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613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跨文化交际学文档格式.docx

①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②跨文化交际的技能

③跨文化交际的态度

④跨文化意识(核心)

(2)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

1了解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

2能解释在课文和教学材料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概念。

3能在安排课堂任务和课堂活动时考虑学习者的文化背景。

4能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能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有效地开展语言教学。

6能够帮助学习者客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文化不同和交际失误引起的各种困难。

7能够在跨文化交际的场合下帮助学习者建立文化敏感意识。

三、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建议

1、学好一门外语

2、正确看待跨文化交际的经历和遇到的挑战及困难。

3、尽量更多的去了解教学对象所来自的国家和你任教国家的文化及知识。

4、接受跨文化交际训练。

5、刘新身边周围的跨文化交际的事件和现象。

第一节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

二、文化的要素

1、第一种分类:

(与跨文化交际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宗教、社会组织、语言(核心)

2、第二种分类:

象征符号、英雄人物、礼仪、价值观(核心)

三、文化的分类

1、客观文化与主文化。

2、主导文化与亚文化

四、文化的特点

1、文化不是后天习得的。

2、文化是共享的,并世代相传。

3、大部分文化是无意识的。

4、文化是象征性的。

5、文化是动态的。

 

第二节交际

一、交际的定义

1、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试图通过使用象征符号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在状态。

2、交际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但是这种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并非单纯的传递和接收的过程,而包含着意义的协商和共建。

3、交通是双方经由交换符号,来建立一个有相互依赖关系的互相影响的系统。

二、交际的要素

1、传送者。

信息的来源和发送者。

2、信息。

交际的内容。

3、编码。

指信息传送者在发出信息之前,在内心考虑要怎么样表达的过程。

4、解码。

指在信息发出后,接收信息的人对信息进行解读并赋予意义。

5、媒介。

6、反馈。

接收信息的人在解读信息后,做出的反应。

7、噪音。

可能阻碍交际进行的因素。

三、交际的特点

1、交际是象征性的。

2、交际是动态的过程。

3、交际涉及意义的协商和共建。

4、交际发生在意识的各个层面。

5、交际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发生的。

第三节文化对交际的影响

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

1、SMP:

文化影响人们的感知;

文化影响人们的语言行为;

文化影响人们的非语言行为。

2、GK:

文化指导人们的交际行为;

文化指导人们如何解释别人的交际行为。

二、文化与感知

感知是人们选择、组织、和解释外部客观刺激(信息)的方式,它赋予周围的世界以意义。

人们感知的世界并不完全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他经过了人的感觉器官的过滤,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差别可能很大。

这种感知的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受文化制约的,文化影响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

1、首先,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选择。

2、其次,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分类。

3、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意义联想。

4、最后,文化影响人们对外部刺激的解释。

三、文化与交际行为

四、关于本章,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1、理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

3、意识到人的交际行为受到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不是实际的行为,而是关于行为的规则;

价值观是一套关于什么是真善美的标准系统;

这些规则和标准是用来判断和指导人们行为的;

价值观不是个人的喜好或者倾向,而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

二、价值观的种类

1、终极性价值观:

关于生命、生存等终极目标的价值观

2、工具性价值观:

关于道德和能力的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特点

1、价值观属于深层文化

2、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指南

3、价值观既是稳定的也是变化的

4、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5、价值观被违背时会引起感情上的强烈反应

第二节价值观的理论研究

一、K&

S的价值取向理论

1、人性的本质

2、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3、时间的取向

4、行动的取向

5、人与人的关系

二、H的文化尺度理论

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2、权力距离

3、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

4、不确定性回避

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三、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理论

1、定义: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指的是,当人们进行交际时,他们对于倾听者知道多少所交谈内容的一种理作当然的想法。

在低语境交际中,倾听者对于所交谈内容知之甚少,必须明确被告知所有事情。

在高语境交际中,听者已了解了语境,并不需要提供背景信息。

2、低语境交流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语言交际风格。

有如下方面

(1)不特别强调情景或语境

(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明确的语言交流来传递

(3)自我表达、流利的语言和雄辩的讲话收到推崇

(4)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3、高语境文化的交际特点

(1)不强调明晰的语言信息

(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情景性的线索来传递(地点时机情景关系)

(3)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交流中有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和保持沉默的倾向

(4)人们试图绕圈子,不直接说不

第三节中美文化模式

一、中国文化模式

1、集体主义

2、以家庭为中心

3、尊重传统

4、等级观念

5、面子观念

6、重视人情

二、美国文化模式

1、个体主义

2、平等观念

3、强调变化或进步

4、物质享受

5、科学与技术

6、工作与娱乐

7、竞争意识

三、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1、当出现跨文化交际的误解或者障碍的时候,要先尝试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解释原因,而不要简单地吧交际失败归结为人性的缺点或不良的动机。

2、要理解被人的文化,首先要理解自己的文化。

3、文化模式和价值观是动态的,具有多样性,每种文化中都会存在逾期主流文化完全不相同的亚文化,应避免对一种文化模式作简单化的概括。

4、以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来看文化的不同,学会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要避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行文对错或好坏

5、到一种新的文化中去的时候,要接触更多的人群,观察更多的事物。

第一节语言与文化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1、基本观点:

语言不仅表达和反映了思想,而且还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

2、三层含义:

(1)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和划分现实世界。

(2)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结构影响他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3)讲不同语言的人感知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二、语言与价值观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表达了文化;

语言体现了文化;

语言象征了文化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是语言表达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态度和价值取向。

第二节语义与文化

一、词义与文化

1、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的往往不是词语的概念的意义,而是附加意义。

词汇意义被大多数人分为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

2、根据词汇的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把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词汇分为五种情况:

重合词汇、平行词汇、全空缺词汇、半空缺词汇、冲突词汇。

其中做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误解的词汇是那些半空缺词汇和冲突词汇。

二、颜色词、动物词、数字词

1、颜色词:

2、动物词:

3、数字词:

三、禁忌与委婉语

四、敬语与谦词

第三节语用与文化

一、礼貌原则与策略

1、礼貌原则:

得体准则;

慷慨原则;

赞扬原则;

谦虚原则;

一致原则;

同情原则

2、

(1)中国人礼貌的四个特征:

尊重谦逊热情文雅

(2)中国人的五条礼貌准则:

①贬己尊人原则(最重要)②称呼原则③文雅原则

④求同原则⑤德、言、行原则

3、礼貌策略的使用程度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1)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距离

(2)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3)言语行为的加强程度

二、称呼语

三、称赞语

四、道歉语

五、请求语

第四节语言交际风格与文化

交际风格是指说话的特点。

一、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

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是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西方文化在交际风格方面最为显著的差别。

1、语言交际风格往往是价值观的外在反映。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对交际风格有直接的影响。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尊重个人隐私,喜欢使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

集体主义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喜欢采取委婉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

2、交际风格还与面子的观念有关。

东亚国家的人多采用间接的交际方式,主要是出于维护自己和对方面子的考虑。

直接请求别人而别拒绝会让自己丢了面子,而且对方拒绝自己的请求也会感到不好意思。

二、谦虚与自信的交际风格

谦虚或自信的交际风格也是价值观的体现。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人的自信和争先精神,追求与众不同。

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崇尚谦虚的美德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三、归纳与演绎的交际风格

四、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1、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汉语教师要充分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善于思考和发现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培养敏锐的“文化意识”。

2、语言的含义与文化有密切关系。

汉语教师要特别关注词语的内涵意义,特别是处于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

3、语境交际风格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因素。

4、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则具有跨文化的差异性。

第一节非语言交际

一、什么是非语言交际

(1)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

(2)通过多种交际渠道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编码与解码的非语言行为。

(3)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境中发出这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对环境利用形成的非语言刺激。

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受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2、分类:

(1)体态语

(2)副语言(3)时间观念(4)空间利用。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1、非语言行为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

2、非语言行为具有文化规约性

非语言行为与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的含义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

也就是说每种非语言行为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规则。

3、非语言行为受到语境制约

语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阶层、地位、教育程度、性别、年龄、个人爱好等。

4、非语言行为具有模糊性

三、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1、传达真实的内在感情

2、营造交际印象

3、进行会话管理

四、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的关系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相辅相成,非语言行为一般伴随着语言交际的进行而发生。

非语言焦急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支援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对于语言信息起着

重复(非语言行为重复语言信息)、补充(非语言行为对语言行为进行补充)、代替(非语言行为代替语言行为进行表达)、规范和否定(非语言行为可以体现出表达者口是心非的心理)的作用。

第二节体态语与文化(看书)

体态语,又称为身体语言。

包括外贸服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首饰、姿势、身体接触等。

第三节时间观念与文化(看书)

时间观念,指的是人们如何对待和使用非正式的时间,例如人们对于准时、预约、计划性、最后期限等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第四节空间利用与文化(看书)

第一节文化适应

一、文化适应的模式

跨文化心理学把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分为四大类:

旅游者、旅居者、移民者和难民。

旅居者是指在国外短暂居住的人,他们一段时间之后会回到自己的国家。

主要注意这一种人群。

1、BR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个人改变自我的过程,而个人处理文化适应的策略主要是由两个因素组成:

一是个人对保持自己原有文化传统和身份的态度;

二是个人寻求与新环境主流文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模式。

这两种因素的不断互相作用,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或模式:

(1)同化:

这种模式是个人不希望保持原来的文化传统和身份,寻求新环境中的人们多进行日常交往,试图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2)分离:

采取这种适应模式的人希望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

(3)融合:

采取这种适应模式的人希望在保持自己的原有文化,同时也接受新的文化的一些价值还念和行为方式,它们吸收和融合了两种文化中积极的方面。

(4)边缘化:

采取这种适应模式的人对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没有兴趣,也不认同文墓地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融合模式是最成功和最具适应性的策略。

3、了解旅居者的文化适应模式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了解汉语教师在国外任教期间文化适应的特点,并寻找最佳的适应策略。

其次可以理解在中国留学学习的留学生文化适应的模式以及汉语学习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汉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并为他们创造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有利条件。

二、文化适应的过程

1、蜜月期:

适应度最高,心情愉悦,对新文化持正面态度。

2、挫折期:

又称“文化休克”阶段。

心情最低谷,负面情绪极重。

3、恢复期:

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在慢慢接受,负面情绪逐渐消失。

4、适应期:

对文化差的了解更加深入,对文化差异持有更客观、更宽容的态度。

心情平和愉快

三、影响文化适应的因素

1、文化距离:

指自身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越大越大越小越小。

2、个人性格特点:

指个人性格因素中,与文化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对模糊性的忍受度,内在动机、灵活性、幽默感、内向与外向的性格特点。

3、期望值:

过高则会形成负面影响,过低则会形成正面影响

4、社交支持:

指包括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士的人的支持。

没有社会网络的支持,人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5、目的文化的知识:

掌握越多目的文化的知识,越能促进文化适应。

流利的目的国语言水平对文化适应有直接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文化休克

一、什么是文化休克

1、文化休克是指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引起的焦虑。

文化休克是一种心理焦虑。

2、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过去熟悉的文化规则在新的环境中不再适用,而新的文化模式对于陌生人来说不是庇护所而是冒险的场所。

这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

二、文化休克的表现

三、文化休克与跨文化交际

1、文化休克是一种心理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交际能力降低、与别人的紧张关系更加严重。

2、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的必然经历,是个人成长的积极因素。

(看书)

四、文化休克的应对策略

1、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学习目的国语言。

3、了解目的文化的知识。

4、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5、参加社会为文化的活动

6、改变自己的思维

五、返乡休克(看书)

第三节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学习

一、文化适应假说

1、S提出了“文化适应假说”。

他认为,学习者只有适应了第二文化后才能系的第二语言,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第二语言学习的程度。

2、社会距离,指的是学习者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社会距离”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因素。

(1)社会距离包含的要素:

1有文化地位vs目的语文化地位

2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适应模式是融合、通话、分离还是边缘化?

3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4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是否具有很强的内聚力?

它的规模有多大?

5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价值观和信仰方面是否一致

6两种文化对彼此的态度怎么样

7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文化中居住的时间有多久?

(2)社会距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与接触的数量

二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可获得语言输入的开放程度

二、文化关键期假说

1、含义:

指一个人从出生到青春期(12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2、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出现在文化适应的第三个阶段——恢复期。

1、了解学生可能处于的文化适应阶段。

2、了解学生可能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

3、为学生创造更加有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4、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5、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心理焦虑

第一节刻板印象

一、什么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又叫做“成见”或“定向观念”,是指对一个群体成员的概括性看法。

2、特点:

(1)刻板印象是人们正常思维的一部分。

(2)刻板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

(3)刻板印象的最大局限是以偏概全。

二、刻板印象的来源

三种来源:

家庭和周围人的影响、大众传媒、个人的真实经历。

三、刻板印象与跨文化交际(看书)

四、如何克服刻板印象

1、意识到刻板印象的存在

2、改变懒惰和简单化的思维习惯,使概括的过程更加复杂。

3、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

4、试图寻找充分的证据和例外的情况

5、对于来自其他文化的个人行为的描述,应采用叙述性语言,而不是对这一文化群体进行评价的简单概括。

第二节偏见

一、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一个群体的成员建立在错误而僵化的概括基础上的负面感情。

(1)偏见的核心是负面或敌对的感情的态度。

(2)偏见很容易导致歧视

(3)偏见非常顽固

二、偏见与跨文化交际

偏见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比刻板印象所带来的更加严重。

1、诅咒2、规避

3、歧视4、人身攻击

5、灭族

三、如何克服偏见

1、坦诚面对自己的偏见

2、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

3、参加课程学习和培训

4、在交际中避免使用带有偏见或歧视色彩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注意使用委婉而礼貌的称呼

第三节种族中心主义

一、什么是种族中心主义

又叫“民族中心主义”或“文化中心主义”,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

种族中心主义指的是在思考和评价别的文化时,把自己的文化放在一切事物的中心位置,并且以自己文化的框架作为衡量的标准

2、表现:

一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别的文化优越;

二是以自己文化的价值观或规范来衡量或评价别的文化。

3、特点:

(1)种族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2)种族中心主义具有毫无意识性。

(3)种族中心主义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二、种族中心主义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1、种族中心主义的形成与爱国主义有一定关系。

2、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相比,爱国主义是褒义的,民族主义则时有贬义,意味着狭隘和偏执。

种族中心主义VS民族主义(看书202)

三、种族中心主义与跨文化交际

L用“交集的距离”来说明种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漠然的交际距离。

指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对对方的视角和感受不敏感,这是一种轻度的种族中心主义。

2、回避的交际距离。

指尽量避免或减少与其它文化的成员的交往,这使中等程度的种族中心主义的表现。

3、贬低的交际距离。

指使用语言表达对其他文化或群体的人的嘲笑、贬低、轻视的态度,这是比较严重的种族中心主义。

第四节文化相对主义

一、什么是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每种文化中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

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思想、道德观、世界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

二、从种族中心主义到文化相对主义的转变(看书)

否定阶段→辩护阶段→轻视阶段→接受阶段→适应阶段→融合阶段

三、发展移情能力

移情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1、关注和留心2、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

3、了解自己的文化4、以移情方式去交际

第一节教学理念与方式

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

1、以学生为中心

(1)主要体现:

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第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2)特点:

1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风格和目标

2教学方法赋予学生一切控制权

3课程安排吸收了学生的意见,而不是教师自行确定教学目标

4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

5教学方法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

2、以教师为中心

(1)教师节定课程的设置、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没有充分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2)教师是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和控制者。

二、教诲式教学与体验型学习

1、以教师为中心和一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大多采用教诲式教学方式,知识学习的内容和结果。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更系统明晰,但使学生少有思考、讨论和质疑的机会。

2、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大多采用体验型学习的教学模式,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