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7329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0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高考历史 考点一遍过 专题15 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Word格式.docx

青铜器主要供贵族使用,较少用于农业。

②冶铁业:

春秋时期,铁器时代到来。

a.冶铁技术的进步:

春秋——生铁冶炼和块炼铁;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b.冶金燃料的发展:

煤(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炭(南宋末年开始)。

3.古代中国手工业特点

(1)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手工业。

(3)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4)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5)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

1.先秦的商业

(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商人祖师范蠡和后来成为秦相的吕不韦等。

(2)战国时期,由于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重农抑商思想兴起。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该政策在战国时期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2.秦汉时期

(1)商业政策

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2)国内商业

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对外贸易

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3.隋唐时期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举,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水路商运和陆路商运十分发达;

草市作用已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唐朝后期,夜市比较繁荣。

4.宋元时期

宋朝时期城市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

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海外贸易发达。

5.明清商业的兴盛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考向一古代三种手工业类型的异同及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此后,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便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方式。

古代手工业的多种经营方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官营手工业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其特点是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集中优秀工匠进行生产,资金雄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促进了手工业技艺的提高,其产品代表了中国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3.家庭手工业

“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使用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从秦汉时期开始,“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

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成为封建经济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因其阻碍商品交换而成为新经济因素产生、发展的最大障碍。

4.关系

(1)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为官营手工业奠定了基础。

(2)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由于其本身的封闭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典例引领】明初规定:

“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

”1391年,进一步规定:

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

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最早出现于私营手工业中,不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

材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状况,与小农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改变,工人有较大的自主权,有利于私营手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

材料“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说明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有所改变,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D项正确。

考向二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与特点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业兴起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经商之人被称“商人”;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2)初步发展

秦汉至隋唐发展较艰难,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繁荣时期

两宋、元朝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3)交易媒介的变化

最初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以地缘为纽带的业缘组织。

3.特点

(1)商业起源较早,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3)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和时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4)历代政府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缓慢,虽取得发展和繁荣,但始终是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商人始终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清时渐趋萎缩。

【典例引领】《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

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

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答案】C

考向三古代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总体趋势:

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宽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扬州和成都成为唐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2)宋元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

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

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转移紧密相联,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典例引领】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

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

隋唐时期,城隍职责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

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

这说明

A.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

B.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

C.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

D.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

考向四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

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管理,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改革币制,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但铁钱的使用极为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典例引领】下表是明代米价表

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明初大明宝钞升值和政府控制使银价上涨

B.钱价上涨和白银增加导致白银购买力下跌

C.赋税征银导致米价上升白银价格上涨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米价上升银价上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材料不能体现明初大明宝钞升值和政府控制使银价上涨,故A项错误;

据表格每公石米平均价格呈上升趋势,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数量在减少,可得出白银购买力下跌,故B项正确;

米价上升说明白银价格下跌,故C项错误;

表格反映的是米价上升,表明白银的购买力下降,故D项错误。

考向五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冲破小农经济限制的原因

1.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作为小农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封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同样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从商业布局、市场制度、内外贸易、货币流通、对待商人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严格的限制;

虽然宋元以后有所变化,但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没有改变,因而也不能冲破小农经济的限制。

3.中国古代商人具有“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商人往往将经商所积累的财富用来购置田地、建造美宅,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典例引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尤其是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唐代在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草市在北方称“集”,也有按交易的主要物品命名的,如柴市、米市、马市等。

材料二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

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

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

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

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材料三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

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

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

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

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

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

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

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材料四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隋唐、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特点。

(2)据材料三看,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

在你看来,这些因素后来为什么没有进一步发展,并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3)据材料四,概括“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一观点的依据。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

【答案】

(1)特点: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农村市场发展,如草市、工商业市镇兴起;

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如大茶园和产棉区的出现;

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商业发展等。

(2)因素:

汇票形式的纸币、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合同、合股公司、佣金等。

原因:

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封建制度的阻挠。

(3)依据:

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的阻碍,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1.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

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

这一做法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2.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

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

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机器制造业

D.家庭手工业

3.有学者指出: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观念受冲击

B.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C.高产作物引进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

4.《康熙江西志》对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有如下记载,“工匠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

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

不然,则徒劳罔功矣。

”该记载内容主要反映出

A.制瓷工匠工作异常辛苦,常徒劳罔功

B.景德镇瓷器工艺先进,产品精湛完美

C.瓷器烧制过程工序复杂,技术难操控

D.工匠制作瓷器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5.明初规定:

6.宋明以前,在传统伦理思想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一般借钱或办事都以诚相待,不打借条,不立契约,但宋明以后,按契约办事已成为习尚。

以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经营业务扩大和商品意识的增强

B.农为本观念发生了变化

C.以家庭投资方向经营手段的变化

D.政府政策转向务工经商

7.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

材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

B.食盐业仍被政府严格控制

C.食盐市场已出现官商勾结

D.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

8.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

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

A.该碑刻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是功能完善的地方性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乡谊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地域性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9.傅筑夫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说,唐代商业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正进入到一个由古代型商业向近代型商业转型的过渡阶段,也可以说是古代型商业开始走向没落,而近代型商业已初露端倪”。

傅筑夫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A.日用商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

B.重商主义政策日渐盛行

C.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全面兴起

D.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10.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土”。

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

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实质上的停滞被表面上的繁荣遮盖了,明清两代耕地面积扩大了,粮食总产量增加了,民间手工业普遍建立,商品交换的数量品种明显增加,商路的扩展与市镇的崛起又使市场容量倍增。

但与此同时,生产工具无重大改进,人均劳动生产率没有明显提高,相反,人口大量增加,租税负担加重,人民生活更加困难……总之,这是一种没有实质性发展的增长,是一种没有效率的数量上的膨胀。

根据安古斯·

麦迪森教授的分析,公元1300〜1500年,中国是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公元1500〜1800年,中国是世界经济实力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国家;

1800年以后,准确的说,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逐渐变为落后的国家。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悖论”展开评论。

(要求:

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3.(2018年江苏卷)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考点冲关】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可得出是划分士农工商的居住,与其社会地位无关,故A项排除;

据材料中“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可得出,众多工匠一起工作推动了手工业技艺的提高,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对社会阶层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

材料中仅是描述了四种身份人的居住以及工匠由于居住在一起而提高技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2.【答案】B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材料中明清之际“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可见,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妇女大量参与的手工业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B。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仍居于根深蒂固的地位,理学观念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有所强化,故A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明清对外关系奉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的生产。

据材料中对生产过程的严格规定,说明注重产品的质量,故D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制瓷工匠的辛苦,故A项错误;

材料中强调的是工序的严格,不是工艺先进和工序的复杂,故B、C两项错误。

5.【答案】D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

材料反映了“宋明以后,按契约办事已成为习尚”,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故A项正确;

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涉及家庭投资,故C项错误;

政府只是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并不是转向务工经商,故D项错误。

故选A。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盐业政策。

根据材料中“盐引”的发放,可知政府仍是对盐业实行控制,并未扶植盐商,故A项错误;

材料“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说明政府仍严格控制食盐,故B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体现官商勾结,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食盐的买卖,不是生产,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随着商业的发展,地域性的商帮群体出现。

材料中的扬州会所刻有“山陕会馆”字样,是山西、陕西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A、C、D三项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山西、陕西会馆是商人休息、交易的场所,且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会馆的其他功能,“完善”与否不可知,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9.【答案】A

【解析】近代型商业的突出特点是日常生活、生产必需品进入流通领域,彰显商业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