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847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x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抢抓机遇,国民经济在调控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主要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89.7亿元,比上年净增104.74亿元,增长16.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亿元,增长16.6%;第二产业增加297.2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238.5亿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结构为9.16:

50.4:

40.44。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3378元,比上年增加2658元。

  物价总水平上涨。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3%,居住价格上涨6.0%;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15.6%。

  宏观与微观景气指数高位运行。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企业家信心明显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持续趋好。

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全年在132.89~153.29之间高位运行,四季度达140.55;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全年一直保持在140以上,四季度到达全年最高点,为153.26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煤电油运依然紧张,资源约束明显存在;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增大等。

  二、农业

  农业喜获丰收。

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粮食价格上扬、气候条件有利,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

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

粮食产量为166.55万吨,同比增长73.1%,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夏粮产量15.95万吨,增长59.4%,早稻产量4.11万吨,增长1.2%,秋粮产量146.49万吨增长78.4%;油料产量35.24万吨,增长48.8%,为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棉花产量1.62万吨,增长35.6%,为近8年以来最高增幅。

蔬菜总产量69.97万吨,增长15.3%。

  养殖业稳步增长。

全年肉类总产量29.68万吨,同比增长13.4%,其中猪肉增长10.1%,禽肉增长23.9%;水产品产量11.21万吨,增长7.4%。

  农业机械化得到进一步普及。

200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38.14万千瓦,拥有农用拖拉机11.53万台,农用运输车9671辆,排灌动力机械26421台,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6.49万吨,增长30.9%;农村用电量3.12亿千瓦时;全年有效实灌面积达21.39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2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8.46亿元,增长31.5%。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为108.37亿元,增长29.7%;集体企业增加值2.67亿元,增长8.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73.79亿元,增长39.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75.75亿元,增长25.9%。

轻工业增加值77.57亿元,增长40.3%,重工业增加值120.89亿元,增长26.2%。

  优势行业带动作用明显。

在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1个行业的增加值实现了增长。

其中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前3位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增幅都在40%以上,三大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4.61亿元,带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汽车和叉车分别增长20.2%和26.3%;空调器增长1.66倍;彩色电视机增长70.1%;家用洗衣机和电冰箱分别增长40.9%和25.7%;全年发电量增长10.4%。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67.4%,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产品销售收入6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1%。

实现利税58.18亿元,增长3.9%。

工业品产销衔接情况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2%。

  建筑业保持快速发展。

全年建筑行业实现增加值67.79亿元,同比增长20.3%,高于全市GDP增幅4.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8%。

其中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共完成总产值208.01亿元,增长29.4%,其中装修装饰产值完成14.37亿元,在省外完成产值33.58亿元,增长7.7%;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59.96万平方米,增长18.7%,其中新开工面积1213.3万平方米,增长5.1%;全年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93988元/人,增长1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幅。

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1.48亿元,比上年增长41.7%,其中城镇以上投资351.89亿元,增长43.9%。

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2亿元,同比增长37.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0.90亿元,增长22.9%,其中完成工业投资60.27亿元,增长32.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9.26亿元,增长46.3%。

从管理渠道看,基建完成173.95亿元,增长44.7%;技改完成38.11亿元,增长15.1%;房地产完成138.32亿元,增长54.2%。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全年共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44项,当年完成投资51.61亿元,为本年计划的109.8%。

其中重点基本建设项目30项,当年完成投资42.7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0.8%;技术改造项目14个,完成投资8.91亿元。

在44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已开工项目42个。

其中:

安徽国际购物中心、国风集团多功能农用薄膜及聚丙稀薄膜、朱砖井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等项目已竣工投产。

  城市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2004年,我市着眼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围绕解决老城区行路难、环境差等难点问题,着力推进老城区改造,完成111条小街巷修建整治,改造了4个旧小区、6片危旧房。

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竣工和在建市区道路21条,开工建设合叶(六安叶集)、合阜(阜阳)高速公路和合宁(南京)、合武(武汉)高速铁路。

增强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完成公交、供水、电力、燃气、供热、邮政、电信等一批设施建设。

加快实施园林景观工程,城区新建园林绿地超过1万亩。

如期完成逍遥津公园、环城公园、杏花公园二期改造工程,野生动物园猛兽区、生态公园对外开放,三国遗址公园开工建设。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7.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9%,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50.81亿人公里,增长8.6%。

全年各种运输形式完成交通货运量5767.32万吨,增长24.3%,其中,铁路975.9万吨,增长52.3%;公路4180万吨,增长20.5%;水运610.22万吨,增长15.5%;民航11959吨,增长42.1%。

完成旅客运输量6772.19万人,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铁路701.68万人,增长9.9%;公路6010万人,增长12.3%;民航60.51万人,增长31.6%。

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0.81万辆,比上年增长20%,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为3.85万辆,增长33.4%。

到2004年底,全市私人轿车保有量为1.49万辆。

  邮电通信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

全年邮电部门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

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快速增长,固定电话用户(含公用电话和小灵通)为141.7万户,增长18.4%,其中城市电话户数69.6万户,增长10.1%,农村电话户数37.88万户,增长2.9%;移动电话户数为164.99万户,增加37.1%。

农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

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为42.38万户,比上年增长17.8%。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2004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加快和消费层面的拓宽,消费品市场日渐兴旺。

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39.77亿元,同比增长15.6%,比上年加快3.3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最高增幅。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4.8%,餐饮业增长24.3%。

从城乡市场看,呈共同发展态势。

全年农村市场增长14.8%,城市增长16.2%。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增势良好。

全年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35.08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呈快速增长态势。

其中,进口13.19亿美元,增长10.0%;出口21.89亿美元,增长20.4%;实现贸易顺差8.7亿美元。

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1户;协议外资2.66亿美元,增长4.7%;实际到位外资3.16亿美元,增长21.3%。

  旅游业增长较快。

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4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325万美元,增长9.7%;接待入境游客5.78万人次,增长33.8%;接待国内外游客615.5万人次,增长11.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004年我市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05.4亿元,同比增长24.9%,为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

地方财政收入为44.93亿元,增长25.3%,其中,营业税增长29.4%;企业所得税增长2.08倍。

全年财政支出56.4亿元,同比增长21.5%。

其中科学、教育、卫生事业的支出分别增长19.9%、28.6%和24.2%。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较快。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295.96亿元,比上年增235.70亿元,增长22.2%。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29.14亿元,增长19.2%。

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210.67亿元,比上年增加217.54亿元,增长21.9%,其中农业贷款增长19.7%,个人消费贷款增长六成多。

实现证券交易额为788.57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全年保费收入23.18亿元,比上年增长8.2%。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22亿元,增长50%;人寿险保费收入17.9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全年赔款与给付4.77亿元,增长31%。

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71亿元,增长22.6%;人寿险赔付额2.06亿元,增长45%。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技术事业进一步发展。

2004年,我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称号。

全年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6家、新产品22个,截止2004年底,我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11家,高新技术产品160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341亿元,增长29.8%;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

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对接会上参与洽谈、展示、交易的省内外参展商近800多家,投资商1000多家,企业间共签约合作项目85个,总投资85.9亿元,其中引进境内外客商资金46.8亿元,签约项目总投资和引进资金均比上届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进一步推进专利实施战略,全年专利授权量668件,共资助专利申请304项,资助费用35.32万元。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2004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6所,当年招生7.60万人,在校生20.62万人。

中科院合肥分院及高等院校当年共招收博士生、硕士生5885人,比上年增加913人;在校博士生、硕士生14565人,增加2997人。

各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3所,在校学生4.72万人。

职业中学49所,在校学生5.96万人普通中学261所,在校生31.43万人。

小学1178所,在校学生38.33万人。

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15%,小学生入学率为99.5%。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7758人,成人中小学校在校生4347人。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为推进文化改革,我市在全省首次举办了反映强烈的“2004年合肥文化项目推介会”;为振兴庐剧,精心组织、演出大型庐剧《李清照》,该剧在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表演中获得多个奖项;围绕庆祝建国55周年和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举办了全国大型书法展览、第三届广玉兰文化艺术节、“百万市民看合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安美集团被文化部确定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数字有线电视试点工作有序进行,我市是全国有线电视试点城市之一,到2004年底,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已达83套;全年新建300个行政村甲级广播室,全市行政村广播通播率达99%,开通了面向农村的电视13频道。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成功举办市第八届运动会,参会运动员达7000多人;在首届全省体育大会我市代表团获得金牌、总分两项第一。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先后举办了合肥市44届元旦越野赛、首届“百大杯”家庭健身运动赛等多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超过2000人,全市中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0%。

全年销售即开型体育彩票480万元,销售电脑体育彩票7500万元。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到2004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50个。

其中医院、卫生院215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

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28万张。

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7215人,注册护士5699人。

全市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为1.64人、拥有医院床位数2.9张。

  十、人民生活、就业与环境保护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

据公安年报统计,全年出生人口48153人,出生率10.92‰,比上年上升0.6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0951人,死亡率4.75‰,上升0.6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7‰,上升0.02个千分点。

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为444.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8.96万人,农业人口275.72万人,市区年末人口为163.52万人,非农业人口135.77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4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6369元,比上年增长17.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0元,增长10.6%;人均消费性支出6998元,增长12.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2%。

农民人均纯收入2889元,增长21.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09元,增长2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5%。

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7.0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3平方米,比上年分别扩大1%和2.1%。

  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增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64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2万人;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4.9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医疗参保险人数为43.89万人,增加8.79万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基金征缴率均达到90%以上;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1%;城镇居民低保政策实现了应保尽保。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

全年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6320张,收养5489人;全市共有10.66万人参加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社会救济总人数为13.61万人。

2004年全市销售社会福利彩票8217.87万元,增长55.6%,筹集社会公益金2876万元。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2004年末,全市已建成22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04.3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0.4%;建成烟尘控制区17个,面积为143.8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7%;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8%,空气环境功能区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质达标率达100%。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幅度按可比价计算。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

附表一:

     2004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减(%)

一、农产品产量

 粮食       万吨   166.55    73.1

 油料       万吨    35.24    48.8

  其中:

油菜籽  万吨    30.15    59.3

 棉花       万吨    1.62    35.6

 蔬菜       万吨    69.97    15.3

 肉类       万吨    29.68    13.4

 牛奶      万吨    2.3    19.4

 禽蛋       万吨    8.1     1.3

 水产品      万吨    11.21    7.4

二、工业产品产量

 纱        万吨    2.35   -10.2

 卷烟       万支   164.19    9.4

 家用洗衣机    万台   334.22    40.9

 家用电冰箱    万台   290.64    25.7

 彩色电视机    万部   215.49    70.1

 空调器      万台   159.02   165.5

 发电量     亿千瓦时   65.44    10.4

 生铁       万吨    68.09    1.6

 钢        万吨    74.54    -6.

 成品钢材     万吨    78.30    -4.8

 水泥       万吨   101.08    21.8

 农用化肥     万吨    22.37    5.0

 汽车       万辆    18.76    20.2

 轮胎外胎    万条    1373     9.5

 挖掘机      台    3180    -33.7

 叉车       台    16006    26.3

附表二:

 2004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

               指数(以上年为100)

  居民消费价格             102.2

  其中:

食品              107.3

      粮食            140.3

      肉禽及其制品        115.0

      菜类             78.6

     衣着              94.8

     家庭设备及用品         97.4

     医疗保健用品          98.9

     交通和通讯工具         98.5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99.5

     居住             106.0

出师表

两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