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78644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下册必会必背内容附复习资料全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日积月累

(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

 

 

《师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墨子》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传习录》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日积月累

(2)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日积月累(3)

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日积月累(4)

正直是道德之本。

—(埃及)迈哈福兹《平民史诗》

眼泪无法洗去痛苦—(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钟》

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

—(英国)戈尔丁《蝇王》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苏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的孤独》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第十二课:

《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张思德⑴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⑵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⑶先生提出来的;

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

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看到希望,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这要成为一个制度。

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

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

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第18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

她叫玛丽·

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

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

天然放射性元素镭。

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

居里坚持让她来讲。

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

玛丽·

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

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

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

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

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

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

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

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

为了提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

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

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

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一天,疲劳之极的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

“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

”皮埃尔说:

“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

”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玛丽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

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

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

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

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

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

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她本来可以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

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

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

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她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

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

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

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

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

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

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

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

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

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古诗

《七步诗》

【三国·

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北宋】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汇总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主题是“人生感悟”。

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

《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顶碗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手指》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3、注释

(1)字、词:

弈:

下棋。

通国:

全国。

诲:

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

天鹅。

援:

引,拉。

俱:

一起。

弗:

不。

矣:

了。

为:

因为。

其:

他的,指后一个人。

重点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辩斗:

辩论,争论。

以:

认为。

去:

离。

日中:

正午。

及:

到。

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

寒冷的意思。

探汤:

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

热水。

决:

判断。

孰:

谁。

汝:

你。

(2)句子: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我说:

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

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第二课《匆匆》(散文)

(写作特色:

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1、背诵课文。

2、知识点:

《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本文是他24岁时所写),他的散文名篇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理解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枯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仿写:

太阳落了,有再升起的时候;

月亮缺了,又再圆的时候;

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比喻句。

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

浩瀚的大海。

写出了时间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像一粒细沙躺在茫茫的沙滩上,我的日子落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响,也没法找寻。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排比句。

作者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仿写1:

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

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过去;

思索的时候,日子从紧皱的双眉前过去。

仿写2: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

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枕边过去;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前过去。

仿写3:

散步的时候,日子从我懒散的步伐间跃过;

写字的时候,日子从我的笔尖跨过;

弹琴的时候,日子从我的指间轻轻地流过。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过去的日子如露珠,被阳光蒸发了,如春水,被大海包容了。

过去的日子如彩虹,被白云遮挡了,如昙花,被白天送走了。

(同步练P4)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欢乐的飞鸟,我能做自由的蝴蝶,我还能做嬉笑的精灵。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的是回顾曾经的幸与不幸,我能做的是展望未来的美好与欢乐,我还能做的是把握有限的今天。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一棵献给人们一片阴凉的大树,我能做一朵点缀世界的美丽花朵,我还能做一片默默无闻的小草。

4、背诵《明日歌》。

5、关注形容时间过得快的词语(词语手册p5):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流星赶月、斗转星移、稍纵即逝、白驹过隙

转眼间、眨眼间、一瞬间、霎时间、一刹那、弹指间、顷刻间

6、有关珍惜时间的成语:

惜时如金、分秒必争、只争朝夕、争分夺秒、一刻千金、见缝插针

7、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第三课《桃花心木》

(写作特点:

借物喻人)

1、熟读第4、13、14自然段。

2、句子的理解: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

有两点奇怪:

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

二是浇水的量不确定,时多时少。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第四课顶碗少年

《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第五课手指

《手指》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回顾.拓展一》

1、日积月累:

人生哲理的格言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说明了人人都有不懂的地方。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说明做事情应一气呵成的道理。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墨子》

(说明了任何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道理。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说明浇树浇根、育人育心的道理。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说明了多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2、邯郸学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

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藏戏”被称为藏族文化的“活化石”。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和田的维吾人》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和饶有趣味的风俗。

第六课《北京的春节》

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

1、熟读第1、2、7、11、12自然段。

2、作者:

老舍。

原名舒庆春,满族人,代表作《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

老舍的语言风格:

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

3、《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文章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与喜庆。

时间 

自然段 

风俗习惯 

详略安排

腊月初旬 

到年底 

1——6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吃糖;

大扫除;

购置年货 

略写

除夕 

家家灯火通宵,炮声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详写

初一 

8——9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初六 

10 

店铺开张;

伙计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11——12 

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13 

春节结束,小孩上学,大人忙活 

写作特色:

文章详写了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这四个部分,像这样有详有略地介绍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北京的春节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各节日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

除夕:

喜庆、团圆;

初一:

悠闲、快乐;

十五:

红火、美丽。

4、作业本P11造句(用带点词打比方造句)

(1)下雨了,人们撑着伞在街上行走,从高处往下看,这不是伞,而是一片流动的彩色蘑菇。

(2)过年了,我送给爸爸一些礼物,差不多就是一些心意。

5、阅读链接:

《北京的春节》里“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而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

《过年》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

《除夕》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了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三篇略读课文

《藏戏》写作特色:

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写作特色:

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

《回顾拓展二》

1、日积月累

(1)《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2、《元日》写的是春节时的情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写的是中秋节时的情景。

我国的传统佳节还有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乞巧节、重阳节等。

描写我国传统佳节的诗句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3、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主题“我的理想”。

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人物的事迹:

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是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

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