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5682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中研究过程应注意什么文档格式.docx

同时也懂得了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

总之,历史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对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在历史学科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根据新大纲和教师的实际作法看,主要有以下模式:

⒈课堂讨论:

即教师在讲授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结束新课小结时提出问题让同学讨论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如深圳市罗湖中学刘慎老师就深谙此法。

⒉课堂辩论:

即全体学生始终围绕同一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史实来说明自己对某一历史事物的见解,并力求驳倒对方的论点。

北京师大附中李静老师就惯用此法。

⒊研究讨论:

即老师精选课本某些重要的章节,指导学生学习课内知识、阅读补充材料,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以小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然后,学生自选书籍自学,完善观点,写成论文的一种新教学方式。

福州一中陈玉钗老师对此有较深的研究,可参考其文章《历史研讨课:

一种新尝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2期)。

⒋撰写历史小论文:

即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撰写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论证某些历史问题的文章。

这是大家研究和实践较多的一种形式,也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应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⒌撰写历史人物小传:

新大纲的参考课题“世界近现代史上著名科学家传略”就需用此类形式进行,它与撰写历史小论文形式类似。

⒍撰写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

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现实社会生活中与历史相关的课题,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写成社会调查报告。

新大纲的参考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需用此种形式。

⒎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确定的主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信息,并用适当的载体予以发布。

此种形式主要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可形成研究札记、用黑板报开辟资料专栏或专门建立一个网站发布专题资料等。

⒏编演小历史剧:

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学习研究,然后编写剧本,最后以戏剧或小品等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是全面锻炼学生的好形式,本人将对此进行实践。

⒐制作历史课件:

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确定的历史主题,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并用计算机制作成课件,让老师或学生使用。

这本来是计算机和历史教师的事情,但让学生亲自参与制作,会让学生体会到制作一个课件并不容易,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学问,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很多有条件的学校都已开展此活动,如福州二中,就已初见成效。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的实施程序

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其实施的程序有所不同,但大体程序是相同的。

下面以如何撰写历史小论文为主简述其实施程序。

由于研究性学习系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中首次列入,因此,教师应先对学生做一两次讲座,就这种学习的方式、方法、步骤、程序等作一些说明,然后再拿出一两个要求大家都做的课题,让学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去完成,这样有理论有实践,便于学生日后独立从事自主探究式的研究。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大致为:

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实施研究→总结交流。

⒈确定课题:

课题的确定可能前后要经历几个过程。

教师必须先介绍学科研究前沿的动态信息,提供可选择的背景资料,也可以把教学大纲中的参考课题一并公布,让学生在大范围中选择小范围,在小范围内确定小专题。

如学术界对洋务运动的研究、新大纲中“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课题均可以细化,像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近代教育、近代军事、近代交通、近代思想文化、近代科技等各方面的影响,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细化。

然而这毕竟是“因人选题”,是由教师事先提供,未必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课题的选择也可以不限此列。

学生可以更多地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和确定课题。

课题提出以后,指导教师可以由学校指定,但最好由学生自己聘请,这样“依题寻人”,学生也许会更满意些。

当然必须要细细推敲课题的科学性、创造性、需要性、可行性。

⒉制订计划:

要研究就要有一个通盘的计划,计划的制订要尽可能详尽、细致、周密。

前面提到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因此小组成员的组成、分工必须要先确定。

其次要考虑研究的目的、方式、步骤,用时与进度,何时开题与结题,以什么形式结题,所要查找的资料或调查考察的对象,哪些方面需要老师、家长、专家等的帮助,经费预算,等等。

计划必须由全组成员认真讨论,共同拟定。

⒊实施研究:

在具体研究前,应该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如:

实物准备,带好笔记本、卡片等物品;

心理准备,如何与外界打交道等;

经济准备,可能需要备一点钱,等等。

而指导老师也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个学习包(或资料包),里面可以是与课题有关的一些背景资料,或是设计的一些研究记录表等,当然这些尽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

研究的方式视课题内容而定,主要有这样几种:

①文献研究式:

这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式,它主要是查阅资料、筛选信息,最大限度地选取有典型代表性的有效信息,来提炼或论证某个观点,分析说明有关问题。

它一般适用于相对注重学术性的一些课题,如新大纲中“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的课题,只有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既分阶段又从总体上来进行研究,才能弄清近现代

中美关系的走势,而只有对中美关系的历史研究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认识中美关系的现状,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

②调查研究式:

主要是对历史遗物、遗迹、遗址进行考察,对历史研究专家和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现代人进行调查访谈等形式。

这种调研往往能获得第一手或近乎第一手的材料,直观形象,可信度较高,学生可获得直接经验,更易于激发学生兴趣。

如新大纲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本地区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事迹”课题的研究除此之外既反映当代历史又反映当代生活的课题也完全可以采用此种方式,像前面提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课题,就可以从对家乡变化的调查,来以点带面地研究。

调查研究的形式要求先行调查,然后再对记录进行分析,调查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耐心,细心地观察或记录,因而是对学生多种素质的考验。

③假想研究式:

历史教学乃至社会生活中,曾有相当多的人持这样一种观点:

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反映,不容许有半点假设。

然而静观历史便会发现历史假设在历史表述中是随处可见的,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教材中说:

“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进行假想研究应当也是可以的,这种研究要求先提出一种假设或假想,再追踪通过探索得到的与生成的假设有关的信息,加以论证。

如新大纲中列出的“巴尔干问题的由来”课题可以假想:

如果苏联不解体,巴尔干的问题现在是否会继续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把眼光更多地移注到对内因的寻找中,其实仔细研究便会发现战后巴尔干问题由来已久.这种大胆假设要与谨慎求证结合起来,然而中学生毕竟还只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论证到什么程度就很难说,但他们敢于怀疑、敢于想象的勇气可嘉。

④比较研究式:

比较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比较研究必须首先确定比较项,然后按图索骥查资料,循着事物变化发展的轨迹来比较,这就要求按题意、抓主流,进行对应比较,而不能在枝节上纠缠,或者简单类比。

新大纲中就有“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比较”两个课题。

这种比较类课题研究时要尽可能在比较后再往前跨一步,能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说明一些问题,发人深思,给人启发。

⑤思辨研究式:

这主要表现为教师将学术界尚有争议的课题目前所存在的几种不同论点或观点介绍给学生,观点尽可能让不同的小组或个人选择(当然也可能有的小组或个人选题相同),待研究终了再组织辩论(此类课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这颇有一种学术争鸣的味道,但这种“争鸣”是学生在选择了论点并作了研究后进行的,一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个别学生对两者择一或多中择一的观点都予以否定,并能别出心裁,推出新论,这当然很好,即使观点略显稚嫩也不要轻意否定。

这种思辨式研究的重点并不一定在于是否有新颖的观点,而侧重于论据是否相对充分,论证是否相对严密,重视的是研究推理的过程。

新大纲所附的“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评价拿破仑”,都可以进行思辨研究,前者教材中还专门安排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活动课,拟出了相左的观点,提供了四则材料和两篇参考论文。

⒋总结交流:

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

它包括撰写历史小论文和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两部分。

历史小论文包括题目、作者、摘要、正文、参考资料和致谢等方面。

如采用其他研习模式,其研究成果或是一条建议,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计算机软件,或是一本研究札记,或是一个网站,或是一个剧本等。

而交流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报告会、答辩会、辩论会、擂台赛、小型展览或历史剧,等等。

当然,历史研究性还可采用别的模式,研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都可以去尝试。

以上论述非常肤浅,旨在抛砖引玉。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有一套全面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这些历史教师的实践。

【参考文章】

⒈教育部: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⒉教育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⒊殷俊:

《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1.6

⒋李静:

《历史课堂辩论式学习初探》

⒌刘慎:

《优化课堂讨论,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历史学习》2000.7

⒍靳颖:

《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历史教学》2000.8.

⒎刘向彬:

《从屈原投江看生与死的价值》《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6

⒏陈玉钗:

《历史研讨课:

一种新尝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2

篇二: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更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目的是转变学生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促使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健全的发展。

其基本的特性主要有:

实践性、综合性、问题性、自主性、开放性等。

研究性学习,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的目标定位,体现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包括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和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两个方面,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因此,从本质上讲,历史研究性学习既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对教师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

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

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的历史思维活动等,是历史研究性学习体现的基本理念。

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只有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真正显示出其生命力。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中学历史教学

一、研究性学习的背景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便开始对自身的教育系统提出重大改变,但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都是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新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也就是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协作以及责任感、终生学习的能力等。

要培养这些能力,显然是不能只依靠传统的学科和原有的学习方式。

因而,在我国被译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课程,应运而生。

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课程。

它源自于美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杜威提倡“新教育”以来,美国中小学始终比较强调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要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突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他国家也在这方面表达了相同的认识。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属性

什么是历史研究性学习?

所谓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从历史、社会或生活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自主地了解与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材料处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评价等基本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孕育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客观事物,内容是主体运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按专题对客体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

1、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是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为中心。

这就忽视了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

学习是学生在学而不是教师在学,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体。

所以,正确的学习观都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切实体现,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搜集资料,自己去解决问题。

教师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

2、历史研究性学习符合学习活动的客观规律。

学习是人的一种带有主观意识的活动,但并不是无章可循不可捉摸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听、看而得来的知识不如学习者自己“发现”得来的更为深刻、持久。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亲自参与探讨性的实践活动,从中获取感悟和体验,从而得到认识。

尽管他们的“发现”大多早已为人们所发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进行了刻苦反复的思维活动,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获得了发现知识的快感,这正是学生学习的真谛。

3、历史研究性学习追求探讨的客体要与客观事物相一致。

我们知道,在以往的学习模式中,由于传统历史学科教学的需要,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统一的客观事物常常被教育领导机构、教师人为的分割。

例如北海白塔,美学家关注起美学价值,宗教学家探讨其宗教意义,而我们历史学家则研究其历史作用。

在不同的学科研究范围中,北海白塔是不一样的,但实际上,北海白塔只有一个。

这种传统的分割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在学生走上社会后,由于他们缺乏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将很难去处理他们所面对的种种纷繁复杂的问题。

而历史研究性学习却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尽管从表面上来看,它通过问题形式来研究客观事物,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似有想似,其本质却不同。

历史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学习综合性。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与现有的历史学习方式,它有以下特性:

1、实践性。

这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特点,也是历史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学习方式的关键区别。

实践性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亦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优点,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和实践是统一的,认识从实践中来,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分为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

历史研究性学习显然属于这两者。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研究课题来源于实践——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

而学生运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独立自主的研究,这本身便是一种科学实践。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的,通过研究性学习所提供的实践机会,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调查、讨论、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于实践。

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并有利于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2、综合性。

综合性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

从其学习的内容来看,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

从其学习目标来看,涵盖知识、技能、情感等多个领域;

从其学习方法来看,要应用综合、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手段;

再从其学习的社会功能来看,提倡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

显而易见,历史学科综合性特征就要求历史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于历史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淡化各个学科体系,围绕研究的问题,组织多层面和跨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内容的综合性、方法的开放性、途径的多样性和评价的多元性,旨在帮助学生在研究探讨氛围中,获得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整体性认识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考察故宫文化遗址》这一课题就要涉及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方面的知识。

3、问题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前提就是问题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活动的。

首先,对于历史发展过程,我们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再现某一片段或问题,而且人类发展过程至今,由于主观因素制约,遗留了大量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

其次,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延续发展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现实世界中许多现象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发展的痕迹和发展渊源。

上述一切都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学生可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提供的;

也可以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

可以是课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如课题《浅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也可以是对教科书以外内容的探究,如《我市民办教育发展初探》等课题。

4、自主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重要基础,在确定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后,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去进行实施,整个学习课程的内容、实施方式、进行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都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

学生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为某一个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研究探讨者,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负有全部、主要的责任。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一切都要落实到主体身上才有意义。

学生不仅是实践的主体,而且也是创造的主体。

因此,学生的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

学生不仅要参与确定课题,材料搜集,而且要能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最后整理成文。

只有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研究性学习才是成功,否则便是失败。

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切不可越俎代庖,用教师的“实践”、“创造”来代替学生的实践、创造。

实现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必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唯有这样才能得以实现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形成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以及养成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历史教师就是多余的,或者

说历史教师没有什么作用。

教师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时就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教师不可能什么都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研究、一起学。

然而,教师毕竟是成年人,吸取的经验比学生多,遇到的问题也比学生多,可以向学生提供好的经验和帮助。

所以,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要随时能发现学生思维中的可贵之处;

要为学生铺桥垫路,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

要帮助学生理清考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实施计划并检查学生研究计划的可行性;

帮助学生分析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向学生介绍经验,要安排学生活动、防止事故;

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

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做法、想法,以防偏见和差错,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关注结论的真实性并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

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这包括:

再认识课题意义,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报告自己的收获,等等。

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要求教师应当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受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在现今历史研究性学习中还是过分强调教师在学生研究性活动中的“指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认为学生对研究什么问题不清楚,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怎么去研究,在研究中碰到问题该怎么办,等等,需要教师充分“指导”,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们做什么、怎么做,这又回到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了。

这种思想显然没有解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还是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还是过分地强调教师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地位。

由于教师还是把自己放在高于学生的“指导”地位上,在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也不知道如何对学生的选择给予支持和帮助。

如,不少教师在学生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时候,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课题,而是教师自己先想出一大堆课题,然后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些去做。

而这些课题却是从教师的眼光而不是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