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7583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董廷瑶 儿科医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便闭5天。

腹部微满,舌苔薄润,脉象细数(西医诊断为乙型脑炎)。

是为暑温邪热内结。

亟须清解泻火,开门逐盗。

西香薷3g西大黄6g益元散12g(荷叶包)黑山栀9g大青叶9g玄明粉4.5g

(冲)连翘9g银花9g钩藤6g鲜佩兰12g

7月30日。

1帖便通5次,腹已柔和,小溲尚通,颈软搐减;

但热度仍高,舌红脉数。

温邪初得出路,其势尚炽。

再以清火解毒。

生石膏30g知母6g大青叶9g川黄连1.8g益元散12g鲜竹叶50片连翘9g银花9g鲜青蒿12g1帖

7月31日。

热势较松(38.5℃),便下五次,睡时惊惕,舌绛苔薄。

温邪未消,病势犹重。

再以泻火清热,祛除邪毒。

川黄连2.4g淡黄芩6g黑山栀9g益元散12g扁豆花4.5g连翘9g银花9g大青叶9g鲜竹叶50片紫雪丹0.9g(化服)1帖

四诊:

8月1日。

热退惊平,便下亦和,舌红苔润,续以清泄。

川黄连1.8g淡黄芩4.5g六一散12g(荷叶包)连翘9g银花9g桑叶9g淡竹叶4.5g大青叶9g川石斛9g知母6g2帖

五诊:

8月3日。

诸恙均和,形神亦振,唯小便短少,大便干涩,苔薄而干,是温热伤津之故。

病瘥当予清润调理。

玄参9g知母6g瓜蒌仁12g火麻仁12g炙甘草3g炒谷芽9g川石斛9g麦冬9g大生地12g2帖。

药后病愈出院。

按:

病孩症起三天,已见实热里结,可见暑温传变急骤,邪毒正盛,故即予通腑泻火之剂。

昔贤喻嘉言谓:

金匮治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乃死中求生之法也。

服之邪毒初得通泄,其猖厥之势顿挫。

二、三诊时,先予白虎加味,继之黄连解毒,均以清气泄热、解毒化暑为主。

其后邪势大衰,病情遂入坦途,治方逐渐转为清润滋养而愈。

三、高热急惊案

杨×

,女,10岁。

1962年6月3日。

壮热不退,已有一周(39.5~40℃),神志昏迷,狂妄不安,便结九天,矢气频转,手足掣搐,汗少溲赤。

两脉数实,舌苔黄腻。

是阳明经腑实热,拟通腑结,下实热。

川厚朴3g生枳实6g西大黄9g玄明粉6g(冲)紫雪丹3g(化服)1帖。

6月4日。

神志仍昏,大便未下,汗出较多,小溲赤涩。

脉象同前而舌绛苔燥。

为实热逗留肠胃,势已化为化燥。

改用白虎加味以透邪清热,生津润燥。

生石膏60g(先入)知母6g生甘草3g陈粳米30g(包)鲜生地30g花粉9g

鲜竹叶50片鲜菖蒲6g紫雪丹3g(化服)1帖。

6月5日。

药后入大量宿粪,热和神清,知饥索食,津津有汗。

舌转滋润,脉象平静。

然余热未清,防其死灰复燃。

拟竹叶石膏汤2帖。

药后热清神安,调理而愈。

本例急惊昏迷掣搐,是因阳明经腑实热所致.用大承气釜底抽薪,未见显效,大便不下。

此时病邪化火化燥之势转甚,故改进白虎汤加味清透泄热,增液润燥。

药后腑气得通,热势顿和,神识即清,惊搐就定。

此亦吴鞠通氏增水行舟之变法也。

四、温毒犯肺案

陈×

,男,11个月。

风痰阻肺,咳逆气急,高热一周。

面色苍白,惊厥抽搐,角弓反张,便下粘滑,小溲短赤。

舌红苔厚腻干燥。

辨证、治法:

温毒痰热化风,病势危急,姑拟豁痰制惊。

钩藤4.5g(后下),明天麻3g,天竹黄6g,鲜菖蒲4.5g,胆星3g,连翘9g,白附子4.5g,炙苏子6g,桔梗3g,橘红3g,橘络4,5g,琥珀抱龙丸一粒(一次化服),1帖。

药不应症,痰热秽浊壅阻未化,仍以豁痰开窍,以制其惊。

原方去连翘、橘红、橘络,加川黄连、郁金,续进1帖。

至宝丹1粒(一次化服)。

服药二帖,壮热不退,四肢厥冷,更见昏沉嗜睡,痰多咳逆气促,舌红苔薄口

糜,便下泄利。

温毒内扰膻中,已成闭脱之势,亟须清火解毒开窍。

葛根9g生黄芩6g川黄连2.4g生石膏30g(先入)银花9g生甘草3g

钩藤45g(后下)橘红3g天花粉9g。

另用熊胆1.5g麝香0.09g(化服)1帖。

昨加服熊麝后,毒从便下,热势稍和,项脊较软,四肢转温,神志已清,气促

亦缓。

虽温毒未曾尽撤,病势已由险化夷。

拟原法主之。

生石膏30g(先入)知母6g甘草3g粳米30g黄芩6g黄连1.5g竹叶6g天花粉9g另用熊胆0.9g麝香0.03g(化服)1帖

此后热清恙和,唯肺气未复,先后以补肺阿胶汤及六君以收全功。

本例西医诊为腺病毒肺炎。

初以清热豁痰、镇痉开窍,未见缓和。

三诊时改用熊麝合葛根芩连加石膏主之,一剂其热即退,改变险象。

考抱龙、至宝亦为清热解毒、凉心豁痰之品;

但本病则因温毒壅盛,犯肺蒙心,化风抽搐,故以熊胆凉心平肝,麝香开结解毒,合白虎清其肺胃实热。

药症既合,效如桴鼓。

最后清调而安。

五、阳亡欲脱喘逆案

王×

,女,2岁。

素体羸弱,近日发热(就诊时体温38℃)。

咳逆喘促,鼻煽面青,痰声漉漉,自汗淋漓,眼眶凹陷,四末厥冷,大便泄利,舌苔白腻,脉沉细数。

症属阴盛于内,阳亡于外,正虚欲脱。

急拟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救其逆。

处方:

麻黄4.5g淡附片2.4g细辛2.4g茯苓9g淡干姜3g五味子2.4g

焦白术9g1帖

药后阳气渐回,面色稍润,二目见泪,自汗亦减,舌苔转腻,发热未除(体温38℃)咳逆,便泄一天五六次,小溲短少,四肢不温,脉象细数。

里寒有温化之机,尚未离乎险境。

宗原法真武汤为主出入。

淡附子3g淡干姜2.4g茯苓9g焦白术9g细辛2.4g五味子2.4g

陈皮3g姜半夏9g桂枝2.4g川贝粉3g(包)1帖

服药后阳回肢温,面润泄瘥,唯痰咳气逆,苔腻脉滑。

乃肾不纳气,痰饮未化。

以二陈合三子,参入黑锡丹,2帖告平。

本例之病,起于太少两感,旋呈阳亡欲脱,故勉以麻黄附子细辛合真武。

因其下利,去芍药而用五味子,以干姜代生姜,守中阳而纳肾气。

一剂症见好转,续予原法,去麻黄易以桂枝,重在安表。

药下阳回肢温,已出险境矣。

六、阳虚高热案

周×

,男,1个半月。

初生即发高热,已持续四十余天,体温高达40.9℃(肛表),西医诊断为肺炎。

近日透视肺部正常,然高热不退。

体渐仍在39.7℃,无咳嗽气促,能食神静,便下不化,小溲清长,舌淡汗出,发育似无影响,症情颇感特殊。

细审之下,乃气阳不足也。

予全真一气汤加减,扶阳益阴,以观后产儿。

移山参6g(另炖)黑附子3g麦冬6g五味子2.4g熟地12g焦白术6g

生甘草2.4g2帖

药后高热初和,今体温37.8℃,形神亦安,大便如常,小溲仍长,纳可腹软,舌淡苔薄。

气阳初苏,仍须培本,调燮阴阳。

原方加谷芽9g川石斛6g2帖

昨今体温略有升高,曾达39℃。

便调溲长,但腹胀矢气多,审其舌转淡红,苔中呈腻。

病中哺食过多,形成食复也。

以消补兼施为治。

移山参4.5g(另炖)白术6g茯苓9g青皮、陈皮(各)4.5g甘草2.4木香

1.8g青蒿9g淡竹叶6g荷叶9g炒山楂肉6g

二剂后热势已缓,体温38℃上下。

形神安静,便下通调,腹部柔软,舌苔已化,其质淡红。

病得稍安,健脾清热以冀收功。

太子参6g白术6g茯苓9g清甘草1.8g白芍6g扁豆衣9g青蒿9g淡竹叶6g谷芽9g花粉9g2帖。

此后热退便畅,继以调理而愈。

本例为初生幼婴,症见高热持久不退,但查无异常,颇属特殊。

在新生弱质尤须细察。

张景岳谓:

“无虚者,急在邪气,去之不速,留之生变矣;

多虚者,急在正气,培之不旱,临期无济也。

”初诊察审,患婴一派虚象,乃本元亏弱,阳气外越之虚热,故亟投全真一气汤,阴阳并治,深思熟虑,法至稳当,症势渐缓;

迨三诊时察见食复之热,故予调中行滞,消补结合,其热始平,终获痊安。

故同一发热,前后病机不同,则全赖细心洞察,随机应变。

七、腹泻案

朱×

,5个月。

1961年5月2日。

便下泄利,次数颇多,小溲尚通。

腹满胀气,按之即哭,形色较萎,身热不高,舌红口淡。

热利伤津,脾运不畅。

治以清养运脾。

人参须2.4g煨葛根6g花粉9g扁豆衣6g麸炒枳壳4.5g青皮3g炒白术4.5g

生甘草2.4g香连丸1.8g(包)2帖

5月4日。

泄利仍剧,日有十余次。

腹满而胀。

舌光干而淡红。

形神萎靡,汗出,纳少作恶,小溲尚有。

元气大惫,伤阴耗液,阳虚之象。

其势危殆,亟投益气扶元救之。

西洋参2.4g(另炖)移山参4.5g乌梅4.5g钗石斛9g煨诃子9g花粉9g石莲子9g生谷芽、熟谷芽各9g土炒白术4.5g淮山药9g炮姜1.5g生甘草2.4g1帖

5月5日。

泄泻次数虽减,但便下清谷,腹满有气,形神不振,舌光津少而质淡,体温反低。

阴津已伤,阳气亦衰,幸胃气稍动,或有一线生机。

兹拟救阴扶阳,以冀转机。

西洋参2.4g(另炖)移山参4.5g黄厚附片9g炮姜1.8g钗石斛9g生扁豆9g炒白术4.5g生谷芽、熟谷芽各6g焦甘草2.4g乌梅4.5g茯苓9g1帖

四诊5月6日。

服昨方药后形神较振,泄利见粪,但有不化粘质。

小溲尚通,胃气已动。

腹部虽满,按之尚软。

征象渐露生机,兹拟原法继之。

移山参4.5g黄厚附片9g上肉桂1.2g炒白术4.5g炮姜1.5g茯苓9g焦甘草2.4g乌梅4.5g钗石斛9g生谷芽熟谷芽各9g3帖

5月9日。

大便泄利,次数减少,小溲通长,腹部亦软,形神转振,胃气亦和,舌光淡红。

症势由险化夷,仍以原法加减。

移山参4.5g黄厚附子9g炒白术4.5g炮姜4.5g乌梅4.5g钗石斛9g生谷芽、熟谷芽各9g淮山药9g清甘草3g煨木香2.4g2帖

嗣后病情稳定,由于体质太弱,一直调治至6月1日始痊愈出院。

本例西医诊断为中毒性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为阴阳两伤,其证乃由热利转变而成。

本案病情错综复杂,非明察毫末,步步紧扣,则殊难见功。

初诊时其症见舌红口淡,身热色萎,便下秘利次多,是热邪未清而又伤及阴分;

腹满胀气,按之即哭,是脾运虽虚,气亦阻滞,乃系虚实互夹之证。

如邪热不祛,气滞不畅,泄久必更亡津。

因之用参须、白术、扁豆衣、花粉、甘草以养阴生津,香连丸、葛根清热和泻,青皮、陈皮、枳壳理气运脾。

二剂后泄利仍剧,舌光而干,形神萎靡,纳少作恶

,是阴津亏少,胃气亦衰;

其腹满而胀,但按之不哭,与前胀不同,与舌质淡红、汗出相参,是为阳虚之征。

经曰脏寒生满病,虽对水气而言,但其理相同。

此是阴损及阳,而致火衰不能温煦肠胃,运化无权之虚胀腹满。

这时邪热虽去,元阴亦由病久而随之虚衰,病情十分危重,当务之急在于扶元生津,保其胃气,所谓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线生机也。

若妄用苦寒克伐,必致危殆。

方中重用二参以扶元救阴,炮姜温运阳气,乌梅、石斛、花粉、莲子、谷芽、淮山药、白术生津保胃。

一剂后病情好转,体温反低,说明辨证阳衰虚胀无疑,再以原方增损,加入附片以温阳,病情日趋坦途。

续予阴阳并扶加减运用,终获全功。

八、疳积重症案

董×

,11个月。

一诊:

1981年6月24日。

疳积腹胀,按之硬满,口馋嗜食,大便坚硬。

面色萎黄,毛发焦枯,夜眠烦扰,易见汗多,舌红苔黄。

针四缝穴液多。

疳积较重。

治以消疳化积。

干蟾皮4.5g陈香橼6g炒白芍6g木香3g胡黄连2g醋炒五谷虫9g煨三棱4.5g煨莪术4.5g炒谷芽9g炒枳实4.5g7帖

后二诊又连服上方1周,其间针四缝穴,粘液尚有。

7月8日。

疳积渐化,腹仍胀满,但按之已软,纳食如常,形神较振,大便通调,夜烦多汗时见,舌苔薄润。

针四缝穴液少夹血。

以扶脾消疳法主之。

米炒党参6g焦白术9g朱茯苓9g清甘草3g炒淮山药9g小青皮4.5g煨三棱4.5g煨莪术4.5g醋炒五谷虫6g玉屏风散9g(包)7帖

九、虫积阻结案

,男,9岁。

1975年6月5日。

素有蛔虫、感寒腹痛三天,日夜阵作。

痛且拒按,腹部膨胀,吵扰不安,食入即呕,便下闭结,形瘦神软,舌质淡润。

此属虫积中阻。

亟须安蛔杀虫,温里下积。

乌梅6g川椒目3g胡黄连3g雷丸9g淡干姜3g榧子肉9g使君子9g白芍9g白芜荑9g党参6g生大黄9g(绞汁冲入)2帖

因不能受食,药液由胃管灌入。

服上方药头汁后30小时左右,下蛔虫16条;

38小时左右,又下蛔虫百余条。

腹痛缓解而诸症悉平,第三天即出院回家。

本例属虫积腹痛,故用乌梅丸之变法。

因虫得酸则伏,乃以乌梅大酸伏之;

虫得苦则安,乃以胡黄连大苦安之。

白芍缓急止痛,姜椒温中散寒。

使君、雷丸、芜荑、榧子并力杀虫。

以生大黄绞汁冲入,功能通利腑气,下其虫积。

由于患儿体弱,恐其攻伐太过,故加党参益气健脾。

诸药合用,终于获得预期功效。

十、肠结血瘀阻络案

,男,3岁。

1974年2月12日。

肠套叠反复发作已有九次,经常腹痛,胃口不开。

舌红苔剥,形色萎羸,口唇青暗。

症属络脉瘀结。

治以活血通络。

当归尾9g赤芍、白芍各6g红花4.5g桃仁泥9g柴胡4.5g延胡索4.5g枳壳4.5g生地15g醋炒五灵脂9g生蒲黄9g4帖

2月16日。

药后腹痛即和,便溏三二次,与络通血活,肠蠕动增加有关。

舌苔花剥,面萎唇青,还需活血调气。

陈皮3g木香2.4g当归6g赤芍、白芍各6g红花4.5g桃仁泥9g

青皮4.5g柴胡2.4g延胡索4.5g枳壳3g4帖

2月20日。

腹痛已止,便下亦调,胃纳不香。

舌苔花剥,面色不华。

仍以和血为主。

当归尾6g赤芍、白芍各3g红花4.5g桃仁泥9g枳壳4.5g木香2.4g柴胡2.4g生地12g川石斛9g醋炒五灵脂6g4帖

2月24日。

腹痛不作,面色较泽,便下通调。

舌苔转润。

再以调气活血和胃。

上方减生地、柴胡,加陈皮3g炒谷芽9g6帖服药后恢复正常,随访未见复发。

本例肠套叠发作频繁,其形色症候显系络脉瘀阻,故取少腹逐瘀之意,用活血利

气法。

药以当归、生地、赤芍、白芍行血和营,桃红、蒲黄、灵脂祛瘀止痛,柴胡、枳壳疏气开结。

服药后即痛和,续以原法,其症渐平而根治。

十一、腹痛阳虚寒实案

陶×

,男,10岁。

1984年9月22日。

患儿幼时曾作直肠尿道造型手术,此后大便失调,经常数日不通,以致腹痛难忍。

数天前腹痛又作,大便不下,呕吐不食,多次送急诊,西医诊为肠梗阻,经导便仍不解。

今腹痛呻吟,按之满实,大便秘结,食后呕吐,四末清冷,小溲短少,两脉沉弦,舌苔淡白。

久病伤阳,寒实里结。

治法:

亟须温通,主以温脾汤。

肉桂1.5g附子4.5g干姜3g当归6g玄明粉9g生大黄6g党参9g清甘草3g。

服药1贴后腹痛转缓,2贴后大便通利数次,吐平能食,腹软肢温。

续以调扶中州,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桂、陈等品而获安。

本案乃属急症,患儿便秘呕吐,腹痛肢冷,病史既久,气阳转衰。

董氏当机立断,勉从寒实不通立法,投以温脾汤全方,应手而效。

设若辨证不确,药不中的,必致偾事;

是以诚如董氏之常云;

倘非有定识于平时,曷克有定力于片刻耶。

十二、胎黄案

张×

,女,57天。

1983年3月16日。

生后两周,肤黄目黄,肝脾肿大,住院四十余日,症势转重。

西医诊断为巨细胞包涵体病毒,伴肺炎。

顷诊全身肤黄,面萎色暗,大便淡白,次数频多(日3~4次),小溲短少,腹满胀气,纳乳尚可,咳嗽息促,哭声低沉,舌苔薄润。

湿邪羁恋,气阳虚弱,病热不轻。

先予温阳和中,冀退黄疸。

茵陈30g干姜2g淡附子2.4g茯苓9g泽泻9g米仁10g枳壳4.5g青皮9g当归尾6g赤芍6g清甘草3g

嘱服药3贴,后二三诊原方出入又连服药10天。

3月30日。

黄疸减轻,面色转润,小溲通长,形神亦振。

腹满胀气,按之稍硬,大便色白,酸臭次多,此胃动伤食也。

但哭声已亮,舌苔薄润。

气阳稍复,湿邪得泄,久病入络,中焦阻结,兹拟破气通瘀为主。

茵陈30g干姜2g枳壳4.5g青皮6g木香3g大腹皮9g川楝子9g米仁10g郁金6g三棱4.5g莪术4.5g6贴。

本方药连服月余。

十诊:

5月11日。

肤黄已淡,目黄尚有,肝脾仍大(肝肋下2.5厘米,质软;

脾肋下

3厘米,质软),腹满稍软,大便浅黄,小溲清长。

邪恋血分,续以活血行瘀,搜剔通络。

当归尾6g赤芍6g青皮6g枳壳6g木香3g三棱4.5g莪术4.5g蟾皮4.5g金钱草10g人参鳖甲煎丸3g(包煎)7帖

此后目黄亦除,病情稳定,停用汤药,以人参鳖甲煎丸每天3g常服,至8月初复查,黄疸全退,大便如常,各项化验检查正常,但腹软稍满,肝脾略大。

续服丸药,其后多次前来诊察,无异常发现,发育亦趋正常。

患婴就诊之时,已呈面萎色暗,哭声低沉,病势十分严重,颇感棘手。

其气阳虚惫,非急投振阳温化之剂,难济万一。

两周后神活阳振,湿化面润,已见生机;

然其气机一时未复,结滞不利,即改予温运通瘀。

其后黄疸虽退,肝脾尚肿,盖因瘀滞日久,邪浊盘踞气血经络之间,殊非虫蚁搜剔、入络蚀血则难见功,药下患婴终于渐得痊安。

十三、惊痫案

齐×

,女,4岁。

1969年5月9日。

患儿自今年3月起惊痫时发,日作一二十次不等,发时目瞪神呆,角弓反张,手足抽搐。

现面色带青,喉中痰鸣,胸痛闷胀,夜烦不安。

两脉滑数,舌苔薄腻。

此系痰痫。

先予豁痰攻逐。

钩藤6g竹沥30g(姜汁三滴兑入)胆星3g干菖蒲3g龙齿15g茯神9g琥珀2.4g白附子6g天竺黄6g远志6g。

另用保赤散0.3g(分二次化服)4帖

药后下痰甚多,症势舟驸。

原方加抱龙丸一粒,连服药10剂,症情大减,痰少眠安。

即以金箔镇心丸一料治本。

11月5日。

据诉服上方药后曾有两月不发,但8月中因突遭异常雷响,极度震惊后痫症复作,抽掣连发,日夜数10次。

为此又服金箔镇心丸一料,竟未见效。

现肢搐阵作,发时神清,未闻痰鸣,复卧身颤,肢体诉痛。

舌红无苔,脉弦而涩。

盖突受雷惊,震动心肝,使血滞而筋失濡养,致风动而搐。

改予王氏身痛逐瘀法活血行滞,养筋定搐。

赤芍6g桃仁6g红花4.5g当归9g醋炒五灵脂9g淮牛膝9g丹参9g党参9g枳壳3g生甘草3g5帖

以后又连服5帖,痫定不发,随访知其症已平。

本例之治,分前后两个阶段,初时主因在痰,故用豁痰逐下之法,痰去而渐安。

嗣后因突遭雷惊,痫搐大作,但其病因已变。

经云“雷气通于心”,雷惊而心伤气乱,势必血行失常,筋脉不养,故搐且身痛也。

身痛逐瘀汤方原治痹症身痛,现减去风药,增入丹参、党参扶神和血,使血行筋懦,其搐即定。

十四、面抽案

钱×

1984年11月15日。

患儿右侧面颊瘙痒不适三年,伴有反复发热,时见腹泻、喷吐,但无昏迷、抽搐。

外院检查:

右侧面部肌束颤动,并有向右水平眼震颤征,右眼角膜反射迟钝。

脑CT示:

右小脑半球病变,占位性病变待排(小脑炎?

小脑肿瘤?

小脑血管瘤?

)。

现面白神萎,右颊作痒,时见抽动,尤以右眼下睑及右侧口角为甚。

经常呕恶,口气臭浊,纳佳便通,夜烦不寐。

二脉弦滑,舌苔白腻。

症属肝阳上浮,化风袭络。

姑先潜阳宁神。

琥珀1.5g(研吞)龙齿20g代赭石18g龙骨10g牡蛎20g磁石20g陈皮3g

丹参9g远志6g茯神木9g干菖蒲4.5g

11月22日。

7帖颊痒抽动均减,二便亦调,但头昏吐恶仍作,夜寐欠安。

舌边尖红,苔心薄腻。

肝火尚盛,治拟清泄平木。

羚羊角1.5g石决明20g代赭石15g龙齿15g天麻6g钩藤9g川黄连3g远志6g陈皮5g姜竹茹9g7贴。

后又连服此方药1周。

12月6日。

头已不昏,夜睡亦安,纳呆泛恶,口气臭浊,便下通调,舌苔厚腻。

肝热横逆,再以抑肝清木主之。

龙胆草4.5g黑山栀9g黄芩5g远志6g茯神木10g龙齿15g磁石20g神曲9g竹茹9g陈皮5g薄荷3g7帖

上方药连续服3周,诸症见和。

但见纳少口臭,舌苔腻浊,眼口微见颤动,乃以胃苓汤合温胆汤复方调治,半年而安。

西医复查,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