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8228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施工方案土方回填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大净跨(m)

侧墙厚

中立柱

1

站厅层(负一层)

8.7

顶板800、中板600

12.32

1000

800×

1200、1000×

1200和1100×

1300

2

设备层(负二层)

5.35

600

3

站台层(负三层)

10.95和8.78

底板1300、1200

2.3主体结构节段划分

车站结构施工时分为8个施工段,墙板一起施工(除负三层侧墙分两

图2-02车站主体结构纵向分段平面图

次浇筑);

将每个施工段分为8个施工层,主体结构分段见图2-02所示:

3、总体施工顺序

滨江新城站结构顶板土方回填采用分段、分层,由东往西、自下而上流水施工。

3.1土方回填水平段位划分

根据车站结构施工分段、施工进度及盾构始发节点工期要求,将车站顶板土方回填分为3大区段,具体划分段如下:

第一区:

第1、2结构段,63.5m,WDK8+709~+772.5

第二区:

第3结构段,35.5m,WDK8+772.5~+808

第三区:

第4~8结构段,152m,WDK8+808~+960

第1、2区根据盾构始发工期要求安排回填时间,其中盾构吊装、出渣等结构预留口,待隧道掘进完成后进行结构施工及回填;

第3区待车站主体全封顶后进行施工。

3.2土方回填竖向分层划分

车站顶板距离地面约3m,回填土时分层压(夯)实,每层回填厚度30cm,共约11层,自下而上进行施工;

其中结构顶板以上50cm范围内均采用透水性差粘土回填,分两层进行,每层厚大约25cm左右。

图3-01车站顶板土方回填竖向分层示意图

顶板土方回填至最顶时,预留60cm后期市政路面基层和面层施工,盾构施工期间在第1、2区段预留20cm砼施工,土方回填顺序竖向分层划分见图3-01。

3.3施工工艺流程

车站结构土方回填顶板以上0.5m采用透水性差的粘土回填,对其它回填料可用粘性土或砂土,填土中不得含有草、垃圾等有机物质。

填土要分层夯实,避免结构不均匀受力,每层厚25~30cm,严格控制分层厚度。

顶板以上50cm采用GT-HCD85A冲击夯夯实,顶板50cm以上至地面60cm以下,采用12t型号为YZC12C压路机静压,采用环刀法或灌砂法分层检测压实度。

土方回填施工流程见图3-02所示。

图3-02土方回填施工流程图

4、土料要求与含水量控制

4.1土料要求

顶板以上0.5m采用透水性差的粘土回填,对其它回填料可用粘性土或砂土,填土中不得含有草、垃圾等有机物质。

4.2含水量控制

(1)填土土料含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夯实(碾压)质量,在夯实(碾压)前应先试验,以得到符合密实度要求条件下的最优含水量和最少夯实(或碾压)遍数。

含水量过小,夯压(碾压)不实;

含水量过大,则易成橡皮土。

各种土的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密实度参考数值见表4.01。

粘性土料施工含水量与最优含水量之差可控制在-4%~+2%范围内(使用振动碾时,可控制在-6%~+2%范围内)。

表4.01土的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参考表

项次

土的种类

变动范围

最优含水量(%)(重量比)

最大干密度(t/m3)

砂土

8~12

1.80~1.88

粘土

19~23

1.58~1.70

粉质粘土

12~15

1.85~1.95

4

粉土

16~22

1.61~1.80

注:

1.表中土的最大干密度应以现场实际达到的数字为准;

2.一般性的回填,可不作此项测定。

(2)土料含水量一般以手握成团,落地开花为适宜。

当含水量过大,应采取翻松、晾干、风干、换土回填、掺入干土或其他吸水性材料等措施;

如土料过干,则应预先洒水润湿,每1m3铺好的土层需要补充水量(L)按下式计算:

式中V——单位体积内需要补充的水量(L);

w——土的天然含水量(%)(以小数计);

wop——土的最优含水量(%)(以小数计);

ρw——填土碾压前的密度(kg/m3)。

(3)当含水量小时,亦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等措施。

(4)在气候干燥时,须采取加速挖土、运土、平土和碾压过程,以减少土的水分散失。

(5)当填料为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砂土)时,碾压前应充分洒水湿透,以提高压实效果。

4.3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

填土每层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视土的性质、设计要求的压实系数和使用的压(夯)实机具性能而定,一般应进行现场碾(夯)压试验确定。

表4.02为压实机械和工具每层铺土厚度与所需的碾压(夯实)遍数的参考数值,如无试验依据,可参考应用。

表4.02填土施工时的分层厚度及压实遍数

压实机具

分层厚度(mm)

每层压实遍数

平碾

250~300

6~8

振动压实机

250~350

3~4

柴油打夯机

200~250

人工打夯

不大于200

5、结构顶板回填施工方法

采用自卸汽车倒土从南侧施工便道,人工配合小型挖机摊铺,铺土顺序从中间往两侧。

(1)基底清理

回填前先把结构顶板防水层保护层上的杂物、垃圾等清理干净,排除所有积水。

(2)检验土质

回填前检验回填土的含水率是否在控制范围内。

如含水率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入干土等措施;

如含水率偏低,可采用预先浇水润湿等措施。

(3)分层铺土夯实

结构顶板以上50cm范围内采用透水性差粘土回填。

分两层进行,每层厚大约25cm左右,并用蛙式打夯机夯实。

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夯与夯之间重叠不小于1/3夯底宽度,纵横交叉,每层至少三遍。

其余部分回填料采用粘性土或砂土,填土中不得含有草、垃圾等有机物质。

每层厚25cm~30cm,用机械静压碾实,每层6~8遍。

静压碾时宜薄填、慢行、先轻后重、反复碾压。

压碾时的搭接宽度不小于20cm。

机械无法碾到部分采用蛙式(或冲击式)打夯机夯实。

(4)取样实验

每层回填夯实后按规范规定进行环刀(或灌砂)试验取样,测出土密实度,顶板防水层以上50cm内回填土密实度为93%,500mm以上至地面为95%。

达到要求后方可再铺上一层的土。

(5)找平验收

填土全部完毕进行表面拉线找平,高出允许偏差地方,应及时铲平,凡低于规定高程的地方补土夯实。

6、回填土压实方法

6.1人工夯实方法

(1)人力打夯前应将填土初步整平,打夯要按一定方向进行,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两遍纵横交叉,分层夯打。

夯实基槽时,行夯路线应由四边开始,然后再夯向中间。

(2)用小型机具夯实时,一般填土厚度不宜大于25cm,打夯之前对填土应初步平整,打夯机依次夯打,均匀分布,不留间隙。

(3)基坑(槽)回填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回填与夯实。

6.2机械压实方法

(1)为保证填土压实的均匀性及密实度,避免碾轮下陷,提高碾压效率,在碾压机械碾压之前,宜先用轻型推土机推平,低速预压4~5遍,使表面平实;

采用振动平碾压实爆破石渣或碎石类土,应先静压,而后振压。

(2)碾压机械压实填方时,应控制行驶速度,一般平碾、振动碾不超过2km/h;

并要控制压实遍数。

(3)用压路机进行填方压实,应采用“薄填、慢驶、多次”的方法,填土厚度不应超过25~30cm;

碾压方向应从两边逐渐压向中间,碾轮每次重叠宽度约15~25cm,避免漏压。

运行中碾轮边距填方边缘应大于500mm,以防发生溜坡倾倒。

边角、边坡边缘压实不到之处,应辅以人力夯或小型夯实机具夯实。

压实密实度,除另有规定外,应压至轮子下沉量不超过1~2cm为度。

(4)平碾碾压一层完后,应用人工或推土机将表面拉毛。

土层表面太干时,应洒水湿润后,继续回填,以保证上、下层接合良好。

6.3压实排水要求

(1)已填好的土如遭水浸,应把稀泥铲除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2)填土区应保持一定横坡,或中间稍高两边稍低,以利排水。

当天填土,应在当天压实。

7、资源配置

人员及机械配置见表7.01所示:

表7.01土方回填人员及机械配置一览表

回填层

人员配置

机械配置

分层厚度

施工方法

顶板上0.5m

20人

GT-HCD85A冲击夯5台

250mm

顶板0.5m以上

10人

1吨LTC203小型压路机、12吨YZC12压路机各1台

300mm

机械重力压实

人工配合边角打夯

8、取样试验方法及验评标准

8.1取样试验方法

(1)各类回填土使用前应分别对其取样,测定其最大干容重和最佳含水量并做压实试验,确定填料含水量控制范围、铺土厚度和压实密度等参数。

(2)填筑时应严格控制填料含水量。

其碾压压密实度检测应符合,每层填筑按路基长度,每50m(也不得大于1000m2)取样分组,每组不应小于3个点,即路基中部和两边各1点。

由于基坑上方为主干道,密实度应满足地面工程设计要求:

表8.01基坑回填碾压密实度值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压实度(%)

最大粒径(mm)

0~0.3

8

≥96

<100

0.3~0.8

5

0.8m以下

≥94

(3)压实度计算:

λc——压实度;

ρd——土的干密度;

ρdmax——土的最大干密度;

ρ——土的湿密度;

W——土的含水量;

压实填土的最大干密度ρdmax(t/m3)采用击实试验确定。

当无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η——经验系数,对于粘土取0.95,粉质粘土取0.96,粉土取0.97;

ρw——水的密度(t/m3);

ds——土粒相对密度;

wop——最优含水量(%)(以小数计),可按当地经验或取wp+2(wp——土的塑限)。

8.2验评标准

(1)基底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或施工规范的规定。

(2)回填的土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或施工规范的规定。

(3)回填土料必须按规定分层夯压密实。

取样测定夯(压)实后土的干土质量密度,其合格率不应小于90%。

9、质量保证措施

(1)分段施工时交接处填成阶梯形,上下错缝距离不小于1m。

(2)在车行道范围内,必须符合相应道路路基密实度标准。

(3)试验报告要注明土料种类、试验土质量密度日期、试验结论及试验人员签字。

未达到设计要求部位应有处理方法和复验结果。

10、成品保护及质量问题处理

10.1成品保护

施工时注意保护顶板防水层保护层、混凝土梁、管道及预埋件,严禁碰撞。

10.2质量问题处理

(1)未按要求测定土的干土质量密度:

回填土每层都应测定压实后的干土质量密度,检验其密实度,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铺摊上层土。

试验报告要注明土料种类、试验土质量密度日期、试验结论及试验人员签字。

(2)回填土下沉:

因虚铺土超过规定厚度或压实不够遍数,甚至漏压,坑底有机物或落土等杂物清理不彻底等造成。

这些施工中认真执行规范规定,检查发现后及时纠正。

(3)回填土夯压不密实:

应在夯压前对干土适当洒水加以润湿;

对湿土造成的“橡皮土”要挖出换土重填。

(4)填方应按设计要求预留沉降量,如设计无要求时,可根据工程性质、填方高度、填料种类、密实要求和地基情况等与监理单位共同确定(沉降量一般不超过填方高度3%)。

11、施工注意事项

(1)铺土时严禁厚薄不均,或超厚现象。

(2)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要有足够照明设施,防止漏夯或夯实不够、铺填超厚等现象。

(3)基坑采用分段回填,在分段接茬处,已填土坡应挖台阶,其宽度不得小于1m,高度不得大于0.5m。

(4)基坑回填时,机械或机具不得碰撞顶板防水保护层,防水保护层以上0.5m范围内应采用人工使用小型机具夯实。

(5)基坑雨季回填时应集中力量,分段施工,取、运、填、平、压应连续作业,雨前应及时压完已填土层并将表面压平后,做一定坡势。

雨中不得填筑非透水性土质。

(6)采用不同类土回填时应按土类有规则地分层铺填,将透水性大的土层放在透水性较小的土层之下,不得混填。

边坡不得用透水性较小的土封闭,以利水分排除基土稳定,防止填方内形成水囊。

(7)严禁汽车直接将土倒入基坑内。

(8)覆土厚度大于500mm后方可使用机械回填碾压,若采用大型机械,顶板应采取必要的支撑加强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