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78595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大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既毕,令间谍问曰

(3)魏王雅望非常

(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

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

为什么?

你认为魏

王是个怎样的人?

 

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

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

信也。

1、解释粗体字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

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

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

何恃而往?

“吾一瓶一钵足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

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粗体词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

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六、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

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

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七、(季梁)往见王曰: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

?

吾欲

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

曰:

吾马良?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吾用多!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吾御者⑤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

①大行(há

ng):

大路。

②方:

正在。

③持其驾:

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

为,做什么。

⑤御者:

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八、北人生而不识菱

(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

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

(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

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仕于南方仕:

(2)席上食菱食:

(3)欲以去热也以:

(4)欲以去热也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九.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

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难:

(2)幸尚宽,何为不可幸:

(3)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为:

(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

2.上文最后一句中的“此”指代的是_。

3.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

”一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

理由是什么?

十.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

(2)如入鲍鱼之肆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

近朱者赤,

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②。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

“此何字也?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⑤:

“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①流辈:

人们。

②自若:

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

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gò

u):

责骂。

⑥胡:

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2)使侄录之()

(3)侄罔然而止()(4)执所书问曰()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

十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

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请谈谈你的感受。

十三、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雨(yù

)雪:

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

宫殿的台阶。

闻命:

听到辞命。

闻,听;

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3)立有间()(4)寡人闻命矣。

2、翻译句子:

(1)怪哉!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

十四.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

“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

②[超]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

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

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自古而然()

(2)而固小之()

(3)鲜能备善()(4)斯不自见之患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2)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4.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内容。

这个成语应该是:

一五.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②去诸?

”其父曰:

“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①中山:

地名②盍:

何不③垣墉:

墙壁④若之何:

为什么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吾之患在鼠()

(2)告其父曰:

“盍去诸?

”()

(3)是非若所知也()(4)不病于无鸡乎?

2.联系上下文,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译:

(2)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应该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评价任何事物,应看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十六.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

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②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③饯行于郊衢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翻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十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家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②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③饯行于郊衢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十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释义。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孤: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或:

沃:

③食不给给:

④乃至被谗受贬谗: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十八.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善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十九.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二十.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曰:

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

①惟弈秋之为听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二一.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

学而不思则?

,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言未尽而王生去,盖欲拒人于千里之外。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

不及矣!

”王生惊觉,谢曰:

“余不敏。

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A.王生不说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

2.在上文横线上填入一个字。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②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为之说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

(用原文回答)

二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3.作者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二三.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日: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乃:

③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④元方入门不顾顾:

①非人哉!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元方入门不顾。

4.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四.小时了了《世说新语》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

“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

“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孔文举:

东汉的孔融。

清称:

有名誉。

中表:

指的是亲戚。

伯阳:

老子的号。

奕世:

世世代代。

了了:

聪明踧踖:

局促不安的样子。

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②既通,前坐

③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④人以其语语之

2.翻译系列句子。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3.文举曰:

”这里,孔融只是说了个前提,省略了结论。

请你把它补写出来。

4.从上文看,孔融是个怎样的人?

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其他故事吗?

请你写出一个。

二五.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为: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说: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好: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二六.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

①逆:

违抗②不信:

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七.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蒙乃始就学④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请找出并释义。

①通,释义。

②通,释义。

3.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不同含义。

①辞以军中多务②以丛草为林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子以我为不信

4.根据下列句子,写出成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成语:

②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八.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

二九.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二九.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速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