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302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docx

近代史整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如何评价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历史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

人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大体说来,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大多强调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阻碍作用。

60年代以后,西方一部分学者受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对殖民主义采取批判的态度;而原先的马克思主义队伍则发生相反的分化,一部分学者转而对殖民主义持肯定态度。

2、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问题

●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

主观动机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

它们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不道德的罪行。

马克思在著作中愤怒揭露和谴责了殖民主义的这些侵略罪行。

因此决不能因其有“双重使命”客观效果而替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美化甚至评功摆好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

资本—帝国主义为了其自身利益,在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道路。

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

”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首先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和现代化的。

 

3、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1)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它们在中国的统治,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2)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赋予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4、列强并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何在?

根本原因:

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重要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5、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

政治上:

吏治腐败贪污成风

军事上:

军备废弛军事腐败

文化上:

文化专制昏庸愚昧

经济上:

经济落后矛盾激化

⏹经济技术的落后

武器装备极端落后

军队素质极其低下

指挥艺术缺乏

⏹对近代战争缺乏认识

不了解世界大势,思想僵化,夜郎自大;清军军官不通近代战争的指挥艺术,不了解近代海战的规律和特点,对世界新式武器的掌握就更有限了。

⏹思想落后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达到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空前规模的农民战争。

而且具有新特点和高水平)

⏹爆发的原因: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2).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

(3).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历程

历时14年(1851-1864),波及18省,动员百万农民大军。

 金田起义(1851)——永安突围(1852)

攻占武汉建都南京(1853)——北伐西征(1853-1856)——天京事变(1856)——席卷江南—保卫天京(1864)。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消灭百万清军,沉重打击封建政权、土地制度、思想文化。

地方势力崛起。

2.打击教训了外国侵略者。

不承认不平等条约,痛击洋枪队。

  

3.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次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案(洪仁玕:

《资政新篇》)

4.具有世界意义。

打击西方殖民主义,支持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

(清军、地方团练、湘军、淮军、洋枪队、“借师助剿”。

2.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局限性和致命弱点。

(1)农民政权日益封建化与腐败。

(2)农民领袖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天京事变)

(3)宗教的消极作用。

(拜上帝教、迷信天命)

(4)政策策略和战略战术上的失误。

(5)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教训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太平天国所带来的一个客观后果,就是“洋务派”自此登上历史舞台。

因为清王朝原由少数满族统治,所以政府一直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非常警惕,不让汉族官員掌握实权,在其他方面也比较保守。

但太平天国农民军把清朝的国军“八旗”、“绿营”打得落花流水。

后来是一些汉族士绅所兴办的民间军队,如曾國藩、李鴻章的湘军、淮军,才把太平天国打败。

在镇压中,这些比较开明的少数满族贵族和汉族官员逐渐取得大权。

他们也亲身体验到洋枪、洋炮的威力,镇压中,这些比较开明的汉族官員逐渐取得大权。

他们也亲身体验到洋枪、洋炮的威力,于是开始引进机器,造枪造炮。

这批官员便称为“洋务派”。

 

洋务运动:

内忧外患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自救活动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中国封建制度作为根本,利用西方“长技”,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服务

⏹洋务运动的实质

是以近代西方先进科技和工业文明为传统的皇权-官僚阶级的统治秩序提供新的物质支撑。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开始着手创办民用企业。

原因之一,是他们在创办军工企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过程中,经费严重不足,同时也遇到燃料、运输、电讯等的配合问题。

原因之二,是洋务派此时的认识比60年代更为深刻,知道西方之所以军事强盛,在于有雄厚经济作为基础。

他们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除继续经营军工外,也开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

1.创办军事工业

如安庆内军械所(1861曾),金陵机器局(1865李),江南制造总局(1865李),福州船政局(1866左),天津机器局(1866崇厚),湖北枪炮局(1889张之洞)等。

2.设立民用企业

如轮船招商局(1872,李),上海机器织布局(1879,李),兰州制呢局(1878,左),开平矿务局(1877,李),天津电报总局(1880,李),唐山胥格庄铁路(1881,李),汉阳铁厂(1890,张)等。

3.建立海军

  1875年筹建北洋水师,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

  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4.兴办新式学堂

  1862年京师同文馆,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

  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1879年天津电报学堂等。

5.派遣留美、留欧学生

  1872—1875年派出4批留美幼童120名,1881年撤回。

  1875—1894派出3批留欧学生,学习造船、驾驶。

6.翻译西方科技、法律书籍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自然科学为主。

  京师同文馆,《万国公法》

⏹历史评价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它不可能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抵制,但又有妥协。

和勾结,没有能够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促进,但也

有阻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很软弱。

◇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观念,但又没能突破

封建体制的束缚。

(“中体西用”)

⏹失败原因

◇外国侵略者的压制破坏,不愿意中国真正

富强。

◇封建顽固派的反对、阻挠。

◇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买办性和腐败作风。

◇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局限。

●洋务运动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洋务派不敢、不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不敢、不能坚决抵抗外国侵略,一味迷信所谓“国际公法”,希望用妥协换取清朝统治的苟安。

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学堂、海陆军,在设备、装备、技术、管理、训练等方面都要依赖外国人。

●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当权人物倡导,在对清王朝不作任何根本改革的前提下进行,洋务派主要人物的阶级性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个时期中国地主阶级也没有出现本质的分化,洋务派和顽固派虽有矛盾和争论,但在维护清王朝统治这个问题上是一致的。

因此,地主阶级的反动性决定了洋务运动的过程和归宿,这不是少数有能力的洋务官僚就能改变的历史命运。

●洋务运动封建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是洋务派不敢、不愿对清王朝的政治制度做任何的真正的改革。

●所有现代化成功的国家,必须有一个能够主导现代化的中央政府,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结构,这样才能利用政府的权威,全面推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排除各种阻力。

有洋务派坚持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是在器物、技能层次学习西方,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这个层次,则不作任何改革。

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发展起来的。

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十九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洋务运动的“起步”,在政治上是反动的,但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发展近代工商业为中心的近代化的改革,却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客观经济规律和作为客观经济规律的反映的变革思潮要求的。

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證明了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后。

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维新运动:

空前民族危机下的救亡改革运动

社会基础:

民族危机的加深(根本)

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的初步发展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历史意义:

1.严重民族危机下的爱国救亡运动。

大声疾呼救亡图存,要救国就要维新变法,民族觉醒开始。

2.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政治改革运动。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主张,改革制度。

3.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

著书立说,创办报刊,设立学堂。

翻译传播西方政治社会学说(严复译《天演论》等)。

4.变法改良的失败,促使不少人走上革命道路。

⏹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

新旧力量对比悬殊。

庞大守旧势力集合在慈禧太后周围,拼命维护既得利益。

2.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妥协性。

(1)新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刚诞生,很软弱。

(2)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势力的妥协性。

(3)只依靠光绪皇帝,不敢发动广大民众。

(4)脱离中国国情,全盘照搬日本模式,急于求成。

3、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4、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

1.半个世纪,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在黑暗中摸索国家出路,逐步前进。

尽管历次努力都失败了,但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为中国人以后的“三个选择”提供了历史启示。

2.历史证明农民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克服局限性,引导革命胜利。

洋务派官僚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也无法使中国独立富强。

而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皇帝自上而下改良的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3.结论是:

中国的出路,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在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首先通过人民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然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试验及失败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

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

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

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

•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

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

•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

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政党

1.有统一的革命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成立总部,国内外各地设支部;

3.有全国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孙中山;

4.主张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

基本内容

基本任务

缺陷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在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实行民族革命。

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完成政治革命。

没有提出推翻地主豪绅阶级的统治。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达成社会革命的目的。

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上缺乏社会基础。

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民族主义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民权主义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民生主义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社会革命?

结果

第一,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

第二,现行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第三,必须通过平均地权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组成人员:

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

2.政策和措施: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3.根本大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1)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宣判封建制度的死刑,使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和民权主义思想在法律上得以体现。

(2)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一步具体化,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

(3)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把袁世凯的权力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使刚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免遭破坏,促使中国走上民主政制的轨道。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界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帝国主义不允许

(2)封建主义不允许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

主观原因:

(1)在反帝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敢也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2)在反封建问题上,对封建主义缺乏科学的深刻的认识,对封建主义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估计不足。

(3)在依靠对象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没有唤起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基本上没有发动,人民的革命力量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4)在组织领导上,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不能解救中国。

要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必须进行新的探索,谋求新的出路。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

●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另,旧的统一已被推翻和新的统一尚未来到之间,出现了一个军阀割据时期。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器物鸦片战争时期: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时期:

中体西用

制度改良派维新运动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

文化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

 

先进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国民性问题”是中国救亡运动屡遭失败的病根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少数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对资本主义民主主义思想有了怀疑和保留态度?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端已经很暴露了;

●1914—1918年的一战以非常极端的方式展示出了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次失败,对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越来越怀疑了。

十月革命怎样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从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第一,中国旧民主主义运动在政治及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次次失败,逐步打破了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革命思想和建国方案的迷信,促使他们寻找新的革命思想和道路。

第三,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对被压迫民族所采取的友好、平等的政策,鼓舞和推动着中国先进分子学习俄国和接受马列主义。

第四,十月革命中,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所采取的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也推动他们去研究十月革命所遵循的新主义。

第五,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进一步打破了中国先进分子对欧美民主主义的幻想,更加促使他们把学习的目光转向苏俄、转向马列主义。

 

五四运动爆发:

背景

国际:

美日侵略加剧(反帝情绪高涨)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付诸行动的倾向)

国内: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结构变化(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变化(新文化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过程

第一阶段(4/5-5/6)学生为主,遭严厉镇压

第二阶段(5/6-28/6)工人为主,实现直接目标

五四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1.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2.社会各阶层联合的作用

3.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指导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事件

比点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

斗争态度

 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不够彻底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资产阶级

群众基础

 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不敢发动广大群众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革命范畴

 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历史地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从时代特点和条件来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

第二,从领导力量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第三,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来看,在五四时期,已涌现出了一批拥护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左翼和领导力量。

最后,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

名称

性质

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前途

旧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普遍建立说明:

当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显示出它的强大力量之后,中国的先进分子们都看清楚了一点:

这个阶级必须需要一个先进的政党去引领,才能完成它伟大的历史使命:

领导中国人民葬送旧制度。

因此,在中国创建工人阶级的政党,成为了当时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共识。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办学校、办刊物、成立工会等)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作用:

这些活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建党的条件基本具备了。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础和条件

条件: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

组织基础: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国际条件:

共产国际帮助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内容

A、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B、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C、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工作决议》。

D、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E、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新”主要指对中国革命而言:

①有了新的领导力量。

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

②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③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④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B、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C、标志着中国革命结束了一再失败的局面,开创了从此走向胜利的伟大局面。

D、预示着中国必将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历史;预示着历史和各族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1922年7月中共二大:

(1)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明确了斗争目标

(2)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方法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纲领。

大会宣言明确指出:

党的最高纲领:

组织无产阶级专政,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党在当前阶段的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民主革命纲领的意义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