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825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docx

《备战高考》专题09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生物解析版

专题09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2019全国卷Ⅰ·4)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动物的生命活动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准确,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影响下进行。

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

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由题中信息:

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

2.(2019全国卷

·4)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血浆渗透压升高

B.产生渴感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值和温度,其中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水分的流失相当于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增加。

【详解】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B、C正确;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3.(2019全国卷

·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皮肤血管舒张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用酒精擦拭皮肤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体主要依靠调节产热量或者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相对温度。

在炎热环境中,通过增加散热途径调节体温;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是一个快速产热途径,增加产热量;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详解】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不利于人体散热,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则散热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时酒精

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可以增加散热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19江苏卷·8)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

B.②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C.②发挥作用后被快速清除

D.②与④结合使

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

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且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①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的一部分,③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因此二者均是神经元细胞膜的一部分,A正确;②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一次性”的,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不然会持续性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两类,兴奋性递质与抑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由于不知道②神经递质的类型,因此无法判断③的膜电位的情况,D错误。

5.(2019浙江4月选考·19)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

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详解】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选项正确;膝反射的感受器是伸肌中的肌梭,效应器是伸肌,B选项错误;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后,能够形成动作电位便会产生神经冲动,C选项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选项正确。

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

6.(2019浙江4月选考·21)下列关于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垂体可通过神经细胞支配其他内分泌腺

B.垂体分泌的激素通过管道运输到体液中

C.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但不能作用于垂体

D.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有感受、传导、分泌、调节四个方面的主要作用。

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垂体调控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详解】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A选项错误;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是通过胞吐的方式将激素分泌到体液中,B选项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对全身几乎所有细胞起作用,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也能作用于垂体,C选项错误;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故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D选项正确。

7.(2019湖北武汉适应性考试)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乙酰胆碱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都是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

B.二者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二者都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

D.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K+、Na+的通透性改变,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详解】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不需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运输,A错误;神经递质作为细胞间的信号分子,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就被立刻灭活或运走,同时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C错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增大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形成动作电位。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增大突触后膜对阴离子的通透性,而不是使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D错误。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神经递质的种类以及作用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8.(2019上海二模)给健康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a表示实验鼠的血糖浓度

B.血糖消耗速率与注射胰岛素浓度成正相关

C.曲线b表示血浆胰岛素浓度

D.P点时血糖的消耗与补充速率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注射胰岛素浓度,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

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据图分析:

随着胰岛素含量增加,血糖含量下降,所以a曲线为血糖补充速率、b曲线为血糖消耗速率。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曲线a表示实验鼠的血糖补充速率,A错误;由图可知,血糖消耗速率与注射胰岛素浓度成正相关,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b曲线为血糖消耗速率,C错误;据图分析,P点时两条曲线相交,其中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因此血糖的消耗与补充速率并不相等,D错误。

【点睛】解本题时要避免两个认识误区:

一是单纯将血浆胰岛素含量当成胰岛素体外注射剂量;二是将血糖含量、血糖的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等三个概念混为一谈。

9.(2019全国卷Ⅰ·30)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

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

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_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

(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大脑皮层

(3)感受器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控制。

排尿反射是一种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经常在高级中枢控制下进行。

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使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向下发放冲动,传至脊髓初级排尿中枢,通过传出纤维传到膀胱的效应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

尿液被送入尿道。

当尿液进入尿道时,尿液还可刺激尿道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

【详解】

(1)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正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

(2)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不能控制排尿,经常会尿床,而成年人大脑发育完善,可以通过大脑皮层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3)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向下发放冲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进入尿道,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

【点睛】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

10.(2019全国卷

·30)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是与某种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对小鼠的内分泌功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机体内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________________,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_______________。

(2)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

(3)小鼠睾丸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发挥调节作用。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4点即可)。

【答案】

(1)很低灭活

(2)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此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体现在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和作用时间四个方面。

【详解】

(1)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低,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2)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导致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的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

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精子的形成过程、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11.(2019天津卷·8)人类心脏组织受损后难以再生。

该现象可追溯到哺乳动物祖先,随着它们恒温状态的建立,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减弱。

(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后,通过(神经/体液/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以维持体温。

(2)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是二倍体细胞,多倍体细胞通常不能分裂。

①对比不同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及其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如图。

恒温动物的心脏组织因二倍体细胞比例,再生能力较差;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

由此表明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负相关。

②制备基因工程小鼠,使其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导致心脏细胞不受调节。

与正常小鼠相比,基因工程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正常小鼠心脏组织再生能力。

③以斑马鱼为材料进一步研究。

将成年斑马鱼分成A、B两组,分别饲养在不同水箱中,A组作为对照,B组加入甲状腺激素。

若组斑马鱼心脏组织受损后的再生能力比另一组弱,则证明甲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一致。

【答案】

(1)神经—体液

(2)①低高

②甲状腺激素抑制

③B

【解析】

【分析】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方式: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低温条件下体温调节的过程:

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会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神经中枢下丘脑,经下丘脑的分析综合后,经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引起汗腺分泌减少和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等,从而减少散热;另外引起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稳定。

由图可知,变温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比例较高,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恒温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比例较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偏高。

【详解】

(1)哺乳动物受到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会兴奋,兴奋经反射弧传至效应器,如汗腺、皮肤血管、立毛肌、骨骼肌、肾上腺、下丘脑内分泌细胞等,引起相应的效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另外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的TRH会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TSH会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产热,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故寒冷刺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①由图可知,恒温动物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比例较低,因为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为二倍体细胞,故恒温动物再生能力较差;又因为恒温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偏高,故推测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心脏组织再生能力呈负相关。

②基因工程小鼠心脏细胞缺乏甲状腺激素受体,故甲状腺激素不能作用于心脏细胞。

转基因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但不能作用于心脏,而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数目会出现大幅增加,可以证明甲状腺激素会抑制正常小鼠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

③利用斑马鱼做实验时,A组无甲状腺激素,B组有甲状腺激素,若甲状腺激素对变温动物斑马鱼心脏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与对恒温动物小鼠的影响抑制,即会抑制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则B组斑马鱼心脏受损后的再生能力会比对照组弱。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对曲线图的分析,由曲线图可知,甲状腺激素与心脏中二倍体细胞比例呈反比,又因为“活跃分裂的动物细胞多为二倍体细胞”,故做出推测:

甲状腺激素会抑制心脏组织的再生能力。

12.(2019江苏卷·27)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

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

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

空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

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__________、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__________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__________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

(2)据图初步判断__________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

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__________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

(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一次性摄糖过多

②低血糖患者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4)结合图1、图2分析,乙出现上述检测结果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

②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

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

【答案】

(1)氧化分解肝糖原分解胰高血糖素

(2)甲、乙大脑皮层

(3)①④(4)①③

【解析】

【分析】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

餐后12h,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

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

【详解】

(1)正常人进食后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参与氧化分解,还可以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也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

同时会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

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引起血糖浓度下降。

(2)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复查。

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3)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糖;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不会出现尿糖;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不会引起尿糖;肾小管会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出现尿糖。

故选①④。

(4)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分泌量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故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

若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与题意不符;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若仅仅胰岛B细胞膜上的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其他细胞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正常,则乙的血糖应该正常或稍微偏高,胰岛素水平也会正常或稍微偏高。

故选①③。

【点睛】糖尿病的病因大致分为三类:

1缺乏胰岛素;2体内有胰岛素的抗体;3体内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第一种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2、3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13.(2019浙江4月选考·33)欲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提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材料与用具:

小鼠若干只,胰岛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要求与说明:

血糖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1)实验思路: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用柱形图表示至少3次的检测结果)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其原因是______。

②当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中的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激素变化是______。

此时,机体细胞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______。

【答案】

(1)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A、B两组,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生理盐水。

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组注射生理盐水。

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3)①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

②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抑制氨基酸等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析】

【分析】

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与胰岛素的作用相反,胰高血糖素是一种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

【详解】

(1)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要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为降低血糖浓度。

实验前需要测定各处理组的小鼠的血糖浓度,作为实验前后的对照数据。

实验分组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分为两组,一组注射胰岛素,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

待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给低血糖组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固定时间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即

①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②将小鼠分为A、B两组,A组注射胰岛素,B组注射生理盐水。

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当岀现低血糖症状后,A组注射葡萄糖溶液,B组注射生理盐水。

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④对每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AB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差别不大;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故A组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有一定程度下降,B组小鼠血糖浓度应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平衡;A组小鼠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会上升,但与B组小鼠相比可能还会偏低,故预测的实验结果如下

(3)①正常人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是人体正常分泌胰岛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②机体血糖水平升高时,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机体细胞一方面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另一方面抑制其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血糖浓度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全面性和严谨性,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激素的功能和作用原理。

在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不仅有平行实验组对照还有实验前后对照。

在给小鼠注射胰岛素后,需要再注射葡萄糖比较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14.(2019甘肃天水模拟)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下,小鼠皮肤细胞产生的尿刊酸可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并在尿刊酸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谷氨酸。

谷氨酸可激活小鼠的某些神经回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