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8224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记Word格式.docx

B基本要求:

按投入生产要素的多少分配社会财富。

3.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依据:

a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b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各种要素市场;

c多种经营方式也决定多种分配方式;

d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状况决定。

4.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

劳动收入,劳动价值收入,资本收入,风险和机会收入,技术信息房地产收入。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含义和类型

含义:

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

类型:

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划分

(1)基于市场分权的经济体制

(2)以政府主导政府调控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其中又包括两种:

尊重市场的和背离市场的集权的经济体制。

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的优缺点

一.市场配置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A以市场信号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

B自动按照市场需求调节资源流向和流量,实现产需衔接。

C推动科技和管理创新

D优胜劣汰功能

缺点:

市场本身:

a事后性滞后性造成资源浪费。

b两极分化。

微观:

c公共品和劳务d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e市场调节有利于竞争,竞争必然导致垄断。

宏观:

f不能自动导向整个宏观经济平衡。

G经济泡沫

计划配置的优缺点:

a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b重点建设和应付突发事件c调节收入分配

a宏观经济政策只具有相对性b政府臆断地制定价格c政府决策成本高d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经济制度同经济体制的关系

A经济体制的概念:

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

B经济体制有集权和分权型两种。

传统的计划经济属集权型,而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属分权型。

C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其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

D经济体制反映经济运行规律和特点。

E社会经济制度按照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F经济体制相对于经济制度是较为灵活的。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框架(或者说是特征)

A规范化的市场主体:

享有权利,遵守规则

B现代化的市场体系:

完整性,统一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C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作用在于。

D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的特点(四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映基本经济制度的鲜明特征

A所有制结构上……

B分配方式上……

C宏观调空上,把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收入分配制度

3.全国统一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

4.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5.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切市场经济共同的原则:

1.市场第一性,政府第二性

2.任何市场经济都以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利和行为为基本出发点。

第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微观基础的概念、特征和形成条件

1.概念:

参与市场交换的利益主体叫做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

广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

是指市场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的总和以及这些主体的基本特征。

狭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

仅指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有企业,个人,农户。

2.特征以及各特征之间的辨证关系

a平等性b自主性c逐利性d自发性

辨证关系:

平等性决定自主性是自主性的直接条件,自主性是逐利性的前提,自发性是市场微观基础总体上的特征。

3.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

明确的产权界定

产权是由社会和法律规定的一组财产权利,是所有者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不受他人干涉自主行使相应的财产权利并取得相应的收益,从而使所有者有激励去运用这些权利积极从事经济活动从而增加自己的福利。

4.为什么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和前提

A产权主体界定直接为市场交换创造前提,从而间接地决定了微观经济基础的形成。

B产权界定中的权利范围界定直接明确规定了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范围,给予主体对自身利益性最准确的预期。

因为逐利性是微观经济主体的核心特点,所以明确的产权权利范围又是为经济基础形成的决定性前提。

C明确的产权界定也是微观基础平等性特征和自发性特征的物质前提。

国企改革

1.企业制度的演变

(1)业主制企业

(2)合伙制企业(3)公司制企业

3.国企改革

(1)原有状况(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

(2)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取向

(3)存在问题:

债务负担沉重,冗员问题严重,国企改制中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4)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a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制b革除历史积弊,同时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

具体做法:

A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改革,塑造主体,保值增值,维护所有者权益

B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C分类改革,有进有退。

D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4.国有产权改革是不是要国有经济彻底退出市场?

(1)国有经济国资都有

(2)低效率国资都有

(3)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和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有所不同:

a产生原因b选择领域d进退机制

(4)退出市场程度还不够,仍占有国民经济的40%。

(5)但是国有经济不必要也不应该完全退出市场。

而是须保持适度的比例,选择好领域,保证国有资产的质量和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但是不能影响国家经济的竞争和透明。

 

第四章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以及特征

1.市场体系的特征

(1)统一性:

市场体系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是三个“统一体”

(2)开放性:

市场体系的开放性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

四个“不是”

(3)竞争性:

竞争是市场机制的一个要素。

竞争作用在于。

(4)规范性:

规范性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

转型期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1.我国市场体系建设的历史和现状:

(1)要素市场参差不齐;

(2)地方保护主义的市场分割;

(3)超强的行政垄断导致市场机制不健全,也阻碍了市场的形成;

(4)市场规则建设滞后,导致市场紊乱,如权钱交易,假冒伪劣等。

2.为了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体系的功能:

资源配置功能,服务功能,供求调节功能,利益调节功能,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打造主体,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2)继续发展商品市场,进一步培育要素市场

(3)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4)健全市场机制,加强法规建设,真正做好依法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5)健全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

(6)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根本上取消行政垄断,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7)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既独立于市场又独立于当地政府。

3.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两个重点

(1)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制度)

a完善的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运行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b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仍较低。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c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应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

推动信用体系的商业化运作;

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

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

(2)打破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P141

第五章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国民收入两种核算体系的异同

1.核算范围2.理论基础3.重复计算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反映的是效率方面;

再次分配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出于公平等各种考虑,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调节。

2.收入再分配的理由:

A控制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B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

C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D协调地区发展、支持战略性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地区间的财政转移支付);

E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3.收入差距

(1)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居民间拥有要素数量、质量和种类存在较大差异;

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均等,比如垄断。

(2)收入差距的度量:

常用工具是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3)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

倒U假说

在库兹涅茨看来,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长期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先恶化,再平稳,后改善”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称为倒U假说。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收入差距逐步恶化的原因:

A储蓄和积累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但它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要,就必然带来收入差距扩大。

B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而城市居民收入比农村更不平等,所以城市化水平提高必然带来收入分配恶化。

但随着经济发展,现实中存在某些因素逐步抵消收入差距拉大,从而不平等的状况由恶化逐步缓和转变:

A法律干预和政治决策,如遗产税,累进所得税和救济法等。

B人口中富人的比重因比穷人更倾向于控制生育而下降,导致若干年后固定比重的最富阶层有收入相对低些的人口进入,从而此阶层的相对收入份额下降。

C技术进步和新兴行业不断出现导致来自旧行业的财产和收入在总收入中的逐渐减少。

4.转型期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内部,城镇内部和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逐步扩大趋势,因此这些差距构成的总体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

我国现在还不存在“倒U假说”的演变趋势。

(2)转型期收入差距非理性扩大的原因

a权利寻租导致权钱交易,权利拥有者高收入。

b行政垄断导致高收入。

c市场违规,假冒伪劣猖獗,版权侵权等原因带来的高收入。

d城乡二元分制,长期剥夺农村,工农产品剪刀差造成农民长期低收入。

e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不足以及农业本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导致农民低收入。

f对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比较发达和发达地区政策上的差异导致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市场认可的收入差距再大也是合理的,但它又反作用于市场经济的效率。

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a着力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在低收入者阶层上给予倾斜。

b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真正起到调节过高收入的作用。

c加大力度取缔非法收入。

b社会保障体系。

e着力健全公平的竞争机制,逐步打破行政垄断,努力制止权利寻租,整顿市场秩序。

f做好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尤其是农业生产和经营自身的问题。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1.经济学中的效率:

是指社会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生产所提供的效用满足程度。

通常包含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制度效率三层含义。

经济学中的公平有两层含义:

机会均等,即人们有平等的机会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按贡献获得报酬,消费、积累私人财富和取得经济成就;

结果平等,即人们获得实际收入和拥有的财富平等。

2.经济生活中结果不平等通常是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如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垄断和特权等。

但机会平等不等于结果平等,社会应努力消除机会不平等,而可容忍一定程度的结果不平等。

公平和效率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公平和效率应并重。

3.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产生很大影响:

a市场为导向的分配保证市场效率b效率和公平存在难以改变的交替性矛盾。

A人们占有要素的状况差异,个人天赋和才能差异

B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收入均等化,但损害经济效率。

4.经济转型中如何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⑴影响:

a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各类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

b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了机会不平等的状况。

c但按分配结果来看,正因为以上原因,出现了收入分配恶化,并没有有效地兼顾公平。

⑵当前要处理好收入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坚持效率优先。

市场化改革方向,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坚持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b再次分配注重公平,逐步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

(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

c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的分配规则,理顺分配关系,促进机会平等。

加大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铲除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努力促进地方部门的要素流动,逐步消除条块分割。

逐步消除不同部门、行业对公共资源占有的不公平。

d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让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遇到疾病、年老、生育、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经济福利制度。

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

2.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A是社会弱势群体和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和弱者的经济安全网,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增加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感、心理安全感,增加他们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感,从而起到维护社会安定的功能。

B通过征税和转移支付,起到调节居民收入,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机会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C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稳定社会,安定民心,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D通过保障资金的筹集、支付以及投资活动,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调节作用。

3.社会保障的内容:

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社会救助是最低目标,社会保险是基本目标,社会福利是最高目标。

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⑴社会保险:

是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社会全体劳动者强制征缴的保险基金,用以对其中丧失劳动能力和失去就业机会的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包括: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其基本特征有:

强制性,普遍性,保障性,互济性和福利性。

⑵社会救助:

是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以及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者,给予临时或长期的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其内容主要:

救济,救灾和救贫。

对象主要有:

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人,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暂时困难的人,城乡贫困者。

⑶社会福利:

是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和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完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

包括:

社会补贴,职业福利和社会服务。

4.深化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原因:

社会保障制度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

c是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d经济体制顺利转轨的需要

(2)措施:

A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低保障)

B使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广覆盖)

C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

D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

E社会保障立法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贸易战略问题

1.对外贸易的作用

A能弥补国内某些资源短缺的缺陷,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B能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C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国内就业机会。

D能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E能通过对外贸易,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物资,调整国内市场,繁荣国内商业。

2.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问题

a对外贸易依存度高

b中低端产品贸易争端层出不穷

c贸易摩擦问题与高顺差高外汇储备问题严峻。

解决方法:

外贸易要以出口贸易为核心,以进出口大体平衡为基础,努力使货物、技术和服务贸易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拓宽对外贸易深度和广度。

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加快

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A实施全方位战略

B进出口替代

C实行进出口商品多层次化战略

D以质取胜战略

E在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中,关键在扩大出口。

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

F进一步完善外贸宏观管理。

引进技术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工业设备中技术性能比较先进的所占比重较小,因此需要发

展对外技术交流,尤其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a推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b进一步降低成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

c可以避免漫长的摸索过程

d可以节省大量科研和开发试验费用

e引进先进技术的过程就是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过程

总之引进先进技术是一条花钱少,见效快,加速我国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

2.引进技术应坚持的原则

a最新技术、尖端技术和适用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重点是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并以

进软件为主。

要量力而行,讲究经济效益。

在引进项目时要考虑国内的配套能力、利用能力和偿还

能力。

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改进创新相结合。

搞好综合平衡,防止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

第七章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

失业问题

1.怎样看待转型期失业问题的凸现:

原因:

(1)失业是经济周期波动的蓄水池

(2)二元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农业失业人口现象。

(3)由体制转换所形成的失业现象

(4)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失业现象。

(5)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超过物质资料生产需要而形成的失业现象。

影响:

较高的失业率意味着社会总供求的失调,会使资源产生巨大的浪费。

会使成千上万的失业人口丧失

收入来源,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政府应该抑制高失业率的发生,在失业率上升时,通

过公共财政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它的负面作用。

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是指一国经济中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

产生的原因有:

a需求拉上型b成本推动型c结构型

通货膨胀是一把双刃剑。

适度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

但在高通货膨胀下对经济会产生破

坏性的影响:

在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供求关系的紊乱。

货币的作

用也被扭曲,导致经济秩序混乱,市场机制失灵,效率普遍损失。

高通货膨胀改变了收入分配格局,

加剧了社会矛盾。

高通货膨胀使一部分生产者因生产成本上升而收入减少。

消费者因购买力下降而

实际收入减少,同时也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加大投资和转移支付力度。

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的

影响还表现在与失业的关系上。

短期内他们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涨的替代关系。

但从长期来看,这

种关系很难成立。

政府宏观调控

1.为什么要调控:

a弥补市场缺陷和矫正市场失灵

b提供公共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

c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2.调控内容:

a制定与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b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c管理国有资产。

d调节收入分配。

e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宏观调控目标以及关系:

A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总量调控的目标是避免

总供求之间出现较大差距而导致需求不足或膨胀的失衡局面。

结构调控的目标是防止结构性的供需

失衡,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B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拥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都有就业

机会,它一般不排斥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C物价稳定:

即保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使其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

围内,既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也不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它并不等于0通货膨胀,一般允许其

低于经济增长率。

D经济增长:

即寻求以GDP、GNP等为指标的国民收入一定的稳定的增长速度,同时也要促使增

长模式的高效率。

通过多通道政策选择和运用,防止经济增长出现衰退或过热。

E国际收支平衡:

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为本国企业走向世界,增

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投资能力创造条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四个目标的关系:

a四个目标都可以量化b四个目标都可调节c各个目标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4.评价政府的调控方式和效果

A调控方式:

直接调控方式:

即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直接干预微观经济的运行。

其缺陷是:

效率低,效果差,由于排斥市场的作用,往往达不到计划平衡的目标,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阻碍极大。

间接的调控方式:

即政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市场,通过市场影响和引导微观经济行为,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关系:

直接调控方式下,政府和企业之间是行政隶属关系,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是通过计划来实现的;

在间接调控方式下,政府和企业之间是由市场联结的,政府的调控也是通过市场实现的,

其特征有:

a间接调控的直接对象是市场而不是企业;

b间接调控以总量调控为主;

c调控范围广泛、灵活;

宏观调控具有动态性。

B调控手段:

计划手段:

通过指定经济发展战略和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做出安排。

带有指导性和引导性,不具有强制性和指令性。

经济手段:

依据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主要包括

价格、税收、信贷等工具。

法律手段:

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

到调控目标。

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和明确性。

行政手段:

是一种补充的性手段。

5.三大宏观调控政策:

(1)财政政策:

a税收b国家信用c财政补贴d财政投资设。

(2)货币政策:

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我国现实的过热经济状况。

经济过热付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