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5642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资料版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4 化学实验 第16讲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016年Ⅱ卷T28

———————核心知识·

提炼———————

(对应学生用书第74页)

提炼1 实验方案设计

1.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2.实验方案设计的四要求

提炼2 实验方案评价

1.一般思维流程

―→

2.注意分析的五方面

3.重点关注三角度

提炼3 性质探究型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

研究物质结构特点→提出合理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2.基本环节

(1)发现问题:

就是在学习和实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和异常现象等。

(2)提出猜想:

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所发现的问题的解决提出的几种可能的情况。

(3)设计验证方案:

就是根据猜想,结合实验条件设计科学、合理、安全的实验方案,对各种猜想进行验证。

(4)具体实施实验:

就是根据实验方案选择仪器、组装仪器、按步骤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

(5)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就是认真全面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及时记录所得数据,然后进行推理分析和数据分析,通过对比归纳得出结论。

提炼4 性质验证型实验

1.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2.成分确定中常用的定量方法

(1)沉淀法

(2)测气体体积法

(3)测气体质量法

(4)滴定法(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

———————命题热点·

探究———————

命题热点1 制备型综合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对应学生用书第75页)

■对点练——沿着高考方向训练·

1.(2017·

山东临沂期末)亚硝酰氯(NOCl,熔点:

-64.5℃,沸点:

-5.5℃)是一种黄色气体,遇水易水解。

可用于合成清洁剂、触媒剂及中间体等。

实验室可由氯气与一氧化氮在常温常压下合成。

【导学号:

97184226】

(1)甲组的同学拟制备原料气NO和Cl2,制备装置如图所示:

为制备纯净干燥的气体,补充下表中缺少的药品。

装置Ⅰ

装置Ⅱ

烧瓶中

分液漏斗中

制备纯净的Cl2

MnO2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制备纯净的NO

Cu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乙组同学利用甲组制得的NO和Cl2制备NOCl,装置如图所示:

①装置连接顺序为a→________(按气流自左向右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②装置Ⅳ、Ⅴ除可进一步干燥NO、Cl2外,另一个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装置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装置Ⅷ中吸收尾气时,NOCl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组同学查阅资料,查得王水是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酸,一定条件下混酸可生成亚硝酰氯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实验室通常用浓盐酸和MnO2混合加热制氯气,因盐酸有挥发性,氯气中混有的HCl气体需要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最后再用浓硫酸干燥即可得纯Cl2;

用铜和稀硝酸反应制NO气体,因装置中混有的氧气和NO反应生成少量NO2,因此需要通过水除去NO2,再用浓硫酸干燥即可得较纯净的NO。

(2)①亚硝酰氯的熔、沸点较低,易液化,遇水易水解,故需要保持装置内干燥和反应混合气体干燥,同时需要考虑Cl2和NO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需要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则装置连接顺序为a→e→f(或f→e)→c→b→d。

②装置Ⅳ、Ⅴ除可进一步干燥NO、Cl2外,还可以通过观察气泡调节气体的流速,控制NO和Cl2的比例。

③亚硝酰氯遇水易水解,装置Ⅶ的作用是防止装置Ⅷ中水蒸气进入反应器Ⅵ中。

④装置Ⅷ中NaOH溶液能吸收NO、Cl2及NOCl,其中NOCl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Cl+2NaOH===NaCl+NaNO2+H2O。

(3)浓硝酸与浓盐酸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亚硝酰氯和氯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NO3(浓)+3HCl(浓)===NOCl↑+Cl2↑+2H2O。

【答案】 

(1)①浓盐酸 ②饱和食盐水 ③稀硝酸 ④水

(2)①e→f(或f→e)→c→b→d

②通过观察气泡,调节气体的流速

③防止水蒸气进入反应器

④NOCl+2NaOH===NaCl+NaNO2+H2O

(3)HNO3(浓)+3HCl(浓)===NOCl↑+Cl2↑+2H2O

2.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熔点、沸点都很低,且会升华,极易潮解,遇水放热并产生白色烟雾。

【导学号:

9718422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一所示装置,通过实验制备AlCl3固体。

装置B中滴入浓硫酸后发生的反应为2NaCl+H2SO4(浓)

2HCl↑+Na2SO4。

装置C中所盛装的试剂是________,点燃D处酒精灯时,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装好仪器后需要进行的操作有:

①向装置B中滴加浓硫酸;

②点燃B处酒精灯;

③点燃D处酒精灯。

这三项操作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

(2)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的装置设计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乙组同学对甲组同学所设计的装置D、E进行了改进(如图二所示),装置E改为带支管的烧瓶,该烧瓶的名称为________,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证明:

①AlCl3能够水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lCl3是共价化合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制备出的AlCl3极易潮解,因此装置C中应盛装浓硫酸,用来干燥HCl气体;

由反应物为Al和HCl气体可知装置D中发生的反应为2Al+6HCl(g)

2AlCl3+3H2;

装置E可收集制备的AlCl3,故装置F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使收集到的AlCl3水解变质。

先滴入浓硫酸,使浓硫酸与NaCl混合,加热使之反应,使反应生成的HCl气体排出整个装置中的空气和水蒸气,再点燃装置D处的酒精灯。

(2)根据提示可知该仪器为蒸馏烧瓶;

甲组同学的装置中连接D、E之间的导管太细,容易发生堵塞,故乙组同学直接将装置D的玻璃管插入装置E中,较粗的玻璃管D可以防止凝华的AlCl3堵塞管道。

(3)①AlCl3水解显酸性,可用pH试纸检验。

②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

【答案】 

(1)浓硫酸 2Al+6HCl(g)

2AlCl3+3H2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E ①②③ 

(2)蒸馏烧瓶 防止凝华的AlCl3堵塞D、E之间的导气管 (3)①取少量AlCl3溶液,用pH试纸测其pH,pH<

7 ②做AlCl3熔融状态下的导电实验

■提能力——针对热点题型训练·

(见专题限时集训T6、T7、T8)

命题热点2 探究型综合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对应学生用书第76页)

宝鸡一模)某探究性实验小组的同学将打磨过的镁条投入到滴有酚酞的饱和NaHCO3溶液中,发现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不溶物,溶液的浅红色加深。

该小组同学对白色不溶物的成分进行了探究和确定。

Ⅰ.提出假设:

(1)甲同学:

可能只是MgCO3;

乙同学:

可能只是________;

丙同学:

可能是xMgCO3·

yMg(OH)2。

(2)在探究沉淀成分前,须将沉淀从溶液中过滤、洗涤、低温干燥,洗涤沉淀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定性实验探究:

(3)取沉淀物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时固体溶解,产生大量气泡,则________(填“甲”“乙”或“丙”)同学假设错误。

Ⅲ.定量实验探究:

取一定量已干燥过的沉淀样品,利用下列装置测定其组成(部分固定夹持类装置未画出),经实验前后对比各装置的质量变化来分析沉淀的组成,得出丙同学的假设是正确的。

(4)实验中合理的连接顺序为: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h(各装置只使用一次)。

(5)实验一段时间后,当装置B中________(填实验现象),停止加热,说明固体已分解完全;

打开f处的活塞,缓缓通入空气数分钟的目的是________,装置C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导老师认为在上述实验装置中末端还需再连接一个D装置,若无此装置,会使测出的x∶y的值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7)若改进实验后,最终装置B质量增加mg,装置D质量增加了ng,则x∶y=________。

(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 

(1)根据甲、丙同学的假设,可知乙同学的假设为:

可能只是Mg(OH)2。

(2)洗涤沉淀的操作方法是:

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下后,重复操作2~3次。

(3)加入稀盐酸时固体溶解,产生大量气泡,则一定含有MgCO3,故乙同学的假设错误。

(4)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通入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CO2。

由于碱石灰既能吸收水蒸气又能吸收CO2,因此沉淀加热后产生的气体先通过B,后通过D,故连接顺序为efabcdgh或efbacdgh。

(5)当装置B中无气泡冒出时,说明固体已分解完全。

打开f处活塞,缓缓通入空气

数分钟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CO2和水蒸气。

(6)末端还需连接一个D装置,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CO2进入D,若无此装置,则测得的CO2的质量偏大,MgCO3的质量偏大,x∶y的值偏大。

(7)根据MgCO3~CO2、Mg(OH)2~H2O,x∶y=n(CO2)∶n(H2O)=

【答案】 

(1)Mg(OH)2 

(2)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下后,重复操作2~3次 (3)乙 (4)fabdc或fbadc (5)无气泡冒出 排出装置中的CO2和水蒸气 吸收通入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 (6)偏大 (7)

2.(2017·

河南郑州三模)资料显示:

O2的氧化性随溶液pH的增大逐渐减弱。

室温下,某学习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不同条件下KI与O2的反应,实验记录如下。

 

装置

序号

烧杯中的液体

5分钟后现象

2mL1mol·

L-1KI溶液+5滴淀粉溶液

无明显变化

L-1KI溶液+5滴淀粉溶液+2mL0.2mol·

L-1HCl溶液

溶液变蓝

L-1KCl溶液

L-1CH3COOH溶液

溶液变蓝,颜色较②浅

回答下列问题:

97184228】

(1)实验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②比实验④溶液颜色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进一步探究KI与O2的反应,用上述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5小时后现象

2mL混有KOH的pH=8.5的1mol·

L-1KI溶液+5滴淀粉溶液

溶液略变蓝

2mL混有KOH的pH=10的1mol·

对于实验⑥的现象,甲同学猜想“pH=10时O2不能氧化I-”,他设计了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以验证猜想。

(4)烧杯a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果表明此猜想不成立。

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通入O2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同学向pH=10的“KOH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先变蓝后迅速褪色,经检测褪色后的溶液中含有IO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褪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该小组同学对实验过程进行了整体反思,推测实验①和实验⑥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对比实验①可知,实验②中溶液变蓝肯定是加入了HCl溶液引起的,但无法确定是H+的影响还是Cl-的影响,因此设计了实验③,加入含Cl-而不含H+的溶液,以验证Cl-是否影响KI与O2的反应。

(3)由实验②和实验④不难看出,两种酸的浓度相同,而二者的不同之处是所加的酸不同,一个是强酸,一个是弱酸,所以两溶液中的c(H+)不同,则实验现象的差别必然是c(H+)的不同所引起的,且c(H+)越大,溶液蓝色越深,说明O2的氧化性随c(H+)的增大而增强。

(4)甲同学设计的是原电池装置,可通过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因此烧杯a中的溶液应是pH=10的KOH溶液。

(5)实验结果表明猜想不成立,说明pH=10时O2能氧化I-,其中负极上的反应为4I--4e-===2I2,正极上的反应为O2+2H2O+4e-===4OH-,因此可看到电流表指针偏转,烧杯b中的溶液逐渐变蓝色。

(6)由题中信息可知,I2在KOH溶液中发生了歧化反应,除生成IO

外,还应生成I-,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3I2+6OH-===IO

+5I-+3H2O。

【答案】 

(1)验证Cl-是否影响KI与O2的反应

(2)4I-+O2+4H+===2I2+2H2O

(3)其他条件相同时,HCl是强电解质,其溶液中c(H+)较醋酸溶液中的大,O2的氧化性较强

(4)pH=10的KOH溶液

(5)电流表指针偏转,烧杯b中的溶液逐渐变成蓝色

(6)3I2+6OH-===IO

+5I-+3H2O

(7)中性条件下,O2的氧化性比较弱,短时间内难以生成“一定量”碘单质使溶液颜色发生变化;

pH=10的KOH溶液中I-被氧化生成I2,I2迅速发生歧化反应变为IO

和I-

(见专题限时集训T1、T2、T3、T4、T5)

复习效果验收|真题试做 预测尝鲜

(对应学生用书第77页)

■体验高考真题·

全国Ⅰ卷)凯氏定氮法是测定蛋白质中氮含量的经典方法,其原理是用浓硫酸在催化剂存在下将样品中有机氮转化成铵盐,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处理铵盐,然后通过滴定测量。

已知:

NH3+H3BO3===NH3·

H3BO3;

NH3·

H3BO3+HCl===NH4Cl+H3BO3。

(1)a的作用是________。

(2)b中放入少量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_。

f的名称是________。

(3)清洗仪器:

g中加蒸馏水;

打开k1,关闭k2、k3,加热b,蒸气充满管路;

停止加热,关闭k1,g中蒸馏水倒吸进入c,原因是________;

打开k2放掉水。

重复操作2~3次。

(4)仪器清洗后,g中加入硼酸(H3BO3)和指示剂。

铵盐试样由d注入e,随后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用蒸馏水冲洗d,关闭k3,d中保留少量水。

打开k1,加热b,使水蒸气进入e。

①d中保留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采用中空双层玻璃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取某甘氨酸(C2H5NO2)样品m克进行测定,滴定g中吸收液时消耗浓度为cmol·

L-1的盐酸VmL,则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样品的纯度≤________%。

【解析】 

(1)加热水蒸气时,若关闭k1,b中压强增大,a可起安全管的作用,防止烧瓶内压强过大,造成事故。

(2)碎瓷片可防止蒸馏水在加热时暴沸;

f是直形冷凝管。

(3)关闭k1后形成密封体系,水蒸气冷凝,管路内形成负压,导致g中水倒吸入c中。

(4)①d中保留少量水可以起到液封作用,防止生成的NH3逸出。

②铵盐与碱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离子方程式为NH

+OH-

NH3↑+H2O。

e采用中空双层玻璃瓶可起到保温作用,使生成的氨气尽可能地逸出,以减小实验误差。

(5)由题给化学方程式NH3+H3BO3===NH3·

H3BO3、NH3·

H3BO3+HCl===NH4Cl+H3BO3,根据氮原子守恒可得关系式:

C2H5NO2~N~HCl。

n(C2H5NO2)=n(N)=n(HCl)=cV×

10-3mol,则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

100%=

%;

样品的纯度≤

%。

【答案】 

(1)避免b中压强过大 

(2)防止暴沸 直形冷凝管 (3)c中温度下降,管路中形成负压 (4)①液封,防止氨气逸出 ②NH

NH3↑+H2O 保温使氨完全蒸出 (5)

 

全国Ⅲ卷节选)绿矾是含有一定量结晶水的硫酸亚铁,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用途。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绿矾的一些性质进行探究。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绿矾样品,加水溶解,滴加KSCN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再向试管中通入空气,溶液逐渐变红。

由此可知:

_______、_______。

(2)为测定绿矾中结晶水含量,将石英玻璃管(带两端开关K1和K2)(设为装置A)称重,记为m1g。

将样品装入石英玻璃管中,再次将装置A称重,记为m2g。

按下图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

①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

②将下列实验操作步骤正确排序________(填标号);

重复上述操作步骤,直至A恒重,记为m3g。

a.点燃酒精灯,加热

b.熄灭酒精灯

c.关闭K1和K2

d.打开K1和K2,缓缓通入N2

e.称量A

f.冷却到室温

③根据实验记录,计算绿矾化学式中结晶水数目x=____________(列式表示)。

若实验时按a、d次序操作,则使x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解析】 

(1)绿矾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样品中没有Fe3+;

再向试管中通入空气,溶液变红,说明有Fe3+生成,即Fe2+易被氧气氧化为Fe3+。

(2)①由仪器的构造特征可知,B为干燥管。

②实验时,为防止空气中的O2将Fe2+氧化,应先通入N2将装置中的O2排净,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

停止加热后,为防止FeSO4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待玻璃管冷却,关闭K1和K2后再称重。

故实验操作步骤应为d、a、b、f、c、e。

③由题意知,绿矾的质量为(m2-m1)g,加热后FeSO4的质量为(m3-m1)g,结晶水的质量为(m2-m3)g。

设绿矾的化学式为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