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4870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教学总纲1Word文件下载.docx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第二课 

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1、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背景:

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2、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欧洲联盟建立过程:

欧共体建立的过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

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

1965年,三各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

4、欧盟建立的意义:

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5、1969年,欧共体正式决定把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作为共同体的奋斗目标。

6、欧盟扩大:

1995年曾至15个成员国;

2004年25个。

7、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2000年批准希腊进入欧元区;

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8、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过程:

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

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3年,签署了关于环保和劳工的补充协定;

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9、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性质:

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10、有关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知识:

(1)成立:

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2)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宗旨和目标:

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变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5)1994年《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

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完全实现这一目标。

1995年《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这一目标有了保障。

(6)中国在西雅图会议上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原则。

(7)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第三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2、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A:

世界贸易组织由来:

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

B:

世界贸易组织作用:

(1)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促使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C: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

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

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1)机遇:

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

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挑战:

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影响):

利:

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弊:

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

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

(1)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2)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3)对策—保持清醒的头脑,指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1)二战以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2)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3)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2、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

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

意义:

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宗旨)目的: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作用:

(1)促使各成员国逐渐消除贸易壁垒,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促使各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很大程度上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3、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的。

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见上“D”)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6、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影响):

(见上)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国内外面临严峻考验:

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

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反政府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基础知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推出了一战。

2.背景:

见★

3.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4.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余粮收集制的弊端和效果:

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5.结果:

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

另一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

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

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6.作用: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 

主要表现:

经济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干部职务终身制;

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政治上——优先发展重工业;

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

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一、形成的原因

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

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二、形成过程

1.优先发展重工业

(1)背景:

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

列宁的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2)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3)过程:

一五计划(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

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2.农业集体化运动

(1) 

背景:

工业的需求;

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 

〖评价农业集体化运动:

积极意义——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弊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三、评价斯大林模式

1.功绩:

(1)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

(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2.弊端:

政治方面——

(1)个人的高度专权;

(2)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方面——

(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3.评价: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第3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坚持从国情出发。

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

一、苏联改革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主要改革活动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

政治改革:

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

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改革:

首先从农业开始:

加大农业的投入;

鼓励垦荒。

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精简机构

(2)结果及原因

收效甚微,因为:

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对斯大林的功过没作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政治方面:

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方面:

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原因:

一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三是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 

比较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共同点:

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失败的共同原因: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国情认识不清(根本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同年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

(2)影响:

苏联解体

三、 

苏联解体

1.标志:

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历史结束。

〖2.原因: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3.教训:

一定要抓好执政党建设;

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

要从国情出发;

要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1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课程标准: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

信贷消费过度(分期付款膨胀)

★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影响:

(1)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

(2)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3)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全国上下要求改革,1933年就任的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

1、1922-1929年,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国家的支柱产业是:

汽车工业、电气业和建筑业。

2、美国经济危机的表现: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3、美国经济危机席卷全世界的原因:

世界市场的作用。

4、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呼吁劳资双方和政府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

结果:

经济危机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恶化。

第六单元  第2课罗斯福新政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方面,四项措施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核心内容(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作用:

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时间:

1933-1939年

2.背景: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3.阶段:

罗斯福新政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

第二阶段(1935~1939年),着重改革,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第3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4)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新趋势

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1.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二战后20年(50-70年代初)——黄金时期

特征:

快速增长

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政府延续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即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美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发展新兴产业。

(2)70年代

经济滞胀

供需矛盾;

石油危机——直接原因

(3)80年代 

里根

经济开始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90年代 

克林顿

空前持续增长(即繁荣)

美国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美国经济实行改革

(5)2001年以后

衰退

2.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战后,经济遭到重创——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五六十年代,繁荣

(2)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发展高科技。

提高劳动生产率;

逐步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2)原因:

政府推行政治改革;

实行非军事化;

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美国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

发展高科技;

国家进行社会改革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四点新变化见★)

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的作用: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英、法、德、日等国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在20世纪50~70年代初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到六七大年代到达高峰。

到80年代缩小规模。

福利国家的利、弊:

利——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弊——到80年代,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3.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第三产业的作用:

可以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开辟新航路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知识要点归纳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

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

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15世纪中叶之前的长时期内,垄断传统商路的是:

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

3、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

葡萄牙和西班牙

4、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开辟了由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发现了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

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

从西班牙出发,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世界:

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

①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主要影响)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与掠夺

知识要点归纳: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

荷兰;

“日不落帝国”是指:

英国。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3、荷兰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

(1)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