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5083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主要地质灾害doc.docx

主要地质灾害doc

主要地质灾害

【教学目的】

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

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

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教材图4.24):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

里氏震级表示。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

按震级分类为:

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4.分布:

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

1.定义:

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4.26):

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

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其原因有:

①我国山区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诱发地裂、火灾、海啸、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泥石流日益频繁;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如监测世界100多座火山活动,掌握火山喷发前兆(地震频繁、地温升高等),力求预测火山喷发的时间。

我国正在启用27个地震监测台网。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如我国一半以上的省区颁布了防震减灾的地方性的法规。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

【教学目的】

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

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

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教材图4.24):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

里氏震级表示。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

按震级分类为:

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4.分布:

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

1.定义:

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4.26):

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

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其原因有:

①我国山区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诱发地裂、火灾、海啸、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泥石流日益频繁;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如监测世界100多座火山活动,掌握火山喷发前兆(地震频繁、地温升高等),力求预测火山喷发的时间。

我国正在启用27个地震监测台网。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如我国一半以上的省区颁布了防震减灾的地方性的法规。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

【教学目的】

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

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

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教材图4.24):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

里氏震级表示。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

按震级分类为:

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4.分布:

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

1.定义:

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4.26):

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

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其原因有:

①我国山区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诱发地裂、火灾、海啸、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泥石流日益频繁;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如监测世界100多座火山活动,掌握火山喷发前兆(地震频繁、地温升高等),力求预测火山喷发的时间。

我国正在启用27个地震监测台网。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如我国一半以上的省区颁布了防震减灾的地方性的法规。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

【教学目的】

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

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

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教材图4.24):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

里氏震级表示。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

按震级分类为:

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4.分布:

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

1.定义:

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4.26):

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

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其原因有:

①我国山区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诱发地裂、火灾、海啸、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泥石流日益频繁;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如监测世界100多座火山活动,掌握火山喷发前兆(地震频繁、地温升高等),力求预测火山喷发的时间。

我国正在启用27个地震监测台网。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如我国一半以上的省区颁布了防震减灾的地方性的法规。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

【教学目的】

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

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

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教材图4.24):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

里氏震级表示。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

按震级分类为:

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4.分布:

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

1.定义:

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4.26):

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

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其原因有:

①我国山区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诱发地裂、火灾、海啸、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泥石流日益频繁;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如监测世界100多座火山活动,掌握火山喷发前兆(地震频繁、地温升高等),力求预测火山喷发的时间。

我国正在启用27个地震监测台网。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如我国一半以上的省区颁布了防震减灾的地方性的法规。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

【教学目的】

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

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

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教材图4.24):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

里氏震级表示。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

按震级分类为:

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4.分布:

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

1.定义:

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4.26):

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

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其原因有:

①我国山区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诱发地裂、火灾、海啸、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泥石流日益频繁;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如监测世界100多座火山活动,掌握火山喷发前兆(地震频繁、地温升高等),力求预测火山喷发的时间。

我国正在启用27个地震监测台网。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如我国一半以上的省区颁布了防震减灾的地方性的法规。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

【教学目的】

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

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

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教材图4.24):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

里氏震级表示。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

按震级分类为:

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4.分布:

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

1.定义:

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4.26):

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

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

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

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3.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其原因有:

①我国山区面积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如地震诱发地裂、火灾、海啸、滑坡、疫病蔓延等。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如破坏植被,泥石流日益频繁;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如监测世界100多座火山活动,掌握火山喷发前兆(地震频繁、地温升高等),力求预测火山喷发的时间。

我国正在启用27个地震监测台网。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如我国一半以上的省区颁布了防震减灾的地方性的法规。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