷椰子,另外,三角梅是丰富的盆花资源,应保护和发展。

4、川南片区:

该区域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以乐山市、宜宾市为核心,建立茉莉花、茶花、药用枙子花、绿化苗木基地。

发展品种有:

园林绿花苗木

(1)乔木类:

银杏、桂花、紫荆、苏铁、小叶榕、蓝花楹、四季杨、阴香、桢楠、紫薇、香樟、三叶木、杜英、樱花、黄角树等。

(2)花冠木类:

茶花、佛顶珠、海桐、小叶含笑、贴梗海棠等。

(3)地被植物类:

小叶女贞、杜鹃、南天竹、麦冬、八角金盘、十大功劳、茶梅等。

(4)本土特色树种。

皂荚、榆树、朴树、黄连木、刺桐、刺槐、五角槭。

四川本土、珍稀品种:

珙桐、芙蓉、梅花、高山杜鹃、海棠、兰花等。

5、川东片区:

以达州市、巴中市为中心,建立食用黄花、药用金银花、腊梅及兰花和本地特色花卉基地。

6、川西及盆周山区:

以彭州、崇州、邛崃、大邑为核心,建立牡丹、杜鹃花、兰花基地,发展本土特色树种:

皂荚、榆树、朴树、黄连木、刺桐、刺槐、五角槭。

本土珍稀品种:

芙蓉、梅花、高山杜鹃、海棠、兰花等。

(五)花卉产业发展重大项目

我省是西部大省,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

扶持花卉产业发展的经费严重不足,导致花卉产业科研滞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总体呈现花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要加快四川花卉业发展,必须解决以下几方面科技重点:

1、地方花卉资源收集保护及开发利用

培育地方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花卉苗木品种,对我省地方特色花卉品种彭州牡丹、梅花、腊梅、桂花,野生花卉资源兰花、高山杜鹃、报春花、百合等需进行普查、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研究,建立资源、品种保护基地,进行野生花卉种质资源搜集评价;开展野生花卉生理、生态特性研究、地域适应性及栽培技术研究;抗逆性、抗病虫性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等。

加强对野生花卉资源活体、种子保存技术,纯化种性,降低成本,延长保存期,提高安全性研究。

为野生花卉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性技术资料。

选用优良品系开展人工栽培技术、成花及花期调控技术、特异性状培育及种苗(种球、种子)快速繁育技术等研究;标准化种苗生产技术研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切实搞好规范化、规模化栽培,实现商品化开发,迅速形成产业链。

2、名优花卉苗木新品种引进和选育工程

引进大花惠兰、蝴蝶兰、彩色马蹄莲、红掌、月季、非洲菊、大花球根海棠、百合、小苍兰、唐菖蒲、凤梨、仙客来、六出花等花卉新品种;引进金叶小蘖、美国红栌、欧石楠、红叶石楠、彩萼石楠、紫叶加拿大紫荆、日本紫荆、蓝杉、紫叶酢浆草、红枫、彩色竹芋等彩叶花灌木新品种,应用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育种途径选育出适合我省气候、环境条件的多色彩、多形态、多用途的园林彩色苗木和花卉新品种,研究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使四川花卉育种实现产业化。

3、名优花卉苗木工厂化育苗技术中心建设

采用名优花卉苗木新品种工厂化育苗技术,建立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优质种苗(球)体系;通过对名优花卉控花技术研究,探索出适合市场供花生产模式;通过草花、盆花优质种苗穴盘育苗技术研究,保证节日用花生产;通过彩叶花灌木配套组培快繁技术和栽培技术的建立,以满足目前不断增长的彩色苗木市场需求;通过大花惠兰、红掌、凤梨、非洲菊组培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改变依赖进口或从省外调进种苗的局面;通过郁金香、切花唐菖蒲、彩色马蹄莲、百合等球根花卉组培脱毒快繁、生态复壮等综合技术,达到我省部分种球自产自给、满足市场需求。

4、名优花卉苗木设施栽培技术研究

通过对温室、塑料大棚和栽培基质中光、温、水、气、变化的研究,协调其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集成高档花卉规模化生产配套新技术,形成标准化栽培技术,探索出一种适合我省设施栽培高产优质花卉生产的模式。

通过对名优花卉控花技术研究,探索出适合我省周年供花生产模式。

通过对大花惠兰、蝴蝶兰、彩色马蹄莲等花卉开花周期的研究,探索出适合我省年宵花卉生产的模式。

通过对红掌、凤梨、非洲菊、大花球根海棠、百合、小苍兰、月季、唐菖蒲等花卉开花周期的研究,达到周年供花的目的。

水培花卉具有病虫少、无污染、清洁易养护、省工、成本低以及独特的观赏性、健康性的优点,通过工厂化水培花卉诱变技术的研究,提高栽培设施的利用效率,在我省普及花卉的无土栽培。

5、川派盆景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我省川派盆景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上有一定声誉,但由于盆景生产制作未进行标准化栽培研究,致使产品质量不均等,外观形态不一,批量生产能力低;无土栽培研究少,致使出口检疫难度增加,导致产品出口能力降低,通过川派盆景的标准化生产研究,一是高端精品盆景的发展;二是大众化无土栽培或基质栽培的批量盆景的发展;三是川派盆景的外销及出口,提升川派盆景出口创汇的竟争能力。

通过对五个主要花卉项目的建设,可以推进我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和生产关键技术的创新,尤其是传统名花、宿根花卉、野生花卉的育种选种、制种和商品化开发生产。

加快自主创新研发力度,改变依靠进口种子、种球主导市场的局面,充分利用我省山区(县)夏季冷凉、昼夜温差大、水质土质适宜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花卉的种球生产,是贫困山区农户脱贫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从而提升我省花卉生产的能力。

到2015年四川省花卉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较为合理,花卉标准化生产、种苗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营销和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趋于完善,栽培设施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花卉业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在现在平均每亩3400元产值基础上增加20%,提高产出效益达6.4亿元。

三、存在问题

(一)花卉产业存在结构性不合理。

苗木生产面积占80%左右,盆花和切花、观叶植物不足10%。

由于苗木标准化程度低,成品率不高,潜在市场风险较大。

(二)设施化水平低。

市场需求量大且价值高的盆花、切花和观叶植物因受设施水平、科技支撑,我省仍显十分薄弱,目前设施面积不足5%。

世界花卉大国荷兰、以色列主要是靠设施化栽培。

我国昆明市花卉设施面积已达90%以上,从而确保全国每三支鲜切花,就有一支是云南花。

云南省昆明市年产鲜切花31.6亿枝,产值12.3亿元,而我省鲜切花主要基地锦江区年产鲜切花3.6亿枝,产值达2亿元,二者比,相距甚远。

(三)花卉交易和物流平台不健全。

我省花卉市场交易额仍存在很大差距。

昆明市斗南花卉市场年交易额36.5亿元,广州市岭南花卉市场年交易额16.4亿元,而我省高店子花卉市场年交易额仅4.5亿元。

”(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苗木品种和全国性的知晓品牌;花卉核心竞争力和后续竞争力弱;(五)产业链层级低,产品及服务附加值低;出售原始产品及低端服务,经济效益差。

(四)花卉产业发展资金匮乏,花卉业主贷款难。

我省的花卉龙头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