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7467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

《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词七首同步训练Word格式.docx

2.判断题。

(1)词兴起于隋唐而盛于赵宋。

据说隋朝开凿汴河即创作“水调歌”,所谓“水调歌头”就是其“序歌”。

(    

(2)世上留存的最早的文人创作的词要推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

(3)就广义而言,词也属诗的范畴。

词的别称很多,有称为“乐府”的,如白乐天的新乐府;

有称为“长短句”的,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

也有称为“诗余”的。

(4)词有词牌和题目,例如《蝶恋花·

答李淑一》,“蝶恋花”就是词牌,答“李淑一”则是题目。

(5)每首词的字数多少不等。

五十八字以内的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之间的为“中调”,九十一字(含九十一字)以上的为“长调”。

《念奴娇》正好一百字,故又称之为“百字令”。

(6)按词的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等。

“双调”分“上下片”,也可称“上下阙”。

(7)宋代豪放派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

(8)苏东坡所游的赤壁,在黄冈城外的赤鼻矶,是当年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9)《雨霖铃·

寒蝉凄切》是柳永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时写的。

上阙写临别留恋难舍的情景,下阙写想象中的别后秋江伤离的场面。

作者善于捕捉物候的变化来点染离情别绪,写得凄楚动人。

(10)《扬州幔·

淮左名都》是姜夔的自度曲。

词的上阕写扬州惨遭金兵破坏后的一片荒凉景象,以“黍离之悲”表示作者对国家昔盛会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下阙写联想,词人想到杜郎俊赏及其佳句,以往昔扬州的繁盛,衬今日扬州的萧条。

3.正确理解有关句子的意思。

(1)“羽扇纶巾”

[    

]

A.这里指的是周瑜和诸葛亮

B.这里指的是周瑜

C.这里指的是诸葛亮

D.这里指的是陆逊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A.我(苏轼)神游于旧地(古战场),应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B.周瑜神游故国,应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C.我神游于故国,多情的人笑我早生白头发。

D.周瑜神游于旧地(古战场),笑自己多情善感早生白发。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A.敌人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显示出侵略者的骄横。

B.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表示北伐的决心。

C.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呈现出因妥协换来的和平景象。

(看到这个,怎不叫人痛心?

4.阅读下面词句,完成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积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们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惊赞转到对历史英雄羡叹。

D.概括写。

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2)写景三句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声。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浪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涛之气势,更写出浪涛给人的感受。

(3)作者正面描写赤壁景象,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春花秋月”指春天、秋天,用美好的时光来反衬囚居生活的痛苦。

B.“小楼昨夜又东风”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明白写出的,昨夜春风起了,又是一个春天来了;

另一层是写他夜中失眠,才有痛苦的抚今追昔,才能发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哀叹。

C.“雕栏玉砌”泛指旧日南唐的宫殿。

“只是朱颜改”是写它们的主人都改换了,表现了作者个人的相思之怨。

D.词的上片着重抒写了囚居生活的痛苦和对故国往事的思念。

下片表达了一种失落的愁苦之情。

通篇直抒胸臆,文字浅显清丽,音调和谐流畅,比喻巧妙含蓄。

6.阅读辛弃疾的词《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回答有关问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这首词中运用使动用法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这首词的韵脚。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a.别枝

b.社林

c.忽见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两句如何句读?

省略了什么成分?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词的表现手法是:

A.托物言志;

B.触景生情;

C.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D.记叙说明。

(7)请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毛主席的词《念奴娇·

昆仑》回答问题。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将这首词与苏子瞻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比较阅读。

a.用韵:

b.句式:

《念奴娇》词无论正格与别格,皆为一百字,故又称“百字令”。

毛主席的《念奴娇·

昆仑》是按“正格”填写的。

苏轼的“大江东去”乃是“别格”。

正格、别格的区别只是句式不同,句读不同。

不同的有三处,请举例说明。

(2)解释加粗的词,且在括号内注音:

①莽(    

)昆仑:

②搅(    

):

③遗(    

)欧:

④周天:

⑤人或:

(3)在《念奴娇·

昆仑》的末尾,始为“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后来毛主席将“留中国”三字改为“还东国”。

请问,这样改有什么好处?

8.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9.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

(1)-

(2)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1)对这两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词中的“风景旧曾谙”的“谙”,说明江南春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

B.李词中“南国正芳春”的“芳”写出了春天的特点。

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C.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亦状春色,与红日、红花互相映衬,把江南春景渲染得妩媚动人。

D.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词用叙述句间接抒情。

(2)对这两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

A.白词开篇扣住“忆”字,先总提一笔,然后以“江”为中心,描写耀眼的红日,“白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

B.李词从“闲梦”起笔,先概括描写,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观赏群芳的“看花人”。

C.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但写的都不是眼前实景:

白词是“忆”中之景,李词是“梦”中之景。

参考答案

1.

(1)gu1n,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2)ti1o,大的波浪。

(3)m@,寻找。

(4)l8i,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5)x(,狼居胥,山名。

(6)m^,田间道路。

这里指小的街巷。

(7)p@ 

l!

,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

(8)xi8,台上的房子。

(9)qi2ng 

l(,船上的桅杆、橹。

这里借代曹*的水师。

(10)l7i,城堡。

(11)霭:

3i,云气。

(12)沈沈:

ch6n 

ch6n通“沉”,深沉。

(13)霁:

j@雨雪停止,天晴。

(14)窥:

ku9,暗中观望,等待机会。

(15)怆:

chung,悲伤。

2.

(1)√

(2)√(3)×

(4)√(5)√(6)√(7)√(8)×

(9)√(10)√

3.

(1)B

(2)A(3)C

4.

(1)C

(2)C(3)写赤壁雄奇惊骇之景,在于衬托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而这又为了衬托英雄人物。

5.C(不是主人变了)

6.

(1)惊:

使……惊。

鸣:

使……鸣。

(2)蝉、年、片;

前、边、见 

xi4n。

(3)a.别枝:

斜出的树枝。

b.社林:

土地庙里的树林。

c.忽见:

“见”通“现”。

展现于眼前。

(4)“七八个星/(于)天外,两三点雨/(于)山前。

省略了介词“于”。

运用了对偶修辞。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夏夜幽美景色的赞美之情,表露其悠然自得的心境。

正因为词人怀才不遇、对现实不满,他才把自己的心绪寄托于自然景色。

(6)C

(7)译句:

稻花飘香,一片蛙鸣,那蛙声也像在诉说丰收的年景。

7.

(1)a.用韵:

《念奴娇·

昆仑》的韵脚八个:

色、彻、鳖、说:

雪、截、国、热。

两首《念奴娇》押的是同部韵,词林正韵的第十八部韵——入声月屑部韵。

①“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七六读d^u句)与“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四九读句)十三个字的句读不同。

②“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四五七六读句)与“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五四四三六读句)二十二个字的句读不同。

③“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四五读句)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九言句)的句读不同。

(2)①莽,m3ng高大,无边无际。

②搅:

ji3o扰乱,搅拌。

③遗:

w8i赠送。

④周:

整个。

有的人。

(3)这样改准确传神,其一,表现诗人的国际主义精神,“东国”包括日本、朝鲜等国,就不仅是中国了;

第二,一个“还”字改用得好,比“留”字好。

“还”,说明本来就应该给,诗人敢与天公评说,敢对昆仑评说,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8.D(寓情于景)

9.

(1)C(写水色、未写春色)

(2)D(白词没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