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7846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忳传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无衣,不敢进。

”忳便投衣与之。

女子乃前诉曰:

“妾夫为涪令,之官过宿此亭,亭长无状,贼杀妾家十馀口,埋在楼下,悉取财货。

”饨问亭长姓名。

女子曰:

“即今门下游徼者也。

“汝何故数杀过客?

”对曰:

“妾不得白日自诉,每夜陈冤,客辄眠不见应,不胜感恚,故杀之。

“当为汝理此冤,勿复杀良善也。

”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见。

明旦召游徼【注】诘问,具服罪,即收系,及同谋十馀人悉伏辜,遣吏送其丧归乡里,于是亭遂清安。

(选自《后汉书·

独行列传》)【注】游徼:

巡查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忳即鬻金一斤,营其殡葬——鬻:

卖b.天以此章卿德耳——章:

章程c.仕郡功曹,州治中从事——仕:

做官d.县署忳大度亭长——署:

代理、暂任某官职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忳品德高尚的一组是()①于空舍中见一书生疾困,愍而视之②营其殡葬,余金悉置棺下③忳具说其状,并及绣被④忳悉以被马还之⑤举茂才,除郿令⑥遣吏送其丧归乡里a.①③⑤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忳品德高尚,乐于助人。

有一次他到京城去,在一间空屋子里见到一个生病的书生,按照书生的嘱托,在书生死后,他料理了书生的丧事。

b.王忳不贪慕钱财,书生给他的金子,他只卖掉一斤,料理了书生的丧事,其余的全都放到了棺材下面。

c.王忳代理大度亭长,到任那天,有一匹马跑到他面前,又有一床绣被飘到他跟前,后来马把他驮到了马主人那里,王忳把马和绣被全都归还给了主人。

d.王忳上任郿县县令的路上,在藻亭为被杀的女子一家洗刷了冤情,并派人送女子一家的灵柩回到故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当到洛阳,而被病,命在须臾,腰下有金十斤,愿以相赠,死后乞藏骸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旦召游徼诘问,具服罪,即收系,及同谋十馀人悉伏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b2.d3.c4.

(1)我要到洛阳去,却身遭疾病,将不久于人世,我的腰里有十斤金子,我愿意把它赠送给你,我死以后请你埋葬了我。

(2)第二天(王忳)招来那个巡查的人责问他,他都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王忳就收押囚禁了他,同谋的十几个人也都认罪。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忳字少林,广汉新都人也。

忳尝诣..”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翻译句子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

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

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

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

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

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

补出省略成分。

3、删:

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

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

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

解词——串意——顺句。

注:

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

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阅读方法:

一、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二、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三、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四、“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

“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陈胜是阳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

你也太不聪明了。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

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

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

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考点名称: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

“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本部分知识点包括:

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

二、常见题型: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

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

题型一:

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

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

“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

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

翻译句子翻译句子:

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

(1)留:

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

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

“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

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

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

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

“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

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

”;

“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

“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

即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

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

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1:

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译文: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道:

“我不如老农。

”原文:

请学为圃。

子曰:

“吾不如老圃。

”(《论语·

子路》)译文:

又请求学种菜蔬。

“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

例2:

逐之,三周华不注。

(《齐晋鞌之战》)译文:

〔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

2.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例3:

凌余陈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楚辞·

九歌·

国殇》)译文:

阵势冲破乱了行,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

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

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

(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

“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

(2)的“卑鄙”是个词组。

“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

“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

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这类错误也很多。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

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例

(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

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1)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

(韩愈《送董邵南序》)例

(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

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

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

(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

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

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

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原文:

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1)原文: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对译:

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

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原文:

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宋·

蒋捷《一剪梅》宋·

蒋捷《一剪梅》对译:

谁为做事?

谁让听我的?

为谁做事?

让谁听我的?

(3)原文:

邴夏御齐侯。

(《齐晋鞌之战》)对译:

邴夏驾车给齐侯。

邴夏给齐侯驾车。

(4)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

(《晋灵公不君》)对译:

晋侯使赵盾饮酒。

(5)原文: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冯谖客孟尝君》)对译:

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

(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

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

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一鼓作气,再而衰,对译:

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增补:

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原文:

三而竭。

(《曹刿论战》)对译:

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

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

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4.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狼度简子之去远。

(《中山狼传》)译文:

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

(《郑伯克段于鄢》)

(2)原文: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柳子厚墓志铭》)译文:

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译文:

“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

(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

原文

(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王忳字少林.广汉新都人也.忳尝诣京师.于空舍中见一书生疾困.愍而视之.书生谓曰忳:

“我当到洛阳.而被病.命在须臾.腰下有金十斤.愿以相赠.死后乞藏骸骨.未及问姓名而绝.忳即鬻金一斤.营其殡葬.余金悉置棺下.人无知者.后归数年.县署忳大度亭长.初到之日.有马驰入亭中而止.其日.大风飘一绣被.复堕忳前.即言之于县.县以归忳.忳后乘马到雒县.马遂奔走.牵忳入它舍.主人见之喜曰:

“今禽盗矣.问忳所由得?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题目详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明旦召游徼【注】诘问,具服罪,即收系,及同谋十馀人悉伏辜,遣吏送其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