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6978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6年高考自然灾害高考专题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

①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

退耕还湖。

②工程措施:

修建水库;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

加固大堤。

③加强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练(2015•新课标全国1)43,(10分)图10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10bM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

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

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

(4分)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

(2分)降水量大且集中。

(2分)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2分)

(2015•新课标2)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10

读上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

(3分)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

(4分)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3分)

(2014福建卷)图15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

(9分)

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6月~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

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

完善抗洪排涝系统;

合理退田还湖;

培育、推广耐涝作物;

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

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答三点即可)

2、干旱灾害:

①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

②工农业用水过多、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缺乏。

(2)发生时间与多发地区:

我国北方地区春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西南地区冬春连旱。

(3)我国区域旱灾类型及其成因

分区

旱灾类型

发生时间

发生原因

东北、华北地区

春旱为主

春季(3-5月)

①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②雨季还没到,降水少;

③正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需水量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

伏旱为主

7-8月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出现高温晴朗天气,形成干旱。

西南地区

冬春连旱为主

11月-次年3月

①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少;

②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

案例分析:

分析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持续干旱的原因。

自然原因:

(1)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

(2)西南地区为季风气候区,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少,雨季提早结束;

(3)气温较往年高,水汽蒸发量大;

(4)多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缺乏。

社会经济原因:

(5)水利设施缺乏、老化、损坏严重;

(6)人们节约意识薄弱,水资源浪费大。

练(2012上海卷地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11分)

 

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

地区

旱灾频次

水灾频次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

32

219

松辽平原

169

357

环渤海平原

415

799

黄淮平原

846

1407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

949

2151

⑴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

(4分)

分布特点:

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

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分)

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⑶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4分)

江南丘陵地区:

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加固堤防;

疏通河道;

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

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

(任答两点即可)

3、台风:

热带或副热带温度在26°

C以上的广阔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2)多发时间:

夏秋季节。

(3)多发地区:

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

(4)主要危害:

强风、暴雨、风暴潮引起洪涝、摧毁建筑物等。

西北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

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

练(2015•福建卷)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侵溢上陆的现象。

图19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季节:

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原因:

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

河流入海流量大,对风暴潮起顶托作用(或与天文大潮相逢),增加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

(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

保护生物(红树森、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

(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现象。

(为冷锋)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

(3)影响地区:

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

(4)影响:

有利: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气温日较差大不利害虫的繁殖。

不利:

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2013福建卷)图14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图14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

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

地势较高,气温低。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

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

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2014山东卷)(10分)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

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

图11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⑴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年内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无雹灾);

主要集中在5-9月;

8月最多

⑵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⑵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

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

(2013新课标2)(10分)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013午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

(2分)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

(3分)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

(3分)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

5、沙尘暴:

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

③春季大风日数多。

人为原因:

④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华北地区。

(4)措施:

①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

②退耕还林、还草;

二、地质灾害

考点

(二)地震:

1、形成原因: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中国的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滇西地震带、西北地震带、华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

2、地震的类型:

(1)、构造地震:

地球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能量在短时间内激剧释放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

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其它地震: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3(考点)、地震的危害:

①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交通中断②造成火灾、瘟疫和有毒物质泄漏

拓展: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1)、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

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汶川的8级地震,相当于投放了900个广岛原子弹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称为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4(考点)、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

震级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建筑物的质量、人口密度

5、应用实践:

地震中的自救,请你设计出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避免受到伤害?

室内:

室外:

知识点(三):

火山喷发

1、火山的分类: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火山产生的原因:

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

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

3、火山评价

(1)产生的危害:

影响气候:

火山爆发时喷出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中含有硫磺和氯气,形成酸雨,农作物减产,严重的将导致物种灭绝。

破坏环境:

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

影响生活:

火山灰是坚硬的小颗粒,不溶于水。

吸入火山灰会导致人和动物的呼吸道和肺部受损,导致呼吸疾病。

火山灰对机械设备会产生影响,使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受损。

(2)有利影响:

①提供旅游资源。

②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肥沃土壤。

知识点(四)、滑坡和泥石流:

1、概念

滑坡:

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滑坡和泥石流:

①地形崎岖;

②地壳运动强烈,岩石破碎,有断层发育;

③暴雨集中;

④破坏植被,工程活动不当。

青藏高原边缘山区、横断山区和川滇山区、黄土高原山区等。

(西南地区尤为多发)

(3)(考点)主要危害:

①摧毁城镇、村庄;

②阻断交通;

③冲毁水利、水电工程;

④堵塞江河,诱发水灾。

(4)(考点)防御措施:

①植树造林,生态退耕;

②修建护坡工程;

③修建水库;

④迁离滑坡与泥石流的高危区;

⑤做好滑坡与泥石流的监测与预报。

知识点;

1、赤潮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

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

①纬度较低,水温高;

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

③静水环境。

2、咸潮:

受天文、水文和气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入侵内陆区域,造成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

(2015•山东卷)(10分)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

“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

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

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于地中,或平地突出山阜,或一日数震,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

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地震震级高,烈度大;

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

地震波及的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

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2015•海南卷地理)阿布巴利克是阿富汗东北山区的一个贫穷村落,居民大多住在土坯房中,2014年5月2日的一场暴雨触发了山体滑坡,摧毁了山下的村庄。

1小时后滑坡再次发生,掩埋了自发前来救援的村民。

此次灾害共造成2700多人死亡。

下图为灾害发生后的实景照片。

分析阿布巴利克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

地形坡度大,松散物质多,又遭强降水,导致滑坡强度(面积、体积)大;

(3分)村庄人口多,位于不稳定山体下方,位置不当;

(3分)土坯房屋不坚固、抗灾能力差,村民缺乏救灾常识;

(2分)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专业救援人员和设备缺乏,救援能力差。

(2014新课标I卷)图9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图9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石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

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2014新课标II卷)(10分)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9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况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特点:

每个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5-6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6月份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

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少。

(2014海南卷)初春气温逐渐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

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灯。

图13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500—1700毫米,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000米,平原平均气温约4℃,公路西端海拔约3000米。

山地1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公路北侧)山高(坡度大,高差数百米到千米以上)坡长,(2分)且土层深厚、含水量大(降水量大、雨日多、有植被保护);

(2分)冬季气温低于0℃,土层冻结,有积雪;

(3分)初春升温快,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

(2014上海卷)泥石流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0分)

一批地理工作者对我国华北某省山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区泥石流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

(1)、该地区泥石流哪几个月份发生的概率比较高?

为什么?

月份:

7、8、9月。

该地地处华北地区,7、8、9月为一年中降水频度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段时间更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因此发生泥石流的概率也较其他月份高。

(2)、判断图中1、2、3区域,哪一个是泥石流高危区,说明理由。

①所示区域为高危区。

理由:

与西北坡相比,该山脉东南坡坡度更陡,松散碎屑物更多;

且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频度和强度大于西北坡,东南坡有一断层,断层活动更易诱发松散碎屑物失稳,因此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降水活动与断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