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7390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2Word文件下载.docx

485年,北魏统治者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的前提下,推行均田制。

⑵内容:

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

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③管理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④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⑶评价:

该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农民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

考点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技:

(1)数学:

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祖冲之精确到圆周率后七位数,比外国早近一千年;

著有《缀术》。

(2)农学: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

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2、宗教哲学:

(1)、道教:

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与反佛的斗争——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②佛教的危害:

第一,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和压迫,安于现状;

第二,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

第三,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③反佛与灭佛:

范缜在《神灭论》一文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

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

《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

3、文学:

(1)诗歌——“建安文学”: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

作品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

②田园诗:

陶渊明《桃花源诗》及《桃花源记》;

③民歌:

《采桑度》、《敕勒歌》、《木兰辞》。

4、艺术:

(1)书法:

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艺术、蔡邕(yong)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②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③东晋:

王羲之称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

(2)绘画:

①宗教画兴起,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教画的始祖;

②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雕刻:

①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②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第四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考点一、短暂的隋朝

一、隋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隋,长安,隋文帝。

2、统一:

589年,派杨广(炀帝)灭陈,统一南北。

3、统一条件:

①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统一条件成熟。

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

④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4、意义:

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二、隋朝的建设:

1、兴建两都:

宇文恺主持;

隋文帝—大兴城(长安东南);

隋炀帝—东都洛阳。

两都宏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闻名的大都市

2、广设仓库;

在两都及地方广设仓库;

洛口仓(河南巩义)、含嘉仓(河南洛阳)等。

3、开通运河:

①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通济渠、邗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永济渠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②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琢郡,南达余杭,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③大运河的开凿对巩固统一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修筑驰道:

为了巡游;

北方修两条大道。

改善了北方的交通。

三、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1、暴政:

①滥用民力;

②征伐高丽;

③奢侈腐化;

修建豪华宫殿④严刑酷法。

2、灭亡:

农民起义的爆发,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亡。

考点二、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唐朝的开国:

618年,李渊称帝,即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几年后基本统一全国。

二、唐朝贞观之治:

628年,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生活改善。

措施——政治方面:

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②革新政治,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和法律。

经济方面:

①轻摇薄赋,劝课农桑。

贞观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②戒奢从简。

文化方面:

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三、武则天统治(唐高宗→武则天):

武则天建立“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

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

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四、开元之治:

1、措施:

A、选贤任能(姚崇、宋璟),改革吏治(精简、考核);

B、大力发展生产;

C、限制佛教;

D、实行募兵制;

E、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

2、开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史称“开元盛世”。

考点三、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发展的中央的行政制度):

1、三省的职权: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2、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官吏考核、任免;

户—户口、赋税;

礼—国家礼仪;

兵—军政;

刑—刑法;

工—工程建设。

3.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背景:

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统治者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2、隋形成:

①隋文帝即位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文帝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

③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科举制的发展:

①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②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③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④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4.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

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

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⑤科举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府兵制源于西魏) 

1.隋文帝继承和改革府兵制:

①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

②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③特点是府兵、均田结合,寓兵于农。

④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

这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2.唐朝调整、健全府兵制:

①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③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在了农民身上。

3.府兵制的崩溃:

①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

②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较多;

③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

④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4、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

①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

②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③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国家也建立了强有力的军队。

④但是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

四、租庸调制(沿用北魏以来租调制,加以改进):

1.隋朝租调制和赋役制度的改革:

①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

②隋朝后又规定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2.唐朝的租庸调制:

①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②唐朝租庸调制规定——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

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作“调”;

C.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①农民生产的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②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

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

五、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杨炎):

1、原因:

经济发展—土地兼并—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财政收入减少——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而实行。

2、内容:

征税标准: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3、作用:

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4、局限:

不限土地兼并;

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负担;

政府增加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沉重.。

考点四、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民族交往密切;

中外交流频繁。

一、农业的发展:

1、江南进一步开发:

A水稻产量提高,圩(wei)田普遍,适于种高产水稻;

B烧山、围湖造田—破坏生态;

C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地;

D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水利发展和农具改进:

A隋大运河;

B唐水利专职官员;

大兴水利;

C筒车,曲辕犁。

3、农产品商品化:

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

唐中期开征茶税。

二、手工业的发达(特点):

1、产地分布广:

A丝麻织品—全国;

B瓷窑—中原、江南;

C冶铁—100多处。

2、生产规模大,产量多:

中国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唐初仅在洪州一地就造海船五百艘。

3、分工细,品种多,产品新:

唐三彩—彩瓷;

青瓷—越窑秘色瓷,白瓷—邢窑。

4、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

冶金—切削抛光焊接;

造船—推进器;

丝织—波斯织法。

三、商业的繁荣

1.发达的水陆交通:

①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驿道,四通八达,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

②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

③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

2.统一的货币:

①隋仍铸五殊钱,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②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废五株钱,新铸“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

③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3.市场较前代发达

①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②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③市内店铺不得随意扩大,买卖有时间限定,日中为市。

④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

⑤在广大农村,包括偏远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在北方称“集”)。

4.商人的发展和胡商:

①那时,经商的人很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海内的大商人;

②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③商人大量增加和外商的贸易活动,使唐朝的商业更加繁荣。

四、城市的兴旺

1.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繁华大都会:

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②长安城内有坊、有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市坊分开。

市有东市、西市。

③洛阳城内有三个市,工商业也很繁荣,武则天时,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

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

⑴、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汇合处,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①江南的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②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

③唐后期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

④繁华的夜市也是当时的一个特点)。

⑵、成都物产富饶,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就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南方的商业都会还有国际贸易港广州等;

北方的商业大城市,有位于通济渠沿岸的汴州等。

考点五、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发展特点:

A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开发边疆;

B民族经济文化交往密切,促进边疆发展。

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加强对民族地区管辖;

D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

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

突厥人锻冶技术较高,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突厥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东突厥:

隋朝初年,突厥被隋打败,分裂为东西突厥。

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唐太宗实行开明政策,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西突厥:

太宗时,唐朝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

高宗时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武则天时,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二、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的统一及接受唐朝封号:

①7世纪初,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

②东突厥灭亡后,回纥逐渐南移,归附唐朝。

③唐太宗任用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2.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①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②从唐肃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和亲。

③这是以往和亲中少有的。

④回纥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羊和骆驼,通过互市与中原进行贸易。

⑤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筑宫室、城邑,逐步定居下来。

3.回鹘汗国瓦解及西迁:

①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回鹘。

②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有的西迁至新疆,是今天维吾尔的祖先;

有的西迁至今甘肃,是裕固族的祖先;

还有的西迁到中亚。

三、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族的生活:

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

他们以渔猎和放牧为生,也经营原始农业。

②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落强大起来。

2.唐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①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

②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渤海国与唐朝关系:

①粟末靺鞨在黑水靺鞨南面,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

②7世纪,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自立为王。

③开元初,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

授忽汗州都督。

④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

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并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四、南诏的崛起:

7世纪前期,在彝族、白族祖先生活的云南洱海一带,分布六诏,最南边的南诏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政权。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六诏。

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五、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松赞干布统一:

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其首领叫赞普。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为巩固统治,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时,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农业、手工业、医药技术。

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

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史称“长庆会盟”。

六、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及原因

1、主要方式:

战争、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2、原因:

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控制和影响;

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考点六、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隋唐的对外交通及对外政策

1、对外交通——陆路:

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2、海路:

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

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3、对外政策——全面开放。

鼓励外商贸易,允许定居、任官、通婚;

使节、商人云集。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①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②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③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仿照唐朝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④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

⑤新罗人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①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

②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

③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④日本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

⑤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

⑥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祭孔的礼仪也很隆重。

⑦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

⑧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⑨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吉备真备、鉴真。

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⑴、东南亚:

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

⑵、天竺:

印度称为天竺。

贞观时遣使唐朝;

中国十进位计数法传入天竺;

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大大加强。

高僧玄奖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⑴、波斯:

①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

②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侵扰,其国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后客死唐朝。

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做珠宝、香料生意。

⑵、大食:

唐高宗起通使,持续一个半世纪;

造纸术传入大食

⑶、东罗马:

使节往来;

医学、杂技传入唐;

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⑷、非洲:

①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新唐书》上有这方面的记载。

②唐朝人杜环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

他撰写的《经行记》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

③史书里还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

④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而且质量极好。

考点七、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发展原因:

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基础);

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氛围);

民族交流融合,中外文化交往(吸收);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继承)。

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⑵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⑶唐朝于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火药的发明:

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

⑵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

即硫黄、硝石与碳混合。

⑶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天文和历法成就:

⑴唐朝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⑵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4.医学的进步:

⑴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⑶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建筑的成熟:

⑴隋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将大兴城扩建为长安城。

⑵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⑶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诗歌黄金时代——初唐:

陈子昂—唐诗革新先驱;

盛唐:

A山水田园诗—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高适、岑参;

成就最高: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中唐:

倡导反映生活;

白居易《新乐府》、《长恨歌》。

晚唐:

咏史诗;

杜牧、李商隐。

三、多姿多彩的艺术:

1.艺术宝库莫高窟:

⑴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⑵它座落在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崖壁上。

⑶隋唐时的洞窟占十分之六七,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大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⑷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2.异彩焕发的绘画:

杰出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代表作《游春图》)和唐朝的阎立本(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后世称他为“画圣”)。

等。

3.巅峰时代的书法——⑴隋唐书法汇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的风格。

⑵著名书法家有:

①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

②盛唐的颜真卿创立了气势雄浑的“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

③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与颜真卿齐名,创立“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

④唐朝的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4.风格多样的乐舞:

乐曲有《秦王破阵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