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仿与《鲜血梅花》的形式特征与意义.docx
《戏仿与《鲜血梅花》的形式特征与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仿与《鲜血梅花》的形式特征与意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戏仿与《鲜血梅花》的形式特征与意义
戏仿与《鲜血梅花》的形式特征与意义
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作家中,余华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写作手法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是一位耀眼的文学明星。
他于1989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鲜血梅花》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戏仿。
通过戏仿这种艺术形式所造成的荒诞讽刺效果,余华对传统武侠小说中的典型英雄人物形象和故事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消解。
本文从分析《鲜血梅花》在人物、叙事等角度戏仿的使用,表现出余华对武侠小说程式化叙事的否定和反思,进而探讨该小说颠覆传统武侠小说叙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余华、鲜血梅花、讽刺性模仿、艺术形式
Abstract
In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writers,YuHuacausedwidespreadconcernwiththeirownuniqueartisticwritingstyle,isadazzlingliterarystar.In1989hecreatedtheshortstory"BloodPlum"isaparodyoftraditionalmartialarts.Byabsurdparodysatireeffectcausedbythisformofart,YuHuatypicaloftraditionalmartialartsherocharactersandthestorymodeabolddigestion.Basedontheanalysis,"bloodplum"incharacter,narrativeperspectivesparodyofuse,showingstylizednarrativenovelsYuHuadenialandreflection,thendiscussestheimportanceofthetraditionalmartialartsnovelssubvertnarrative.
Keywords:
YuHua,bloodplum,parody,artforms
引言
在中国的许多作家中,余华无疑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创作风格迥然异常,被公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极具实力与个性和创作力的作家。
“余华是我国80年代成长起来的优秀作家,是先锋小说作家中最具才华、最有个性且风格独异的一位作家,最清楚的显示出中国先锋派运动的轨迹,被称作先锋派小说的典范”
他于1989年完成的短篇小说《鲜血梅花》,是他文学创作生涯中一篇别具风格的小说,它突破了传统武侠小说的叙事模式。
同时期创作的还有另一部小说《古典爱情》,也被视为对才子佳人爱情模板的再创造,还有他的《河边的错误》被文学界认为是对中国传统侦探小说的戏仿。
通过这三部作品,可以看出“戏仿”这种艺术手法在余华作品中的广泛运用。
本文将从戏仿(或作讽刺性模仿)角度研究《鲜血梅花》的形式特征以及对内涵生成的特殊意义。
国内学术界对于《鲜血梅花》已经有较多研究成果,下面对这些成果的主要部分进行概要性评析。
纵观这么多关于余华《鲜血梅花》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的:
1、对《鲜血梅花》这部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如:
“莫小英的“活着”别无选择--重读《鲜血梅花》、郑志平“余华的小说《鲜血梅花》解读”、石寒的“荒诞的人生寓言--《鲜血梅花》解读一种”等篇章。
在这些文章中,都表明了虽然《鲜血梅花》冠上了武侠小说的名称,但在内容上却和传统的武侠小说有着巨大的差别。
他们从多个角度彰示出了《鲜血梅花》与传统武侠小说的区别,指出了《鲜血梅花》在文体形式上的创新。
2、与同类型以“复仇”思想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比较。
主要是和鲁迅的《铸剑》、汪曾祺的《复仇》、曹禺的《原野》进行的比较研究。
在研究中都指出了《鲜血梅花》中的“复仇”被复仇者复仇意识的淡薄所“消解”。
“复仇”这个主题在主人公阮海阔漫无目的的漫游中被“寻找”主题替代,表示了“复仇”思想的虚无。
3、表现作品“先锋性”的研究。
彭宏:
先锋与武侠:
歧路交叉的双重可能、张丹丹:
先锋园地里的一朵奇葩,都从不同角度表明了《鲜血梅花》所体现出来的先锋性。
总的来说,《鲜血梅花》的研究成果颇丰。
研究者都关注到了,小说对传统武侠小说的颠覆这一特征,而且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比较中做了有说服力的论述。
但在艺术形式特征这个角度对作品的研究却有所欠缺,而这就是我研究《鲜血梅花》的关键。
正文主要围绕三个层次进行展开,首先说明《鲜血梅花》的武侠元素以此来证明小说借用了传统武侠小说的外壳。
接着分析讽刺性模仿手法在《鲜血梅花》中的运用,先对讽刺性模仿这个艺术手法进行简单的介绍,再说明《鲜血梅花》这篇小说最大的形式特征就是运用了讽刺性模仿。
然后接着从讽刺性模仿的角度具体论析它模仿的是中国当时盛行的新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和故事模式,以金庸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和故事模式为例。
最后指出讽刺性模仿在《鲜血梅花》中的意义,《鲜血梅花》通过讽刺性模仿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文化立场和态度。
本文的目标是,从艺术形式特征角度对《鲜血梅花》进行研究。
论析这篇小说最大的形式特征,就是运用讽刺性模仿的手法对传统武侠小说故事模式进行模仿,并在这种模仿中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世事超越一般武侠小说的特殊认识和领悟。
一、《鲜血梅花》中的武侠元素
首先和传统的武侠小说一样,《鲜血梅花》讲述的也是关于“复仇”的故事。
小说以“鲜血梅花”为名,这“鲜血梅花”是那把一出鞘便血光四射的天下无敌梅花剑上的鲜血。
小说的名字,就给我们笼罩上了一层武侠小说的色彩。
紧接着小说开头部分就写到“一代宗师阮进武死于两名武林黑道人物之手、天空飘满了血腥的树叶、手持一把天下无敌梅花剑的阮进武,飘荡在武林中的威风如其妻子的俏丽一样荡然无存”这刻画出了一场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武林恩怨。
由此因“阮进武”之死,所造成其子阮海阔“为父报仇”的经典武侠情节就此展开了。
阮进武的妻子因阮进武的死,俏丽不复存在白发如杂草横生,丈夫的死一直是她心中过不去的坎。
阮海阔是阮进武的孩子,在她母亲的记忆中,五岁那年的他捡起了父亲头颅两侧沾满鲜血的树叶。
阮海阔以树根延伸的速度长大,在他20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再也无法忍受仇恨带给她的痛苦。
于是她向阮海阔讲述了,他的父亲在15年前躺在野草丛里死去了。
虽然她经过十五年时间的推测,依然无法肯定凶手是谁。
但是有两个人知道,一个叫青云道长、一个叫白雨潇,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告诉阮海阔杀父仇人是谁。
母亲用自焚而死来坚定阮海阔的复仇意志,阮海阔肩背名扬天下的梅花剑,就开始了他漫长寻找杀父仇人的路。
在无边无际的寻找途中,他偶然与胭脂女相逢并被嘱托,如果遇见了青云道长就问一下刘天在何处。
在和黑针大侠相遇之后也被叮嘱,如果遇见了青云道长就问一下李东身在何处。
时隔半年,在一条飘着枯树叶子的江旁他和白雨潇相遇。
但是因为不知道身旁这位白发白须白袍的老人就是白雨潇,错过了第一次知道杀父仇人的机会。
在一座残缺不全的庙宇中,他遇见了青云道长,他先把胭脂女和黑针大侠所嘱托之事问清楚后。
才想起应该询问自己的杀父仇人是谁,可被告知只回答两个问题,于是他再次错过知道杀父仇人的机会。
他接着开始漫无目的地漂泊,又再次遇见了黑针大侠和胭脂女,他告诉了他们刘天和李东的下落。
三年后,他在一条大道中央的凉亭与白雨潇再次相遇,从白雨潇口中得知自己的杀父仇人是两个人。
一个叫刘天、一个叫李东,不幸的是这两个人三年前在去华山的路上分别死在胭脂女和黑针大侠手中。
这样的故事情节是武侠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的情节,余华通过刻画“复仇”这一故事情节,对经典武侠小说中为血亲复仇的故事情节要素进行了模仿。
其次,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体现出武侠小说应有的特色。
传统的武侠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刻画“侠客”形象,在《鲜血梅花》中就出现了不少侠客形象。
比如:
一代宗师阮进武、深谙武林是非的高手青云道长和白雨潇、天下第二毒王胭脂女、使暗器一流的高手黑针大侠,还有未曾正式出面的武林黑道人物刘天和李东。
武侠小说往往比较注重对“武打”场面的描写,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凸显出侠客的能力。
而武器作为侠客能力的体现就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鲜血梅花》中就有对侠客手中武器的描述。
比如:
阮家几代相传的有着神奇威力的“梅花剑”、用毒高手胭脂女身上剧毒的“花粉”、黑针大侠的暗器“头发”。
小说中虽然没有仔细描写青云道长和白雨潇的武器,只提到了阮海阔第一次遇见白雨潇时,白雨潇手持一柄长剑。
“一位身穿白袍,手持一柄长剑的老人正穿过无数枯树向他走来。
老人的脚步看上去十分有力,可走来时却没有点滴声响,仿佛双脚并未着地”。
在一座残缺不全的庙宇,阮海阔遇见了青云道长,他没有看见青云道长。
“只听见一个如钟声一样的声音,声音在庙宇里发出了嗡嗡的回音”但我们可以据此窥视出他们武功的高强。
其三,小说中也出现了传统武侠小说中的典型场景。
比如在阮海阔生病过后,连续三日的大雨冲走了他本来想走的那座木桥。
于是沿着河流走去,一座残缺不全的庙宇开始出现,他和青云道长便在此相遇。
这个“寺院道观”就是武侠小说中会出现的典型场景。
还有就是阮海阔在问青云道长之后,得知刘天和李东都在往华山而去,参加十年一次的华山剑会。
这个“华山剑会”也是武侠小说中会出现的场景。
二、讽刺性模仿在《鲜血梅花》中的运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这样一个描写武林恩怨纠纷、为父复仇的情节,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这就是“武侠小说”的错觉。
仔细阅读余华的《鲜血梅花》后,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它和被戏仿的武侠小说之间在“情节”和“人物”上的相似之处。
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小说经历了改造。
《鲜血梅花》与传统的武侠小说二者在人物塑造、情节上有很大的差异,而这就是讽刺性模仿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讽刺性模仿(又作戏仿)是以滑稽化、贬低化、笑谑化的态度和立场,模仿某种具有崇高特征的艺术形式的手法,它通过对某种崇高形式的滑稽化和讽刺性模仿,使崇高的变成滑稽的,庄正的变成可笑的,英雄的变成小丑的,从而造成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表达某种特殊的文化立场和态度。
《鲜血梅花》在形式上是具备武侠小说应有的特质,但讲述的却是有悖于武侠内涵的。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小说文本是如何使用讽刺性模仿手法,对传统武侠小说中的典型英雄人物形象和故事模式进行的消解。
在《鲜血梅花》中刻画人物最仔细、篇幅最多的就莫过于复仇“英雄”阮海阔了。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阮海阔身上并不具备作为一个英雄人物该有的品质。
光从外表上看他虽然以树根延伸的速度长大,躯体有着父亲阮进武的气息。
但他身体却是虚弱不堪的,没有半点他父亲的威武。
看见他20岁时候的样子,他母亲体会到了惨不忍睹。
白雨潇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轻易的从他身上找到了二十年前的阮进武的气息。
但他很快发现他是他,阮进武是阮进武。
在茫茫的复仇途中,因为饥饿和过度的劳累他病倒过。
这和传统的武侠小说中复仇者的英雄形象相差太大了。
在刻画“复仇”这一经典故事模式情节时,余华也对这进行了讽刺性模仿。
主要体现在异化的命题、武侠意蕴的消解、复仇目标的虚无上。
虽然,小说一开始就说明了这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
但是随着故事的逐渐发展,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武侠小说中至少要出现的为复仇而精彩打斗的场面。
复仇过程看起来多像一次看似有目标其实无方向的漫游,并不坎坷和精彩。
“复仇命题”被阮海阔漫不经心的寻找所异化。
阮海阔的成长过程,对武侠小说的武侠意蕴进行了消解。
父亲被黑道人物所杀(死因不明确)——长大成人却虚弱不堪——茫茫人海寻仇——知道杀父仇人的下落,但仇人却被别人所杀。
这不仅仅消解了武侠小说的意蕴,也是对写武侠小说固定程序的讽刺。
这体现出了作家余华的一种创作态度,反思和质疑,解构和重组,是对传统的武侠进行着颠覆和消解。
他没有重复以前写作的套路,而是独辟蹊径的摸索。
复仇目标的虚无首先体现在复仇对象的不明确上,阮进武死于两名黑道人物之手。
他的死亡在与他关系密切的妻子心中,是一道难解之谜。
在漫长的15年中,她将丈夫生前的仇敌罗列出来,可仍然不知道杀害自己丈夫的人是谁。
对于复仇者阮海阔而言就更难了,他只是听母亲说过只要找到青云道长或白雨潇就能知道杀父仇人是谁。
所以复仇对象是虚幻的,要报仇的他们不知道“复仇对象”的样貌、姓名等等。
其次,复仇目标的虚无还体现在复仇者阮海阔身上。
首先,他没有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武功。
哪怕他找到了杀父仇人,他也无法亲手手刃仇敌。
接着,他没有坚定的复仇意志。
“母亲死前道出的那两个名字,在阮海阔后来无边无际的寻找途中,如山谷里的回声一般空空荡荡”。
遇见胭脂女、黑针大侠后,他很自然的遗忘了白雨潇。
这就导致了他与白雨潇的错过,他失去了第一次知道杀父仇人是谁的机会。
好不容易遇见青云道长,他只记得先问他人嘱托的问题。
然后才想起,该询问自己的杀父仇人。
可询问机会只有两次错过便是错过,他再一次的与复仇擦肩而过。
茫然的他再次遇见白雨潇才得知杀父仇人是谁,可仇人已死又如何复仇。
阮海阔的漫长复仇过程,他总是偶然的遗忘,可见他并没有坚定的复仇意志。
复仇目标的虚无,还体现在青云道长和白雨潇身上。
只有青云道长或白雨潇知道杀父仇人是谁,但因为阮海阔并不了解武林所以他对这两个帮助他复仇的人物没有什么了解。
加之青云道长和白雨潇退出了武林,踪影也无迹可寻。
总之,小说《鲜血梅花》借助讽刺性模仿这一表现手法对传统的武侠小说故事进行了重写和颠覆。
并表达了,余华对武侠小说固定写作模式的反思和质疑。
同时,讽刺性模仿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将正面的批评转化为一种巧妙的讽刺和戏谑。
那么,余华戏仿的是哪一类型的武侠小说呢?
他是如何和从哪些方面对这些英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讽刺性模仿的?
在小说中运用讽刺性模仿手法,就会让小说不再具备纯粹的原创性。
而让它呈现出很明显的模仿性,是针对源文本为原型的再次创作。
所以这种模仿具有很强的倾向性,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极富颠覆性效果。
从讽刺性模仿的角度分析《鲜血梅花》,不难看出它模仿的“源文本”就是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盛行的新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和故事模式。
新武侠小说是指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在香港和台湾出现了以梁羽生、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派。
这个时代写作武侠小说的人才不断,其中最以金庸、古龙和梁羽生为代表。
他们三个,还被并称为“新武侠三大家”。
武侠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俗文学类型,它写作的主题一般都与“仗剑行侠、快意恩仇、笑傲江湖和浪迹天涯”有关。
通过上文对《鲜血梅花》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它在人物、题材、情节方面模仿了以“血亲复仇”故事为主的新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和故事模式。
鉴于,金庸的小说在新武侠小说中比较有代表性。
他总共写作了十五部武侠小说,每一部武侠小说中都塑造了令人敬佩、受大众喜欢的“英雄人物”形象。
“快意恩仇”这个主题,在金庸构造的武侠世界也很具有代表性。
所以,下面的内容就具体围绕。
《鲜血梅花》是如何模仿金庸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和复仇情节,并对其进行颠覆来展开。
金庸小说《碧血剑》中的袁承志、《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他们都是为了报杀父之仇行走江湖的。
在报父之仇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终成一代令后人敬仰的“英雄”人物。
袁承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抗清名将袁崇焕的儿子。
他的父亲袁崇焕,被不辨忠奸的崇祯皇帝所杀。
在他父亲无辜去世之后,那时的他才七岁,他有幸被父亲的旧部所救。
他父亲的旧部成员教他读书写字习武,目的就是为了让他长大后替父报仇。
他没有辜负众人对他的期望,在李自成的部下崔秋山那里他学会了“伏虎掌”。
机缘巧合中,他遇见了华山派的掌门“神剑仙猿”穆人清而且拜他为师。
在华山上,他分别从“金蛇郎君”夏雪宜、“千变万劫”木桑道长的金蛇秘笈中学到了高超的武功。
多年后,身怀绝技的袁承志在江湖中行侠仗义。
在七省众豪杰们的支持下,成为武林盟主。
杨过是杨康和穆念慈的孩子,杨家将的后人,江湖人称“神雕大侠”。
在他还未出世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十一岁时母亲患病身亡。
在那之后,他就沦落在江湖之中。
幸运地是十三岁时他遇到了欧阳锋,学会了欧阳锋的蛤蟆功和解毒大法。
十五岁他拜小龙女为师,学习古墓派的武功。
十八岁的时候,他就夺得了武林盟主的位置。
杨过在傻姑的口中问出,自己的杀父仇人是郭靖夫妇。
他觉得自己深受欺骗,一心想杀了郭靖和黄蓉替自己的父亲报仇。
在他还没有到二十岁时,武功在平辈中就已无人可敌。
失去一支臂膀后的他屡遇奇缘,武功更是进步神速。
和小龙女分开十六年武功大成,他的朋友神雕一直伴着他在江湖行侠仗义。
萧峰还是婴儿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在雁门关外被中原武林人士埋伏打击。
母亲不幸被杀,父亲绝望跳崖。
他被少林寺玄武大师收为徒弟,在少林寺学会了龙爪手和降魔掌。
待他加入丐帮后,学会了打狗棒法和降龙十八掌。
不仅仅武功高强,他也擅长运用各种兵器。
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杀父仇人是谁,但是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杀父仇人。
“萧峰为找出杀死自己父母的带头大哥而开始了连续、艰难的追查,先后寻访乔三槐夫妇(养父母)、玄苦大师(师父)、徐长老、单正、智光和尚等人都没有得到答案,在少室山武林盟主推选大会上意外地见到“死去己久”的父亲萧远山后方才获知事情真相。
”
任何戏仿对象都有既定的严肃性或者神圣性,戏仿就是要将一切高贵的因素抽空或是降格,对之亵渎不敬,在强烈巨大的落差中矮化丑化对象。
余华笔下《鲜血梅花》中的“英雄人物”阮海阔就是对新武侠小说中英雄人物的戏仿。
和上面提到的英雄人物一样,阮海阔也是为了报杀父之仇而行走江湖的。
袁承志、杨过、萧峰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虽然萧峰的父亲并没有真正的去世,但是在寻找杀父仇人的过程中萧峰是不知情的,所以默认他父亲不在世上。
袁承志的父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抗清名将袁崇焕,杨过是杨家将的后人。
萧峰的父亲萧远山武功高强,深得萧太后赏识同时也深得宋辽两国士民的爱戴,是大辽珊军的总教头。
阮海阔也是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五岁那年他的父亲死于两名武林黑道人物手里。
同时阮海阔的父亲不是那种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生前威武一生唯一没有击败过两名武林高手,他是一代“宗师”。
在复仇过程中他和萧峰一样,杀父仇人的目标是不明确的,这需要他们通过询问别人来得知自己的杀父仇人姓氏名谁。
在读者以为阮海阔会像袁承志、杨过、萧峰一样失去父亲后苦练武功,立志为父报仇成为一代英雄时,他在复仇过程中的作为却颠覆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阮海阔五岁的记忆中,天空飘满了血腥的树叶,父亲躺在那堆枯黄的野草丛里,旁边的树叶沾满了鲜血,他还捡起了那几张沾满鲜血的树叶。
由此我们可以间接推测,阮海阔是目睹了他父亲死亡现场的。
按照英雄人物的成长模式,亲眼看见自己父亲惨死的景象,他应该从那时候开始就要到处拜师学习武功,等到身怀绝技时就要亲手手刃杀父仇人,为父报仇。
可实际情况是,他长到二十岁时,是被母亲告知要去为父报仇。
那时候的他没有丝毫武功,是个虚弱不堪身体羸弱的年轻男子。
目睹自己的母亲自焚而死的场景,他看起来像是欣赏一幅美丽的风景“红色的火焰贴着茅屋在晨风里翩翩起舞,在茅屋背后的天空中,一堆早霞也在熊熊燃烧。
阮海阔那么看着,恍恍惚惚觉得茅屋的燃烧是天空里掉落的一片早霞。
”在漫长的寻找青云道长和白雨潇的过程中,这两个人的名字在阮海阔的心中就像山谷里的回声空空荡荡的。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阮海阔对复仇是不上心的。
在面对十字路口这样具有选择性的路途时,他也没有显示出犹豫来。
他在寻找杀父仇人的路途中随意地、没有方向的漂泊着。
小说结尾,在白雨潇那里他得知自己的杀父仇人是刘天和李东时,他没有那种终于苦尽甘来可以为父报仇的快感,而是“低头沉吟了片刻,他依稀感到那种毫无目标的美妙漂泊行将结束。
接下去他要寻找的将是十五年前的杀父仇人,也就是说他将去寻找自己如何去死。
”但具有戏剧性的是,他的杀父仇人已经在三年前分别死在胭脂女和黑针大侠手里,听到这个情况时,他尽然没有自己不能亲手杀死仇人的愤怒而是内心一片混乱。
“戏仿是包含有差异的重复或是保持批判反讽距离的模仿,具有反讽功能或讽刺性目的,共谋中有独立创新的特点”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鲜血梅花》是怎样戏仿“复仇”这一经典情节的。
“报,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伦关系的基本准则。
报恩报仇,报德抱怨,大而事关国家兴亡,小而至于个人荣辱。
知恩不酬或者有仇不报,都有悖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
《礼记.曲礼上》曰: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这是家族之间的恩怨,事关个人荣辱。
恩仇不在大小,即使一饭之恩,一饭之仇,也志在必报。
”“新武侠小说作家将复仇主题充分演绎,发扬光大。
不仅旨在惩恶劝善,更是注入了较多的正义公理等内容。
同时,他们将模式扩展为“儿子长大后复仇”模式,“醒悟嫁仇”模式,“友情与仇怨”模式,“仇家子女间的爱”模式,“错认仇人,以及因误会导致复仇”模式。
”小说《鲜血梅花》戏仿的就是“儿子长大后复仇”的模式。
在以金庸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中刻画“复仇”这一故事情节时,一般都是父亲被杀、“复仇者”辛苦学武、长大后找到仇人并将其杀死。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就是这个样子的,他的父亲郭啸天被杀、他和母亲流落到蒙古、他勤奋苦练武功、二十年后找到杀父仇人完颜鸿烈并将其杀死。
余华在刻画《鲜血梅花》中复仇这个情节时,就是从这些方面对其进行模仿的。
阮海阔五岁时父亲被杀、他和母亲一起生活到二十岁、长大后阮海阔身负名扬天下的梅花剑去寻找杀父仇人、多年后大仇得报。
虽然为父复仇的模式和新武侠小说中的为父复仇模式一样,仔细阅读过后,我们会发现在戏仿手法的作用下“复仇”被异化了。
“复仇”情节的异化,首先体现在没有明确的背景交代,它没有交代这是发生在什么时期的故事有着什么样的家国、民族背景、没有说明人物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恩怨纠纷,小说一开始就冷不丁的说了句“一代宗师阮进武死于两名武林黑道人物之手”。
作者没有交代阮海阔的父亲和那两位黑道人物有着怎样的恩怨纠纷,也就是没有交代阮海阔是为了什么去复仇的。
阮海阔长大后只是从母亲那里知道父亲被杀、自己要去复仇这样既定的事实。
其次,按常理来说,在阮海阔二十岁的时候,他应该是身怀绝技、武功高强的年轻人。
可事实是“十五年后他的躯体开始微微飘逸出阮进武的气息,然而阮进武身前的威武却早已化为尘土,并未寄托到阮海阔的血液里。
阮海阔朝着他母亲所希望的相反方向成长,当这位虚弱不堪的青年男子出现在他母亲眼前时,她恍恍惚惚体会到了惨不忍睹。
”让人奇怪的是,阮海阔的母亲是那么的想报杀夫之仇,阮海阔与母亲相处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中她们母子干了什么,为什么阮海阔身体那么虚弱呢?
而阮海阔的母亲作为一代宗师之妻,按理说她应该认识不少武林人士。
在自己丈夫死后,她想为自己的丈夫复仇,应该从阮海阔还小时就把他托付给武功高强之人习武,好让他拥有超强武功后再去报仇。
另外,在描写本应该充满坎坷却又精彩纷呈的“复仇过程”时,《鲜血梅花》中的复仇过程居然是这样的。
阮海阔看起来好像是在认真的寻找青云道长和白雨潇,好通过他们知道自己的杀父仇人是谁。
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寻找是没有方向的,“阮海阔在走过木桥,来到河流对岸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去的方向,从那一刻以后,方向不再指导着他。
”他于偶然间在一座低矮的茅屋遇见胭脂女,和胭脂女聊了几句过后,被胭脂女嘱托如果遇见了青云道长便问一下刘天在何处。
接着神奇的是,他遇上了使用暗器一流的高手“黑针大侠”,而且也被嘱托如果遇见青云道长便问一下李东在何处。
时隔半年,他好不容易和白雨潇在江旁相遇,在白雨潇问他“你在找什么人吧!
”时,“因为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委托之言里没有白雨潇,白雨潇的名字便开始在他的漫游里渐渐消失。
”他忘记了自己要寻找白雨潇,所以他失去了第一次可以知道自己杀父仇人的机会。
和青云道长相遇后,他下意识的就把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嘱托的问题弄清楚了,等他好不容易想起要问自己的杀父仇人是谁的时候,青云道长告诉他“只回答两个问题”,他错过了第二次问询杀父仇人的机会。
在小说结尾,阮海阔再次遇见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