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4979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陕西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注意:

本试卷共7页,共五个大题,18小题,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1、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罕至(hàn)流觞(shāng)贻误(yí)气息奄奄(yān)

B.霎时(chà)横槊(shuò)垝垣(guǐ)山川相缪(móu)

C.蕈菌(xùn)商榷(què)葳蕤(ruí)卓有成效(zhuó)

D.椽子(chuán)管弦(xuán)自缢(shì)放浪形骸(hái)

2.下列各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躁热会晤葵丑涸辙之鲋

B.无虞缔造斑驳没精打采

C.城阙卜噬砥砺水泻不通

D.脉膊模棱裨益沧海一栗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

没有

B.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

荒唐,没有准则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

问候,怀念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

命名

4.下列各句中,文言特殊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仰观宇宙之大    B.当其欣于所遇

C.客有吹洞箫者    D.有穴窈然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朱自清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B.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他的田园诗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的基石”,其中《归园田居》《饮酒》等最具代表性。

C.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随笔集《随想录》等。

D.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B.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C.作为一项迟早要推出的公共政策,理性平和地评估与预测,可能比天花乱坠地想象更务实也更紧迫。

D.不少作家,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再到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我国重大的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B.随着室内公共场所禁烟令的启动,北京市将彻底叫停所有烟草促销活动,并在饭店和景区的部分地区设立巡查员。

C.“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诗人汪国真以富有青春气息、给人奋进的诗句,深受八十年代青年们所喜爱。

D.从民族层面来说,中国年反映的不仅

是中国人民一直抱有的强烈的大团圆意愿,还有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那种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2、古诗文阅读(共35分)

(1)文言文阅读(14分)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

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

“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

”’六迁司农少卿。

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睿宗立

,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

“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

“公敢是耶?

”凑曰: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朝廷为减费万计。

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

迁将作大匠。

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

“传云:

‘必也正名。

’礼:

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

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

”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

“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

重此官,其毋辞!

”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

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

“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

”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

及病,遣上医临治。

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

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

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选近称伏伏:

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

触犯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D.“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

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

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

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

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

为曹州刺史。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歌鉴赏(11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闲     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

即禅理、禅道。

(1)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10分)

13.

(1),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3)既替余以蕙纕兮,      。

亦余心之所善兮,       。

(4) ,池鱼思故渊。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6)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三、现代文阅读(16分)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

  李泽厚对哲学的最初兴趣,要追溯到12岁那年的一次“精神危机”。

那年春天,他看到山花烂漫、春意盎然,却突然感到:

“人是要死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人生之谜霎时间击中了他,使他倍感困扰与悲观。

1950年,李泽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

虽然身在中国最高学府,他大学时代却主要靠“自学”。

那时刚解放,大学里许多课程还未开,冯友兰等哲学教授还在“改造思想”,所以李泽厚没有上过中国哲学史课。

李泽厚从大一开始就自己搞研究,有时逃课,有时上课看自己的书。

他用老师的借书证借图书馆的线装书,每次借30函,要跑几趟才能全部扛走。

有段时间他患病,一些活动不能参加,就把更多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

他找到一间废弃的屋顶阁楼,在这里做了大量笔记。

他回顾说:

“我最大缺点之一,是不喜欢问,总是自己摸索,走了许多弯路。

他的第一个研究目标是谭嗣同,本以为很好研究,“当时看谭嗣同,人很重要,书又不多,就投入进去了,结果吃亏了,他因为思想不成熟,现点相互矛盾”。

稿子下了很大工夫,写了五遍,直到毕业才完成。

多年后一个哈佛博士将其译为英文,十分佩服他分析

得那么细。

这篇《谭嗣同论》后来收进了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影响很大。

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

李泽厚虽然成名早,但因政治表现不突出,成了社科院下放劳动最多的人。

“文革”时,在干校只准读“毛选”,李泽厚在行囊里偷偷带了英文版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毛选”遮在上面掩护,还偷偷做了几万字的笔记。

蛰伏近二十年,1979年3月,34万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

康德述评》出版了,令许多人大吃一惊。

实际上,这不只是一本研究康德的书,通过“批判”,李泽厚在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将康德与马克思相联系,从中表达了“人类学本体论”的初步构想。

在思想大解放的上世纪80年代,此书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已再版

6次。

4个月后,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同样引起轰动。

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

继上述诸书之后,他又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到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那时,李泽厚每有新作发表,朋友间都要奔走相告。

”时隔30年,易中天仍清晰记得《美的历程》带给他的震撼,“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不能为!

在这之前,没血史的论著基本是教科书式的编年史,只有归纳,没有独创,更谈不上自己的理论体系,除了让人得到些“知识”,完全无助于提高审美能力。

“当时我也看过好些文学史美术史,不满意。

所以这本书,每章每节,我都有些新东西。

《美的历程》让年轻人看到了“原来学问可以这样做”:

讲哲学,可以不套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的既定框架;讲文艺,也不一定要套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帽子,完全可以从作品和自己的感受出发。

冯发兰先生称赞此书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精练概括,“一部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当时,正有一股自下而上的“美学热”袭来,青年人对美学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兴趣,《美的历程》更成了青年学子的架上之书、枕边之物。

1986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标题即为《请听北京街头书摊小贩吆喝声“李泽厚、弗洛伊德、托夫勒……”》。

虽说《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但他说:

“这在我写的书里,第三本也算不上!

”在他看来,1988年出版的《华夏美学》更重要,因为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才是他真正的美学抱负!

《华夏美学》在“儒道互补”的思路下提出了“儒”所派生的“情本体”美学、“乐感”美学,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也为他后面的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通道。

1989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美学专著《美学四讲》出版,他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

时隔二十年后,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成层与原始积淀”。

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

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12岁的一次“精神危机”使李泽厚对人生倍感困扰与悲观,却也使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这可以视为其思想之河的源头。

B.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他相继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美学四讲》等专著,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美学热。

C.文章在介绍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和论著的同时,还借助他人对其论著的高度评价,突出了李泽厚在中国当代哲学、美学领域开创性的贡献。

D.2010年2月,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权威文论选收录了李泽厚的《美学四讲》,这足以说明李泽厚的美学研究所达到的高度。

E.《华夏美学》一书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表达了李泽厚真正的美学抱负,他的美学观点也主要集中在这部专著中。

15.请简要概括李泽厚学术研究的历程。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5分)

17.阅读下面这则寓言,用一个精炼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

(不超过20个字)

“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

”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野鸽。

野鸽的回答是“微不足道”。

“那么让我来给你讲一个不平常的故事。

”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这时下雪了,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

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起了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254。

当又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飘落在树枝上时,枝条折断了。

”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个禅师收了一

个年幼的徒弟,徒弟特别喜欢别人表扬,做了什么好事都去告诉别人,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徒弟有些飘飘然。

一天,师傅送他一盆含苞待放的荷花,让他晚上观察荷花是怎样开放的。

第二天一早,徒弟就急不可待地告诉师傅荷花绽放的各种细节。

师傅听完,问他:

花开的时候,它告诉你了吗?

徒弟听了,若有所悟。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末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4分)

1.C解析:

A罕(hǎn),气息奄奄(yǎn);B霎(shà)时,山川相缪(liáo);D管弦(xián),自缢(yì)。

2.B解析:

A燥热,癸丑;C卜筮,水泄不通;D脉搏,沧海一粟。

3.A解析:

莫,通“暮”,日落之时,傍晚,文中引申为“晚”之意。

4.B解析:

B项为状语后置句,ACD都是定语后置句。

5.C解析:

《家》、《春》、《秋》是“激流三部曲”。

6.B解析:

A.望其项背,应用在否定语境中。

C.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

使用对象有误。

D.鞠躬尽瘁,指对国家,这里程度过重。

7.D解析:

A语序不当,应是“一系列重大的”;B表意不明,“饭店和景区的部分地区”表意不明;C句式杂糅,将“深受……喜爱”和“为……所喜爱”杂糅,应只保留一个句式。

二、古诗文阅读

(一)古文阅读(14分)

8.C解析:

伏,佩服,信服。

9.D解析: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南面而坐。

帝位面朝南,故代称帝位。

“南面”在本文指“称帝”。

10.B解析:

“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说法不正确,根据原文“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

‘公敢是耶?

’凑曰: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朝廷为减费万计”可知,皇帝把事情交给大臣讨论,文中提到的两个大臣并不支持他。

11.翻译。

(8分)

(1)(我)享受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的时代一定不会定我的死罪(或“让我死”)呢?

(4分)(关键词:

食,厚禄,顾,况……乎,无死)

(2)近来(这一)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或“希望”“一定”)不要推辞吧!

(4分)(关键词:

故,以,重,毋,辞)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12.

(1)(5分)答:

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

(2分)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声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

(3分)

(2)(6分)答:

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净、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

(2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院,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

(2分)

(三)名句默写(10分)

13.

(1)自我徂尔;渐车帷裳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又申之以揽茝;虽九死其犹未悔(4)羁鸟恋旧林

(5)齐彭殇为妄作(6)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

三、现代文阅读(16分)

14.AC解析:

B项强加因果,当时的美学热并不是李泽厚的著述掀起的;D项不准确,美国权威文论选收录的是《美学四讲》中的部分内容;E项李泽厚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美学四讲》中。

15.答:

①大学时开始独立研究,虽走了许多弯路,但其研究成果影响很大。

②下放干校劳动时,他克服困难,潜心读书,做了大量笔记,为日后的研究著述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上世纪70年代,《批判哲学的批判:

康德述评》出版,李泽厚通过“批判”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紧接着《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引起轰动。

④上世纪80年代,《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等美学专著相继出版,为李泽厚赢得了巨大声望,并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

(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16.答:

①高屋建瓴,系统展示文明古国心灵历史,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精练概括。

②比以往同类著作有创新,给青年人提供更灵活更科学的治学新方法,不仅传授知识,更有利于提升审美能力。

③恰逢“美学热”来袭,《美的历程》生逢其时。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5分)

解析:

 一点一滴的积累,虽然暂时看不到切实的成效,但只要坚持不懈,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有成果出现。

(注意:

抓住微不足道、积累、成功三个方面即可,意思对即可)

答案:

示例一:

坚持不懈地点滴积累方能出成果。

示例二: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总会产生质变。

五、作文(50分)

写作指导:

从师傅的角度,可以谈人要有一颗平静之心,不夸饰,不炫耀地生活;可以谈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是光荣伟大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从徒弟的角度,可以谈过多地注重表扬,会把心思放在“别人怎么看我”上,容易滋长虚荣;可以谈自幼在赞扬声中长大,容易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

从师徒关系上,可以谈善于启发是最好的教育;谈一个人的成长在于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附:

文言文翻译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

调任资巡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上表举荐给朝廷,升任逢巡法曹。

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追究,韦凑审讯治罪,杖杀了他,远近佩服。

召入任担至府属官,当时姚崇兼相王府长史,曾说:

“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得到他太晚。

”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

冒犯宗楚客,贬任贝州剌史。

睿宗即位,调职到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年,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规劝,认为:

“正当农耕之月而兴建,虽然是公主出钱财,然而高价雇人,则农人舍弃耕作而接受雇佣,趋末弃本,恐怕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受饥饿。

”皇帝不听从。

韦凑坚持争谏,认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伤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

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

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说:

“公为何竟敢这样呢?

”韦凑说:

“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