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5217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淬,读作“cuì

”。

B.载体:

载,书写的第九笔是撇(丿)。

C.置之度外:

度,义同“气度不凡”中的“度”。

D.众乐乐:

乐,“快乐”之意。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表达的意境不符合茶道中“隐”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B.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C.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王维《田园乐》)

D.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雨过山村》)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茶道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闲”不是指时间上的闲,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B.茶道中的“隐”是指要避开喧嚣繁华而隐居山林。

C.陆羽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成为“精行俭德之人”。

D.茶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德乐合一”的乐观精神。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茶道四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渭认为饮茶的物境包括使用的器具、冲泡的方法、声乐氛围等。

B.茶道四境不仅体现了生活的情趣,也体现了道德境界的追求。

C.传统茶道的四境只在乎空间要素而弱化了时间维度。

D.真正懂茶的人在品茶的全过程中是不能用语言交流的。

7.阅读下面《红楼梦》片段,回答问题。

①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贾母道:

“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说:

“知道。

这是老君眉。

” 

②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

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

③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

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分瓜>

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

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

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④“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

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根据上面《红楼梦》片段,以及本大题三个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贾母等人饮茶的方法可以判断,他们的饮茶法不属于煎茶法。

B.妙玉单叫宝钗、黛玉去耳房饮茶,体现了茶道四境中的“人境”。

C.妙玉给宝钗、黛玉的茶具很珍贵,只将自己用的茶具给宝玉,说明男女有别。

D.妙玉深谙茶道,对泡茶的用水非常讲究,表现她恬淡、孤傲、清高的性格。

8.当代人应如何继承传统茶道蕴含的文化精神呢?

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提三条建议。

【答案】1.A2.B3.C4.D5.D6.C7.C

8.①饮茶不只是解渴,还要通过饮茶得到审美的艺术享受;

②饮茶不只是外在的形式,更要追求闲适、平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③饮茶时选择幽静的环境、精美的茶具、志同道合的饮者,在饮茶中注重心灵的感悟。

点睛:

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

对茶道四境的理解,A项,“物境”应为“艺境”;

B项原文是“非道德之境”;

D项原文是“真正谙茶者在头三杯不事任何言语”。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C项,“说明男女有别”有误,妙玉把自己的茶具给宝玉用,说明她对宝玉情有独钟。

8.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首先立足文本谈谈当代人应如何继承传统茶道蕴含的文化精神,提出建议要切实可行,如饮茶不只是解渴,还要通过饮茶得到审美的艺术享受;

饮茶不只是外在的形式,更要追求闲适、平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治溷生传

明·

童轩

治溷生①,不知何许人。

始来京师,僦屋以居其妻子。

尝谋诸妇曰:

“京师甲第连甍,高者翚飞,低者麟次,皆有匽舍其中,吾顾无他能,将求治溷以为业,不识可乎?

”妇曰:

“唯唯。

生乃置溲器二、臿一,恒冠帻曳履,负器荷臿,日往富贵者之门为之治溷。

治溷一辄取钱数文。

人见其巾帻类儒生也,因呼为“治溷生”。

生闻而喜曰:

“甚善名我。

”乃益勤其业,日治数溷,得钱数十文,虽身陷淄污、颜面淟涊、须眉秽浊,亦不少惜也。

莫则以钱市酒肉,施施从外归,相与妇子醉饱酣歌以为乐。

旦则复出,莫归复如之。

如是者累年,将以为起家之业,子孙可世守而弗易也。

有见而哀之者曰:

“汝何至为是耶!

汝冠儒,必且知书,要必博古今,潜道德,抗浮云之志,砺青风之节,以与古之贤人哲士照耀后先,斯于儒服为称。

审不能焉,则必吐奇出策,树立功名,以与时之忠臣义士争雄并驰,斯亦无愧于儒也。

又不能焉,则求老农老圃而往师之,亦足给以自活。

汝何至为是耶!

且古之君子敦廉洁之行,明取舍之分,虽以朝夕不食,饥以不能出门户,苟非道义,其视千驷万钟若将浼己而不顾视,况汝之裳不洁,触秽臭困怀中如是!

使其人见之,必将掩鼻而疾走矣。

生闻而笑曰:

“吾业非汝所知也!

且子谓博古今、潜道德、吐奇出策、树立功名,非劳心者不能也。

农圃之事,暑雨祈寒,终岁勤动,非劳力者不能也。

且劳心者道德之传,必系乎天;

功业之建,必因乎时。

彼欲强而行之,人皆骂为迂蚩者耳。

至若劳力农圃,苟或水旱不得,则饥馑相仍,卒至穷困转徙。

是则道之不行,不免招尤而速谤,农之不获,不免啼饥而号寒。

孰与吾之治溷:

内不劳于心,外不劳于力,负吾器,荷吾臿,窥瓮小大浅深从而锹锘焉,从而陶宂②焉。

少用其勤则剩获其利,归而持酒肉,而吾妇子又醉饱。

嘻嘻,视彼劳心力而无成者真所谓迂蚩者耳!

子何足以知吾业乎!

今夫骈拇枝指、悬疣附赘,固出性而成于形也,子又何以能使吾改其业乎!

注释:

①治溷生:

掏粪人。

溷,厕所。

②宂:

同“冗”,多余。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者麟次次:

有次序地排列着

B.莫则以钱市酒肉莫:

通“暮”,晚上

C.砺青风之节砺:

磨炼

D.且古之君子敦廉洁之行敦:

督促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呼为“治溷生”

相如因持璧却立

B.审不能焉,则必吐奇出策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虽以朝夕不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生闻而笑曰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求治溷以为业,不识可乎

想要把掏粪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不了解可以吗

B.则求老农老圃而往师之,亦足给以自活

那么可以向老农老圃学习种田种菜,也可以养活自己

C.使其人见之,必将掩鼻而疾走矣

假使别人看见了,一定会捂着鼻子快速跑开

D.视彼劳心力而无成者真所谓迂蚩者耳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农圃之事,暑雨祈寒,终岁勤动,非劳力者不能也。

②是则道之不行,不免招尤而速谤,农之不获,不免啼饥而号寒。

13.“汝何至为是耶”这句话在第三段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14.治溷生是个普通人,他的观点对今天的服务行业有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9.D10.A11.A

12.①种田种菜之事,暑天下雨冬天寒冷,终年辛勤劳动,不是劳力者是不能做到的。

②这就是(走读书做官的)路不通,不免招致过错和毁谤,农田不收获,不免因饥寒交迫而啼哭哀嚎。

13.反复三次起强调作用。

表现“见而哀之者”对治溷生的不理解,读书人要么走读书做官之路,要么向老农老圃学习种田种菜养活自己,就是不能做掏粪的脏活。

刻画出“见而哀之者”居高临下、自以为高贵、有优越感的面目。

14.服务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服务没有贵贱之分;

服务要乐善其事。

参考译文:

治溷生,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

刚来京城时,他租房子让妻子和孩子居住。

曾经与妻子商议说:

“京师豪华的府第相连,富贵人家宫室壮丽,穷人家房屋像鱼鳞那样密集有次序地排列着,那里全都有厕所,我看自己没有其他的能力,想要把掏粪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不知道你是否同意?

”妻子说:

“好的。

治溷生于是就准备好盛粪便的两个器皿、一个铁锹,戴上头巾穿上鞋,背上器物拿上铁锹,每天去富贵人家的门口为他们掏粪。

每掏一次就获取几文钱。

人们看到他戴的头巾像读书人一样,于是称呼他为治溷生。

治溷生听到并欢喜地说:

“这样称呼我很好。

”于是更加勤奋地做好掏粪工作,每天清理许多厕所,得到几十文钱,即使身上沾染了黑色污泥、脸上污浊、须眉污浊,也没有略微可惜。

到了晚上就用钱买上酒肉,喜悦地从外面回家,把与妻子孩子酒足饭饱唱歌作为自己的快乐。

第二天早上就再次出门掏粪,晚上回家如此循环往复。

像这样的掏粪工作有多年了,将它作为兴家立业的职业,让他的子孙世代传承却不容易呀。

有人见了哀叹他说:

“你何至于做掏粪工作呢!

你是儒生,一定有知识通事理,一定要博览古今,修炼道德,抵抗虚幻的志向,磨炼清风亮节,以此来与古代的贤人哲士照耀后代,这样才符合儒生的身份。

实在不行,那么一定要出奇谋良策,树立功名,以此来与忠臣义士争雄并驰,这样也无愧于儒生的称号了。

实在不行的话,那么可以向老农老圃学习种田种菜,也可以养活自己。

你何至于做掏粪的工作呢!

况且古代的君子推崇廉洁的行为,明白取舍的区别,即使因为从早到晚不吃饭,饥饿得不能出门户,如果是不讲道义的事,那么即使有四千匹马和优厚的俸禄也像污染自己一样而不屑一顾,更何况你的衣裳不清洁,这样在自己身上沾染污秽臭粪!

假使别人看见了,一定会捂着鼻子快速跑开。

治溷生听到后笑着说:

“我的职业不是你所了解的!

况且你说的博览古今、修炼道德、出奇谋良策、树立功名,不是劳心者是不能做到的。

种田种菜之事,暑天下雨冬天寒冷,终年辛勤劳动,不是劳力者是不能做到的。

而且劳心者传经解道,一定受天时束缚;

建功立业,一定依靠好的时机。

你要是强迫去做这些事,人们都会骂你是迂腐痴呆的人。

至于像劳力者种田种菜的事情,如果有时赶上水旱之年没有收获,那么饥饿灾荒就会来到,最终会穷困潦倒迁移他方。

这就是(走读书做官的)路不通,不免招致过错和毁谤,农田不收获,不免因饥寒交迫而啼哭哀嚎。

与我掏粪相比来看:

我内不劳于心,外不劳于力,背着我的器皿,拿上铁锹,窥探粪坑的小大浅深,用器皿盛装满出来的粪便。

不用很辛苦就可以获得利益,回到家手里拿着酒肉,而我的妻子孩子可以酒足饭饱。

嘻嘻,我看那劳心力却一事无成的人真是所说的迂腐痴呆的人!

你凭什么了解我的职业呢!

现在人体上有天生多余的东西,原本出于本性而且成形了,你又凭什么能使我改变自己的职业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赤壁

南宋•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来到赤壁岸边,眼前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颔联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为大破曹军立下了功勋。

C.颈联回到眼前,实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尾联联想到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16.“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

例如《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

17.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18.今年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要求选手在“飞花令”这一比赛环节依次说出含有某个字的诗句。

请按“飞花令”的游戏规则,在横线上填写含有“春”字的作品原句。

①,将有事于西畴。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③好雨知时节,。

(杜甫《春夜喜雨》)

④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

⑤,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

⑥红酥手,黄縢酒,。

(陆游《钗头凤》)

【答案】15.B16.A

17.同:

都由眼前赤壁的景象联想到了赤壁之战中周瑜的雄姿英发、英雄事迹,表达了对他的称颂和仰慕。

异:

苏词借英气勃发的周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戴诗既歌颂了周瑜的英雄业绩,又化用了苏轼被贬黄州后所创作的千古名篇,表达了对苏轼的钦佩、怀念。

18.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春花秋月何时了

③当春乃发生

④秋月春风等闲度

⑤料峭春风吹酒醒

⑥满城春色宫墙柳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

——梅岭古道随想

王威廉

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

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

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

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

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

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

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

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

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

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

秘密就在此:

“曾见南迁几个回?

”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

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

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

古道梅关,是一道无形的界限,来和去,进与出,每一遭,都是一场命运的浮沉,无所适从的渺小个人,怎能不深深喟叹呢?

⑥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

古道如人,像梅岭这样重要的道路,自然无法逃脱。

文天祥的《南安军》一诗,读来至今让我觉得荡气回肠: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写这首诗时的文天祥,已经被元军俘虏了,向北方押解走过梅岭,他的心碎裂了,红梅如血,白梅如尸布。

岭南那原本的流放之地现在成了大宋的最后根据地,如今根据地也没了,山河彻底易主,向南向北的含义截然相反了。

东坡向北路过梅岭,那是梦寐以求的还乡之旅,而文天祥的北上,却是“归乡如不归”的惨烈。

国已倾覆,何来家园?

对比同时期的胜利者,他们的心境是轻松明快的,率军南下灭宋的元主将伯颜,在走过梅岭时写了《度梅关》一诗:

“马首经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

担头不带关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

”伯颜是那么巧妙地写出了征服者的真正傲慢,看似不经意地在行囊上只插了一两枝梅花,却是一种更强大的宣告:

不是不带走你们南关的物产,而是天下都是我们的了,用不着了!

⑦如今,我的微躯站在隘口,被苍老的风吹着,我真切意识到时间的诡异,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地球上的这个地址还没有变,虽然也是暂时的,但这是唯一可以确信的事物了。

因为石头的“暂时”,要长过无数人的生命。

我只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

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

今日岭南无疑已成中心之一,五岭的山壑也被科技的发展轻松逾越,今天要是说句“曾见南迁几个回”,恐怕有点儿戏谑和玩笑的含义了,我便是其中的一员,过五岭迄今已经十五年。

来岭南不再是流放,而是相反——寻梦。

那么,东坡写梅岭的诗,今天还能打动我吗?

我相信东坡就是东坡,他总有在千百年之后依然直击人心的本领。

⑧这一次,东坡先生终于遇赦北回了。

他往北走,往回走,不急不缓,终于,又到了梅岭,不管心境还是思绪与以往全然不同。

他又赋诗一首《赠岭上梅》:

“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成熟审慎的东坡,他也许是带着些许希望的欢悦的,但这欢悦已经被流放的生活化成了一种内心的笃定与超然。

君虽然还没来,我却没有格外的焦急,我有的是旷达的耐心,哪怕青梅变成了黄梅,我却觉得那更美。

只因为,我已经不再是一颗酸涩的青梅。

⑨同行者都返回了,我一个人走下梅关的另一侧,坐在一处石台上,享受一会儿天地间的孤独。

附近只有一家小店,我要了一杯褐黄色的土茶,慢慢喝着,满口苦涩,心中竟然充满了“过尽行人君不来”的感慨。

我没有在这里约过、错过什么人,但依然渴望遇见什么,也许遇见的就是这一番历史的感慨吧,归根结底,渴望遇见,这是生而为人的那一份固有的期盼之心。

正是这份期盼之心,让我们在道路上启程、停歇并最终抵达。

(取材于《散文》2016年第5期)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逼仄:

指山崖逼近B.彪炳千秋:

指古道的文化风采流传千秋万代

C.诡异:

指时间变化奇异D.笃定:

指苏轼流放后的从容不迫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梅岭古道亲眼看到了斧凿的石壁、千年的石阶、茂盛的梅花。

B.从梅岭古道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C.古人之所以写下赞美梅岭古道的无数诗篇,本质原因是这里绝美的风景。

D.作者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并从东坡的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真谛。

21.文章第⑥段引用文天祥和伯颜的诗有什么作用?

22.文章第⑦段写到“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3.文章以“过尽行人君不来”为题有何含义?

24.作者来岭南是为了寻梦,梅岭古道触发了他对未来的梦想。

类似的梦在许多文学名著中出现,如翠翠的梦、桑提亚哥的梦、孙少平的梦等。

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选取一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现的精神或追求。

【答案】19.A20.D

21.①用此二人的诗歌形成对比,面对同样的梅岭古道,文天祥和伯颜心境迥异,情感一悲一欢,前者不愿归去,后者傲慢前行。

②梅岭古道的来去进出都是命运的浮沉,用二人的诗说明“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这一观点。

22.①一旦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就会发现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

②古时候穿过梅岭古道就是戴罪之躯的流放之地,是边缘之地;

而今,岭南已成中心之一,是当代中国很多南迁之人的寻梦之地。

23.①题目出自苏轼的诗歌《赠岭上梅》,是他北归经过梅岭之时的感慨,君虽然没有来,他却没有格外的焦急,有的是旷达的耐心和内心的笃定与超然。

②“过尽行人君不来”这句话揭示了文章中心,表达了作者渴望有所遇见,并且这份渴盼给予他前行的力量。

③“过尽行人君不来”作为题目,富有诗意,能够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24.明确人物的梦想,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分析追求或精神.

25.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对他(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加以赏析。

要求:

结合相关情节进行赏析。

②高中毕业在即,请用一句古代的送别诗开头,给你的同桌写一段临别赠言。

感情真挚,内容具体。

③请以“阳光下的五月”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答案】孤蓬万里征海内存知己。

此地一为别,天涯何处无芳草。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若比邻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

注意选择题目,然后结合题目内容要求分析,语言表达需要结合表达技巧分析,注意修辞手法运用等。

26.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不少于700字。

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将给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带来怎样的变化?

请展开想象,以“未来的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

有细节,有描写。

②《论语》中有许多名言警句,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